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范家参  范磊 《地震研究》2001,24(2):183-190
采用非线性Rayeigh阻尼于问题的控制方程中。首先用小参数摄动法,把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控制方法线性化,得出小参数的各阶渐近控制方程,得出头两阶渐近控制方程的解析解。再直接求解非线性控制方程,也得出头两次的渐近解。不但讨论了直形面重力水坝问题,还讨论了圆弧形拱坝问题。  相似文献   

2.
范家参  费维水 《地震研究》1996,19(1):95-118
本文用具有非线性Rayleigh阻尼的断裂动力学的控制方程组或方程来研究水平强震地面运动或垂直强震地面运动,并得出其解析解,数值计算结果显示,本文得出的结果与任意选择的两个强震记录是很相似的。  相似文献   

3.
地学书签     
《地球》2013,(5):17+25+43+64+67+75+91+99+104
正地震波的传播方式有哪几种?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工程中,地震荷载的预测了解沉积层地面运动的放大作用,它定义为沉积 与岩石场地地面运动大小的比值。在1994年北岭地震中,观测到的沉积层场地余震的(级为3-4)弱地面运动放大作用是主震(震级为6.7)放大作用的2倍。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沉积层振幅的放大(非线性)作用。然后,利用经验脉冲响应进行的地震模拟和用弱非生,随机三维地壳速度弹性有限差分法的计算表明,线性波传播模型可以解释所观测到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在冲击波下非线性岩土与圆柱结构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非线性弹性岩土中冲击波与圆柱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引用一种多参数的非线性弹性岩土模型,应用摄动法把系统的基本方程按入射波的小参数展开为各阶渐近线性方程,并引入位移函数得到了解耦的波动方程。文中应用谐振波叠加法,即把对瞬态波情况的求解转变为对各谐振分量情况的求解和叠加,给出了与拉氏变换法一致的位移和应力结果。  相似文献   

6.
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发生了大柴旦M_W6.3地震,为了研究该地震的区域地震波传播与地面运动特征,本文利用地质资料和地壳速度结构研究成果,构建了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区域三维传播介质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大柴旦地震波场传播过程以及地面运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对波场传播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地震波传入盆地后在边界产生次生面波,盆地沉积物对地震波具有围陷作用,地震地面运动在盆地内振幅增大、持时延长.模拟结果给出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分布以及理论地震图均和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反映数值模拟较好地给出了观测地面运动的主要特征以及传播介质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层状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反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偏微分方程组特征理论研究层状并以垂直轴为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TIV)介质的参数反演问题,首先从弹性波运动方程与TIV介质的应力-应变关系导出了平面波耦合方程组的特征型.根据奇性分析与特征积分法给出了连续情形下的特征线边界条件,连续清形下的波场延拓方程即平面波耦合方程组的特征型与特征线边界条件组成了层状TIV平滑介质、弱间断介质参数反演问题的基本方程组.并导出了间断情形下的波场延拓方程与特征线边界条件,这些方程组可用于层状介质(间断情况)的参数反演.基于这些基本方程组,探讨了利用地面多分量地震资料反演层状TIV介质多个弹性参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包含Rossby波和惯性重力波的大气运动方程组出发,采用弱非线性相互作用近似,推导出耗散大气中这两种尺度相差很大的波动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方程.以此为基础,得到了描述窄角谱Rossby波包和惯性重力波包的非线性时空演变规律的三波相互作用方程.数值分析表明,当一个Rossby波包与两个惯性重力波包发生相互作用时,两个惯性重力波包之间进行快速的能量交换,同时与Rossby波包之间进行缓慢的能量传输.从时间尺度上讲,惯性重力波可以看作Rossby波包运动的背景噪声,因此上述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可以理解为大尺度Rossby波包与背景噪声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正压流体中,从包含完整Coriolis参数的准地转位涡方程出发,在弱非线性长波近似下,采用多时空尺度和摄动方法,推导出大气非线性Rossby波振幅演变满足带有地形强迫的非线性Zakharov-Kuznetsov(ZK)-Burgers方程.结果分析表明:地球旋转的水平分量、β效应、地形效应和耗散都是诱导二维Rossby波产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震中距在100km左右强地面振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有较大分歧,一些模型认为在这个距离附近地震波能量基本不随距离增加而变弱,而另外一些模型认为应该变弱。分歧的关键在于超临界距离上的SmS波能量是否比直达S波和面波强。2008年8月21日,云南盈江发生了MS5.9地震,此前在该地区发生过两次4级以上的前震,且震后发生一系列3级以上余震。畹町台位于离主震100km左右的近南方向,在切向分量记录到了该地震序列清晰的大振幅的SmS震相,其振幅是直达S波的2~5倍,说明在盈江地区超临界震中距范围SmS震相对强地面运动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理论地震图的分析研究表明,SmS震相振幅的大小与当地地壳与Moho面的结构有关,对于地壳结构比较简单的地区,能在Moho面形成很强的反射波,这意味着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在超临界震中距附近,地壳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SmS发育的地区,强地面运动主要受控于SmS波,由于SmS的振幅大、能量强,地面运动振幅会加大2~3倍,表明在超临界距离的地面振动衰减关系和超临界距离之外的衰减关系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范家参 《地震研究》1992,15(3):318-329
本文应用包括地壳破裂发震过程中具有激发及衰减的非线性Rayleigh阻尼,用Voigt粘弹性模型表示地壳,它能更全面地反映地壳介质分子之间的内摩擦造成的粘滞性阻尼,在数学方法上,用解非线性问题解析法的摄动理论结合动坐标的富氏级数,把问题的非线性控制方程组化为各阶线性化的控制方程组后,再简化为标准的Mathieu方程构成的耦连方程组,再用WKBJ方法,给出其在稳定区域的近似解,从而得出了问题的解析解。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线估计对象DARMA参数模型,引入一步超前最小预测方差控制,实现了对参考地震波的渐近无差跟踪.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控制精度较高,在线估计参数能迅速收敛,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该方法能一次性模拟地震波,克服了传统地震波形再现需要多次迭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武英 《内陆地震》1991,5(2):106-112
利用地震波探测、重力、地磁、地质等资料,论证了唐山地震前在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地壳内存在着的岩浆活动。认为唐山地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岩浆沿深大断裂向地壳内侵入,从而导致断裂重新破裂、扩展的结果。推断岩浆活动可能是内陆地震的一种成因。最后从岩浆活动的角度出发对一些地震现象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富里叶分析法分离出了河西—祁连地区重力变化的长波项和短波项,并结合该区的几次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以下初步认识:1.长波项图象特征表明,地震前地壳深处物质的迁移性运动是地震活动的背景性因素;短波图象则是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表现。2.无论是长波项,还是短波项,在地震前其图象都有高梯度带,但其物理意义不同:长波图象的高梯度带是由于地壳深部的结构不同,使物质迁移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档所致;短波图象的高梯度带则是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3.河西—祁连地区的垂直力源的局部性和短暂性的根源在于形成力源的地壳深部物质迁移的局部性和短暂性。  相似文献   

15.
探索中的几类地震前兆的物理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谈了十一类地震前兆的物理依据:1.地震活动图象;2.小地震震源参数;3.波速异常;4.电阻率变化;5.重力变化;6.地磁变化;7.水压致裂测定地下应力;8.地震测深;9.地壳形变;10.地下水;11.宏观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刘素英  姚殿义 《内陆地震》1992,6(4):351-358
本文收集了1986年11月10日北京顺义M_s4.2级地震(主震)前后河北区域台网记录到的小震波谱最大振幅资料,利用P、S最大振幅比及P波初动资料,根据Delta矩阵的分离形式,对波场基本传播项进行重新组合,计算出记录资料较好的小震机制解参数。结果表明,顺义地震震中区及其附近小震主压应力(P)轴分布比较集中,并且在“主震”前小震机制解一致性较好,主震之后较前者有一定的紊乱,这可能是识别主震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7.
运用距离乳山震群最近的乳山台2011-2014年远震波形资料,计算接收函数,确定震群震源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乳山台下方各个方位的接收函数差异比较大,地壳速度结构呈现横向非均匀性;震源区与邻近区域存在明显差别,邻近区域的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速区,震源区中下地壳中存在明显的低速区;震群中ML3.0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高低速交界处。据此推断,乳山震群可能是由于中下地壳小范围内的物质的不均匀性导致上地壳破裂。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Time reversal effect is a kind of reversed dynamic process in a limited space or time interval, which can be realized artificially by resetting the boundary and loading conditions. In this case the time seems to be reversed and such effect therefore is called time reversal effect, which was first proposed in and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ultrasonic. Although the focusing of ultrasonic wave has powerful effect, it is difficult to focus in an anisotropic or homogeneous medium. Fink (19…  相似文献   

19.
地壳块体脉冲响应的时间反转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文衡  王乘  陈湘鹏 《地震学报》2001,23(4):370-379
运用动态有限元方法,对地壳块体脉冲响应的时间反转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较长时段上的量值较小的变化载荷,在一定的构造条件或边界条件下有可能累积成一个时间短、量值高的脉冲.这一过程在物理上表现为先头发出的波与后继发出的波发生了多次叠加或干涉.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对孕震以及发震的机理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就华北块体对渤海、黄海潮汐动态响应的仿真结果,进一步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控制地震概念和用时间反转方法实现非均匀地壳中波的聚焦,从而实现动力触发地震的思路。采用了有限元动力学仿真技术,研究了在波的遍历模型、线性不均匀的介质、以至非线性介质中的时间反转,探讨了在潜在震源区域人工聚能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这种聚能是可行的,在考虑介质非线性的条件下,波能量至少可以近似地聚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