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类动物群的划分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家坚  徐钦琦 《地层学杂志》1992,16(3):170-181,190
<正> 新第三纪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与西部山脉的隆起,我国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导致了气候和环境的变迁,明显地影响了中国哺乳动物的分布。在晚更新世,中国南北动物群分化逐渐扩大,动物群更替尤为频繁。中国晚更新世地层及动物群的研究已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发现了众多重要的遗址和化石地点,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笔者综合有关资料,对我国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特别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划分、地  相似文献   

2.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亭 《贵州地质》2004,21(4):222-222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兴义市中南部 ,地理坐标为 :东经 1 0 4°3 2′~ 1 0 5°0 8′,北纬 2 4°3 8′~ 2 5°0 3′。该地质公园以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及产地、典型岩溶地貌景观为特色 ,由顶效、乌沙两个贵州龙动物群化石产地及马岭峡谷、西峰林、东峰林、泥凼石林、坡岗岩溶生态等7个景区组成 ,总面积约 2 70km2 。1 95 7年在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发现胡氏贵州龙 ,是中国乃至亚洲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首次发现。经过 5 0多年的研究调查 ,以胡氏贵州龙为主要分子的贵州龙动物群已闻明于世。该动物群主要由海生爬行动物和鱼类组成 ,并共生有双壳…  相似文献   

3.
新疆乌伦古河地区第三纪哺乳动物群初析及地层年代确定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叶捷  吴文裕  孟津 《地层学杂志》2001,25(4):283-287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第三纪含有 7个哺乳动物群 :可可买登动物群 ,哈拉玛盖动物群 ,索索泉组顶部动物群 ,索索泉动物群 ,索索泉组底部 990 0 5动物群 ,铁尔斯哈巴合动物群和乌伦古河动物群。依据动物群分析初步确定 5个岩石地层单元的地质时代分别为 :可可买登组——中中新世晚期 ;哈拉玛盖组——中中新世早期 ,索索泉组——最早中新世至早中新世最晚期或中中新世最早期 ;铁尔斯哈巴合组——晚渐新世 ;乌伦古河组——早始新世至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4.
过去认为涝池河—阳郭动物群的时代相当或稍晚于泥河湾动物群,早于公王岭动物群,厚镇涝池河动物群的时代与公王岭动物群的一致。但各动物群的层位及在动物群演化上所处的位置表明涝池河—阳郭动物群的时代应与公王岭动物群的一致,比泥河湾动物群的晚,而厚镇涝池河动物群的时代应与陈家窝动物群的相当。重新厘定了公王岭期与陈家窝期的涵义,认为蓝田黄土地层中、早更新统的界线应划在S8与L9交界处。  相似文献   

5.
对西天山石炭纪地层及生物群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东 《新疆地质》2012,30(Z1):38-44
据前人资料结合1∶25万区调新资料研究成果,对西天山石炭纪典型岩石地层单位及时代、基本特征形成一些新的认识.对新疆北部石炭系腕足“管孔石燕动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及腕足“拟穆武贝动物群”的分布范围、生物区系意义进行总结和讨论.利用多年来西天山陆续发现的菊石化石,建立了本区7个石炭纪菊石带,并结合“R带”为主的菊石化石资料对西天山上、下石炭统年代界线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四子王旗早第三纪哺乳动物群排序及其生存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丰富详实的地层古生物资料 ,对内蒙古四子王旗早第三纪哺乳动物群进行了排序 ,论述了动物群间的相互关系、生存环境及相关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7.
庙梁亚期代表着距今7-5Ma期间的地质时期可归这一亚期的动物群有陕西腐谷庙梁动物群、甘肃武都龙家沟动物群、河南新安各地点动物群、山西保德地区部分地点的动物群,以及榆社马会组所含动物群等。庙梁亚期动物群的组成已与保德早中期的有很大区别,其特征是鹿类大量出现并高度分异,三趾马马Hipparion platyodus为主,Chilotherium基本不再出现。各地央梁亚期动物群均典型森林型动物群,广泛分布在我国北部的山西、陕西、河南及甘肃等地。  相似文献   

8.
西藏岗巴晚白垩世有孔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上白垩统的有孔虫动物群十分丰富,经鉴定共有52属130种。根据岩性,该地区上白垩统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冷青热组、岗巴村口组及宗山组。依据其中有孔虫的形态结构、生态环境、系统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可以划分出五个主要的有孔虫动物群,Rotalipora动物群,Whiteinella-Helvetoglobotruncana动物群,Dicarinella-Marginotruncana动物群,Globotruncana-Globotuncanita动物群及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这五个有孔虫动物在晚白垩世相继绝灭,其绝灭与古水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二叠系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舟  张廷山  蓝光志 《现代地质》2011,25(5):987-994
川西北广元旺苍王家沟剖面二叠系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由14属27种组成(含比较种、亚种而不含未定种),其中Globivalvulina属及Palaeotextularidae科的物种分异度最高,合计约占总种数的50%。在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Globivalvulina组合,作为识别该区二叠纪最大海进时期的标志性动物群。通过对该剖面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四川盆地二叠纪有孔虫的资料,而且为川西北王家沟剖面栖霞组与华南其他地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更多生物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浙江西部寒武纪动物群的分带和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前言世界寒武纪动物群的地理区系可划分为东方动物群、西方动物群和混合动物群,其中东方动物群又分为华北动物群区系、东南动物群区系和过渡区系(卢衍豪等,1974)。浙西是东南动物群区系的标准地点,它代表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中国西北部寒武系的层型,并为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寒武纪生物地层分层、化石分带和洲际间对比提供依据。东南动物群区系不论在动物群的性质,沉积物的特征和古地理与沉积环境等方面。都与华北动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地层问题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海相双壳类异常丰富.根据近年来新测制的地层剖面和化石资料,本文分析了该区双壳类动物群的时代意义,从而确立了本区侏罗系应包括中,上侏罗统;海相侏罗纪沉积大致自巴柔阶到基末里阶.东特提斯区北缘的弧形地带,诸如青海南部、藏东、藏北、滇西,缅甸掸邦和泰国呵叻等地在中,晚侏罗世基本上属于同一个生态环境较特殊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双壳类动物群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淡水双壳类动物群cuneopsis—Psilunio—Lamprotula组合,半咸水动物群Corbula—Neomindon组合以及淡水(微咸水)动物群Peregrinococha组合完全是该区特有的土著分子,从时代对比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可对比度更高.云南和平乡组双壳类动物群和本区相比较后表明,和平乡组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于巴柔期(含早巴通期).缅甸南瑶系中的双壳类动物群时代不应晚于巴通期.藏东和青海南部产出的奇异蛤动物群时代则应不早于基末里期.  相似文献   

12.
兴义顶效贵州龙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杨瑞东 《贵州地质》1997,14(1):35-39
通过在上扬子区现有发现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资料,认为中三叠世是贵州龙繁盛时期,兴义顶效贵州龙各保存如此之好,丰度之高,实属罕见,其所处的古地理位置及拉丁期海退是形成这个动物群的重要条件,系统研究了该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同时提出在路南,兴仁屯脚等地的古地理环境是贵州龙动物群较佳的古生态环境,也是今后同寻找新的贵州龙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疆柯坪,乌什的Ting类化石新材料,结合以往有关Ting类生物地层学及Ting类古地理分布的资料,分析了塔里木地区二叠纪Ting类化石组合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Ting类动物群与我国西南地区同期Ting类动物群面貌非常相似,并具有一些目前仅发现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地方性种类,表明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板块在这一时期应处于相同的纬度,且两者相对位置似应比较接近。但是,这一结论与有关古地磁资料不尽吻合。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有关石炭-二叠纪微板块运动及古洋运动方向的研究成果,对塔里木,华南板块早二叠世Ting类动物群相似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描述了保山、施甸、永德地区中、晚石炭世丁家寨组冰成岩及上覆盖层中的冷水腕足类Stepanoviella动物群16属20种,并与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及西藏珠穆朗玛峰、申扎等地区的Sfepanoviella动物群作了对比。Stepanoviella动物群是中、晚石炭世发育于冈瓦纳古陆北缘的一个冷水习性的腕足类动物群。在中石炭世-晚石炭世早期由于冈瓦纳古大陆发生了冰川,周缘海域地区海水温度较低,Stepanoviella动物群在冷水环境中发育繁衍,到晚石炭世晚期,古大陆冰川消失,海域水温回升,该动物群消亡。丁家寨组中Stepanoviella动物群的发现,再一次说明了澜沧江结合带以西的滇西地区中、晚石炭世位于南半球,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一部分,地层对比及沉积环境表明本区与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和藏北申扎、日土地区,都同处于冈瓦纳古陆北缘大陆架部位。  相似文献   

15.
福建侏罗纪生物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曹宝森  粱诗经 《福建地质》1989,8(3):198-216,T001,T002
福建侏罗纪地层广泛分布,本文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资料综合分析,着重论述了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地层划分和代表性剖面的层序、岩性以及生物群特征。对福建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概况作了简略论述。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划分为含有海相地层的闽中-闽西南地层小区,该区早侏罗世火山岩发育。陆相地层的闽北地层小区以及中侏罗统发育较好的闽西地层小区。下侏罗统生物群,双壳类在下部为海相的 Parainoceramus-Hunanonectes 动物群,上部为 Qiyangia 动物群;陆相植物下部为 Otozamites-Thinnfeldia 植物群,上部为 Conipters-Phoenicopsis 植物群;叶肢介下部为 Euestheria shandanensis-Palaeolimadia hojiensis 动物群,上部为 Eosolimnadiopsis-Asiolimnadiopsis 动物群;介形类下部为 Gomphocythere rhomboidalis-G?yubacumensis 组合,早侏罗世早期还含有菊石 Arietites 和 Coroniceras。中侏罗统生物群,植物组合不太明显,双壳类 Pseudocardinia-Tutuella 动物群,其中下部含有 Cuneopsis-psilunio-Eolamprotella 动物群;叶肢介为 Euestheria yanjiawanen-sis-E·camplanata 动物群;介形类在中下部为 Darwinella sarytirmanensis-D·magna 组合。此外,本文概述了福建早侏罗世南海北陆的古地理面貌。  相似文献   

16.
双河洞中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境内的双河洞历次科考中发现的第四纪动物群化石进行初步研究和总结,认为目前对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化石的发现者都是洞穴科考专家,古生物知识相对欠缺且重视不够是洞穴化石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为了加快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的研究进程,以今年中法联合科考过程中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为样本,采用ICP-MS铀系定年方法对这批大熊猫骨骼化石碳酸盐岩包裹物的年龄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化石群化石距今6.75万年,初步判定此动物群可能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这批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信息将为贵州(尤其是黔北)第四纪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第四纪期间中国南北两大动物区系之间的过渡地带动物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计宏祥 《地层学杂志》1994,18(4):248-254
中国第四纪期间的哺乳动物,可划分为南、北两大动物群,在两大动物群之间,存在过渡地带动物群。过渡地带的动物群,晚更新世的有河南新蔡、安徽五河戚咀及江苏武进;中更新世地点有安徽和县、巢县银山、河南南召及江苏南京汤山;早更新世地点有安徽巢县银山下部堆积、陕西蓝田公王岭及汉中盆地的勉县。裴文中(1957)首先提出淮河过渡区的存在,周明镇等认为不存在。事实上过渡地带的南、北混生动物群是存在的,过渡地带的范围大小及地点是随着地史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四不象鹿是过渡地带生活的一种特殊动物,而众多的古人类化石在过渡地带发现,也是这一地区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18.
戎嘉余  詹仁斌 《现代地质》1999,13(4):390-394
地史时期大规模的生物群更替与全球大环境的灾难性变化密切相关 ,尽管这种更替在性质、延续时间及等级上各个时期不尽相同。奥陶、志留纪腕足动物群的更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例。全球广布的晚奥陶世较深水叶月贝动物群 ( Foliomena Fauna)和其后浅、凉水的赫南特贝动物群 ( H irnantia Fauna)的灭绝 ,均受控于当时的冈瓦纳大陆冰川活动及其影响效应。志留纪早期 ,以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占主导地位的晚奥陶世动物群被一大批新类型 (如无洞贝目、五房贝亚目和石燕目 )所替代 ,组成典型的志留纪动物群。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广东西部德庆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晚奥陶世动物群,包括化石产出层位、生物组合类群及其科学意义。该动物群产自原划分为中奥陶世东冲组的地层内,化石产出层位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动物类群以三叶虫为主,伴生有腕足动物、棘皮动物及少量短剑类化石,化石保存多较破碎,仅少部分保存较好,分布非常集中,结合野外露头与沉积相特征,其沉积环境为正常浪基面至风暴浪基面间的高能滨浅海环境。该动物群的发现,不仅厘定了这套地层时代,而且丰富了粤西地区晚奥陶世的生物组合面貌,为该地区奥陶系的划分对比和区域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贵州南部独山弗拉斯期的望城坡组含有两种无洞贝类腕足动物组合:下部为出现于贺家寨段底部的Atryparia(Costatrypa)dushanensis动物群,大致相当于牙形石falsiovalis至transitans带;上部为出现于卢家寨段的Radiatrypa yangi动物群,大致与hassi至上rhenana牙形石带相当。独山剖面无洞贝类及其他腕足动物资料表明,贺家寨段为弗拉斯期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