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约恩·伍重(Joslash Utzon)(图1)是丹麦著名的建筑大师,因设计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而享誉全球,他曾受过严格的教育,受到梁思成、赖特等多位东、西方建筑大师的影响,且有"行天下"的经历。他毕生致力于建筑事业,在多元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在设计中融汇世界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创作中扎根于丹麦本土文化并将其升华,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成绩斐然,并于2003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相似文献   

2.
正"以中华优秀建筑传统为主旨,以世界先进建筑科技为手段,古今相合,中西相融,创造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这是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在《大壮营造录·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作品集》序言中写下的一段话。这位从业47年,不仅潜心钻研传统建筑技艺,更加忧心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建筑设计现状的古建专家,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界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积极思  相似文献   

3.
振兴中国建筑文化,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决定颁布后,中国建筑文化的探讨也兴旺起来。中国建筑创作向何处去?这个老话题有了新的高度和新的视角。国内建筑界的不少精英都参与其中,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是滋养中国建筑文化繁荣的良田沃土,  相似文献   

4.
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的一件大喜事,是广大从业人员的一件大喜事。从今天开始,我们从事祖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广大同仁有了自己的平台。我们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征途上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在城乡建设领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记者郝莹报道为了更好地弘扬湖北历史建筑文化,传承文化精神,近日,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暨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武汉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会长马炳坚出席会议并为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授牌。据了解,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是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成立后设立的第一个工作委员会。王树平在讲话中强调,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和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  相似文献   

6.
正早在70多年前,中国建筑的先驱者林徽因先生在中国营造学社调研古建筑时,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架构制既与现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则,将来只需变更建筑材料,主要结构部分则均可不有过激变动,而同时因材料之可能,便作新的发展,必有极满意的新建筑产生"。其中,"中国架构制既与现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则"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文化自信";"将来只需变更建筑材  相似文献   

7.
从安全哲学预防观谈培育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跃进  张旭阳 《江苏地质》2003,27(2):118-120
论述了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应首先树立安全哲学预防观;提出了培育有特色的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传统徽派建筑非常精彩,震撼人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现在,徽派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已走出徽州,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近来,关于建筑文化乱象的讨论引起了诸多社会关注。城市建设中媚洋、贪大和求怪现象,反映了建筑文化的缺失和不自信。建筑创新的艰难和建筑师的工匠化与无奈,折射出了扭曲的政绩观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要解决并非朝夕之事。本文试以建筑师的职业定位为切入点,剖析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并从完善建筑市场管理体制的角度对建筑师职业定位的回归进行探讨。国内外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国际上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建筑项目全过程服务者关于建筑师的职业定位,不同国家是有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最典型最集中的建筑艺术入手,通过对中西方在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基础以及对空间理解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并结合典型事例对比,帮助实现对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勘察设计》2005,(10):I0001-I00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全国勘察设计和整个建筑行业不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而且学习和借鉴了世界其它民族先进的建筑技术、艺术和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尊重资源的理念,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建筑内涵。建筑学告诉人们,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并且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有句经典的话:“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她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中国的城市建设高歌猛进,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借鉴西方建筑文化的可取之处,承传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建筑文化,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式建筑文化,这是政府、开发商、建筑师和新闻媒体共同的责任和课题。建筑文化的创新是个时代大课题。于志军博士,青岛市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在首届青岛建筑设计文化节前夕接受采访时,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在山西平遥古城内的一次建筑方案创作理念,并对中国建筑的文化传承和当今中国建筑的现状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1月23日-25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在黄山隆重召开。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秘书长肖厚忠,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顾问、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魏敏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张润莹,安徽省建设厅副厅长李建,中共黄山市委常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倪玉平,黄山市建委副主任刘一举等领导到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15.
徽派建筑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古建筑的保护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活的发展必须要统筹考虑,可以将徽派建筑设计的理念、技术与现在提倡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来考虑如何发展徽派建筑。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传统建筑共存了几千年,无论在建筑形态、建筑用途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文章从东西方建筑所选材料的不同来对两类建筑的差异性进行探讨,阐明东西方传统建筑的发展变迁,为今后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融会古今与现代建筑材料相契合的时代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越来越趋同,原有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淡,再加上一些国际建筑事务所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对我国的地域性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张肇毅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筑与城市建设如何协调发展需重视5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该系统地分析、认真地解决。一是境外的建筑方案对地域性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一体化给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同现象日益加深,而各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逐渐衰弱,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西南地区传统民居色彩加以探讨,并尝试分析其特征以及对“全球化”带来的民族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9.
以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活动为契机,为推进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走向世界水平,近日,“2012北京建筑论坛——与普利兹克奖大师谈建筑”在京举办。2012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与扎哈·哈迪德等普利兹克奖获得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建筑全球化与地域性的相关话题。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出席并讲话。论坛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2012普利兹克奖评委张永和其同主持。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馆的建筑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是营造空间的艺术,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标志、人文精神的载体,应追求强烈浓厚的文化韵味、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精美的艺术造型和人性化的空间艺术,树立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理念,满足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充分应用现代化设备,体现出功能与文化的奇妙交融,成为校园景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