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探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何清  袁玉江  魏文寿  龚原 《中国沙漠》2003,23(5):493-496
计算新疆三大区域地表水资源与气候的相关性,建立两者间的回归方程,进而探讨新疆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①新疆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北疆以对水文年降水的正响应为主;南疆以对5~9月温度的正响应为主,以对高山区前年的水文年降水的正响应为辅;东疆对水文年降水的正响应及5~9月温度的负响应并重,对降水的响应更重要些。②北疆:当北疆8站水文年平均降水偏多(或偏少)10%时,北疆地表水资源会偏多或偏少7.2%。③东疆:当沁城5~9月平均温度为多年平均值时,巴音布鲁克水文年降水变化±10%,东疆地表水资源会出现±5.4%的变化;当巴音布鲁克水文年降水为多年平均值时,沁城5~9月平均温度偏高(或偏低)1℃,东疆地表水资源会减少(或增多)8.3%。④南疆:当南疆4站5~9月平均温度为多年平均值时,塔什库尔干前年的水文年降水变化±10%,南疆地表水资源会出现±1.3%的变化;当塔什库尔干前年的水文年降水为多年平均值时,南疆4站5~9月平均温度偏高(或偏低)1℃,南疆地表水资源会增多(或减少)11.7%。  相似文献   

2.
长江源区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1 年长江源区流域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和国家气候中心2009 年11 月发布的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2.0 版本), 通过分析长江源区流量的演变规律和揭示气候归因, 预测了未来流量可能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近51 年来长江源区地表水资源总体呈增加趋势, 特别是2004 年后增加趋势显著, 并具有9a、22a 的准周期;青藏高原加热场增强, 高原季风进入强盛期, 流域降水量显著增加, 加之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水增多, 是引起长江源区地表水资源增加的主要气候归因;根据全球气候模式预测, 在SRESA1B气候变化情景下, 未来20年长江源区地表水资源仍有可能以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3.
于世永  朱诚  王富葆  李弘 《地理科学》2000,20(4):331-336
太湖流域埋藏古树、泥炭、贝壳堤和新石器文化遗址,^14C年代频率变化揭示了全新世气候-海面波动与文明兴衰的时间耦合关系。本区降水量的明显增加始于8kaB.P.、7.5 ̄4kaB.P.总的看为高海面和新石器文化发展时期,但其间有相对的海面波动,即:7 ̄6.5kaB.P.为高海面期、6.3 ̄5.6kaB.P.为低海面期、4.5 ̄4kaB.P.为低海面期、3.8 ̄3.5kaB.P.为高海面期。从文化断层  相似文献   

4.
北疆地区1961~2010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1961~2010年北疆地区34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定义高温和低温的阈值、频率及其强度,并采用线性趋势、EOF等方法对其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北疆地区的高温阈值研究发现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基本呈现从东南向西北规律变化趋势。时间变化趋势分析发现该地区高温阈值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夏季上升幅度最小,冬季上升幅度最大。频数分析发现天山山区极端高温频数变化要高于其他地区变化频数。北疆地区的低温阈值研究发现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基本也呈现从东南向西北规律变化趋势。频数分析发现夏季频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通过线性趋势和EOF分析表明北疆地区高温和低温事件强度、频数呈现增加的趋势。由于北疆属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极端气温趋势的增加会影响到该地区的水文、工业和农业管理。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农业界限温度条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线性回归,相对变率,非整数波及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吉林省不同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7℃初日,终日、≥10℃积温及5 ̄9月平均气温之和等几项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界线温度条件的长期变化特征,揭示了它们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周期变化规律,探讨了未来10a内这些条件的可能变化趋势及农业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6.
湿地与周边水文系统通过复杂的水文过程相互联系和影响,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研究湿地与周边水文系统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对湿地保护和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美国奥克弗诺基(Okefenokee)流域为案例,构建包含沼泽地表水、沼泽地下水、高地地表水和高地地下水4个水文子系统的流域水文网络模型,采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中的效用、控制和单位元分析研究水文单元间作用关系.控制分析的结果显示,高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子系统对沼泽地表水和地下水子系统的支持程度达到100%.无论是沼泽还是松林高地,其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依赖和互补性.效用分析结果表明,沼泽地表水和高地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互利的水文关系.而单位元分析结果显示,沼泽地下水深层渗漏和高地松树生态系统的蒸散过程是袭夺流域湿地系统水资源的重要一环.上述结果表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水文单元之间的作用过程、描述水文单元之间直接和间接的水文关系,可以用于流域湿地水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利用1961~2002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年流量呈现出逐年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更为明显;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在90年代以来尤为突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蒸发量增大是导致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气候原因,其中降水量是影响流量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夏季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黄河上游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1—2018年长时间序列地表水遥感监测数据,提取中亚五国地表水面积信息,通过动态度法、变化斜率法和相关分析法揭示中亚五国地表水面积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亚五国地表水呈“北密南疏”分布特征,中北部地表水变化明显。近18 a来,季节水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了133.55%,而永久水呈波动减少趋势,减少了17.27%。哈萨克斯坦地表水面积占比最大且变化也最为明显,其次是乌兹别克斯坦,其余三国无较大变化。② 2001—2018年,中亚五国全区季节水动态度为7.42%,并呈快-慢-快的增长趋势,而永久水呈增长-下降-增长的演变趋势,乌兹别克斯坦地表水变化最为活跃;北部边缘及图尔盖洼地、西部里海沿岸和咸海地区永久水面积显著减少而季节水显著增加,永久水向季节水转换现象明显。③ 中亚五国增温趋势不明显,降水呈减少趋势,人口、GDP和耕地均呈增加趋势。中亚五国地表水面积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因子的影响,气候因子对地表水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大型山丘平原交错区复杂的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特征增加了水文循环研究和水资源评价、管理的难度,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作为流域/区域水文循环模拟的重要工具,为解决这类大型区域诸多水文水资源问题提供了便利。针对目前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难以兼顾精度和效率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半松散耦合机制,将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嵌入半分布式水文模型MODCYCLE,摒弃了目前流行的水文响应单元(HRU)与地下水网格单元空间和信息转换方式,通过建立子流域—网格单元的空间关联和地表水文—地下水流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实现大型山丘平原交错区的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在三江平原构建了模型并开展应用研究。校验评估显示,模型达到了良好的模拟效果,具备了水文循环现状模拟和预测未来的能力。最后,利用该模型输出分析了三江平原2002—2014年的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和农业灌溉量的增加导致全区域土壤水蓄量年均增加6.51亿m3,但却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储量分别减少0.99亿m3/a和3.03亿m3/a,降水量的增加并没有通过产流和入渗补给改善因用水急剧增加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衰减的趋势;不同分区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和基流指数差异显著,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关成果可为类似地区水文循环研究和水资源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修订风蚀方程(RWEQ)的提出,采用增加了冻结因子的气候因子(WF)表达风蚀气候侵蚀力更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基于中国北方风蚀区157个气象站1980—2016年的观测数据,逐月计算了各站点气候因子,并探讨了气候因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0—1997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为快速下降,从940.46kg/m下降到273.03 kg/m;而1998—2016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相对稳定,在139.81~398.85 kg/m范围内波动。(2)春季气候因子值约占全年63%,其变化也显著高于其它季节,这也是土壤风蚀发生在春季的主要原因。(3)气候因子的高值区分布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40°N以北的内蒙古中西部,这与气压中心和高大山体地形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1.
钱塘江河源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发新 《地理研究》1987,6(1):21-30
纵观确定河源标准的基础上,根据1983年钱塘江河源河口考察实际资料,重新确定钱塘江源头为六股尖。  相似文献   

12.
“绿洲”概念小议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本文探讨了绿洲的概念,认为绿洲的内涵应扬4方面:(1)绿洲位于荒漠区;(2)水是绿洲存在的基础;(3)茂盛的植被是洲的主体景观;(4)地貌部及人类活动对绿洲发展与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怒江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及退耕工程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开发历史、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云南怒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如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陡坡垦殖、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 :将海拔在 2 5 0 0m以下、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生态系统最脆弱、坡度大于 2 5°的耕地 ,改农作物种植为经济林经营 (退耕还林模式 ) ;在坡度介于 1 5°~ 2 5°的坡耕地上种植经济林 (农林复合模式 ) ;将部分水利条件差的坡耕地停止种植粮食作物 ,改种牧草 (退耕还草模式 )  相似文献   

14.
郭扬 《地理研究》1982,1(4):1-9
本文主要讨论地理文献特征,阐明文献分布的规律. 地理学是研究地表各种自然、人文现象的内在联系及演变规律的科学.它富于综合性、区域性,又是和许多学科交叉叠合的一门跨界学科.地理学的这些性质、特征必然反映到文献上来.地理文献的使用寿命比一般学科文献要长;地理文献的来源或分布要比一般学科文献格外分散.本文通过对若干文摘期刊及书刊引用文献统计分析,表明从事地理研究所参考引用的期刊文献,仅25%左右来自地理期刊,从事综合及总结性研究时高于这个此例,从事部门地理或带有技术性研究时低于这个比例.大部分参考文献则来源于相关学科期刊,这是地理工作者经常要比较多时间翻阅各种书刊去搜集资料的原因. 最后,本文阐述了从事地理文献研究对了解地理学发展趋势、选择课题、查找文献以及改进文献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鲁烽 《地理研究》1991,10(3):59-67
本文通过对永定河流域内全新世地层、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约10000—9500年、7700—7500年、5200—4600年、3200—3000年、1900—1700年前以及公元1801—1896年间,永定河流域曾出现过六次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4,3(2):35-44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怒江大坝建设中的各方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怒江上修建大坝是否可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赞成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使得怒江大坝工程的上马被迫搁浅。应用博弈论的方法可以分析在怒江大坝建设的论证过程中,中央政府、环保人士和当地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且可以证明在没有环境保护法律的保障下,环保评价的弊端。通过对各方博弈的分析,说明了政府在进行怒江大坝建设的决策过程中,必须高瞻远瞩,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同时要兼顾当地人民的利益,并要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工程建设环境评价法律。  相似文献   

20.
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吕世华  陈玉春 《中国沙漠》1995,15(2):116-123
采用两维高分辩率边界层数值模式,并与一个包括植被和土壤层的生物一大气能量传输模式(BATS)耦合,模拟研究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漠中的绿洲对大气产生"冷湿效应",使之上空形成冷湿气柱;绿洲之间的沙漠对大气呈"暖干效应",使上空形成热干气柱。在水平平流的作用下,在绿洲下游的沙漠边缘形成降水峰值,有利于降水,但沙漠区下游的绿洲则相对于整个绿洲区降水偏少,不利于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