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氟温泉是导致本病区环境氟异常的氟源,人为引高氟温泉作生产、生活用水,加大了氟异常波及的范围和程度,高氟饮水和低氟饮水加高氟粮食是导致居民氟中毒的主要原因,改水降氟是矫正环境氟异常和防治氛中毒的根本对策,分析表明它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氟的淋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日邦  王丽珍 《地理学报》1992,47(4):376-381
本文对8种土壤进行了氟的淋溶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的土壤氟的淋溶程度各不相同,氟的淋溶浓度的变化曲线也不一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氟淋溶作用的因素,并讨论了淋溶出来的氟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β-环糊精包合态三氟氯氰杀虫剂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提高三氟氯氰菊酯农药的防治效果。寻找适宜的农药新剂型,我们用液相法制备了三氟氯氰菊酯-β-环糊精包合物,并以水为基质进行了稳定性观察,同时又以差热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法确认了包合物的形成,以旋光度法证明两者间的包合比。结果表明,三氟氯氰菊酯与β-环糊精可形成1:1型包合物,该包合物稳定性高,具有一定的水溶性,而且在水中稳定,所以有望通过环糊 包合作用将三氟氯氰菊酯帛成水剂;当以气相法测试包合态三氟氯氰菊酯含量时,必须将其解络,使之成为游离状态,然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13,(4):4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电解铝的产能过剩引起的行业整体开工率不足,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其上游的氟化铝产业。日前,占据国内氟化铝市场20%份额的多氟多发布公告称"公司氟化铝生产线停产检修两个月"。受此影响,多氟多的主营业务收入可能减少1亿元。公告:多氟多停产进行技术改造7月中旬,豫股板块的电解铝上游生产企业多氟多发布公告:鉴于氟化铝市场持续低迷,经多氟多公司  相似文献   

5.
氟是地理环境中的广布元素,它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270ppm。在生态环境中,氟是经常与人体接触,并不断参加体内新陈代谢和物质循环的微量元素。它既为人体所必需,稍过量又对人体产生危害。在地理环境中,其含量的区域分异十分明显:既有堆积富集区,又有淋溶缺氟区。地方性氟病就是由区域环境中所累积的高含量氟,通过饮水、食物或空气进入人体,破坏人体内氟钙磷的代谢平衡而引起的疾病。轻者出现氟斑牙、腰腿酸痛等症状;重者则骨骼畸形、骨折乃至瘫痪。本文仅据笔者近年调查和搜集的资料,就我国氟病区分布的若干地理规律和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徐立荣  雒昆利 《地理研究》2012,31(8):1503-1511
对大巴山区内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中氟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巴山区地史时期形成的各单元地层岩石中普遍富氟。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碳质板岩、黑色页岩、磷块岩中平均氟含量普遍超过800mg/kg,下志留统大贵坪组碳板岩氟含量也明显较高(1500mg/kg以上),这些地层分布区是大巴山区的氟富集区;奥陶系、中志留统及下志留统除大贵坪组外的各组地层氟含量也一般高于地壳平均含氟量;而震旦系、下寒武统箭竹坝组及中上寒武统地层氟含量一般低于500mg/kg,是大巴山区的相对低氟区。大巴山区早古生代石煤中氟含量普遍高于中国腐植煤的平均含氟量,其中紫阳蒿坪下志留统大贵坪组的石煤氟含量最高;其次是下寒武统石煤;中、上寒武统及奥陶系石煤含氟量最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我国不同地理条件下耕作土中氟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与地方性氟中毒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极磷虾蜕壳前后甲壳和残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对南极磷虾富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资料 ,本文还对南极磷虾的富氟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磷虾蜕壳后的残壳对氟具有二次吸收的功能和作用 ,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机理。氟的积聚不仅来自海水 ,且主要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9.
测区沉积物和间隙水小的氟含量(分别为200~395μg/g和1.18~1.92μg/ml)均远低于所报道的大洋区域平均值(分别约为540μg/g和2.7μg/ml)。研究结果表明,测区沉积物中氟含量分布主要受周围岛屿风化基岩的化学成分制约;沉积物中主要含氟矿物:萤石/磷灰石、黄玉、黑云母等含量极低,氟在沉积物中赋存的矿物相主要与角闪石[AX_2Y_5Z_8O_(22)(OH·F)_2]有关。氟含量与碎屑矿物中角闪石的体积比间的关系式可大致表示为:氟含量=217+361nV_H;间隙水中的低氟主要由测区化学风化不发育及氟的钙盐沉积所致。此外,沉积物中强阴离子(HCO_3~-)可交换态含量仅约为太平洋(亦道附近)的1/10、中国南海的1/4和浙江东部沿海的1/2,也反映了测区沉积物中易参与固-液相交换的氟离子含量较低,由此也必将导致间隙水中的低氟。沉积有机质的分解对间隙水的氟含量有一定的贡献,但这种氟易于为沉积物固相所捕获。测区沉积体系中氟的固-液相转换与分配机制可初步描述为: 有机质(氟)垆苎些苎苎苎蟹间隙,k苎苎苎些苎竺些鱼坚固相 (氧化物) 还原 一”—— ,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南极磷虾不同部位中氟含量的测定,结合氟在测区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南极磷虾体中其它元素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氟在磷虾体内的分布和赋存形式,并对其可能的富集机理及与环境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Wang  Tao  Shao  Zhijiang  Yu  Hui  Bah  Hamido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6):908-920
The excessive exposure to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luoride in drinking water can lead to a serious disease called fluorosis. The upstream region of the Yongding River is 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for Beijing. Some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there is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fluoride in the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However, there are few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luoride in surface water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s in this area. In this study, the fluoride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using data from 2013 to 2017 from 9 surfac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ongding River. The health risks of fluoride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approach developed by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 EP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luoride content in the drinking water ranged from 0.30 to 1.50 mg L~(-1), with an average of 0.86 mg L~(-1). In total, 22.7% of the analyzed samples exceeded the Chinese limit of 1.0 mg L~(-1) for fluoride, and 5.5% of samples had less than the permissible limit of 0.5 mg L~(-1). Higher fluoride concentrations and fluorosis hotspots were found to be predominately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Yanghe River close to the Guanting Reservoir, where 71.4% of samples exceeded the limit of 1.0 mg/L~(-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 fluoride concentrations was found to be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industry. The hazard quotient(HQ) index for children, teenagers and adults indicated that 19.6%, 15.6%, and 5.1% of the sampl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ongding River, respectively, posed health hazards to the associated groups. Furthermore, the HQ index more than 1 for children, teenagers and adults had values of 64.3%, 56.1%, and 19.4%, respectively, in samples from the downstream region of the Yanghe River. Therefore, there are potential risks of dental and skeletal fluorosis in the upper river reaches of the Yongding River. It is imperative to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fluoride pollution in surface water and control fluorosis. A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disposal of industrial waste.  相似文献   

12.
王明远  章申 《地理研究》1992,11(4):68-74
血吸虫病是一种水源性传播的寄生虫病。本文探讨了血吸虫病流行与水文化学地理因素的关系。病区水体富集微量元素,31种微量元素的平均累乘指数>1,其中亲铜元素、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较高,而亲铁元素和Hg、As的含量较低,钙镁摩尔比值接近毛蚴最造钙镁摩尔比值(0.8)。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84/85年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带回的燐虾样品,采用氟试剂比色法,分析研究了南极大燐虾(Eunhausia Superba)的氟含量,结果表明:南极大燐虾含有很高的氟.虾壳含氟量最高,平均为4303mg/kgF;其次是头胸部,为1890mg/kaF;整体含氟量为1191mg/kgF;肌肉中最低,为370mg/kgF.雄性燐虾与雌性燐虾对氟的吸收和需求不同.冰冻贮存的大燐虾氟含量超出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的二十多倍.新鲜脱壳虾肉氟含量只有60mg/kgF,是冰冻贮存燐虾肌肉氟含量的16%左右.富集氟是各种燐虾特有的生理功能,不仅南极燐虾有,其它海区的燐虾也有.  相似文献   

14.
我国21世纪环境、健康与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简述了我国在21世纪期间“环境、健康与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与主要方向,其重点领域是:(1)对主要由化学元素引起的地方病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预防措施,以期达到逐步控制的目的;(2)环境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城市化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方向为:(1)控制地方性疾病的流行;(2)防止污染物质及环境变化产生的健康危害;(3)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保护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5.
我国砷中毒病区的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林年丰  汤洁 《地理科学》1999,19(2):135-139
我国饮水型砷中毒的流行屡见报道,台湾嘉南,新疆奎屯,内蒙古河套及山西大同等地是我国几个有代表性的病区。病区多为河湖相和滨海相沉积,粘土,粘土质淤泥和有机淤泥层发育,为富含有要质的还原环境,地下水中的含量一般为0.2-0.6mg/L。有时还有氟,腐殖酸,甲基胂酸和某些烷烃类等的有害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滇中红层含盐层水文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层沉积环境多样,易溶盐会在一些区段富集形成含盐层。含盐层岩石矿物成分复杂,可溶岩和可溶性矿物含量较高,更易形成溶隙、溶孔,地下水类型以溶蚀裂隙孔隙水为主,水质复杂,水化学成分、含量与易溶矿物成分、含量关系密切。云南红层地下水勘查示范成果表明,滇中红层含盐层浅部全-强风化带含盐层容易淋滤沉着形成自封闭带,富水性较差,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等-微风化带岩层透水性好,富水性强;含盐层区亦有可饮用淡水分布,补给、排泄条件好的裸露型含盐层中水质较好,循环条件差的埋藏型、覆盖型含盐层中水质较差;浅层地下水水质随深度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硒含量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明远 《地理研究》1982,1(2):51-58
本文应用多重正态分布理论,将粮食硒含量分成三级,编制中国粮食硒含量等级分布图,并且分析了我国粮食硒含量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王根绪  程国栋 《地理科学》1998,18(4):355-361
分析研究了内陆河流域气候条件,植被生态,土壤环境及水环境质量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空间变异特征,探讨了流域不同地带的生态环境功能。结果表明:干旱内陆河流域气候条件,尤其是水热条件和地貌特征是植被生态,土壤环境及水环境形成与分异最主要的控制性因素,几大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经久形成内陆流域生态环境空间带规律和生态系统功能在空间不同地带上的显著差异性,认识这种分带规律与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是合理开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