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卡林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之一密集裂隙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运金 《矿产与地质》1994,8(3):201-205
密集裂隙带是由数条至数十条的力学性质不同的裂隙组成的裂隙带,它们成群、成带产出,单条裂隙的规模较小,沿裂隙发育了石英脉、重晶石脉和高岭石脉等热液充填物。密集裂隙带内的含脉密度为5~15条/米,含脉率为1%~10%。根据裂隙的形态、产状及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将密集裂隙带划分为压扭性、张性和扭性等三类密集裂隙带。密集裂隙带是卡林型金矿床的重要控矿构造和矿化定位空间,也是行之有效的找矿、评价标志。  相似文献   

2.
安基山铜矿含矿裂隙分布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定点等积测量法研究安基山铜矿地表含矿裂隙,结果表明:成矿期含矿裂隙集中分布在矿化斑岩中,其含脉率等值线与铜矿化强度率等值线基本吻合。各成矿阶段含矿裂隙及矿体展布方向均以北北西为主,平行于区域最大挤压应力方向。由此推断,斑岩体地表含脉率值可判断深部铜矿化强度,含脉率等值线形态可预测矿体主要延伸方向。  相似文献   

3.
辽河张强凹陷科尔康油田储层裂隙预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岩芯裂隙观察和油田应力场模拟的基础上,利用F指标法对张强凹陷科尔康油田主要储层裂隙的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做了预测研究,评价了该油田各区块裂隙的发育情况,指出了有利于油气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4.
陕西金堆城斑岩钼矿含矿裂隙分布规律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金堆城斑岩钼矿含矿裂隙系统的定点等积测量数据用分块三次多项式汉梅特插值趋势面分析程序进行电算,编制了各主要成矿阶段的裂隙密度和含脉率等值线图以及裂隙产状等密图。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期裂隙含脉率峰值区以矿化斑岩小岩体为中心向外逐渐降低,与钼品位变化趋势一致,这类裂隙是在斑岩造成的热应力破裂基础上,再经区域构造应力多次作用形成;成矿前和成矿后裂隙系统的含脉率极值区偏离或远离斑岩体,仅与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有关。裂隙系统主导走向为北北西,成矿产生在以压应力为主的构造环境中,含矿裂隙系统的特征与成矿过程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金堆斑岩钼矿是东秦岭超大型钼矿带内最重要钼矿床之一,该矿床的形成与中生代花岗斑岩有关,且岩体顶部发育了典型的钾长石-石英条纹岩。矿区内含脉率和裂隙发育程度可作为矿化强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正>热液矿床,尤其与岩浆侵人有关的热液矿床(含斑岩型矿床),均普遍发育大规模的裂隙和各种类型的矿脉(裂隙被成矿物质充填)。地表含矿裂隙的发育程度与深部矿化强度呈正相关,含矿裂隙是热液渗流的良好通道及矿质堆积的合适场所,高度裂隙化的地段为有利的成矿地段。  相似文献   

7.
西范坪斑岩铜矿的次生富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3000余米岩芯的观察研究。发现西范坪斑岩铜矿床存在完整的氧化带,氧化剖面由上向下可以分为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和原生带。原生矿石的裂隙越发育,原生矿化强度越大,则其次生富集作用越发育。应用质量平均方法计算了氧化过程中铜的迁移规律,提出在次生富集作用中铜队了发生垂向(由上向下)迁移外,也存在侧向迁移(带入或带出)。在矿床中部,由于铜的垂向富集和侧向带入而形成富矿石和厚大矿体,因此次生富集对西范斑岩铜矿床富矿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花岗岩是高放射核废料地质处置库的主要围岩之一,其水力学特征优劣直接决定了花岗岩体能否有效地阻隔地下水对处置库中核废物的侵袭。围岩微裂隙结构和化学风化程度是水力学特征的直观表现,微裂隙结构量化和化学风化程度计算对高放射核废料地质处置库埋藏深度的比选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本文以阿拉善某600 m的花岗岩钻孔内不同深度的岩芯作为研究对象,得到大量的微裂隙显微照片;通过测网法和图像处理技术,获得岩芯数字化的裂隙空间分布图像,并从中提取了微裂隙特征参数(裂隙条数、隙宽、裂隙率、裂隙面密度参数等);然后,对微裂隙特征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描述了裂隙空间分布变异性。花岗岩样品的化学风化程度评价指标有:天然含水率、CIA。同时,利用SEM-EDS探测裂隙部位形貌特征及元素含量等数据。最后,对花岗岩完整性与核废料处置库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本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研究区的花岗岩微裂隙发育情况随深度增大逐渐变弱。(2)花岗岩受外力作用后微裂隙首先发育在石英中,其次是在长石和黑云母中。(3)临近破碎带,裂隙率、平均隙宽、裂隙条数均增大,同时受后期热液填充的影响,CIA也会表现出高值。(4)破碎带的发育,对周边完整岩体的微观破裂影响距离可以超过10.6 m,后期热液对下方完整岩体的侵染蚀变影响距离可以超过50.27 m。(5)通过综合评价,来自该钻孔不同深度的7个样品中,取自地下598.8 m处的样品所代表的位置最适宜作为核废料处置库深埋区。  相似文献   

9.
在博茨瓦纳杭济地区的一个矿区勘查中,地表发现了一条孔雀石化发育的矿(化)体,Cu含量最高可达20%,而该处的激电测深并未在深部发现明显的矿致异常,钻孔岩芯中也未发现明显的含铜矿物。笔者从铜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特征方面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气候干旱及地表的碱性环境造成了地表铜的富集,并指出了在非洲干旱地区寻找铜矿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砂层给水度的测试计算方法较多,但基岩裂隙水给水度的测试方法较少,且弊病很多。例如文献中介绍的以统计岩芯的裂隙代替给水度的方法,钻探取芯率法,取出的岩芯多少,岩芯裂隙是否保持原状等,除受裂隙发育影响外,还与钻探技术和设备有根大关系,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再如  相似文献   

11.
普朗铜矿是义敦岛弧东多金属矿带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成矿带内岩浆构造活动频繁,裂隙构造叠加成矿-控矿作用显著,但研究程度薄弱.在对普朗铜矿区巷道进行构造岩相学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厘定矿区褶皱、断裂宏观特征,对典型中段进行节理(裂隙)测量分析.研究表明:1)古特提斯洋闭合过程斑岩铜矿成矿作用与晚三叠世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普朗铜矿形成于俯冲造山阶段;2)区域深大断裂控制着矿区沉积建造和岩浆岩分布,矿床总体产于普朗背形核部,次级NEE及NE向断裂控制着含矿斑岩体和节理(裂隙)的发育,矿(化)体赋存于两组断裂交汇部位;3)矿区以张节理为主的复合型节理系统,为含矿热液的运移、扩散和富集提供导矿、储矿空间,裂隙发育程度与铜矿化呈正相关.通过对矿区岩浆侵入-构造裂隙系统特征与控矿规律的研究,认为热液脉状矿(化)体严格受控于构造-裂隙系统改造富集作用,裂隙构造发育部位是探寻富"脉状矿"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2.
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具有巨大找矿潜力。这里主要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确定矿床含矿斑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明显的埃达克岩岩浆亲合性,并可初步断定驱龙及冈底斯成矿带典型斑岩铜矿床的含矿斑岩具备C型埃达克岩特征,其构造背景应为碰撞造山期后的伸展条件,这将对该带成矿环境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找矿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朱家珍 《物探与化探》1987,11(3):197-204
本文根据安徽东瓜山铜矿床附近各时代地层、火成岩和矿床中卤素含量的大量资料,探讨了卤素分布的特点、主要含矿层位、成矿物质的来源、成矿作用的过程.并指出了有利于富矿体埋藏的规律和化探的找矿方法.  相似文献   

14.
桦树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生全 《地质找矿论丛》2003,18(Z1):103-107
桦树沟铜矿是镜铁山矿区与铁矿共生的铁铜矿床,其产出受后期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滑动带共同控制.主要矿石类型有含铁碧玉岩型和蚀变千枚岩型.矿石及含矿岩系的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矿床形成于近陆地边缘的海底裂谷环境,成矿物质来自基性火山岩,硫、碳主要来自海水.矿床成因属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15.
黔北仁怀-习水地区含铜砂岩型铜矿产于四川台拗边缘大型内陆盆地红层组合中,含矿岩石主要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浅灰绿色富含硅(碳)化木的长石砂岩.以习水县条台铜矿为例,对上沙溪庙组铜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成矿作用过程经历了:①含铜砂岩层原生沉积;②表生氧化作用;③次生富集成矿3个阶段.该矿是一个含铜砂岩层原生沉积后经地下水渗滤再造的淋积矿床.  相似文献   

16.
在论述秦岭泥盆系层控铅锌矿床的黄铁矿微量元素,硫、铅、氢、氧同位素,矿物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成分.区域地层元素丰度等方面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类型属海底含矿热泉溢出沉积和隐伏含矿热泉贯入沉淀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甘肃筏子坝铜矿矿体赋存在喷发旋回晚期变质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层向沉积岩层过渡部位, 主含矿层为含铜磁铁石英岩;各类岩(矿)石物性差异明显, Cu、Zn、Mo、Co及Au、Ag主要成矿元素异常浓度分带明显;矿体上均有明显物化探异常;提出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碧口群铜矿床的成矿时限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碧口群铜矿床作为早期同生喷流,后期受变质改造的沉积一变质改造型矿床,其保留有同生沉积的纹层构造和后生叠加改造的脉状构造。脉状硫化物Sr同位素及含矿石英脉的Ar同位素定年分别给出329Ma和211.3Ma,说明脉状硫化物的成矿时限在329-211Ma左右。由于该年龄明显小于矿体围岩的Sin-Nd、Rb-Sr年龄,所以该年龄反映了碧口群矿床的后期叠加成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刘建军 《吉林地质》1990,9(4):27-33
吉林二道洋岔铜矿床位于龙岗背斜南端的中生代二密火山盆地中,受燕山期石英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中弧形构造裂隙控制。主要矿体呈薄脉状,空间上成群成带分布。并对成矿条件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