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年的实测数据表明,大桥水库的坝前水位年变化约40m,库水对库盆的静压变化大约为4×105Pa,比固体潮的作用大2个量级,水库的蓄水和放水是对库区影响最大的加卸载力源。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用库区的地震频次和能量分别研究在大桥水库诱发M_S4.6地震前后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桥水库及附近相对较大的范围和水体附近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当库水加载过程中发生小震群时,地震频次加卸载响应比Y_n和C_r值显示高值异常,表明研究区岩石处于临近破裂状态,其后发生4.6级水库诱发地震;蓄水前后地震频次库水加卸载响应比Y_n和C_r值的平均值有明显差异;在大桥水库诱发的4.6级地震前,库水加卸载作用导致的地震频次及能量的加卸载响应比在震前存在明显的高值异常,震后异常消失。大桥4.6级震例表明库水加卸载响应比可有效应用于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2.
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学忠  尹祥础 《中国地震》1995,11(4):361-367
本文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用于水库地震的预测,分析研究了新丰江、丹江口、参窝以及佛子岭等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库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整理和分析已有的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预测方法的特点将其归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基于监测的预测法三大类。详细介绍了震级上限法、经验类比法、高震级b值与低震级b值之比预测法、加卸载响应比法、概率预测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综合影响参数法,并对其优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认为由于目前对水库诱发地震机理认识的不足,水库诱发地震问题的复杂多样性及震例的有限性,当前的预测方法均未能较好地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应加强从水库诱震机理的角度对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在实际应用时应考虑水库的实际情况,结合多种预测方法,并基于水库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水库地震的精确定位,尤其是深度的精确测定是揭示特定属性的水库体系(库区岩性、断层分布和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在库水的动态加卸载过程中,库区介质和应力场发生响应的重要"云图",因此是进一步研究水库地震发生环境及机理,以及判断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水库诱发地震中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速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桥水库MS4.6诱发地震和紫坪铺水库ML2.5诱发震群为例,研究了穿过水体下方的地震波的波速比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由彝海子台记录的穿过大桥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在蓄水后4.6级主震前存在高值异常,反映库水对波速比有影响;由八角台记录的穿过紫坪铺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显示,在2006年8月28日后一时段库区东北部出现微小的波速比高值异常,结果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在八角台附近的汶川水磨发生了2.5级水库诱发震群.因此认为,根据穿过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射线计算的单台波速比,能够反映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及周围地区介质特性的改变,可作为监测水库地震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小湾水库地震台网连续、完整的地震波资料,计算小湾水库蓄水前、后各1年地震密集区域的小震波速比变化,并分析3级地震震前波速比的显著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湾库区澜沧江段的昌宁、凤庆,黑惠江库区的巍山牛街一带为震群丛集区,且库尾凤庆区域平均波速比低于中段的昌宁区,空间上呈非均匀分布.水库蓄水仅对凤庆区的地下介质有一定的影响,蓄水前后3级地震震前波速比均呈显著低值异常,2009年8月6日凤庆3.5级地震为蓄水后的最大地震,初步判定为水库诱发的构造地震或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7.
水库地震主震发生时间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水利工程对水库地震的抗震设防要求事先对水为地震进行预测。预测内容包括蓄水后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可能性、)最大震级、最大震的地占紧及不库地震对场址地震动参数的影响。除主震时间的预测外,本文第一作者都曾提出过初步的预测方法。本文认为,水库地震前震波速比异常、非线性灰色模型以及前震系列回归等方法,是预测主震时间的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特征及其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的观测与研究震例,分析研究了一些著名水库诱发序列的地震活动特征,并根据水库诱发地震随水库蓄水时间的变化,把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归纳为迅速响应型、延迟响应型和混合响应型三类,分析讨论了这三类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明了模式识别方法的原理及其在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国内22个水库为样本(其中11个是有震样本),提取水库诱发地震有关的地质、地震、水文等方面的因素及特征,对拟建长江三峡三斗坪和清江隔河岩高坝水库进行预测。初步判定这两个水库区存在着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背景,并且清江隔河岩高坝水库区都镇湾以西地段,不存在诱发地震的背景,而其以东库,存在着水库诱发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一些水库诱发地震前的波速比变化。结果表明:(1)在水库诱发地震(M=2-6)前均可观测到波速比异常;(2)前兆异常时间△T和震级M的关系为log△T=aM+b,其斜率明显小于天然构造地震;(3)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水库诱发地震的波速比异常区比天然构造地震小得多。所得结果可用来区分水库诱发地震与天然构造地震,本文给出了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1.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中强地震(7〉M≥6)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运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中强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明显上升,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态,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两年。  相似文献   

12.
对台湾地区加卸载响应比沿时间进程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台湾MS≥7.0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可能出现高值异常或小幅度的突升现象;超过50%的7级强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出现趋势上升异常,未来地震震级与趋势异常上升幅度、异常持续时间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即异常持续时间越长,其上升的异常幅度也越大,未来地震的震级也越大。出现趋势上升异常的地震震中均处在北纬24°以南的台湾东带区域。  相似文献   

13.
缪鹏  王行舟  李玲利  翟洪涛  洪德全  王俊 《地震》2014,34(1):118-124
本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开展了分段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研究,总结了区域内显著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曲线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加卸载响应比表征了地下介质的损伤程度,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中小地震较为丰富的研究区域,加卸载响应比在显著地震前会出现短临高值异常; 而在中小地震活动水平不高的区域,加卸载响应比在震前更多地表现为长期的背景高值异常。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省及其邻区31个地磁台2015年以来的垂直分量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分析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特征,结果显示:6组有效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异常中有5组异常对应了M5.0以上地震,异常多出现在震前6个月内;震中位于异常区边界线附近。分析认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异常是孕震区内局部地下电导率变化导致感应磁场发生改变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几何地震学方法和多台和达图法, 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水平层状介质的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 结果表明: ① 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是介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震源与监测台网的相对位置有关的复杂函数, 显示了地震波的实际传播途径对提取波速比异常信息的明显影响; ② 检测波速比信息的地震震源深度对视波速比的响应特性有重要的影响, 当介质处于异常状态时, 位于震源区下方的地震其携带出异常信息的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其实质应归于地震波传播路径中非异常部分的作用; ③ 视波速比的响应特性主要是对于介质内部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介质内部波速变化大而波速比变化小, 一般并不会显示高的视波速比响应特性。 根据这些结果笔者认为, 结合研究区具体的介质结构条件, 发展震源精确定位方法, 深入而具体地研究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问题, 是应用视波速比作为预测地震的前兆方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也是可靠地识别视波速比异常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the process of dynamic variation of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that occurred at a single station,such as Lancang,Tengchong,and Eryuan stations,8 years before the Lancang-Gengma earthquakes(Ms=7.6 and 7.2),is studied by applying the synthetic method as a whole.It is found that the moderately strong and strong earthquakes 250 km away that occurred since 1983 may lead to mutation anomalies of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in the Lancang region.The mutation amplitude is increased with the approaching time and distance of a large event.The reliability of mutation data for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many ways.The application of mutation of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its physical explan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罗杰 《华南地震》2008,28(1):85-91
以地震应变能作为响应因子,研究了1997至2007年赣粤闽交界及邻区4.0级(ML≥4.0)以上中强地震临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基本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80%以上的地震在临震前Y值呈现出高值异常形态。因而它可以作为此地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利用辽宁数字台网2001年以来的观测报告,采用单台和达法计算辽宁测震台网34个台站的平均波速比,重点分析辽宁地区波速比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辽宁地区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呈横向不均匀性,下辽河盆地的波速比平均值低于整个辽宁地区波速比的均值,而辽西隆起和辽东隆起区的波速比却明显高于下辽河盆地的波速比和辽宁地区的均值。研究也发现,辽宁地区5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波速比低值区或高低值过渡区。计算所得的各区平均波速比对以后辽宁地区波速比值的变化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variation in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before some moderate earthquakes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increases noticeably before moderate earthquakes,and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patterns in which 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varies and the duration of noticeable increase in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ranges from half a year to two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