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佘山觀象台的太陽耀斑觀測是用太陽單色光觀测鏡進行的。該儀器的敍述,登在天文學報第3卷第1期。譜綫寬度的求得藉助於譜綫移位器。譜线移位器為厚約6毫米的玻璃片,平均每轉10個刻度,可使譜綫移位0.5A。移位器的轉動可由0至±140,故可使譜綫移動達20A。譜綫寬度的誤差主要並不是决定於刻度讀數的是否準確,而是决定於觀測者對日面精細物的辨認經驗。比如,當觀测者正注視日面精細物的時候,轉動移位器使此精細物在視場消失,如此來回數次所得譜綫移位的讀數,往往不一致,對我們說來,各次的讀數差不大於10個刻度,即是譜綫寬度的精確度可達0.5A。耀斑面積的求得,藉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研究以絕對單位表示出的太陽連續光譜的能量分佈,對於發展太陽大氣層結構的理論有很重要的意義。研究連續光譜的能量分佈以及太陽圓面亮度從中心到邊緣的變化是建立太陽連續光譜理論的實驗基礎,根據觀測獲得的資料擬成光球模型。這種光球模型是建立吸收线理論必要的組成部分。 瞭解太陽連續光譜的能量分佈,除了理論上的意義以外,在實際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太陽是天文學中测量天體能量的主要標準。在實驗室的研究中物理學家常常利用太陽作  相似文献   

3.
1957年紫金山天文台太陽黑子聯合觀測仍繼續進行,參加聯合觀测的有南京、佘山、昆明、青島四個台站。四台站的資料由寧台集中整理,並按太陽自轉周每周對外發佈一次。現綜合1957年的資料作報告如下: 一.一般情况四台站均採用目視投影觀測。投影圍直徑均為17.4厘米。寧台原用的11.4厘米折光鏡因坐架不穩,自6月24日起改用南京大學天文台的12.7厘米折光鏡觀測;佘台仍用10.5厘米折光鏡;昆站用12.7厘米折光鏡;青台用15厘米折光鏡。测定黑手羣日面坐標所需的太陽物理要素取自1957年天文年曆。  相似文献   

4.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太陽黑手觀測從1954年1月1日起採用聯合觀测的方式,由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簡稱寧台)、佘山觀象台(佘台)和昆明天文站(昆站)按照統一的方式共同進行。三台站觀测結果由寧台集中整理,經歸算為同一系統後向有關部門作聯合觀測報告,並按太陽自轉每周期發佈一次.現在綜合1954年全年的觀測資料,再作年度觀測報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這項工作是對10顆軌道確定的小行星作精確的定位照相觀測,用來决定星表上恆星的赤緯的系統差,是我們參加蘇聯微星星表編製工作中的一個項目。1955—1956年的觀测已經發表在天文學報5卷2期。至於觀測和歸算的方法在那一期的報告裹已經說明,不再重述。表1是我們觀測的結果,觀測者欄中簡號:翟表翟書文,張表張孝順,年表張難年,馬表馬宗良,童表童光褡,胡表胡坤林;表2載依據D_i的數值。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小行星尋星星曆表的計算,首先的工作是要預推這些行星的衝日時刻。所謂衝日,簡單地說就是當行星和太陽的黄經(或赤經)相差成180°時的情况;或者說當行星和地球的日心黄經(或日心赤經)相等時的情現。預推衝日時刻的方法雖然很多,但是如果要計算幾年以後的星曆表而且手頭沒有這些年份的太陽坐標的時候,解决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的就只有下列數種。第一,是利用法依(M.G.Fayet)的小行星衝日數據表的方法(此處簡稱為法依  相似文献   

7.
本台测時所使用的儀器是帕蘭(Prin)80毫米迴轉中星儀,並由超人差测微器與記時儀自動記錄觀測所得時刻。觀測一般在世界時11h—13h之間進行。每次觀测的星數一般是10—12顆,天頂南北的星體約各佔一半。觀测結果的整理則採用梅耶(Mayer)公式,恆星赤經以FK_3星表系統为根據,觀测者为龔惠人、羅定江、沈祖耀三人。中星儀所在經度为東經8~h5~m42~s.890。  相似文献   

8.
在這個工作的第一段里,我求得對於任何厚度的球層大氣在表面上昏暗的定律,表为吸收與發射兩種係數的函數。這個公式比通常所用的多項式更要普遍一些,應用到太陽的情形,改進了日輪中心附近昏暗的計算法。第二段因討論到球面的曲率和輻射在這球層內的折射,對於星輪邊綠的影響,听引出的修改,我們討論了一般的情形和對於太陽辐射的特殊情形。這個修改數,即使在太陽的情形,也是不可忽略的,雖然折射的効應,因缺乏實驗的數據,尚难算出,可是球層的曲率的効應(純粹是一個幾何學上的问题),是可以算出的,縱然有時须得使用一些外插。我研究了這個効應對於表面層的溫度和在這些層裹的“能源函數”(fonction-source)的变化所生的影響。最後在第三段里,我舉出在里昂天文台使用的色度學的方法,對於太陽求出的色温度的結果,更用一種光譜法,證明赤道帶和極區有一種色温度的差異的存在,這差異是在第一方法里已經表示明白了的。  相似文献   

9.
恆星和恆星系的起源與演化的問題,无论從理論或實用的觀點看來,都有巨大的價值。在理论方面,這個問題与恆星物質的演化規律,與物質在宇宙中存在形式的多樣性的問題,以及與太陽及恆星輻射能的來源問題都有異常密切的關係。恆星(巨大的物質世界,一般都比地球及行星大得多)的起源与演化問題的  相似文献   

10.
一、工作目的和方法由緯度观測以考究地球极点移动是緯度工作最終目的之一.国际緯度中央局近年研究用什么方法来导出地极移动,因缺少文件,我們不十分清楚.用其他方法是否能和中央局异途同归,結果相差多少,还是一个疑問. 我們在苏联学习时,在博士指导下,和苏联等同志一道,作了极点座标之計算.但由此所得极移曲綫与中央局所公布的比較,虽然大致符  相似文献   

11.
會議日期:1955年3月9日至12日 會議地點:蘇聯莫斯科國立史登堡天文研究所中心問題:無線電天文学討論的方面:觀测儀器,觀测結果,理論問題(一共有40個以上的報告)。  相似文献   

12.
銀河星雲的偏振曾經被人透過阿黑曼(Ohman)或李約(Lyot)的偏振計去做攝影觀測。在分析器(analyseur)的位置相差π/4所拍的兩張照片,就足以决定星雲各區偏振光的百分數和偏振面的方向。我們對於蟹狀星雲作了29個區域的偏振觀測,每個區域的直徑是8″。在那些“無定形”物質的纖維結構不太混淆的區域里,偏振面的方向和巴德(Baade)所發見的纖維的方向是相合的(圖4)。據4000—5000埃和5200—5800埃兩光譜區所得的相同的結果,表現偏振度很强(>40%),這是和席克洛夫斯基(ShMovsky)与奧特(Oort)的理論相合的。瀰漫星雲,因其光輝微弱並有夜天光陪襯,觀測是困難的;雖然這樣,我們在10個星雲的117區里,做了偏振的觀測。偏振化最强的區域,按所研究過的星雲,偏振度可由20%變至40%。如果NGC 7023的徑向偏振真是這團星雲物質的主要特徵,那么觀测到的偏振面的方向和可見的發光細絲相重合,更像是確定的事實了。有些星雲的偏振,不能說是徑向的;但仍能證实偏振面的方向跟隨比較顯著的星雲亮絲。由色餘的测定,基本上表明:瀰漫星雲比較照耀它的星,更藍一點,這和星的距離的函数有系統的變化。觀测的結果和与可見光波長相近的固體質點對於光所生的漫射的情况,是相合的。  相似文献   

13.
授時包括测時、守時和播時三个主要方面。在時號的发播中包含了预報主钟改正量的差误,工作钟的調節誤差和電路遲滯变化等三种誤差。如果使用石英钟及有關设备,这就可基本解决。各台站在其天文观测基础上订定的時號改正數也包含有偶然差和系统差,比較全面解決的只有蘇聯和国際時間局这两个标准系统。徐家匯觀象台授時工作歷史很久,作了一些工作,但抗戰以來,郎停滯不前,直到人民政府接办,才逐步在原有基礎上開展了改進。幾年来主要是改裝了一具工作钟,裝置光電设备以发播科学式時號,對時号精确度解决了秒距誤差和五分间誤差。工作钟的调节誤差被其本身品質所限,仍未解决,只是在加強值班工作之后,有了一定限度的提高,目前約為±0~s.005,在预报主钟改正量時,也有很大程度的不稳定,約為±0~s.007。所以時号的精确度在±0~s.01左右。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满足要求,有待於新設備的增添使用。在時号改正數方面,所存在的相當大的系统差,可採用蘇聯或国際時間局系統的改正數來避免。  相似文献   

14.
本台沒有水準檢驗器,故最初(1956年6月初)便因陋就簡,逕用子午儀所附人差儀之假星作為一個定點,用测微器驅動動絲以檢驗水準之分劃值,方法採自[1],且每次僅移動測微器鼓形輪五格以增加讀數,並以此來略窺水準管各部分之概况。結果誤差頗大,遠超出文獻[2]所規定μ=0.25之範圍,不知是水準不佳抑方法不善,急待再用水準檢驗器來加以覆核。  相似文献   

15.
1.問題的提出在研究太阳系空間里流星物貭的密度时,以及在研究每天落入我們地球大气里的流星物貭总数和这些物貭按其貭量大小的分布情况时,我們首先会遇到一个問題,那就是我們所看見的流星的亮度和它們原来的貭量与速度之間有什么关系.只有知道了这个关系,我們才可以从观測到的流星的亮度、速度推出它們原来的貭量大小,这样我們才有可能利用对流星的观測資料去研究以上提出的問題.要知道流星的亮度和貭量及速度間的关系,首先必須知道流星在大气中飞行时的全部物理过程,可見这个問題的解决是与流星物理  相似文献   

16.
本台中星观测所使用的儀器是法國帕蘭(Prin)廠出品的80公厘迴轉中星儀,並由接觸测微器與記時儀自動記錄观測所得的時刻(测微器用馬達带動並由人手操縱).觀测結果的整理則採用梅耶(Mayer)公式,恆星赤經以FK_3系統為根據. 在觀测每一顆星的時候,中星儀迴轉一次:即在星體中天前後,儀器順放逆放各一次,籍此消除視準差.  相似文献   

17.
由各台站以天頂儀、攝影天頂筒、稜鏡等高儀或其他儀器觀測所得的緯度值可組成各該台站緯度變化的平滑曲綫。應用個别台站的緯度變化值或組合一定台站的數據,就可以計算極點的坐標。國際緯度組織(ILS)早自1899年就組合了北半球39°8′同一緯度綫上幾個台站、使用同樣的觀测儀器、觀測星表和程序所得的緯度变化來計算極點坐標,以後還絡續組織了一些南緯的台站進行觀测。1955年在都伯林舉行的第9屆國際天文協會大會上更决議由國際緯度組織及時供給國際時間局(BIH)以資料來計算參加國際時  相似文献   

18.
這裏發表的小行星、彗星的位置是在1957年下半年内所做的照相觀測(個別幾次是上半年的)。用以觀测的遠鏡是口徑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遠鏡和口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遠鏡。它們在下表底片號數一欄中相當地以N號和T號表明。表中標以P.O.代號的是本台觀测到的、星曆表中未能對認出來的小行星。每次觀测所用比較星通常選自攝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選自A.G.星表。表中觀測與計算之差一欄係与蘇聯理論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曆表比較而得的數值。觀測者欄中“鈺”表張鈺  相似文献   

19.
這裹發表的小行星(包括二次彗星)位置是在1958年上半年內所作的照相觀测。用以觀测的遠鏡是口徑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反射望遠鏡和口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射望遠鏡。它們在下表底片號數一欄中相當地以N號和T號表明。表中標以P.O.代號的是本台觀測到的、星曆表中未能對認出來的小行星。每次觀測所用比較星通常選自攝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選自A.G.星表。表中觀測与計算之差一欄係與蘇聯理論  相似文献   

20.
1957年上半年,徐台的天文測時是用下列三個中星儀進行的: 1.Prin α=80 mm,f=86 cm. 2.Zeiss No.14968 α=100 mm,f=100 cm. 3.Zeiss No.14969 α=100 mm,f=100 cm.這三個中星儀都带有接觸測微器,其中第一號儀器的測微器可以用馬達带動,其他两具儀器都是手轉測微器。全部的天文測時結果都歸算到徐台的經度基點上(也就是第一號儀器的所在地),該基點經過1926年和1933年的國際經度测量,經度採用值為東經8~h05~m42~s.890。這點的緯度是北緯31°11′31″.0,海拔7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