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松树沟“入”字型构造体系是包容在秦岭纬向带中的低级序构造。其主干构造为商丹深断带,分支构造为其北侧的控制区内基性或超基性岩体的北西向褶皱断裂系。燕山期商丹深断带受左行直扭应力场的作用,形成该“入”字型构造。  相似文献   

2.
摘 要:数十亿的地球演化历史中,作为“生物界的巨人”的微生物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其蓬勃发展的中新元古代时期在沉积岩中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迹。本文主要介绍了仅发育在前寒武纪沉积地层中的MT构造,综述了其研究历程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其在岩石中呈现形式的一定规律性,将MT构造划成5种类型;总结了前人对MT构造成因的研究成果,发现MT构造与微生物有着紧密联系。基于微生物活动在沉积物的沉积和成岩作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促使了“微生物沉积学”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探索地球早期环境变化和生命起源演化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了构造地层单位中“岩群 -岩组 -岩段”和“片麻岩套 -片麻岩”实质上就是正常的“群 -组 -段”或“超单元 -单元”与杂岩之间的过渡类型。以此认识为基础 ,根据变质岩系遭受改造和再造作用的主因、方式、强烈程度以及原岩类型等的不同 ,把构造地层单位划分为两大套 4种基本类型 ,并对其鉴别标志、等级体系划分等予以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川西北前陆双鱼石地区地震构造解释和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等,揭示川西北前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过程与形成演化机制。标准模型、标准地层模型和断坪-断坡结构模型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出川西北双鱼石地区具有双重构造扩展变形特征,受底部滑脱层系和断坡结构带联合控制,其深部物质变形形成典型冲起构造。断坡结构带对上覆下古生界构造变形及其断裂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部分断裂体系易于形成高效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源岩-古生界储层“源-储”输导体系。前陆扩展变形带逆断层与相关冲起构造易于形成深部隐伏的双重构造,前陆盆地隐伏构造由新生代晚期构造扩展变形形成,但其构造变形相对较弱,因而具有较佳的晚期油气保存富集条件。“自然界原型到实验模型”的砂箱物理模拟为解译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油气富集等提供了独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震波速结构提供的地壳模型,本文选择了△g布—△(?)_(20′× 20′)和△(?)_(30′×30′)—△(?)_(1°×1°)两个深度层的剩余布格异常,从纵、横向变化特征探讨了它们的地质构造意义,对壳内深部构造分区作了划分。提出了研究区域内存在“安康—南漳北西西向深部构造带”和“保康—宜都近南北向深部构造带”,并赋以中强震地震带涵义,推测是深达“硅镁层”内的“壳内断裂带”。并从震源深度变化与地震震中分布介述了异常与地震的相依性,指出地壳内波浪形构造的斜坡往往是剩余布格异常变化特征带、区,是发生地震的主要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6.
大梁子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川西南矿集区内,矿体展布明显受构造控制。针对该矿床构造分级控矿规律与控矿构造组合样式不清的问题,基于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通过不同级别的典型控矿构造力学性质鉴定及不同期次构造筛分,厘清了控矿构造组合样式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成矿构造体系为印支晚期NE向构造带,在NW-S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矿床内形成的不同级别构造分级控制了矿床、矿体和矿脉的展布;形成不同尺度的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矿床尺度的走滑为主断裂-褶皱构造组合、矿体尺度的为“多”字型、“入”字型及“黑色破碎带”构造组合。本研究为该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划分了渭北翘起带的镶嵌构造格局,分析了构造控水作用,揭示了渭北地下水的网状流及其“偏流效应”规律,指出了“贫水带”与“富水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为深入研究该区地下水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地质力学的观点,以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来反映山东地质发展历史,分别叙述了每个地质年代内,山东所处的构造应力场,各种构造体系的活动方式,以及它们活动所控制的沉积和岩浆活动。太古代至古生代山东主要受到了东西向构造体系的控制,形成了基底“地槽”和“地台”盖层。中生代以来主要受到了新华夏系的控制,此外尚有东西向构造和南北向构造体系的活动。在新华夏系活动的同时,还分别派生了一些大型的帚状构造、“S”型构造、入字型构造等。上述这些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形成了许多拗陷、凹陷、断裂、褶皱等结构面;沿着断裂还侵入有岩浆,形成大小不等的各种岩体;同时控制形成了各种内生和外生矿产;在一些地方各种不同的构造体系还发生了联合和复合作用。新生代,尤其是新构造活动,各种构造体系的活动还控制了现代山川形势和地层及岩体的展布。  相似文献   

9.
坦比地区的构造格架以华力西期冲断构造为特征.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对该区冲断构造的样式、平衡剖面及构造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增生楔”模式对冲断构造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其形成主要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成矿后,在后期的碰撞造山过程中,由于南北向挤压,矿床强烈变形,含矿岩系发生构造置换,矿体显示出“似层非层,似脉非脉”的特点。更晚期的断裂构造活动造成矿带差异性抬升及剥蚀。因此认为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构造改造型矿床。据此提出了驼路沟钴矿床进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波浪状镶嵌构造观点,对“汾渭地堑”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发展都受环太平洋和地中海这两大地壳波浪系统周期性的交替活动所控制。它是一个在两个波系不同的交替期中分步骡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合地堑”。两大地壳波浪系统的这种交替活动至今仍控制着“地堑”内的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12.
猫儿山、越城岭花岗岩为桂北地区较大的岩体。对其成因前人曾有“壳源重熔型”、“陆壳改造型”等论述,多见于对南岭或广西花岗岩总论中,而以该两岩体为专题研究尚少;对岩体中片麻状花岗岩带成因前人曾有“动力变质”的论述。近年来有人提出过以“混合岩化成因系列的定向构造构成该片麻状带的主体”的成因论点“。通过1:5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龙水金矿区冷水冲构造蚀变带的成矿地质条件作了重点论述。冷水冲构造蚀变带是与目前正在开采的龙水1号脉带同归一构造体系的“潜伏”脉带。该“潜伏”脉带的金矿化限于寒武系以硅质岩为顶板的碳质页岩中,明显受成矿前产生的韧性剪切带控制。据已知矿区矿化元素分布的化探模式,提出利用元素组合的特征寻找该类矿体。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推覆构造的理论,探讨了我省与推覆构造有关的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认为:迄今我省地质工作者划分的一些深大断裂,实际为地表产状陡、往下产状变缓的台式逆冲断层:迄今被认为是加里东期形成的台缘褶皱带,实为燕山期构造推覆形成的平行褶皱带。笔者指出:由于构造推覆造成地层之间的一些假的整合及假的不整合现象,导致地层划分混乱和对一些地质现象判断错误。笔者揭示了一些地层的“失踪”现象,并分析了造成“失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北部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的交汇部位及中部早期东西构造受后期构造的切割或影响部位 ,东西向构造的走向发生变化 ,在平面上呈“弧形”展布 ,从而引起早期矿带走向、厚度等发生变化。由此形成弧形构造控制着早期矿产资源的分布。本文论述了弧形构造的成因 ,阐明了弧形构造的控煤作用 ,并用实例分析了弧形构造的控煤模式  相似文献   

16.
曲堤断鼻是济阳坳陷一个大型中浅层富油断鼻构造,受张、扭、拱应力复合作用形成。古近纪以来NW向拉张应力和NE向右旋走滑扭应力持续作用使其在基底鼻形背景上形成NE走向的“两阶两垒夹一堑”构造格局,古近纪晚期以来叠加的基底块体差异性拱张又使其形成NW向地垒型“鼻脊带”。不同应力机制对油气有不同控制作用,张应力作用下断鼻主体区断层活动弱但油气丰度高,东西两翼断层活动强但油气丰度低;扭应力作用下断层压扭段附近油气富集,张扭段附近含油性变差;拱张应力作用使油气作垂向大幅疏导从而形成系列新断块圈闭并形成“鼻脊区”最有利聚油场所。断鼻内不同构造部位因应力作用不同从而形成不同构造单元并具有不同含油气丰度特征,约95%已探明储量赋存于张扭形成的“两垒夹一堑”断鼻主体区内,其中近60%已探明储量又富集于基底上拱“鼻脊区”,显示构造高部位是控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信阳群分布区内的一套“含砾岩石”中“砾”的成因。研究表明,它是强烈韧性剪切应变的产物,是构造成因的构造残留体。  相似文献   

18.
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刻画了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平面和剖面发育特征,对以断裂特征为主的构造样式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探讨了构造的发育演化与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辽东湾凹陷东部古新世-渐新世的构造主要由NNE向的拉张正断层组成;渐新世时期以走滑构造样式为主,主干断裂附近出现走滑效应产生的增压区和释压区,同时发育似花状构造和多级“Y”字型构造样式,次级断裂多表现为NEE向的雁列状构造样式;新近纪时期断裂体系仍以雁列状断裂为主,发育共轭状剪切破裂以及“背形负花状”构造样式。构造特征体现了研究区新生代走滑构造系统与伸展构造系统的叠加改造过程,可以将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划分为古新世-始新世的弱走滑强拉张时期、渐新世的弱拉张强走滑时期以及新近纪的弱挤压弱走滑时期。   相似文献   

19.
地壳浅表存在不同形式和结构的底辟,膏盐底辟和泥岩底辟的生长导致上覆层系发生构造变形、破裂,常伴随油气等流体运移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或矿藏而备受关注.主要基于以自然底辟相关构造为研究对象的砂箱物理模型研究结果,系统阐述了地壳浅表底辟构造“实验-实例”互证相似性机理,综述了砂箱物理模型模拟所揭示的底辟构造形成过程与特征,并以巴西Santos和中国南海莺歌海含油气盆地底辟构造为例对比探讨了砂箱模型实验的可行性.通过“实验-实例”间具相似流变学特征的砂箱物理模拟研究,揭示出底辟形态与其成熟度、围岩与底辟物质黏度有关,被动底辟构造形态受控于底辟上升速率与沉积加积速率相对比值;底辟构造平面上具典型环带结构,其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随构造走向或倾向发生变化,伴随底辟上升和侵位,其围岩发育各类伴生构造;膏盐底辟和泥岩底辟的物质流动特性、驱动机制及流动单元的差异导致其底辟形态、构造样式、地貌特征明显不同;底辟构造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是与重力、侧向应力及热作用相关的差异载荷作用,而浮力为次要因素,同时基底盐层起伏及地形坡度对盐流和盐上变形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砂箱物理模拟能为底辟构造运动学和内部结构的解释提供较好的模型,能够有效再现从拉张被动大陆边缘体系到挤压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中底辟构造
形成演化的四维过程,在与膏盐、泥岩(流体)底辟构造相关的深层、深水油气勘探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构造块体在球面上运动的两种运动学模型。其一称之为“完全模型”,把构造块体视为刚体,把地球近似为圆球,则块体在地表的运动可用该模型完全描述。其二称之为“平移模型”,当构造块体上的观测点不足时,通过增加约束条件,可用该模型描述块体间的相对运动。阐述了两种模型的适用范围以及确定运动参数的方法,导出了计算公式,并给出了两个算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