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测定天文大气折射的原理,叙述了利用相应的观测值获得瞬时大气折射测定值和建立大气折射实测模型的途径,并从各种测定值与最后结果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这里对数据处理的要求;文章介绍了对测定值进行波长改正和建立折射延迟实测模型的处理方法,分析了改正模型对天文大气折射测定值的分布要求,给出了观测数据随天顶距的增大而加密的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天文大气折射和电磁波中性大气折射延迟的成因,以及不同观测站、不同方位的折射值存在差异的事实;根据测定瞬时天文大气折射、建立本地实测模型的观测原理和要求,分析了长期以来不能直接测定天文大气折射的几个主要障碍,介绍了现已具备的排除这些障碍的必要条件,为建立天文大气折射实测模型,和随观测站、随方位而异的电磁波折射延迟改正模型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3.
测定瞬时天文大气折射值和建立本地实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文大气折射在空间大地测量中的新用途,并指出,为了满足这一新用途的高要求,必须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直接测定瞬时大气折射值,建立与观测站周围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大气折射模型,再转换成中性大气折射延迟改正模型.文章简述了测定大气折射值必须满足的条件.阐述了云南天文台探讨出的利用低纬子午环的观测原理,在不同方向和不同天顶距直接测定瞬时大气折射值的一套方法,并给出了用实测数据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建立的按恒星光谱型分类的大气折射实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根据经典天体定位测量受天文大气折射的影响和现代空间大地测量对中性大气折射延迟改正的要求,分析了这些修正没有达到预期精度要求的原因:主要在于不能直接测定天文大气折射;文章针对这些影响量对大气分布模型的依赖性,改正值应随着不同的观测站和不同方位而异的要求,提出了提高这两种改正精度的有效途径:在各观测站不同方位的各天顶距,测定天文大气折射值,分别建立不同方位的大气折射实测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求解出折射率差和映射函数的参数,建立和采用随着观测站、随着方位而异的折射延迟改正模型。这一新方法的实施,将能在避免采用大气分布模型的情况下,把较低高度角的折射延迟改正精度从现在的米级提高到厘米级,并且把截止高度角压缩到5°以内。文章还论述了在各观测站多方向测定天文大气折射值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测定瞬时大气折射值以及建立电磁波折射延迟改正模型时,对视天顶距测定值的精度要求和消除系统误差的必要性;根据新的仪器误差理论,文章采取与国外高精度测量仪器的误差测量方法相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专用测量仪器的各种主要误差的测定方法及其所能达到的精度;还介绍了在不同方位的观测时,视频CCD图像中星像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冒蔚  杨磊  铁琼仙 《天文学报》2008,49(2):216-223
通过比较天文大气折射级数表达形式和映射函数表达形式,认为对于一个具体的大气折射模型而言,前者的计算精度不会低于后者,理论推导的级数表达式则因为作了不同的近似,使收敛性较差;经过分析大气折射映射函数的母函数方法,认为这种方法不能体现地球物理和大气物理的特性;通过比较指出,采用某地特定的大气分布所建立的大气折射模型,不是各地都适用的,也不能用来评价其他的大气折射模型;为了提高修正精度,关键问题在于采用有效的方法,在不同方位直接测定瞬时大气折射值,建立本地的随方位而异的大气折射实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天文折射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天体测量观测的影响;天文折射的早期和近代的一些理论,以及依据这些理论建立的模型。同时指出,这些理论和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关键是不能客观地描述真实大气状况,这导致了折射表的不精确,尤其是在大天顶距的情况下。强调了从天体测量观测和研究大气状况本身的需要出发,用新方法及手段实时实地的对天文折射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测定大气折射对工作星表的要求和星表系统误差的影响,并通过FK5星表相对于依巴谷星表的系统误差,来说明以往的各种基本星表都不适用的原因;文章说明了依巴谷星表所列星位置不含随天区而异的系统误差的特性,分析了该星表问世时的精度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能达到的精度,说明它可以作为这种测定的工作星表,从而为直接测定天文大气折射值和折射率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文章还介绍了依巴谷星表的星等分布,认为只需选用亮于6mag的依巴谷星,这一星等范围,为制定专用测量仪器终端的设计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入等效指数大气的概念以得到定量表征大气光学状态的参量——大气指数I,从而算出天文折射关于大气指数I的改正系数,并指出获得大气指数I值的方法。本文还导出包括大气指数I改正系数在内的全面的天文折射改正公式以及普遍适用于任何标准状态的五个改正系数公式,给出了各因素对天文折射的影响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用天文大气折射测定值,建立随观测站和随方位而异的电磁波折射延迟改正模型的高精度要求,提出了新的仪器误差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允许仪器误差存在,并看成是不断变化的,采用相应的测量方法作实时的测定和修正,同时消除仪器的各种变形和误差的影响,排除观测数据中的各种系统误差来源,并达到提高单次测定精度目的;文中还针对不同纬度的观测站、多方位、从天顶直到低空的观测需要,给出了仪器总体结构的安排,和采用视频CCD作为接收器的终端设计方案,也给出了各种仪器误差的测定方法和测量装置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映射函数对天文大气折射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豪健 《天文学报》1998,39(2):113-121
本文利用大气折射积分母函数方法,分别给出在射电波段和光学波段上天文大气折射改正的映射函数,并完整地考虑了天文学和空间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和地球物理因素引入的改正.本文还利用探空气球的资料分析了新天文大气折射改正公式的实际精度;计算结果证明:它在2°高度角时达到5”左右,而在5°高度角时约为1”.我们认为:限制计算精度的主要因素是真实地球大气分布与理论大气模型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天文大气折射的较差测量方法及试观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到大气折射的影响,天文观测上通常回避仰角15°以下的目标的观测,但作为大气折射的完整理论研究,低仰角下的大气折射仍然是值得分析探究的.特别是对某些工程应用方面,低仰角的目标有时必须要观测.提出了一套新的利用较差方法测定大气折射的思路.利用一台较大视场的望远镜从天顶开始,在不同高度上对星空作一系列观测,计算不同天顶距处大气折射函数的各阶导数,最后经数值积分可给出大气折射实测值.该方法不依赖于严格的地方参数和复杂精密的观测仪器,并且观测原理相对简单. 2007年底,利用一台简易的大视场望远镜在兴隆观测站进行了试验观测,根据较差方法实测得到真天顶距44.8°至87.5°的大气折射值,初步证明了大气折射较差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受到观测条件的限制,本次实测结果精度有限,偶然误差最大约为6",并且存在一定的系统差.在天顶距84°时,与普尔科沃大气折射表的差值约为15".如何消除因积分模型误差引入的累积误差是今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天文折射中包含有显著的光谱型效应。本文从有效波长的角度,讨论了光谱型效应的复杂性,不同的仪器采用不同的接受器、以及在不同的天顶距观测,都有不同的光谱型差。提出在低纬子午环上,对不同光谱型的天体测定出天文折射,以提高星位测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对中性大气折射延迟改正精度的要求,阐述了折射延迟改正值应随测站和随方位而异的必要性.指出,在尚不能直接测定天文大气折射值的情况下,现有的各种改正模型对大气分布模型的依赖性,不能达到预期的精度和降低观测的截止角.根据云南天文台低纬子午环的特殊结构,和测定大气折射的实践,提出了提高折射延迟改正精度的新方法,即:利用各观测站不同方位从天顶附近直到低地平高度角的天文大气折射实测数据,求解得到折射率差和映射函数的参数,从而建立随测站和随方位而异的大气折射延迟改正模型.这一新方法的实施,将能在不需采用大气分布模型的情况下,把天顶延迟的改正精度提高到1 mm以内,低地平高度角的折射延迟改正精度提高到厘米级,并且把截止高度角压缩到5°以内.  相似文献   

15.
把普尔科沃大气折射表的第4、第5版进行完全计算机化,用多项式拟合大气折射表,直至天顶距83°为止,公式和表列值完全符合,同时用实际计算进行了精度比较。中丹水平子午环大气折射计算采用了计算机化的算法。大气折射是精密天体定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除了影响光学天文定位外,还严重地影响射电天文、激光精密定位及GPS比对精度,随着天文定位精度的提高,大气折射的研究更显出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子午仪器进行天体位置的绝对测定,大气折射效应是仪器以外的主要误差来源。尤其是在大天顶距的情况下,用目前的大气折射理论,不能给出可用的精确数值。为了提高天体位置的测定精度,本文提出利用低纬子午环在卯酉方向观测,实测大气折射值,期望利用实测的结果,建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的大气折射表。同时,可以对不同光谱型的恒星建立专门的大气折射表。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作为实用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中基本研究课题之一的大气折射映射函数研究的进展。介绍了近几年上海天文台发展的大气折射母函数方法 ,以及由此导出的大气折射解析解。对如今广泛地应用在空间测量技术中的几种映射函数做出评述 ;分析了NMF模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介绍了由大气折射母函数方法引出的大气延迟新连分式映射函数和天文大气折射的映射函数方法。利用VLBI实验中高度截止角与基线长度重复率的关系、探空气球 (radiosonde)观测资料、PRARE资料比较了各种映射函数的结果。特别指出了映射函数方法对天文大气折射和光学波段测距精度的改进。讨论了大气折射计算中的主要误差源。  相似文献   

18.
简单评述了现有各种版本的大气折射表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编制方法,指出了实测大气折射值、建立随地形而异的实测大气折射模型的必要性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分析了长期以来不能直接测定大气折射值的原因后,介绍了一种在不同方向精确测定大气折射值和建立观测点大气折射模型的新方法,以及所依赖的观测仪器具备的特性,最后给出了用实测数据建立的本地大气折射模型。  相似文献   

19.
反常折射引起的地面天文观测残差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布锡 《天文学报》1994,35(1):93-97
我国光学天文观测有相当长历史,观测精度也较高,但是与国际系统相比。无论是测时还是测纬,所有仪器残差都有类似的周年变化,本文作者认为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季节变化引起的大气等密度层倾斜,从而产生的反常折射所引起的,文中对反常折射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导出了由于气象参数变化而引起的反常折射公式,并与测时,测纬的残差周年项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反常折射可以部分地解释我国天文观测残差的周年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在利用卯酉圈观测方法绝对测定观测点瞬时纬度的过程中,仪器定向误差、周日光行差和大气折射的高次项对所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仪器定向误差的高次项影响在可观测天顶距范围内都是比较大的,必须在结果中加以改正。而周日光行差和大气折射的影响一般不大,在精度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