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缩头水虱科(Cymotho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重要的类群,迄今共发现42属347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淡水或海洋中。由于它们主要营寄生生活,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口腔或鳃腔,因此,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缩头水虱科的种通常雌、雄异型,且雌性个体往往较雄性个体大,这与它们寄生的生活习性相适应。不同种的雄性个体在形态上很接近甚至相同,因此在鉴定过程中主要根据成熟的雌性的特征来鉴别。另外,缩头水虱科中同一种的不同个体经常有形态上的差异,鉴定难度较大,因此此科的分类状况非常混乱,同物异名及名称误用的现象常有发生。我国对此科的研究较少,仅有零星记载,缺少系统研究。本文作者对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内的6属10种标本进行了鉴定和描述,其中7种为我国首次记录。名录如下(其中带*为我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海团水虱科种类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最常见的类群之一。它们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广,淡水、半咸水、潮间带及1800m的深海均有分布。通常营自由生活,在木头中钻洞、泥沙里、礁石下、海藻丛中以及海绵动物的孔隙中均可生活。 团水虱科的种类雌、雄异型,幼体时雌、雄的区别不太明显,随着个体的成长,雌、雄差异越来越大。雄性个体通常大于雌性个体,而且雄性个体体表往往比雌性个体体表具有更多的突起或刚毛。雄性个体可通过精荚以及位于第2腹肢内肢的雄性附肢来识别,雌性个体可以通过孵卵片或育卵室来识别。由于团水虱科种类雌、雄两性通常异型,加之幼体、成体的形态差别特别大,因而同一种的不同性别或发育的不同时期常被误认为是两个种,甚至两个属。 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团水虱科共93属634种,国内过去仅有零星报道,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作者在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的等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分检出团水虱科12种,分隶于8属,其中5种为中国新记录,这些标本大部分来源于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和潮间带及沿岸调查。其种类名称如下(带*者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团水虱科种类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水虱科 (Sphaeromat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最常见的类群之一。它们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广 ,淡水、半咸水、潮间带及 1 80 0m的深海均有分布。通常营自由生活 ,在木头中钻洞、泥沙里、礁石下、海藻丛中以及海绵动物的孔隙中均可生活。团水虱科的种类雌、雄异型 ,幼体时雌、雄的  相似文献   

4.
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病原鉴定为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 5种车轮虫科纤毛虫 ,其中数量上占优势的为直钩车轮虫。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鳃寄生车轮虫可对宿主的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机械性损伤并造成鳃丝粘液分泌增多及炎症反应。文中就海水养殖鱼类及野生鱼类由车轮虫寄生造成的危害及防治途径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售鱼类寄生线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至1988年,对湖北省武汉市售鱼类的寄生线虫进行了调查。检查谈水鱼类35种共计315尾。发现鱼类寄生线虫26种,包括8个未定种(4种为幼虫)。本文报道了这些线虫对武汉市售鱼类的感染情况包括寄主,寄生部倍,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首次发现的内寄生多毛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寄生多毛类大都属矶沙蚕目Eunicida花索沙蚕科Arabellidae,迄今全世界只报道了5属10种,其寄主绝大部分是多毛类(裂虫科Syllidae、矶沙蚕科Eunicidae、欧努菲虫科Onuphidae、海稚虫科Spionidae和蛰龙介科Terebellidae),只有一种寄生在螠虫类Echiu-roidea体内。内寄生多毛类大多数只有一个寄主,少数可寄生在2种或5种以上的多毛类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西沙群岛鱼类复殖吸虫研究的第三篇报告。文中记述的都是幼虫,它们有的是与成虫混在一起寄生于宿主体内,有的是单独在宿主体内生活。经鉴定分隶于6科,共8种。测量以毫米为单位。  相似文献   

8.
半尾科Hemiuridae (Looss 1899) Luhe, 1901为侵袭鱼类的专性吸虫之一,种类很多。1971年Yamaguti记载有97属,420余种,其中绝大部分是寄生在海鱼体上。关于东海鱼类半尾科吸虫,顾昌栋、唐仲璋、汪溥钦、唐崇惕都有过报告。迄今东海该科吸虫已知近70余种;先后共报道新种42个,新属3个。作者自1960年起陆续在东海采集鱼类吸虫标本,经整理鉴定共得半尾科32种,其中有7新种,分隶于6属,内有1新属。本文为新属和新种的记述。 虫体各器官量度单位均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8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主,曾对海南岛进行了数次生物调查,包括: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南海中部、东北部综合调查(1974~1985年),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1989~1993年),中德海南岛生物联合考察(1990,1992年)及中日海南岛浅海动物多样性联合考察(1997年)等,获得了大批珍贵的海洋生物标本,这些标本基本上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内。本文作者(Yu et al,2001)经对其中的甲壳动物等足类的整理,已记述了扇肢亚目浪飘水虱科和团水虱科的10个种。本文补充记述该亚目的4科13种,其中4种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迄今为止,海南岛共发现扇肢亚目等足类23种,名录如下(其中*为本次补充种;**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微孢子虫病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孢子虫又称微粒子虫(Nosema),是微小的单细胞动物,分布广、危害大,已发现的种类有800多种[1],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特别是昆虫。在对虾疾病中,微孢子虫是所有寄生虫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微孢子虫属于微孢亚门、微孢纲、微孢目、单丝亚目。寄生于对虾的微孢子虫属微粒子科(Nasematidae);目前已报道4种微孢子虫寄生于对虾:奈氏微粒子虫(Nasemanelsoni);对虾特汉虫(Thelapanipanael);桃红对虾特汉虫(Thela-panipanael duarara)对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杜父鱼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父鱼类为中小型鱼类,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一千种,一般为近海栖息,有些进入或定居在淡水水域,少数潜居深海。大部分种类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印度—西太平洋,大西洋种类较少,少数种类产北极海或南极海。杜父鱼类的地理分布有分为南北两大组成部分的现象。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冷水性和冶温性种类有细棘杜父鱼科Psychrolutidae、海盗鱼科Agonidae、软鳍海盗鱼科Aspidophoridae、六线鱼科Hexagrammidae、光盖鱼科Anoplopomi-  相似文献   

12.
作者整理1982年在东海海域采集的标本时,发现两种寄生于石首鱼类体内的吸虫,经鉴定为新种,它们分隶于棘体科 Acanthocolpidae Luhe,1909和半尾科 Hemiuridae (Looss,1899)Luhe,1901。本文为新种的描述。虫体各部分测量单位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一、利用现状世界海洋鱼类虽有1万种以上,但作为捕捞对象的鱼类仅有200余种。其中,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只有11种,属鳀科、鲱科、鳕科、金枪鱼科、鲭科、鲹科、鲽科、胡瓜鱼科鱼类。产量在50~100万吨的有12种,15~50万吨的有48种。1989年主要11种经济鱼类的产量总和为3606.3万吨,约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42.1%,这11种鱼类的分布如下: (1)狭鳕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主要渔场在朝鲜湾、北海道水域、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以及加利福尼亚以北的美洲沿岸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之一曾于1966年报告过寄生于鳊鲌亚科鱼类的指环虫42种。此后,又在广州市和武汉市采获一些寄生于鳊亚科鱼类的指环虫,现将其中的两新种记述如下: 1.弓状指环虫(新种)Dactylogyrus flexiformis sp.nov.(图1)  相似文献   

15.
罗大民  方文珍 《台湾海峡》1999,18(4):403-406
本文对中国台湾海峡鱼类寄生线虫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针对目前鱼类寄生线虫形态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难以区分是形态学差异还是个体间变异,以及主成份分析在分类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鱼类的寄生吸虫——Ⅴ.发状科及其两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溪云 《海洋与湖沼》1984,15(1):98-104
发状科(Gorgoderidae Looss,1901)吸虫,在美国、日本、印度、苏联、中国,非洲及欧洲等地区均有报道,其种类亦日渐增多。在我国首先由杜氏(1930)在成都淡水虾内发现,其后有吴光、蔡尚达(1955)、郎所、怀明德、金大雄、王伟俊、潘金培和福建师范大学共报道叶形属吸虫13种,其中寄生于鱼类者11种。作者自1975—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团水虱(Sphaeroma spp.)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持续爆发已成为天然和人工红树林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国内有关红树林湿地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较少,而明确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是研发其防控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总结了团水虱危害中国红树林的现状,团水虱的种类、分布和生活史,以及繁殖和聚集的季节、繁殖方式、营养物质偏好等,以期为团水虱的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影响东寨港红树林中光背团水虱分布的生态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于2012年6月对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中光背团水虱(Sphraeroma retrolaevis)虫害区域的水质因子和光背团水虱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光背团水虱的水平分布与水温、盐度、pH值、COD值、OD值没有直接关系; 调查区内影响团水虱水平分布的主要水质因子是:总氮质量浓度为0.356~0.605 mg/L,总磷质量浓度为0.050~0.054 mg/L,浮游生物量为1.23~1.82 mg/L;网纹藤壶的生长与光背团水虱在垂直分布有直接关系,光背团水虱距离网纹藤壶越远,光背团水虱洞穴数量越少,其关系函数为y=6.15x2–9.17x+16.45,R2=0.9879。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中栖息着大约200多种毒鱼。许多毒鱼,可置人于死地。蚰科就是鱼类中最危险的鱼,无论寒带和热带海洋,它们都可以适应地栖息。鱼类学家根据毒鱼的毒液器官来区分毒鱼的类别,通常分为有毒鱼类、刺毒鱼类、毒腺鱼类3种。毒鱼中最著名的是毒蚰,俄罗斯人称“毒鲤”或“疙疸鱼”。人在海里和这种鱼发生冲突有90%会酿成死亡的悲剧。毒蚰栖息于东南亚、澳洲、非洲东部沿岸的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石鲈科4属10种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特征,采用MP法和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分子系统树上,10种石鲈科(Haemulidae)鱼类共组成两大类群,其中髭鲷属(Hapalogenys)鱼类和胡椒鲷属(Plectorhynchus)鱼类聚成一类群,石鲈属(Pomadasys)鱼类和仿石鲈属(Haemulon)鱼类聚成一类群,两类群再聚成一支,10种石鲈科鱼类构成单一分支类群.髭鲷属鱼类跟胡椒鲷属鱼类的亲缘关系较近.基于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相对于石鲈属,髭鲷属鱼类跟仿石鲈属鱼类的遗传距离较小.因此,研究结果支持髭鲷属的分类地位是介于胡椒鲷属和仿石鲈属之间,未能从石鲈科中独立出来形成髭鲷科(Hapalogeniid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