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望远镜监控系统可以用来监控诸如机场上空的鸟群、低空云层以及跑道和停机坪上的异常物体等机场远距离目标。整个系统的设计分为光学与机械、望远镜控制、以及监控成像与图像处理三个子系统。在光学与机械部分 ,着重论述望远镜的光学特性和电机驱动方式下的机械结构改进 ;在望远镜控制部分 ,分析了控制电机的选择、单片机的控制方式、以及计算机控制软件的功能设计 ;最后概述了监控成像与图像处理部分的初步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光学近红外相机CASCAM(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mera)采用光学CCD和近红外阵列HAWMH-1(HgCdTe Astronomical Wide Area Infrared Imaging)探测器,配备兴隆2.16m望远镜可同时进行光学、近红外成像和偏振观测。CASCAM的机械系统主要包括光学箱、真空箱以及致冷设计。其中光学箱是相机光学系统和探测器的载体,同时防止来自光学箱外部的红外热辐射;真空箱位于光学箱外部,它是整个系统的机械支撑,保证相机有良好的真空密封性能,并和真空泵、冷冻机一起构成了相机的致冷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介绍了上海天台1.56米望远镜光电光度计的光学设计、机械设计、电路原理和计算机软件。该光度计是在北京天台兴隆60厘米望远镜光电光度计的基础上研制的。结合1.56米望远镜的实际情况,在光学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探测灵敏度、观测波段、动态范围、快速测光、软件功能以及仪器电路部分结构上都有了很大改进。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丽江2.4 m望远镜有限的卡焦接口,提高观测效率,研制了一个双视场天文观测终端,在2.4 m望远镜上实现不同视场和图像比例尺等参数进行快速测光和高分辨成像等天文观测,以满足不同的观测需求。针对该终端对滤光片轮精度和大视场光路与小视场光路切换的精度要求,以及对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Electron-Multiplying Charge-Coupled Device, EMCCD)相机图像采集的速度要求,采用三层电机闭环控制以及多线程并发执行等技术,实现了该终端中滤光片轮、大视场光路与小视场光路切换的精确控制,以及EMCCD相机图像的快速采集与存储。最后在实验室进行了详细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与图像采集系统能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云南天文台对下一代地面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进行的初步研究,依据这些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研制一个新概念的大型地面望远镜:30m环形干涉望远镜(Ringy Interferometric Telescope),它既有单口径望远镜那样的直接成像能力和分辨率,又可以进行综合孔径模式的高分辨率成像,该计划显著地不同于经典的地面大型望远镜,对其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6.
红外相机CASCAM光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紫金山天文台研制的光学-近红外相机CASCAM(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CAMera)的光学系统设计.CASCAM相机以红外列阵HAWAII-1和光学CCD为探测器,配备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2.16米和1.26米望远镜进行0.4—2.5μm波长范围的成像和偏振成像观测.相机的光学系统由F/9→F/6缩焦系统和Offner反射成像系统构成.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光学设计方案已满足天文观测的要求.CASCAM相机在设计上实现了光学-近红外很宽波段的消色差变焦,并在楔形分柬片、常温滤光片轮和折射式焦面摆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作为未来中国空间太阳望远镜的一个组成部分,太阳软X射线望远镜正在酝酿之中。本是对这方面的一个初步调研报告,共分三个部分:软X射线高分辨观测的课题意义和简史;软X射线谱及其研究的一般性背景;软X射线望远镜及成像技术。在此基础上,下篇章将论及未来中国空间太阳软X射线望远镜的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8.
天文光学望远镜轴系驱动方式发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民 《天文学进展》2007,25(4):364-374
该文首先介绍了已投入使用的2.5米口径以上的25架地平式光学望远镜和11架赤道式光学望远镜轴系驱动方式,并概述了天文光学望远镜轴系驱动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然后对目前国际上在研的6架大型光学望远镜和预研的10架极大光学望远镜轴系所采用的驱动形式进行了归类;最后分析了未来极大光学望远镜轴系驱动的发展趋势和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利用组成星座的小卫星,分别携带分离的子望远镜和合光成像望远镜,构成Fizeau型光学综合孔径干涉系统,实现高分辨率的面源目标成像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种光干涉成像系统,由于稀疏度较大,UV覆盖不全,即空间频率采样不连续,表现为系统光学传递函数有零值存在。要克服UV覆盖不全的影响,获得等效的大孔径望远镜成像效果,需要改变子孔径的空间排布,获得不同基线条件下的图像,进行空间频率信息的提取和合成,最后采用逆滤波的方法达到提高图像质量的目的。在分析单子孔径传递函数与系统传递函数关系的基础上,优化子孔径的排布方式,采用不同的频域滤波器将不同基线获得的图像中信噪比高的频率区域提取出来进行合成,再变换到空域并进行逆滤波处理,得到改善的合成图像。仿真结果显示,当得到的干涉图信噪比较低时,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合成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天文高分辨像复原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谱比法较准确地测量视宁度参数r0后,计算得到大气系统的平均短曝光传递函数,从而把大气湍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从综合成像系统中分离了出来。利用望远镜摄取大量目标源的短曝光像(斑点图)作为原始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含有望远镜衍射极限分辨率信息的斑点图,实现天文光学望远镜系统点扩展函数(PSF)中低频信息的重建,得到半峰全宽(FWHM)和80%的能量集中度(EE)。  相似文献   

11.
光学综合孔径望远镜常常因为子望远镜间的失调大于1λ产生相位差,影响望远镜的分辨能力。基于相位差法的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子望远镜间的微小失调误差。提出了相位差波前检测方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设计了一个相位差波前传感器,进行综合孔径望远系统的piston误差检测。在计算机模拟成像系统的基础上,仿真结果证明,基于遗传算法的相位差波前检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恢复波前相位,检测piston误差。  相似文献   

12.
自适应光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地基天文光学望远镜的重要部分。在世界各地的天文台中 ,许多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正在建造 ,不少的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令人激动的天文观测成果 ,自适应光学正在接近成熟并正向天文实际应用的阶段转化。本文根据近几年来自适应光学望远镜在天文中的应用 ,对其所取得的天文成果给予介绍 ,并讨论了自适应光学系统所能开展的天文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预计2025年发射的巡天空间望远镜(Chinese Space Station Telescope, CSST),主要用于开展大规模的多色成像与无缝光谱巡天工作。发射前需要利用地基望远镜对空间望远镜的光学成像系统、探测器,以及设备长时间运行稳定性进行地面测试。设计了兴隆观测基地80 cm望远镜的无缝光谱地面测试,利用A型恒星、B型恒星和沃尔夫拉叶星HD4004的强吸收和发射线特征,拟合色散方程,并发现色散方程具有空间分布特征。对HR3173的53条数据的零级谱位置信息及色散方程系数进行了二次曲面拟合,并利用该曲面对HR3173零级像位置范围内的HR718数据进行了波长定标,得到的CCD上8×13 pixels范围内的平均视向速度精度为51 km/s。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法国高层大气所空间综合孔径项目背景、科学目标以及有效载荷,介绍了该项目演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探讨了该演示系统的望远子系统、指向子系统、共相子系统和成像子系统,并分别给出了该演示系统在非共相控制和共相控制情况下对半导体激光器和白光点光源的成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演示系统不同独立望远镜之间已经基本实现了共相成像。最后对该演示系统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该系统可以进一步优化之处。该演示系统对我国综合孔径成像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大气湍流的影响,传统地基望远镜难以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天文学家为了在天文成像、测光观测、天体测量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更好的结果,不断追求克服地球大气的影响,获得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方法。幸运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使地面望远镜获得接近其衍射极限分辨能力的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的优点。介绍了幸运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基本原理,总结了国际上目前在用的幸运成像系统及其设备参数。结合幸运成像技术在国际上成功应用实例,综述了含系外行星多恒星系统的观测研究、双星系统轨道测量、球状星团中变星搜寻等天文观测获得的大量研究成果。随着新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幸运成像与自适应光学复合技术,将进一步拓展幸运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控制思想的望远镜系统控制方案。使用这种控制方式可以大大简化望远镜电控系统的维护和改造工作,且扩展性强。我们通过在兴隆基地几台望远镜上的前期试验,在本中提出一个基于无线串口通讯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LAMOST(大型多天体分光望远镜)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视场最大、光谱观测效率最高的4m级口径以上的光学望远镜。它将要同时高效地观测4000颗星的光谱,这对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巨大的挑战。该文主要从LAMOST网络控制系统构建的角度介绍了系统如何在大数据量、多任务的情况下实现各子系统控制、环境监测、授时和无线远程监控等功能,叙述了在该系统中运用的实时分布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等多项技术.  相似文献   

18.
硬X射线能带(20KeV-1MeV)是我们了解天体物理中高能辐射过程的一个好窗口。成像硬X射线望远镜可以提供更好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来研究硬X射线天体物理学。本文介绍了成像硬X射线望远镜在美国和欧洲的发展,这包括:1)EXITE2,由美国哈佛-史密松林天体物理中心设计和运行的一个光电开关成像硬X射线望远镜;2)EXIST,一个成像硬X射线全天巡天望远镜,将于2010年由ULDB(EXIST-LINE)或国际空间站(EXIST-ISS)承载;3)HERO,由NASA/MSFC建造的一个新的硬X射线光学仪器。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控制一般由多台独立(或组成集群)的计算机完成。这些计算机的性能、效率与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望远镜的稳定运行。因此,需要研制一套实时对各控制计算机(节点)硬件资源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监控的软件系统,并提供一定的预警功能。这样的系统可以有效排除隐患进而提高望远镜整体观测运行的效率。在深入分析LAMOST观测运行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异步协程技术,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基于Python语言的硬件资源监控系统,系统可以高效稳定地采集获取计算机的各种状态,也可以获得相应部件的实时信息,并提供多种人机交互方式,为后续开发提供了扩展接口。该系统部署于LAMOST环境中,实际运行表明整个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宇宙画廊     
卷云 《天文爱好者》2012,(10):56-59
今年6月底,研究人员有了关于脉冲星新发现:移动最快的脉冲星!他们动用三个不同的望远镜拍摄,利用多个波段观测来合成影像,使得这幅图片色彩非常丰富:绿色标示的部分来自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的结果,紫色展示的是XMM-牛顿望远镜的结果,这里还联合使用了2MASS项目的数据以及数字巡天的光学数据,光学部分包含红、绿、蓝三色,综合看来在图中呈现为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