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杨巍然 《地学前缘》2006,13(6):102-110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与地质学史都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特征,两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互有关联,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地球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的客观规律,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地球表层系统各地质学科中,大地构造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探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对地质学史也有重要意义。文中将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分为6个阶段,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过程,说明社会环境、科学路线、科技水平、思维方法等是决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21世纪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将成为地球科学的主流之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应迅速融入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同时也要积极创建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岩溶动力系统中的生物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岩溶动力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的地质营力之一 ,它在岩溶动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质历史时期 ,生物圈大气圈界面上 ,生物通过植物的光合同化、动植物分泌 ,使大气圈中的CO2 不断转移到碳酸盐岩中 ,形成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 ,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库 ;生物圈水圈界面上 ,生物形成的生物 (微 )环境改变了水循环的强度和方向 ,并影响岩溶发育 ;生物圈岩石圈界面上 ,生物通过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过程 ,殖居碳酸盐岩之上 ,并以之为生存依托 ,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碳酸盐岩岩石圈活化 ,使其积极参与全球碳循环。  相似文献   

3.
岩溶动力系统的生物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曹建华  林玉石 《地学前缘》2001,8(1):203-209
岩溶动力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的地质营力之一,它在岩溶动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圈-大气圈界面上,生物通过植物的光合同化、动植物分泌,使大气圈中的CO2不断转移到碳酸盐岩中,形成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库;生物圈-水圈界面上,生物形成的生物)微)环境改变了水循环的强度和方向,并影响岩溶发育;生物圈-岩石圈界面上,生物通过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过程,殖居碳酸盐岩之上,并以之为生存依托,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碳酸盐岩石圈活化,使其积极参与全球碳循环。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作用于地球的广度、深度和强度越来越大,对地球表层地质体的作用频繁而强烈,其积累起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效应日益显著,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门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的新学科———环境地质学应运而生。环境地质学以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张猛刚  雷祥义 《西北地质》2005,38(2):99-101
地球表层系统是岩土圈、大气圈、水圈、人类圈和生物圈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笔者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地球表层系统的边界、环境、要素、结构和功能;并分析了地球表层系统的开放性、有序性和耗散结构的特征;最后阐明了协调人地关系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全球表层系统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00年前后,以徐士、阿尔冈、魏格纳、李四光等为代表的先驱们从不同视角开始了对地球表层的整体性研究。20世纪人造卫星的应用和板块理论的建立,推动了全球整体观思想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伴随社会全球化进程,地球整体观在科学前沿领域显示出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这个思想引导下的广义地球系统科学是关于地球多圈层的整体研究,但由于涉及人类生存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的紧迫性,在未来10至20年内地球系统科学的优先领域之一应是整体观指导下的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它涉及大气层、海洋、地壳、生物和人类。目前可列举出4个重大问题:(1)全球变暖引起的大范围灾害与环境变化;(2)以SARS和禽流感为代表的全球性生物病毒传播灾患;(3)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水资源短缺;(4)导致严重损失和全球性影响的大地震的频繁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与地震的相关性,全球大地震十几年尺度的幕式活动与区域间交替变换,十几年尺度的大范围旱、涝交替变换,表明上述全球性异常变化都是地球表层系统整体性动力过程的表现。应从全球尺度研究包含气体、液体、固体的地球表层系统的微动态变化,分析它们与地、水、大气和生物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加深对地球表层相互联系的系统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地质作用是形成区域生态环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岩石圈表层地质建造是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载体,制约着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进而对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地质研究在于探索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从地质学的视角,探寻生态系统运行与演化机制。本文在四川邛海—泸山地区生态地质调查实践中,探索了一套适用于西南山区的土壤地质图、生态地质剖面和生态地质图等生态地质系列图件的编制方法。研究认为,生态地质系列图件应是岩石圈- 土壤圈- 生物圈等多圈层融合的地球表层系统在地质图上的反映,其表达内容主要包括:作为生态环境物质基础的地表基质层(岩石圈和土壤圈)的生态功能属性、地表覆盖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现状和展布、生态地质单元的生态功能属性等。基于地质建造和地表基质层的生态地质系列图件,能系统地反映研究区地球表层系统中各生态地质要素的现状、特征、展布和交互关系,为生态保护修复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地球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沉积记录与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耦合和变化组成的复杂巨系统。白垩纪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典范,在地球表层各圈层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晚白垩世巨大的地幔热异常引起海底扩张速度变快,导致大量海底高原和海山的形成;同时,冈瓦纳大陆裂解,南北大西洋贯通,新的大洋水道形成,可能造成大洋环流格局的大变化。洋壳体积的增加可能使白垩纪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00~300 m,大规模海侵也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最大范围。在这个过程中,火山作用释放出来的营养物质和火山气体的反馈作用造成的大量陆地营养物质的流入共同促使大洋水体富营养化和普遍缺氧,造成“大洋缺氧事件”。CO2浓度的升高(为现今的4~10倍)是火山排气作用的直接结果,其“温室效应”也被认为可能是促成白垩纪大气和海水高温的重要原因(高于现在10 ℃)。大洋红层(CORB)是最新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的白垩纪重要地质事件,被定义为一套分布在从外陆棚到CCD面之下深水盆地的,在富氧、低生产力和贫营养条件下较低速沉积形成的品红-红色-棕色的细粒远洋沉积物。这些发生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重大地质事件以能量循环的方式(具体表现为C、S、P、H、O等元素循环)相互耦合和变化共同支撑着地球表层系统的运转。但是科学界对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机制及其所引起的全球变化性质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陆相沉积记录的研究。陆相白垩系的广泛发育和“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的顺利实施共同构成了中国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上的地域和材料优势,结合中国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研究中已经形成的学术优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生态地质学理论的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动态平衡。整个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岩石圈的平衡在这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质灾害即是地质污染。介绍在大巴山区开展1:5万生态地质调查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地球表层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生活所需的矿产资源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大都与地球表层相关。因此,研究地球表层元素的空间分布及含量特征,对矿产资源评价以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地球化学走廊带元素时空分布探测试验"是"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Sino Probe-04)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选择穿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重要成矿区带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精确探测走廊带内疏松沉积物和岩石中76种元素的含量,编制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元素地球化学图,系统研究地球化学走廊带上76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地质环境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岩石,构造,水形成了地球表部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演化为另一新的有序的自稳性状态的调整,文中论述了存在环境的破坏因素及对策,并对工程系统,地质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Geoscience forms — besides Physics, Astronomy, Chemistry, and Biology — a specific domain of Science, characterized by its subjects and objects. Geoscience embraces all disciplines which are inquiring into the present configuration of the earth and its spheres, which intend to explain by natural laws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life and which try to predict future developments. Solid bodies of the planetary system are subjects of geoscience insofar geoscientific methods can be applied. Geoscientists have profoundly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the technological civilisation by discovering and exploiting sources for the supply of energy and raw materials.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the annual production of most of these materials has grown exponentially. This is shown, exemplarily, for iron, copper and mercury. Considering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the future life of mankind on earth is at stake because conventional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the maintenance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are running short and physical conditions essential for life are, because of geological reasons, finite and deteriorated by human activities. It is only by changing mor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foundations of culture and civilisation that mankind can avoid extinction which was the ultimate fate of all species in the geological past. In the attempts to overcome the impending difficulties Geoscience ha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great responsibility: Only Geoscience can provide and develop by further research methods and knowledge which 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inite potentials available in the earth and the ge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both form the framework to which the future life of mankind has to be adjusted.  相似文献   

13.
Any mankind engineering projects will have effect of various degrees and properties on the soil and water environment (water amount, water quality, aquatic organisms and bottom sediment). With a pipe transport engineering as exampl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ptimized calculation by genetic algorithms was done on soil pollution factors (oil pollutant and its annual accumulation amount in soil). Controlling pollution factors’ total amount, so that decreasing soil pollution intensity, extending service years for soil environment capacity, saving waters and decreasing production cost, so as to control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caused by the manki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It is a new way that the mankind development projects will have effect on the earth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缘,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条件复杂,国家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面临着严峻的地质安全风险,因此亟需解决各种地质作用对人居环境与工程活动带来的地质安全问题。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圈层相互作用、内外动力耦合、人地协调互馈为理论核心,聚焦国土空间地质安全、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城市建设地质安全、生态环境地质安全及资源开发地质安全等方面,分析国家战略发展面临的重大地质安全挑战,剖析地质安全牵引出的系列前沿科学问题,勾画出地质安全主要研究方向。地质安全是保障人民高质量生活、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构建宜居地球的重要前提,对于解决当前和今后发展面临的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灾害防控、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地和谐安居等相关地质安全问题,推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China Geology》2020,3(1):153-172
Serving as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dynamic proces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deep earth exploration is driven by not only mankind’s pursuit of natural mysteries but also mankind’s basic need to obtain resources and guarante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irst phase of deep earth exploration of China (SinoProbe) was carried out from 2008 to 2016 and tremendous results were achieved. In 2016,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launched a Deep 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Project)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deep Earth. Focusing on the national energy resources strateg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major basic issue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the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in Songliao Basin (an important energy base in China) and major geological boundaries and tectonic units including Qilian Mountains-Tianshan Mountains and Qinzhou-Hangzhou juncture belt. The purpose of it is to reveal the process, structure, and forming patterns of the deep ore deposits and petroleum reservoirs, clarify the evolutionary pattem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esozoic environmental climate, and discover deep fine structures of key orogens, basins, and mountains by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scientific drilling.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after more than three years of efforts, including a cumulative 1552 km of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and magnetotelluric profiles, an ultra-deep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well, a scientific drilling pilot hole, and a magnetotelluric array and a portable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both of which cover South China. Moreover,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ltra-deep drilling technology, deep oil and gas discovery in Songliao Basin, and basic geological issues of Qilian Orogen and Qinzhou-Hangzhou juncture belt in South China, greatly accelerating the deep earth exploration in China and further consolidating China’s position as a power in deep earth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6.
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是大数据信息与地球系统科学。勘查地球化学的全面发展坚持资源与环境并重方针,真实生动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典型意义。自然资源时期地质工作关于资源内涵从矿产资源、国土资源到一切自然资源,关于环境内涵从地质环境、国土环境到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在内的一切自然环境。本文继2008年对此有所评述后,在国家自然资源部成立之际,地质工作面临深刻转型之时,从大数据信息科学与自然资源地球化学调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指导的自然资源地球化学理论体系与自然资源地球化学评价体系,以及针对自然资源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深化地球化学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科学体系等若干值得注意的方面再次就此议题加以评论。勘查地球化学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大数据信息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揭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状况,实现对地球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整体保护,创造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由此,转型和升级贯穿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发展的全过程。地球化学将以形态和内涵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作用,以及应用实践的多目标全方位面貌出现在国家行业部门与科技领域,极大地拓展和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勘查地球化学以方法技术优势实行大调查、大数据、大应用战略,建立大环境、大生态、大地球观,向大地质、大资源、大科学转变,为解决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地球化学方案,将全面发展时期的勘查地球化学从大数据信息应用优势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高度提升到"大地球化学"境界。  相似文献   

17.
李明 《福建地质》2012,31(1):67-73
通过分析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成矿特征及地质地貌图,利用遥感手段总结出五个步骤确定该类稀土矿表面积,经过去除水系、第四系、高坡度区以及高植被覆盖区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羟基异常信息,进一步确定其分布范围,经过与已知稀土矿矿床、矿(化)点分布资料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地质环境评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桂林  谷永昌 《地球学报》2000,21(2):198-201
地层、岩石、构造、水形成了地球表部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演化为另一新的有序的自稳状态的调整。文中从生态地质环境、生产地质环境和生活地质环境 3方面论述了河北省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 (地层、岩浆岩、构造、水 )的特征与分布 ,简述了系统中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工程建设、生活污染等主要破坏因素 ,指明了破坏因素的分布范围、隐患区段、破坏程度以及诱发灾害的特定背景 ,分析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对策 ,并对工程系统、地质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