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樊春  曾佐勋 《地学前缘》2002,9(4):408-408
在同一场变形过程中 ,由于岩石之间、不同地质层块之间的流变学差异 ,会引起牛顿流和非牛顿流的扰动 ,这种扰动以构造变形的方式保存下来。通过理论研究和模型实验 ,我们可以利用保存在天然岩石中的构造形迹或应变型式 ,反演形成这些构造变形时所处物理化学条件下的岩石古流变参数。这类采用构造形迹或应变型式来反演岩石流变性质的方法 ,国外学者称为流变计。目前已提出的构造流变计主要有香肠构造流变计、能干层褶皱流变计、应变折射流变计等 ,其中香肠构造流变计的研究程度较高。Fletcher (1974 )和Smith (1977)推导出幂率…  相似文献   

2.
鱼嘴构造流变计研究与基于流变学的分类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同膨缩型香肠构造一样,鱼嘴石香肠构造是存在岩石流变性差异的能干层与基质在纯剪切作用机制下形成的构造形迹。在深入研究鱼嘴构造形态与能干层基质流变性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物理模拟的方法,模拟出不同形态的鱼嘴香肠构造,反演出能干层基质粘度比与香肠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一种关于鱼嘴香肠构造的经验流变计。 认识到鱼嘴构造的纯剪切作用机制及其平面应变的特点,通过对香肠现有的几何参数的测量和计算以及对香肠构造演化初始阶段几何参数的恢复,在合理假设的理想状况下,推导出鱼嘴构造的应变差折射流变计。 鱼嘴构造是流变行为下应变的结果,因此这种构造行迹不仅有几何学意义,更折射出流变学意义。在模拟实验与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变学与剪切作用机制的鱼嘴构造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3.
      利用不同类型鱼嘴状石香肠构造恢复能干层原岩的初始厚度,并进一步分析原岩发生在应变椭球Z轴方向和X方向 的线应变,以应变差折射流变计的方法为基础,推导出一种求相同基质中相邻能干层粘度比的估测方法。以湖北大冶铁山 地区采集的两块鱼嘴状石香肠标本为例进行了应用尝试,得到大理岩基质中两层不同的角岩鱼嘴状香肠体的粘度比分别为 3.07和0.75。  相似文献   

4.
吴林波  曾佐勋  高曦 《现代地质》2011,25(4):768-777
鄂东南铁山是亚洲首个发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的地区。以该区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惯量椭圆法对其基质层进行有限应变测量,获得真应变差、运动学涡度等相关参数及有限应变椭圆长轴展布方位的分布图。对所获数据资料研究表明:该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基质层的应变受其能干层控制,有限应变值与其离能干层的距离趋于负相关,且与其矿物颗粒粒径呈负相关,在平行于石香肠构造伸展方向上基质层有限应变分布不均;石香肠体附近与之相近规模的变形构造可使其相应基质中的应变分布紊乱;该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是由早期平行于层面简单剪切叠加晚期平行层面伸长、垂直层面压缩的纯剪切作用形成。与不对称鱼嘴状石香肠构造对比研究表明,两者基质层中简单剪切与纯剪切的分布均分别与其相对增厚与减薄区段对应,而两者形态的不同主要与石香肠体不连续处充填物的能干性不同有关,再次表明两者均是较好的岩石流变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岩石流变性质的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利用地质构造特征获取岩石流变信息的方法,包括就变折射,劈理折射,膨缩石香肠构造和能干层褶皱作者利用石香构造求得北京西山方解石石英脉的应力指数在3.06-7.69之间,与云母大理岩的粘度比在8.74-20.27之间;而硅质条带的应力指数在2.25-3.93之间,与白云岩的粘度比在2.38-4.26之间。  相似文献   

6.
不对称鱼嘴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对称型鱼嘴构造和不对称鱼嘴构造的形成机制,建立鱼嘴构造类型与剪切作用方式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剪切作用方式是产生对称和不对称鱼嘴香构造的外在原因。运用应变分解的原则,提出计算不对称鱼嘴构造纯剪切应变和简单剪切应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不对称鱼嘴构造的剪切应变计;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不对称鱼嘴构造的应变折射现象,认识到基质与能干层的粘性差异是产生不对称鱼嘴构造的内在动因,提出了计算相邻介质的粘度比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对称鱼嘴构造的应变折射流变计。  相似文献   

7.
石香肠构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00多年来,石香肠构造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出现了骨节状石香肠、不对称鱼嘴构造、复合石香肠等新的构造样式。在石香肠构造形成理论研究上,关于断裂石香肠构造形成的理论推导、肿缩石香肠构造形成的流变参数的限制、多层石香肠构造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石香肠构造控矿以及石香肠构造流变计的研究已经展开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研究的拓展还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透射电镜的香肠构造流变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透射电镜(TEM)对采自奥地利东阿尔卑斯和北京西山的香肠构造中的香肠体和相应基质的样品进行了超微构造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基质中的位错密度较粗颗粒香肠体中的位错密度明显低很多。故认为香肠体的变形机制以位错蠕变为主,而基质的变形机制则以扩散蠕变为主。这从一个侧面为香肠构造流变计的这一假设提供了超微观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惯量椭圆法对鄂东南铁山不对称鱼嘴状石香肠构造基质层中不同位置的方解石进行二维有限应变测量。运动学涡度以及相关参数的等值线分布图表明:不对称鱼嘴状石香肠构造基质层中的应变分布是不均匀的。基质层中,靠近断开的能干层处的剪切变形中纯剪切占优势,伸长方向趋向于平行剪切方向;而靠近连续的能干层处的剪切变形中简单剪切占优势,伸长方向趋向于垂直剪切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透射电镜(TEM)对采自奥利地利东阿尔卑斯和北京西山的香肠构造中的香肠体和相应基质的样品进行了超微构造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基质中的位错密度较粗颗粒香肠体中的位错密度明显低很多。故认为香肠的变形机制以位错蠕变为主,而基质的变形机制则以扩散蠕变为主。这从一个侧面为香肠构造流变计的这一假设提供了超微观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岩石圈流变学研究,近年来国外已取得较大进展。国内学者在岩石圈热结构、强度剖面和盆地流变学演化、构造流变计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岩石圈流变性取决于岩石圈的地热状态、物质组成和结构,并量化为岩石圈总强度。不同构造区的地热状态可由地表热流值获得,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热力学结构可由地球物理资料获得,在此基础上可得出岩石圈流变性在区域上的变化。岩石圈流变性的空间变化产生了构造上的软弱带,成为极易变形区域。岩石圈流变性及岩石圈总强度反映的岩石圈热力学性质在盆地的形成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它决定了岩石圈的变形位置、盆地的几何形状及格局。构造流变计用来研究不同尺度地质体的流变结构和地质体的流变学演化,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试验为基础,对不同含水量Q3黄土的蠕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黄土结构损伤特性及其对黄土力学特征影响,通过考虑结构损伤对变形模量的劣化来反映黄土结构性对蠕变规律的影响,提出了黄土损伤与流变耦合作用的本构模型。该模型不仅具有参数少的优点,而且能够准确描述黄土的突发性破坏特征。利用结构性软土流变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黄土流变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对模型参数随非饱和黄土含水量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黄土的加速蠕变阶段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大别—苏鲁区UHP变质岩构造学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别—苏鲁区的30个关键位置,对UHP/HP变质岩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大比例尺(1∶10000)制图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观察和对比,以便揭示它们的构造几何学、变形条件和流变学演化。初步的研究结果指出,广泛出露的UHP/HP榴辉岩相岩石形成一个巨大的UHP/HP变质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之间三叠纪大陆深俯冲-碰撞带过程的窗口。观察的显微构造及组构指出,UHP/HP变质带内岩石变形机制,无论是在榴辉岩相阶段还是在榴辉岩相后阶段,都是以塑性流变为主,其力学行为和组构特征都受组成矿物的强度、强度差等流变学特征,以及变形物理环境如压力、温度、应变速率、差异应力和流体含量等的制约。在俯冲/碰撞带内的变形分解作用于岩石圈不同层次及不同的构造阶段都曾发生,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应变局部化形成具高应变的剪切带网络,且一般显示典型的布丁-基质或碎斑-基质构造及流变学型式。根据构造、岩石、变质作用及地质年代学资料,借助于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提出一个大别—苏鲁区UHP/HP变质岩石流变学演化的工作模式,它涉及早期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三叠纪(~250~230Ma)大陆深俯冲/碰撞、UHP/HP变质岩形成,相继深埋岩石的多期折返。特别强调UHP/HP岩石向地壳表层的折返,主要是构造过程,地面侵蚀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4.
秦岭造山带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索书田  游振东 《地球科学》1994,19(5):633-646
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运用物理学观点,研究和分析了秦岭造山带根部-大别前寒武纪变质地体的三维结构及流变学演化历史,通过现代及中-新元古代时期地壳流变学剖面的构筑,强调地壳流变学分层性及变质变形分解作用对中下地壳结构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的控制作用,线状强应变带与透镜状弱应变域的规律组合,是秦岭造山带及其根部地壳结构的基本样式,并具尺度不变性,将古老中下地壳近3Ga的流变学演化历史划分为7个阶段。它  相似文献   

15.
张清照  沈明荣  丁文其 《岩土力学》2012,33(12):3632-3638
基于岩石双轴流变试验机得到的具有绿片岩软弱结构面的灰白色大理岩剪切蠕变试验曲线,对绿片岩软弱结构面的长期强度特性和加速蠕变特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个新的非线性剪切流变元件,将该元件与西原模型串联起来,建立1个新的非线性黏弹塑性剪切流变模型,以充分描述绿片岩软弱结构面的剪切流变特性,采用绿片岩软弱结构面加速蠕变曲线,对提出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进行了辨识,得到了绿片岩软弱结构面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的参数,对流变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是正确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The Aegean–Anatolian region is characterised by an inhomogeneous deformation pattern with high strain rates and a high seismicity both at the boundaries and in the plate interior. This pattern is controlled by the geometry and rheology of the structural units involved and their tectonic setting. A numerical analysis with a finite-element model of the region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heological parameters. Viscoelastic material behaviour is implemented for the mantle lithosphere, whereas the crust is modelled with an elastic–plastic rheology. The variation of the inelastic material properties (viscosity and plastic strength) quantifie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material parameters on the deformation, stress, and strain patterns. Comparison of the modelled results with geodetic and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reveals that the viscosity of the mantle lithosphere is the key to explaining the inhomogeneous deformation pattern. The best-fit model yields a viscosity of 1020 Pa s beneath Anatolia, whereas adjacent regions have viscosities between 1021 and 1023 Pa s. The model also explains the intra-plate seismicity and the stress field as well as its partitioning into regions with strike-slip and normal faulting. The final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seismological, geodetic, and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Local deviations can be tracked down to small-scale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model.  相似文献   

17.
超高压变质岩的塑性流变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增球  索书田 《现代地质》2007,21(2):203-212
岩石流变作用是大陆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征,超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折返过程也是大陆深俯冲带内物质的复杂流变过程。要深入理解大陆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和大陆壳岩石的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过程,必须对大陆地壳及地幔岩石的流变学进行深入研究。岩石圈流变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流变学分层性、变形分解和应变局部化及大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流变学效应等。应用岩石圈流变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塑性流变特点,探讨了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过程的塑性流变学。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and recent progresses of rock rheology,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ritical role of rock rheological properties in the structural metallogenesis. The worldwide, metamorphic banded iron formation-type (BIF) iron-ore deposits are referred as example to delineate and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rock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n the formation of this type of ore deposit. It is concluded that due to rhe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folding induced by ductile shearing and high-temperature plastic flow played a particularly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high-grade, BIF-type Fe-rich ore deposits. 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a combination between structural metallogenesis and rock rheology may be of help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tono-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to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 2015, Science Press.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19.
软土流变的物质基础及流变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任国  房营光 《岩土力学》2009,30(7):1915-1919
采用改进的直剪蠕变仪,研究结合水对软土流变性质的影响。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分别完成了含高岭土、膨润土不同重量百分比2组烘干试样和1组砂土的流变性质测试。测试结果与近期已取得的试验成果对比分析表明,结合水是产生土样流变性质的重要因素;烘干试样的黏滞系数均比与其矿物成分相同的湿土试样的黏滞系数大,砂土试样的黏滞系数比湿黏土的黏滞系数大,即烘干土样与砂土土样流变变形阻力相对湿黏土的大,流变现象相对不明显。在试验基础上,探索了控制软土流变特性的物质基础,提出了“流变物质”概念,“流变物质”与软土的流变性质互相对应,是软土产生流变的主要物质基础,并给出了与其力学性质相适应的流变机制的软土流变特性的物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