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广东省地面气象综合探测全网实时监控系统   总被引:3,自引:34,他引:3  
介绍广东省气象综合探测网并提出建立实时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全面阐述该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监控系统的功能。该监控系统包括监控数据收集、监控数据传输、监控数据分析和异常识别、异常报警数据发布等内容。还介绍了实现该实时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介绍网络的实时通信技术,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技术,以及信息的发布技术。  相似文献   

2.
黄振  梁宏  黄艇 《气象科技》2013,41(1):83-87
简要概述基于GAMIT开发的大连地区地基GPS水汽自动处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实现过程;还对系统反演的水汽资料进行精度检验以及误差分析,并介绍了系统反演水汽的质量控制方法,运行中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和日常业务中应用情况.初步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可用于解算地基GPS观测数据,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水汽资料,用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系统具有解算精度高、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业务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雷暴是一种严重威胁飞行安全的天气系统,利用地基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数据和改进的DBSCAN聚类算法对雷暴单体的三维结构识别及特征量计算进行了研究,并在地基平台上对雷暴单体识别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分析。识别算法核心是将插值后的反射率因子三维网格数据作为输入量,采用多层反射率因子阈值基于改进的DBSCAN聚类方法识别所有等高面上的雷暴分量,并进行结构元素为3×3的腐蚀膨胀运算及雷暴分量特征核心提取,最后基于雷暴分量重叠面积进行垂直关联。结果表明:相对于SCIT算法,雷暴单体识别算法减少了雷暴分量识别的复杂性,可很好地识别任意形状的雷暴单体;使用多层阈值及特征核心提取技术可识别雷暴簇中的雷暴单体;利用腐蚀膨胀技术可解决雷暴单体虚假合并现象。算法可应用于民航机场雷暴的识别和预警。   相似文献   

4.
应对自动气象站数据缺测的措施   总被引:4,自引:28,他引:4  
针对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处理和维护,从工作环境、系统状态、设备应急处理、数据矛盾等方面,提出了减少数据缺测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胡学英  郭泽勇 《气象科技》2017,45(6):1136-1140
根据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对全国雷达2006—2015年的备件消耗评估和对全国CINRAD/SA雷达2007—2015年的故障归属进行统计发现,发射机故障率仅次于伺服系统,这与发射机长期处于高压强电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发射机故障中,高压问题直接导致停机,严重影响观测,是比较难处理的一类故障。通过统计全国CINRAD/SA雷达发射机的高压故障归属与检修经验,结合相关组件的参数特征,梳理常见高压故障,归纳总结出CINRAD/SA雷达高压故障的排查方法,并从项目组收集的案例库中选取2个典型个例进行分析,为台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2007年河源站搬迁到东源站造成气温、风数据的差异,从地理位置、观测环境分析研究引起气温、风数据差异的原因,并通过订正保持观测资料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并重点阐述数据监控、观测员管理、故障填报等,旨在为台站使用监控平台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自动气象站地温传感器故障成因及排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地温较常出现的几种故障,如:深层地温外管壁渗水、地温传感器损坏和通讯电缆损坏而引起的地温数据异常现象进行分析,从多方面总结及测试引用较有效率的替换、对比和测量方法排除故障,对日后自动气象站的管理和维护有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罗鸣  孙向明  张凯 《广东气象》2011,33(4):54-56
介绍实时合成广州、深圳雷达基数据的业务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实现等.该系统通过建立多普勒雷达基数据合成算法,较好地解决了深圳雷达的探测遮挡问题,在现实中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的风切变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切变是风场不均匀的一种表现,这种不均匀恰是造成风场反演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径向风场数据,并基于风场反演的方法对风切变的识别和大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对传统的根据径向风差异去识别风切变的方法分析后,发现风场均匀时径向风速在不同方位角之间会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固有差异在径向风场的零速线附近达到最大,从而会造成识别中的误判。针对风切变区风场的不均匀特点,在风场反演中选用了均匀风场模型进行计算,用临近格点之间风矢差来表示风切变的大小。对广州一次强对流过程中风切变的识别结果表明,在连续单体和中尺度气旋的强回波区,切变区主要集中在强对流区,以及移动路径的前侧;风切变的量级显示,在强对流与中尺度气旋处的风切变大小明显大于其它位置处,量级大小一般在4.5 m/(s·km)以上,而强对流与中尺度气旋区边缘的切变大小一般在4.0 m/(s·km)以上,并且切变发展的方向与天气过程的一致;对于潜在发展的对流,对比结果发现风切变的大小在3.0 m/(s·km)以上时容易发展成新的单体。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强切变出现的位置和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可为强对流的天气发展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