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惠水克脚剖面是南盘江盆地北缘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地层连续,产不同门类的化石,对古生代-中生代之交黔南古地理和生物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剖面主要包括上二叠统大隆组和下三叠统大冶组下部。大隆组岩性主要为硅质泥岩、钙质泥岩和炭质页岩,夹火山灰黏土岩与薄层硅质灰岩,泥岩发育水平层理。大隆组主要产游泳生物菊石、浮游生物放射虫,另外产小个体腕足类、双壳类和腹足类等,少数层位含植物化石。大冶组下部主要为薄层泥质灰岩夹钙质泥岩。通过岩性、古生物组合、沉积构造等分析,认为本剖面在二叠纪末为离古陆较近的深水沉积。  相似文献   

2.
鄂西地区大隆组沉积类型及地质时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西地区的大隆组富含菊石类化石 ,下部产 K onglingites、 Sanyangites、 Jinjiangoceras等 ,上部产 Pseu-dotirolites、 Tapashanites、 Changhsingoceras、 Pleuronodoceras等 ,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晚期至长兴期。自西而东存在 3种沉积类型 ,即为硅质岩—灰、泥岩型、泥岩—硅质岩型和硅质灰岩—泥岩型。硅质岩层在区域上存在穿时性现象。大隆组与下伏吴家坪组的接触关系有两种 :连续沉积的整合接触和间断沉积的似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3.
邱振  王清晨  严德天 《岩石学报》2011,27(10):3141-3155
广西来宾地区中上二叠统广泛发育硅质岩,蓬莱滩剖面和铁桥剖面是本地区中上二叠统出露最好的剖面.本文对蓬莱滩剖面28件硅质岩(分别为中二叠统茅口组3件与上二叠统合山组25件)的主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岩石学特征,认为:蓬莱滩剖面合山组硅质岩沉积于受到陆源物质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它们的硅质主要来源于硅质生物,为生物成因;而其茅口组硅质岩则沉积于远离陆源物质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它们的硅质主要来源于热液,为热液成因.通过与铁桥剖面的热液成因硅质岩的沉积背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晚二叠世时期,来宾地区为富硅的边缘海盆环境,而陆源物质输入程度的差异是造成本地区形成不同成因硅质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巴山前缘二叠系分布广泛,出露完好,为一套碳酸盐岩、硅质岩夹少许炭质、硅质碎屑岩沉积。通过研究,首次提出该区上、下二叠统之间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该区早二叠世茅口期后不是剥蚀区,而是早二叠世茅口期沉积最完整,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最早接受沉积的地区。“东吴运动”在上扬子广大地区表现为抬升运动,但在该区则表现为茅口晚期同沉积断陷。由此可知,四川东部晚二叠世接受沉积的时间是不一致的,这一认识对于研究区域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国庆  夏文臣 《现代地质》2003,17(4):378-386
湖北黄石二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出露完好,原始沉积连续,由乐平统龙潭组保安段灰黑色硅质岩、大隆组黑色硅质岩—硅质泥岩和下三叠统大冶组黑灰色泥岩以及泥岩夹灰岩组成,为介于典型浅水碳酸盐岩型与深海硅质岩型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之间的半深海剖面。长兴阶可划分为Clarkinasubcarinata—Clarkinawangi及Clarkinachangxingensis两个牙形刺带。后者又可划分为3个亚带,自下而上依次为Clarkinachangxingensischangxingensis—Clarkinadeflecta亚带、Clarkinameishanensis亚带及Waning—Clarkina亚带,完全可以与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全球层型剖面与点进行对比。另外,二叠纪末牙形刺的生态演化呈阶段性绝灭模式;有机碳同位素值在二叠纪/三叠系界线处出现明显的负偏移,指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绝灭后海水表层水原始产率的降低以及大气和海水中CO2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广元地区大隆组有机质富集规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四川盆地西北广元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为碳酸盐岩、硅质岩和页岩互层沉积.对四川广元长江沟剖面进行精细解剖的结果表明,大隆组中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16%~14.6%,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岩性关系密切,高有机碳质量分数赋存于黑色页岩和纹层状灰岩中,其中碳酸盐岩的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纹层厚度呈反比,即纹层厚度越大有机碳质量分数越低.大隆组优质烃源岩位于大隆组中部岩段,岩性组合为黑色页岩和硅质岩互层,间夹薄层状灰岩或纹层状灰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的富集明显受控于沉积阶段及早期成岩阶段的氧化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表明大隆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受晚二叠世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生物生产力、深部热液流体的影响,其中厌氧、缺氧环境是大隆组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高生物产率是有机质富集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湘中南区晚二叠世大隆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龚玉红 《地层学杂志》1996,20(4):295-298,304
通过对湘中南区部分剖面晚二叠世大隆组下部层位的系统采样和分析,获取了珍贵的牙形刺资料,其时限为晚二叠世。以大隆组下部所产Altudoceras、Paraceltites等菊石为依据将龙潭组时代全部划入中二叠世晚期(茅口期)的观点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8.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成藏特征初探:以湘中坳陷二叠系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学前缘》2016,(1):44-53
通过对湘中坳陷邵阳市泉塘村、隆回县北山和邵阳市黄亭等地露头观察及涟源县龙场建新村和涟源县七星街龙潭组、大隆组页岩露头剖面实测、取样和测试分析,重点研究了二叠系页岩龙潭组和大隆组页岩的地化特征、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建立了页岩岩性-岩矿-地化-物性-含气性综合剖面。研究区龙潭组和大隆组页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壳质组为主,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少,有机碳含量大于2%的占样品总数的40%以上,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龙潭组上部和大隆组下部,成熟度分布在1.10%~2.22%,平均为1.42%,处在成熟-高成熟阶段。储层微观类型主要有矿物质孔和微裂缝,次要类型为有机质气孔,其中矿物质孔包括残留粒间孔隙、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和粒内孔隙。综合分析上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泥页岩层系厚度、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结合油气显示分析认为,页岩气有利的富集层段为大隆组下部-龙潭组上部厚约80m的优质泥页岩,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盆地内部的二叠系页岩在地化指标、矿物组成、储层特征和含气量等页岩气成藏条件与湘中地区大致相同,且具有生烃高峰期晚,抬升幅度小等特征,发现了以二叠系泥页岩为源岩的普光等大气田,是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研究需要注意的地区和领域。  相似文献   

9.
滇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沉积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论评》1989,35(3):244-248
本文论述了在滇西南沧源、镇康、永德一带发现的下三叠统。沧源一带含火山碎屑岩、含放射虫硅质岩之碎屑岩,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沉积,镇康、永德一带之碳酸盐岩为早三叠世奥仑尼克期的沉积。沧源一带有古生物依据的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厚约325.20m),与上覆下三叠统印度阶怕拍组关系不明,但确整合覆于下二叠统之上。镇康、永德一带尚缺乏古生物依据的碳酸盐岩(厚约492.60m),与上覆下三叠统奥仑尼克阶、下伏下二叠统呈整合接触,有包含下三叠统印度阶及上二叠统(长兴阶、乐平阶)的可能。上述早三叠世沉积的发现,及其与下伏二叠系呈整合接触关系的查明,表明区内并无晚华力西期及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下扬子区早二叠世孤峰组层状硅质岩成因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邦栋  钟立荣 《地质学报》1995,69(2):125-137,T001
下扬子区早二叠世孤峰组中产出的层状硅质岩厚度为近20-80m,含有数量不等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孤峰组剖面有硅质岩型,碳酸盐岩型和硅质岩-碳酸盐岩混合型3种类型。层状硅质主要产在第一,第三2种类型剖面中。硅质沉积中心是一些菱形或椭圆形小型凹地,其形成受断裂控制。硅质中产出泥化火山岩,层薄,且层数很多。  相似文献   

11.
桂西南柳桥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为厚约84m的浅灰—灰白色块状海绵蓝藻生物灰岩(生物礁),之上为浅灰绿色—暗灰色薄层状含远洋浮游生物硅质岩、含泥质硅质岩、硅质泥岩(大隆组),这套深水相的沉积岩夹有大量浅灰白色的粘土岩。上覆的三叠系罗楼组底部为黄色泥岩,夹多层灰白色粘土岩,往上渐变为灰色薄层状含大量双壳类、菊石化石的钙质泥岩、泥灰岩。柳桥地区晚二叠世末期沉积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的特征显示其是在地壳裂解、快速沉降、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过程中迅速淹没台地边缘的生物礁而形成的深水相海盆,造成深水盆地与浅水台地并存,具有多岛洋的地理分布格局。东攀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的露头完整,对剖面的岩石学特征、生物化石组合特征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显示,该地区一直处于连续沉积的深水环境中,没有发生沉积间断,界线上下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组合特征较清楚。  相似文献   

12.
安徽长江流域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完整,地表出露良好,含有多门类古生物化石,历来是研究我国华南二叠系的重要地区之一。前人曾对其做过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地质成果。但是,对于早二叠世孤峰组硅质岩之上、晚二叠世龙潭组下部长石石英砂岩段之下,一套以页岩为主的地层——即所谓“不含煤段”或“A煤组”(以下简称砂页岩段),由于缺少生物地层资料,造成划分上的不统一、时代归属问题上的意见分岐。另外,在与繁昌、宿松等地孤峰组之上所谓“茅口灰岩”(胡海涛1951)或“新林段”(何炎等1964)  相似文献   

13.
黄勇 《贵州地质》1994,11(4):311-320
下哨地区处于贵州三叠纪深水槽谷北缘转折部位,岩相古地理变化大。该地区的二叠系主要顺周边展布,中部因三叠系大面积覆盖,仅见下哨与回龙两处露头且出露不全,限制了早期地层的研究深度,尤以下哨二叠系出露区以往的工作程度最低,客观地强化了研究区中部原划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分布范围的波动性。近期在下哨一带实测的最新资料显示出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岩系连续沉积于下二叠统岜仙组碎屑岩系之上的异相叠积关系,具有区域地层研究意义。据此,本文通过对下哨地区早二叠世茅口期与晚二叠世岩相变化的再认识,重新恢复其古地理格局,并首次提出上二叠统龙潭-长兴组与领组相变的新观念,使晚二叠世深水槽谷相碎屑岩的物源解释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4.
湖北长阳资丘二叠纪沉积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秋 《江苏地质》2016,40(1):7-14
湖北长阳资丘二叠系剖面地层出露良好,特征明显,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野外剖面测量和室内微相分析表明,二叠系岩相主要由生物碎屑颗粒灰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硅质岩、钙质页岩等组成。根据岩相、古生物化石及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研究区二叠系主要为碳酸盐斜坡、台地和盆地沉积。其中,中二叠世发育碳酸盐斜坡沉积和盆地沉积,晚二叠世发育斜坡沉积、碳酸盐台地和盆地沉积。沉积演化表明,该区二叠纪发生了2次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发生在栖霞期,茅口期末结束;第二次始于吴家坪初期,持续到长兴末期。在中二叠统栖霞组下部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Zoophycos,形态及沉积构造研究表明此遗迹化石产生于浪基面以下较深水的碳酸盐岩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东吴运动”不应做为上、下二叠统的界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文恒 《地层学杂志》1992,16(2):138-142
<正> 华南地区的长兴组(大隆组)与茅口组(孤峰组)之间的龙潭组,以往被视为晚二叠世早期的沉积,近年来,概念已有很大突破。童子岩组、饶南组属早二叠世已确信无疑,苏南、粤北等地龙潭组下部属早二叠世的意见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对赣中龙潭组的时代尽管在新余、莲花等地于官山段下部采到早二叠世的筵类化石,但多数人不主张将官山段改为早二叠世。理由为:官山段仅在个别地区于下部找到早二叠世筵类,而官山段与茅口灰岩为假整合接触,界线清楚,主张以“东吴运动”做为早、晚二叠世的界线。  相似文献   

16.
湖北东南部西临江汉平原,北抵襄广断裂及郯庐断裂,东南大致以省境线为界(图1),是我省的重要煤产地之一。1986—1987年,笔者和彭安群、汪颂桥等在这一地区研究了近20条上二叠统含煤岩系的沉积剖面,采集了部分样品,通过分析研究,对本区龙潭早期的沉积环境及聚煤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晚二叠世早期,大致以大冶-嘉鱼断裂为界,北部武汉、黄石等地沉积了龙潭组;南部蒲圻、阳新一带沉积了吴家  相似文献   

17.
鄂西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地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下二叠统孤峰组和上二叠统大隆组中发育有薄层硅质岩。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灰岩中发育有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Fe Al Mn三角图 ,Cu、Ni、Co、Cr、Zr的关系 ,U Th判别图 ,Ba、As、Sb元素和REE配分模式等地球化学指标表明 :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层状硅质岩属于正常海水中生物化学和化学沉积 ;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茅口组灰岩中燧石结核不属于典型的热水沉积相 ,但受热水作用的影响 ,而孤峰组硅质岩受热水作用明显。鄂西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四周被古陆或台地环绕的半封闭深水相滞流盆地。鄂西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由裂陷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台地内部的盆地(或台沟 )滞流还原环境。CaO/(Fe +CaO)值和 (MgO/Al2 O3 )× 10 0值表明 :五峰组、龙马溪组和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环境海水略有淡化。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含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的生物灰岩 ,形成于陆棚上快速海侵和上升洋流形成的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8.
湖北秭归兴滩二叠系沉积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秭归兴滩地区,地层出露良好,特征明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剖面实测,运用沉积相分析,结合微相及古生物学研究,对湖北秭归兴滩地区的二叠系进行了岩相及沉积划分,对沉积演化做了初步研究。岩相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上二叠统主要由生物碎屑颗粒灰岩、泥晶灰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硅质岩等组成。沉积相分析表明,中-上二叠统主要为碳酸盐斜坡、台地沉积,其次为滨岸和盆地沉积。中二叠世发育两个海进-海退旋回,分别为栖霞期和茅口期,晚二叠世吴家坪期主要为开阔台地沉积,总体为2个半旋回。  相似文献   

19.
在1:50000广顺幅区调过程中,首次发现广顺地区下二叠统粱山组有大量丰富的遗迹化石存在。本文特作以报道,并为该区早二叠世古环境分析提供了新的地质资料。一、广顺地区梁山组简介梁山组为早二叠世栖霞早期的沉积地层。它与下伏地层上石炭统马平组(主要由亮晶生物屑灰岩、团粒灰岩组成)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下二叠统栖霞组(由泥—细晶生物屑灰岩夹钙质页岩、泥灰岩、燧石灰岩组成)呈整合接触。梁山组主要由石英砂岩、页岩和粘土岩组成,也见有生物屑硅质岩。有较多的腕足类和  相似文献   

20.
广西来宾-合山一带晚二叠世海底扇浊积岩相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来宾蓬莱滩及合山马滩两地的晚二叠世地层中发育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构造,如粒序层理、包卷层理、槽模、重荷模、碟状构造和滑塌褶皱等。通过对蓬莱滩合山组和大隆组以及马滩剖面的大隆组岩相特征的详细研究,提出来宾蓬莱滩晚二叠世合山组和大隆组以及合山马滩晚二叠世大隆组形成于海底扇环境,划分出具碟状构造的块状砂岩(B1)、块状砂岩(B2)、近基浊积岩(C)、远基浊积岩(D)、不规则互层的砂泥岩(E)、滑塌褶皱层(F)及含浮游生物化石的页岩、硅质岩(G)等岩相类型,同时归纳出外扇相组合、中扇舌状体相组合、中扇水道相组合、斜坡相组合及深切谷水道相组合等,还对这些海底扇浊积岩系的古地理意义做了讨论。桂中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和云开古陆之间在晚二叠世为一发育海底扇浊积岩的深水盆地,其中来宾-合山一带在大隆组沉积期处于水深约300~1 000 m的深水盆地环境,合山一带火山活动提供的火山物质及来自东侧云开古陆的陆源物质构成该区浊积岩的主要物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