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马振骅 《气象》1977,3(9):20-20
雷暴云是在不稳定大气中产生的强烈对流性天气现象,尤其是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冷锋、切变线、辐合线等)相联系的雷暴云发展更为旺盛,并形成雷暴带。庞大高耸的雷暴云自地面附近一直伸展到对流层上部的稳定层大气中,甚至顶部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利用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年5~9月的雷暴天气资料,特别是近20年在青藏高原多次实验观测的地面和高空天气资料及部分雷达回波资料,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强对流雷暴天气分布的变化特征及高原强雷暴云日变化和强雷暴云生命史特点。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铁路沿线强雷暴天气由北向南增加,多雷暴中心在高原中部的那曲、安多和索县一带,呈东西向,与青藏高原山脉走向一致。雷暴发生次数年均达到90次,5~9月占全年的97%。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中有87%产生霰和强阵性降雨,其中有63%为雨夹雹。高原强雷暴云从5月月均达到10次后逐月增加,6月猛增到20次左右,7月最多月均达到25次以上,8月较多达到20次以上,9月减少到20次。高原雷暴云发生时段主要在15~22时(北京时,下同),由北向南推迟,那曲主要在17~19时,拉萨在21~23时,06~11时基本上没有雷暴。那曲出现强雷暴的峰值时段要比拉萨早6h,出现雷暴相对比例高一倍。高原强雷暴云生命史的持续时间≤1h的达到70%以上,持续时间1~2h的达到20%,而持续时间>2h的不到数总数的10%。那曲强雷暴云持续时间明显比拉萨长,且相对比率高。50年间3个时段雷暴发生次数说明,最近10年青藏铁路沿线出现强对流雷暴频数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冰晶核化对雷暴云闪电行为的影响,通过已有的三维对流云起、放电模式探讨对比了3种冰晶核化方案,分别为原模式中的经验公式YS方案及与气溶胶相关的DE方案和LP方案。研究表明冰晶核化方案对雷暴云内冰晶微物理发展特征、起电及放电过程均有一定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考虑了气溶胶的两种新参数化方案中冰晶粒子在高温区(高于-13.8℃)出现,在雷暴云发展过程中DE方案和LP方案冰晶的垂直分布均大于YS方案。(2)DE方案和LP方案中高温区出现的冰晶所带电荷极性有明显的反转现象,导致雷暴云电荷结构产生差异;雷暴云发展旺盛时刻DE方案和LP方案出现三级性电荷结构,而YS方案在整个雷暴云过程都是偶极性,并且DE方案和LP方案中电荷空间分布区域更加广泛。(3)不同核化方案下雷暴云放电特征存在差异,YS方案在偶极性电荷结构背景下没有负地闪产生,而DE方案和LP方案中次正电荷区的存在促进了负地闪的发生,并且负先导出现在较低的高度范围内;DE方案和LP方案中电荷量级较大,因此云闪发生频次以及正、负先导传播次数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cb云观测是地面观测中的重要项目,而如何准确判断cb云的存在又是观测中难题。尤其是初春季节,出现在本地的cb云体较小,而且往往与其他云混杂在一起,较难辨别。在今年二月中至三月末之间,本站共记载了三次cb云(经集体观测而定,若无集体观测确认,是不会记cb云的),但都无雷暴发生。事后笔者查看了本站从1980年至1994年之间二月和三月的航空簿记录,除有雷暴发生的以外,竟然没有一次cb云的记录,即使出现很强的阵雨,也没有记cb云,而记为积云性层积云。根据积云性层积云的定义和降水特性,这种云一般不会出现很强的阵雨。有时甚至出现观测时记普通云,观测后马上有雷暴发生的现象,这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是明显的误记。查看兄弟台站的资料,也有同样的现象。这说明初春时期cb云的漏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夏季雷暴云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玉林  杨梅  李玉芳 《气象》2001,27(10):33-37
根据南昌713雷达2000年6-7月取获的雷暴云回波资料,结合雷电灾害实况,对夏季雷暴云回波特征、天气形势及大气稳定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雷暴云回波特征为:最大顶高达17-18km,最大强度达55dBz;大多数强雷暴云回波的强度为40-45dBz,主要产生在水平尺度大于30km的雷暴团和雷暴短带上,强雷电与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一样,与地形有关,而且均来自强烈发展的雷暴。  相似文献   

6.
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一电藕合数值模式, 结合闪电定位仪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降水资料,分析了吉林地区一次雷暴云个例在发生第一次闪电前云内电场的发展情况及微物理变化过程,并与青藏高原一次典型雷暴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云发展成熟时,云中呈现上正下负及云下部次正的三极性分布,主负电荷区稳定在-10℃层附近,次正电荷区浓度较大;上升气流穿过-15℃层之上开始强起电;云中最大电场出现在上升速度达到最大值后回落的阶段;闪电频数与云发展的高度及回波强度有关,回波强度>45 dBz时,云发展越高,闪电频数越大,云顶高度<6 km时,闪电发生较少;青藏高原雷暴具有与我国北方雷暴明显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雷暴天气里广泛存在的对流云,外群体角度演变规律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方面由于过去的研究工作,重点在于了解导致严重灾害的大体积雷暴云,未能顾及其它,另一方面,由于对未发展成雷暴云的中小积云在对流性天气及强雷暴形成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当然也不会有意识地积累这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荚状云     
苏茂 《气象》1980,6(4):40-41
常见的荚状云主要有荚状高积云(Ac lent)和荚状层积云(Sc lent)。卷积云也有荚状(照片见封三),但不大为人们所注意。 荚状云主要是由局部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汇合而形成的。当气流上升使空气绝热冷却而成云时,如遇上空有下沉气流,云的发展受到抑制,边缘因蒸发变薄,就形成边缘薄、中间厚,轮廓分明,形如豆荚的云块。  相似文献   

9.
平凉一次雷暴云内的降水粒子分布及其电学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廷龙  杨静  楚荣忠  赵果  张彤 《高原气象》2012,31(4):1091-1099
利用X波段多普勒双偏振雷达在甘肃平凉地区获取的一次雷暴过程资料,采用模糊逻辑判断法详细分析了该过程云内降水粒子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结合该地区雷暴的电学特征,探讨了雷暴云电荷结构与云内降水粒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雷暴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降水粒子的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霰粒子和干雪的演变特征与雷暴的发展、成熟到减弱过程对应比较一致。结合地面电场和雷达推断,冰相粒子特别是霰粒子和冰晶粒子与雷暴云的起电存在密切的关系。从各种粒子的垂直分布特征来看,中国内陆高原雷暴云下部正电荷区的强弱最有可能由霰粒子的多少来决定;同时利用霰粒-冰晶起电机制可以较好地解释雷暴云内三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雷暴作为极端天气事件中的一种,不仅常产生强降水、破坏性大风和冰雹等严重的天气灾害,而且还伴有雷电,造成雷击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可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对雷暴的预警预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也促使其理论、技术及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有关雷暴预警预报技术的一些研究结果和进展如雷暴的潜势预报、雷暴的临近预报、雷电活动的观测信息在雷暴天气预警中的指示作用及雷暴云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总结了各方面研究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及主要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雷暴预警预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暴作为极端天气事件中的一种,不仅常产生强降水、破坏性大风和冰雹等严重的天气灾害,而且还伴有雷电,造成雷击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可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对雷暴的预警预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也促使其理论、技术及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有关雷暴预警预报技术的一些研究结果和进展如雷暴的潜势预报、雷暴的临近预报、雷电活动的观测信息在雷暴天气预警中的指示作用及雷暴云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总结了各方面研究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及主要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雷暴过程云-地闪特征及其环境条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雷电定位系统和高空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 对广州地区雷暴过程云-地闪特征进行分析, 并就有、无云-地闪出现的两组不同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的雷暴过程以负的云-地闪为主, 负云-地闪所占比例在90%以上。云-地闪发生频率与雷暴系统强度演变有直接联系, 对于同一系统来说, 随着系统回波强度的增强, 云-地闪发生的频率也增高。但不同系统中, 云-地闪发生频率有很大不同, 回波强(弱)的对流系统并不意味着云-地闪发生的频率就高(低)。有云-地闪记录的对流天气过程具有更大的垂直切变、更高的相对风暴螺旋度以及更多的对流抑制能量, 云-地闪现象更易于出现在更加有组织和更强的对流系统中。研究还发现广州及周边城市区域对雷暴系统回波强度及云-地闪现象可能有影响, 两个典型个例分析表明, 雷暴系统移经城市区域时回波强度减弱, 云-地闪发生频率减小, 雷暴移过城市区域后, 强度可重新加强, 云-地闪发生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13.
一例长生命史雷暴云分裂过程的回波特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在对平凉冰雹云演变规律研究中,发现一例长生命史强雷暴云分裂成两个不同移动方向的单体雹云。结合探空资料和环境风场,分析了此个例强雷暴云分裂过程的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在强风切变环境中,u与v分量呈反相关,且随高度增强,低层1~3km为弱气旋旋转,中层3~8km为强反气旋旋转,上层8km以上是强气旋旋转。这对右移雷暴云发展中有优势引导作用,导致强雷暴云上层偏向分离发展,分裂发生在强雹暴云有强下沉气流阶段。分裂后,左、右移单体各自维持发展,并产生降雹。整个雷暴发展演变过程维持长生命期,回波特征有四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4.
姜庆芝 《内蒙古气象》1995,(2):34-34,36
浅谈雷暴与闪电的观测记录姜庆芝(兴安盟气象处)雷暴和闪电都是积雨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暴出现时有时闪电兼雷暴,有时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雷暴与闪电的观测记录方法《规范》中己有明确规定,但从报表审核发现,在雷电多发季节,疑误记录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雷达产品、卫星云图以及NCEP/NCAR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9日保定区域性雷暴大风的环境条件和风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西北偏西气流中,强温度直减率、较强的低空垂直风切变、低层丰富能量的聚集是雷暴大风爆发的前提条件,地面冷锋、干侵入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触发机制。地面冷锋前部分散的对流云团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合并为有组织的带状回波。第1阶段和第2阶段10级以上雷暴大风发生在雷暴云的成熟期,第1阶段雷暴大风的径向速度为中气旋型,中气旋首先在中层出现,之后分别向低空和高空伸展,随着中气旋底部高度降低到2. 2 km,雷暴大风发生;第2阶段雷暴大风的径向速度主要为低空(1. 0 km)雷暴云后侧强的入流气流造成的大风区型;第3阶段10级以上雷暴大风出现在雷暴云的消亡期,为雷暴云前侧强出流气流形成的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风云二号静止卫星获得的红外通道观测资料相当黑体温度TBB,对南京及其周边地区2009-2010年出现的16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雷暴云中心冷云顶降温率达到10°C/h,并且冷云顶亮温TBB在-33℃以下时,雷暴云中会有闪电发生;雷暴云中心冷云顶到对流云区边界的温度梯度达到0.65°C/km是雷暴得以快速发展加强重要指标;各种参数指标相互配合可以为雷电预报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准备观测 首先了解云的发展情况或演变规律,注意白天云的演变过程及黄昏前的变化趋势,大致推断它可能转变的形式,然后再与实际情况结合进行判断.如白天全天都是对流云,黄昏仍不衰退,夜间就可能有这类云的存在和发展,甚至有雷雨;如果黄昏已衰退,那么夜间可能有残存的CL4、CM6、CH3的云.又如黄昏CH4的发展很快,夜间可能有CH5、CH6、CH7,甚至CM1、CM2等,这种云也可能发展到任一阶段就开始消散,而转为CH8、CH2、CH1等.另外也有一些相互转变的云,如CH7←→CH2、CL5←→CM2等.  相似文献   

18.
雷暴现象在我省一年四季均会出现。其中以春末至夏季为最。由于目前雷暴是凭气象员耳闻目睹来观测,故尚存在一定主观误差。如:白天出现远雷暴,天边打了几声雷就消声匿迹了(雷暴消失或转向),不注意易造成漏记。尤其台站四周的汽车、拖拉机、摩托车、飞机火车以及放炮开山的响声常常会掩盖住雷声。这种似真非真的  相似文献   

19.
cb云有互变云仓库之称,是主要降水云 种之一,因此对其正确观测、判断和记录就显得特别重要。cb云按季节主要可归纳为两 大类:一是冬春季节的cb云,二是夏秋季节 的cb云。前者较难判断,后者较易判断,现 对冬春季节的cb云和夜间cb云的观测及判断 作如下论述: 一、冬春季节的cb云:冬季冷空气活动 频繁,此时多以稳定性层状云为主,只有当 冷空气较强且移速较快时(急型冷锋)偶尔 才出现cb云或伴有雷暴。春季是冷暖气团转 换季节,海洋不断向大陆输送暖湿空气,只 要从地面到高空有较强对流条件出现时,就 容易产生cb云,并伴有雷暴(初雷日)和冰 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20.
雷暴是积雨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所带的电荷产生一定电位差,发生放电和雷声的天气现象。雷暴常伴随冰雹、龙卷、大风和暴雨同时发生,常使通讯设施和高层建筑物遭到破坏,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危害。特别是雷电引入高电位时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为使人们对广东雷暴的情况有所了解。本文将全省气象台站自建站以来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现归纳如下:1广东省雷暴概况广东地处低纬,太阳辐射强烈,气温高。又濒临海洋,水汽来源丰富,空气湿度大,湿暖多雨。在热力、动力或地形等产生一定强度对抗时,会出现雷暴,就全省而言,一年四季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