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描述了广西天气预警网络的北海714雷达回波图中的主要地物回波及其位置分布,同时指出,掌握了地物回波的位置分布可以从回波图中辨认出地物回波,另外,还可以根据回波的移动变化情况,直观地区分地物回波与降水回波。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0.25°×0.25°)再分析资料、通辽多普勒雷达(CINRAD/CB型)探测资料和卫星云图(FY-4A)资料,对2022年6月20日通辽市冰雹天气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冷涡底部短波扰动和低层低涡切变环境中雹暴云团发展,低层适当的水汽条件、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中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形成了对流不稳定层结、较强垂直风切变和地面干线的触发作用下不稳定能量释放。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SI、总指数(TT)等参数均达到强对流天气阈值。两个尺度较小的雹暴云团均沿着环境引导气流方向自西北向东南移动。反射率因子剖面图上,呈中高层回波悬垂,低层弱回波区、回波墙、假尖顶回波等特征。移动较快的“W”形弓形回波有明显的前侧入流缺口和后侧入流缺口。前侧入流缺口有强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冰雹的增长,后侧入流缺口表明有强的下沉气流,可能引起雷暴大风。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跃增并维持较高值。雷达产品特征均较好地反映发生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3.
一次强飑线过程的中小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常规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2005年3月22日影响福建的一次飑线系统进行分析。分析指出,该飑线系统是由高空槽前型的上干下湿引起的不稳定强对流天气。对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揭示了此次飑线的典型的弓状特征、强的后侧入流槽口以及入流槽口上的弱回波区等中小尺度结构特征是造成灾害性大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站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应用,对哈尔滨市一次短时暴雨进行成因分析,利用单站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显示,结合卫星云图和高空地面的形势配置,从动力、水汽和热力条件,以及触发机制等几个方面对这次短时暴雨的发生进行了临近预报分析。  相似文献   

5.
用雨滴谱资料校验XDR雷达回波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兵  王勤 《四川气象》2003,23(3):56-58
XDR雷达在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过程中,由于雷达回波衰减,经常发现在强降水天气情况下其提供的回波强度dbz与实际情况不同,如炮点出现强降水而雷达在炮点位置的回波很小甚至没有。而利用雨滴谱可计算出近地面气象目标的dbz值,该值可比较客观地反映近地面的降水情况。本文讨论了利用雨谪谱计算近地面气象目标dbz值的方法。以及比较该值与XDR雷达提供的dbz值的差异,并从中找出这些差异的规律,以利用雨谪谱资料校验XDR雷达回波强度。  相似文献   

6.
聂祥 《贵州气象》1996,20(2):16-18
为了分析雷达回波强度与降水的关系,本文根据反射因子和雨强以及雷达气象方程的关系出了雷达回波强度与降水强度的关系式,利用线性回归理论求出了适用于本地的具体表达式。  相似文献   

7.
两部天气雷达回波高度测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对712雷达和716雷达回波资料的对比分析,阐明在测量回波高度和回波强度时,两部雷达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716雷达在保障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钟常鸣 《广西气象》1998,19(1):59-59
描述了广西天气驰骋警网络的北海714雷达回波图中的主要地物回波及其位置分布,同时指出,掌握了地物回波的位置分布可以从回波图中辨认出地物回波,另外,还可以根据回波的移动变化情况,直观地区分地物回波与降水回波。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MICAPS天气图、江西二维和三维雷电数据和江西WebGIS雷达拼图等多源资料,分析了2021年5月10—11日江西强飑线天气过程的回波系统特征。结果表明,当江西处于500 hPa槽前、100 hPa出流区、850 hPa切变线和西南急流和925 hPa西南倒槽之中,有利于出现冰雹、雷暴大风、强雷电等天气;一次飑线过程有若干个不同尺度回波系统过程,中尺度对流回波系统、局地热对流雷暴回波、雷暴回波群、A飑线回波带、辐合线雷暴回波带、B飑线回波带等多尺度回波系统;直径d≤2 cm的冰雹发生在组合反射率(Composite Reflectivity, CR)回波强度超过60 dBZ并且强回波面积超过100 km2的回波中,当CR强度超过65 dBZ并且强回波面积超过300 km2时,容易出现d≥ 5 cm的大冰雹。  相似文献   

10.
杨梅 《气象》1998,24(6):32-35
利用713型测雷达资料,对江西强降水回波参数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与回波顶高、回波强度、水平尺度及地形等有关,为强降水天气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山东降水回波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俊  龚佃利  周黎明  杨晓霞 《气象》2013,39(10):1344-1349
利用济南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在4年之间获取的217个观测资料,分析了回波的移动特征。主要结果为:(1)计算了回波移动速度、方向,结果表明回波移动速度在10.0~95.0 km·h-1之间,峰值在45.0~50.0 km·h-1,不同月份回波移动速度存在差别,春末(5月)、秋初(9月)回波具有较大的移动速度;回波移动方向在120°~360°之间,其中80.6%集中在210°~315°之间,回波移向比较集中在西南、西和西北方向。(2)降水过程回波的运动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种形式:简单直线型、复合直线型、复杂移动型和其他类型,各种类型占的比例分别为69.6%、19.4%、25.2%和4.7%。这些研究可以为人工影响天气方案的设计和临近预报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1概况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1995年6月27日下午13时35分至16时50分,根据各地气象台站危险天气报统计:郁南、云浮、新兴、四会、清远、高明、佛山和广州市近郊先后出现8级和8级以上雷雨大风,是当年产生强对流天气范围最大的一次。根据雷达连续探测,这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产生在锋前暖区的一条南北走向对流回波带里。回波带子午后12~13时形成,14~16时达到成熟期,带的平均长度约160公里,宽度35公里,17时以后逐渐消亡,生命史7小时(见图1)。2对优回波带的演变及组结构2.l暖区回波带的形成与人字形回波6月27日凌晨,南岭山…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中部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个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利用雷达和闪电资料对2004年5月15日甘肃中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了冰雹降水的一些中小尺度多普勒雷达特征和闪电与雷雨、冰雹发生、发展的关系。在强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当回波强度>40dBz时就伴随有闪电发生。冰雹云中存在空间上很靠近的强度梯度和速度梯度大值区;含水量最大值区与强度最大值区相对应;在径向速度图上表现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贵州省春季发生的15次冰雹个例和相应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进行雷达产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发生冰雹时基本发射率产品图上风暴中心密实,强度梯度大;组合反射率值在春季不同月份存在差异,一般要求在50 dBz以上;②对于速度产品,单方面速度绝对值大小不能判断冰雹的发生,速度对的出现可能预示着风暴单体开始发展并逐渐增强;③回波顶高在不同月份降雹时最低顶高存在很大差异,具体为3、4、5月分别为6 km、8 km、9 km;④VIL值的跃增是降雹的一个好的有利条件,而单从VIL值的大小在贵州地区不能很好地判别冰雹的发生;⑤45 dBz回波冲过0度层是冰雹发生的必要条件,而45 dBz回波冲过-20℃高度时可能会发生大冰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R)、基本径向速度(V)、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等产品对2005年5月10日邯郸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总结了雷达产品特征,得出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结果,为预报员快速判断强对流的潜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梅雨锋云系内对流回波与层状回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利用1998年“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HUBEX)”所获得的大量雷达资料及遥测雨量计计资料,细致分析了淮河流域梅雨锋云系的结构,根据层状云和对流云在雷达回波图中的不同特征,本文提出用松散系数D(反映云系结构疏松程度)来区分大范围云带中的降水云类型,同529张PPI资料统计表明,若D>0.17则说明该区结构松散,降水属于层状云降水,D≤0.17时,云区是对流性降水,由于梅雨锋水具有明显的不均匀结构特征,其中锋面对流云带和强下挂回波带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在用地面雨量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地面降水进行短时(3小时以内)校正时,针对不同的降水类型采用不同的Z-R关系比用同一种Z-R关系的校正精度大约提高4%。  相似文献   

18.
一次连续性大暴雨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东兴  黄美金 《气象》2000,26(7):50-55
对1998年6月中旬发生在福建省北部地区的连续性大暴雨过程环流特征、影响系统、特殊地形条件作用,中尺度回波系统活动及小尺度强核回波对降水强度的贡献进行了综合分析,力求从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找出规律,以提高其短时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4-2018年SWAN雷达三维拼图产品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华中地区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并建立山区和平原区的闪电代理回波(lightning proxy reflectivity)拟合公式。结果表明,闪电频数和面积与40~45 d BZ、45~50 d BZ强回波面积和最大回波强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50d BZ回波面积的相关性不大。在山区与平原区两种地形条件下,闪电频数与垂直柱最大雷达回波存在较好的S形曲线拟合关系。13 km网格分辨率下平原区的S形拟合曲线明显高于山区的拟合曲线,两者均高于美国同化系统GSI中原线性、非线性经验曲线,增长率与GSI的线性曲线接近。3 km的S形曲线平原区略高于山区。采用S形曲线拟合关系和GSI经验关系估计雷达回波,经检验,S曲线闪电代理回波与闪电高频区、实测强回波区一致,其中13 km网格的代理回波比GSI经验关系转换的回波强度大,且比其更接近观测值,但不如3 km网格代理回波拟合效果准确。若不考虑地形差异,闪电代理回波将出现高估或低估现象。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地面Doppler雷达与TRMM星载雷达测云比较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利用 1998年青藏高原地面Doppler雷达资料和TRMMPR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 ,分析了Doppler雷达和TRMMPR所测云区在回波结构和回波强度等方面的相同和差异之处 ,以及产生误差的必然和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