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66年12月,我接到调令,由甘肃省地质局测量大队调往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次年5月担任了测量队的第一任技术负责,1971年起担任断层形变分析组组长,直到1998年退休。因此,亲历了我所断层形变测量发展的整个过程。一、形变测量点的建设及观测情况断层形变测量是在1967年地质部李四光部长的指示下由地震地质大队建立起来。其指导思想是“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地震是岩石受到力的作用,达到某一个临界程度,岩石承受不了时,便会发生破裂而产生震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地壳运动某些阶段的急…  相似文献   

2.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映秀(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级大地震,而后发生万余次余震,其最大震级为6.4级.此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地震.通过构造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是构造地震,主要受龙门山断裂带的强烈活动控制.它是一种板内地震,其动力来源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而成都平原处于稳定地块中,尽管离震中较近,然受地震的影响有限,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地震断层力学的多尺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祥林 《地学前缘》2005,12(2):187-188
大量观察和研究结果证明,大陆浅源构造地震是由上地壳岩石的突发性剪切运动造成的,这种固体脆性破坏一般是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沿原有断层面的快速滑动和破裂扩展,可称为地震断层作用(earthquake faulting),它的机制主要是固体力学过程,即岩石空间位置的变动。很多地震研究,如地震构造、地震机制、地震前兆等,都涉及地震断层力学问题,也是构造地质学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强震条件下谢家店滑坡碎屑流发生机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家店滑坡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较为典型的高速远程滑坡之一。通过滑坡岩体碎屑动荷载力学试验以及微结构特征分析,初步探讨了强震条件下滑坡碎屑流发生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红色正长花岗岩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均高于黑褐色砂岩;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两种岩石的抗剪强度都有相应增加的趋势,且黑褐色砂岩的强度高于红色正长花岗岩;在加载速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两种试样抗剪断强度拟合直线斜率相同,故强度增长速率相等;汶川地震使两种岩石均达到了其抗剪强度,所以岩体的剪切破坏是导致该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地震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按照地质力学观点,它是地应力在特殊的构造部位集中超过岩体或岩层(地块)的强度时,岩体或岩层(地块)发生破裂,瞬时释放能量的结果。因此,同时具备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地应力条件和地块的强度条件,是构造地震发震必不可少的因素。要认识和掌握地震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深入讨论地震发生的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在岩层中引发的地应力与岩层相对抗能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和发展的结果。一次强烈地震,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汶川和玉树等大地震的发生,使人们希望解决地震预测、预报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至今还未能解决。党和政府历来对此十分重视,早在1970年成立专门机构——国家地震局,为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搭起广阔平台。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地震发震机制问题时,一般认为地震是地壳运动而引起的震动。据本文分析,岩石压缩时出现的电子流与宇宙宏观现象所释放出来的高能粒子流都具有一种本质上相近的非经典引力放大效应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地壳共振反应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提出了宇宙瞬力作用的新概念,为研究地震发震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的地震成因岩石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断层分布,大多遭受了若干期强地震活动的改造,所以不易确定其最初的形成时期.因此,笔者重点对分布于沂沭断裂地震带及附近的其它三类地震成因岩石(包括震积岩、震火山岩和隐爆地震角砾岩)作了研究,论述了三类地震成因岩石的特征、时空分布、反映的地震作用机理及意义.认为:地震成因岩石不仅是强地震事件和激烈构造活动的记录;而且,因为由强地震形成的不同等级断层和裂隙构成了一个高渗透性的能够沟通不同深度石油和成矿流体的网络,所以深入研究地震成因岩石有助于完善大断裂地震带及近区的石油聚集与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9.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左行走滑断裂之一,揭示其深部应力状态与应变是认识孕震环境和评估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较高的康定段作为研究对象,聚焦雅拉河断裂带内的糜棱岩,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的显微构造分析、粒度统计、石英组构和Ti含量测试,确定石英递进变形过程中差应力的变化和不同阶段的变形温度,构建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的地壳强度剖面。观测结果显示,糜棱岩在抬升过程中石英发生颗粒边界迁移(GBM)、亚颗粒旋转(SGR)和膨凸重结晶(BLG)三种类型的变形机制。构建的地壳强度剖面显示,雅拉河断裂带应变速率约为6.08×10-13~1.62×10-11s-1,脆韧性转化带发生在~12.5±2.5km深度,该处岩石极限强度~145.5MPa。实际岩石强度(μ=0.383)小于理论破裂摩尔圆(μ=0.85)的岩石强度发育应变弱化。当韧性变形阶段由位错蠕变形成的应变局部化以及细粒化等机制降低岩石的强度至临界条件时,会导致破裂频次的增强,应力释放发生地震。同时,位错蠕变引起的应变弱化导致岩石强度降低,使高应力无法积累。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青藏高原北东边界位于甘肃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三省的交界,是中国大陆现代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是青藏亚板块、南北地震构造带和华北亚板块相汇、重叠的构造部位,构造运动十分复杂。区内断层活动强度、位移速率和断裂规模位居我国活断裂之首。众多古地震和不断发生的现代大地震更说明这里正经历着强烈的现代构造运动。历史地震与现代地震的记载表明,地震总是和断层相并存,特别是7级以上的大地震,总伴有断层出现。因此,历史上曾有过断层引起地震还是地震产生断层的争论。1966年,Bracc和Byerlcc提出,已有断层上的粘滑运动可能是浅源地震的一种机制而被人们普遍接受,特别是像圣安德烈斯断层,地震确实是由断层突然运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朱航  闻学泽 《地球科学》2012,37(1):199-206
通过计算和研究1733-1850年期间发生在小江-则木河断裂带上的、由4次M≥7地震组成的大地震序列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图像, 分析先发大地震破裂对后发大地震破裂的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 在该序列中, 后发大地震破裂均发生在先发大地震破裂引起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区内.其中, 1733年小江断裂带北段的73/4级大地震破裂和1833年中段的8级大地震破裂均引起则木河断裂带较显著的库仑应力正值变化, 亦即1850年则木河断裂带发生的71/2级大地震与前2次大地震破裂引起的应力触发作用有关; 1733年小江断裂带北段和中-南段的73/4级和1789年2次7级大地震均对该断裂带中段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库仑应力触发作用, 与此相关的是1833年8级大地震的发生.因此, 认为小江断裂带各段之间以及该断裂带与则木河断裂带之间存在显著的力学上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山东地质》2008,(6):16-16
“中国科学界应以地壳运动整体观和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综合监测与综合预测,走出中国地震预测预防自己的路子”。5月30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交流中心,地学哲学委员会发起的“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启示”座谈会上,专家们的讨论异常热烈。  相似文献   

13.
在50多年以前,构造地质学还几乎停留在定性描述的水平上。地质学家关于岩石变形机制,岩石的破裂机制,岩石的流动变形特点以及岩石强度等方面的知识还掌握得甚少。其原因就是岩石变形实验没有开展起来。野外地质观察不能提供关于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又是我们认识褶皱、断裂机制、了解矿山爆破及地震机制等所必需的。这些资料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验中才能获得。因此,岩石变形实验的开展是研究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需要。实验岩石变形研究大大推动了对地壳岩石的变形性质和运动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由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殷跃平博士等著的《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今年3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概要论述了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地质成因、演化历史和活动特征;介绍了自1991年以来,特别是地震发生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运动的GPS监测成果,以及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的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表破裂等地震变形和同震位移调查成果;系统介绍了地震诱发的15000多处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分布和33处滑坡堰塞湖的风险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地震成因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能量等方面分析了地震的成因。源于地核地幔的流体携带大量热能,为岩浆起源、地震形成和地热田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然而岩石聚集的应变能不足以产生中等以上的地震。大地震(M≥6.0)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沟、火山岛弧和大陆裂谷带等拉张性构造带,如环太平洋海沟、东印度洋海沟、大洋中脊、非洲裂谷、地中海-黑海-里海-波斯湾、欧亚大陆中部的伊塞克湖-阿拉湖-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贝加尔湖裂谷。流体在地球深部物质运动、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全球到处发育的隐爆角砾岩表明隐爆作用的普遍性。深部流体向上运移、向地表逃逸的过程中发生爆炸,在地球内部产生了不同震级和震源深度的地震。因此,隐爆应该是产生地震的主要机制。地震成因的隐爆模型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不连续、各向异性的非弹性介质中发生的各类地震,譬如中深源震、震群、慢地震和非双力偶性地震等,而且能够更好地诠释全球地震、火山和地热带在空间上的吻合以及隐爆角砾岩型矿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高建国 《城市地质》2000,12(1):29-30
泥石流灾害是一种毁灭性灾害 ,丰富的松散物质、陡峭的地形坡度和一定强度的降雨是形成山区泥石流的必要条件。泥石流大致有暴雨型泥石流、冰川型泥石流、地震泥石流和人为泥石流等类型。地震泥石流在我国受到重视是在 70年代。 70年代我国进入地震活跃期 ,泥石流也相当活跃。1 970年 1月 5日云南通海地震发生在干旱季节 ,地震震中的曲江镇山体开裂 ,崩滑体 30余个 ,公路交通中断 6天 ,当年雨季泥石流暴发频繁。1 973年 2月 6日四川泸霍发生 7.9级地震 ,震区内产生了 2条构造地震裂缝带和大量地裂缝、崩滑体 1 37个。地震发生在冰冻季节 ,但…  相似文献   

17.
在西藏安多地区进行活动断裂研究过程中,进行地表调查和探槽开挖,证实错那-安多地堑北缘主边界断裂上的最新地表断层陡坎实际是该区史前大地震的地表遗迹。根据地表观察和实地测量结果可知,该区最新古地震断坎的延伸范围可达 26~36km,平均垂直位移量达 1.0~1.4m。相关地层-地貌体的年代学测试结果和古地震破裂参数表明,最新的古地震发生在距今约 10.0~8.1ka期间,估计当时的古地震震级介于 6.9~7.3级之间,当时的极震区烈度可能≥Ⅸ度。此古地震破裂的发现表明,青藏高原中部正断层型大地震之后的沉寂时间可以长达近万年,明显长于藏南裂谷带上的正断层型古地震活动间隔。由于安多地区最新大地震之后的离逝时间已足以积累类似强度的大地震,因此,该区未来的大地震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海峡及福建被认为是地震极稀少的地区,但考察史料却可发现,公元1604年在泉州外海发生过震级达8.0的大地震。河北省唐山市附近也是地震极稀少的地区,但却在1976年发生了震级达7.6的大地震,造成重大灾害。这种地震的发生很难被掌握,因此,地震预测研究在近30年来倍受瞩目。  相似文献   

19.
在某工程的区域稳定性研究和水库区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水库的区域地震地质条件。依据实际存在的诱发地震条件组合,对该水库诱发地震的环境进行了分区评价。重点研究了水库区地质背景、水库诱发地震的关键因素及水库诱发地震的潜在危险性预测等方面。研究表明水库在运行过程中有发生裂隙断块岩体型或裂隙喀斯特岩体型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但诱发地震强度仅为微震或弱震,其基本烈度不会超过历史构造地震对区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海原断裂的古地震及特征地震破裂的分级性讨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揭露了全新世5次事件的位移量。由老至新走滑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2,2±1和7±0.5m。古地震对比反映出,晚第四纪以来断裂带发生的14次事件中,仅有2~3次事件为贯穿全断裂的破裂事件,说明古地震并不都具有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强度。特征地震和段落存在分级性。破裂分级的现象不是孤立的,但多发生在走滑断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