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翟文杰  吴戈  韩绍欣 《地震学报》2004,26(3):334-339
历史地震资料是进行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人们对地震事件的认识水平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们对地震的描述,只是在人类发明了地震记录仪后,才能有比较完善的地震目录产生.在此之前,对地震参数的确定,只能依据地震发生时,在地面上所造成的地震遗迹和文字史料来综合确定,用地震烈度表来衡量该地震事件的地震强度,给出历史地震的地震参数.  相似文献   

2.
地震科技写作,是地震科学研究、地震技术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地震工作者交流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普及地震知识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地震科技写作的共同规律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叙述了地震科技文章的分类、地震科技写作的准备、地震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地震科技写作的基本手法、地震科技文章的修改定稿等,为地震科技写作者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彝良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认为:彝良地震前云南最主要的地震活动特征是境内6级以上地震平静时间接近或超过20世纪以来的极限时间,中等地震丛集过程中,缺少6级地震活动;宁蒗地震的窗口意义和前兆异常数量持续增加是判断地震短期危险性的主要依据;4级地震密集活动区为地点判断提供线索。彝良地震与缅甸地震同时孕育的复杂性,增加了地震预测的难度,也丰富了我们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模拟地震时间序列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地震活动性模型是模拟地震序列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以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为理论模型,系统梳理了现有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了断层(震源)上最新地震发生时间已知、未知以及地震历史开放间隔已知三种情况下地震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对时间相依地震发生概率的影响.研究了基于布朗模型的特征地震准周期发生的物理原理,建立了时间相依地震时间序列的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离逝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基于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的地震发生概率要显著大于泊松模型;在地震历史开放时间已知情况下,计算的地震发生概率要高于地震离逝时间未知的情况.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越小,模拟的地震时间序列越呈现周期性.本文研究结果可提高长期地震概率预测水平,模拟的具有时间相依特征的地震时间序列可用于地震预测、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以及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开展,“地震预警”越来越进入公众的视线,国内外关于“什么是地震预警”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地震预警技术的解释也多种多样。本文论述了我国地震预警的进展,地震预警的实质和局限性。地震预警实质是地震观测进入密集观测新阶段,地震速报从分钟级发展到秒级超快地震速报,也就是地震警报。由于在地震预警实际应用中受预警盲区和地震强度估算不准确的局限,地震科学家对地震预警技术应用效能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和变化,逐步认识了发挥地震预警的警报作用的重要性。同时,地震预警是复杂的社会工程,引导公众认识地震预警的局限性,才能有效发挥减灾效能。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华北地区第3地震活动期和第4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特点,对华北地区中小地震G-R关系,青藏块体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日本海沟欧亚板块一侧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以及郯庐带地震活动周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华北地区未来3年甚至未来10年地震活动水平为6级,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
地震行政执法工作是地震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地震工作部门的地震行政执法职权主要包括地震行政许可、地震行政检查和地震行政处罚三类.依法行政是地震行政执法工作的基本遵循,法治化是地震行政执法要实现的目标.地震工作部门在执法活动中应贯彻法治理念,执法行为必须合规合法,执法活动应做到公开化、规范化、程序化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与松潘地震前异常现象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现象。汶川8.0级地震为地震活跃期的首发大地震,震前区域性中小地震相对平静,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77;松潘7.2级地震是活跃期间发生的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密集,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62;汶川地震前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与错动类型总体上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大体一致,这与松潘7.2级地震前的情况有显著差异,震前地震与余震震型有差异。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异常判定结果认为,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异常没有一个台项是重复出现的,短临异常数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差异极大,更未出现火球、地光临震异常现象。这说明,已有的短临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仅有个案特征,而无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震速报是地震部门一项重要地震信息服务职能,地震速报信息传播效率影响着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本文结合当前地震速报概况和地震速报信息内容特点,对地震速报在各类平台的信息内容形式、技术服务特点进行分析,提供不同层次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需求,实现地震速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服务价值,为提高地震行业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 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 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 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 本文充分利用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 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 统计和计算了b值、 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 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 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通过本文的研究, 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 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 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 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 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1—2017年上海台网记录的上海及周边50km内的地震事件,使用Stao模型,计算了东滩台、大洋山台、佘山台、天平山台、秦皇山台所在地区的尾波值,结果显示:上海及邻近地区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较低,浦西地区较高;根据上海台网的地震事件记录,发现上海地区地震虽然基本呈现弥散性分布,并没有出现沿断裂分布趋势,而整体分布为东部沿海地区及海域多于浦西地区;结合上海地区尾波值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所得值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区域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上海地震台阵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是由地震台阵、佘山数据中心、上海信息中心等部分组成,对各部分的功能及设备系统结构作了较为翔实的分析,并简要描述了台阵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上海地震台阵投入并网运行后表明,从根本上改善了地震波形、特别是远震波形的记录,并从总体下提出了上海地震台网的地震综合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临汾无线遥测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探讨了运城震群活动的序列特征,对震群活动的震相记录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测震台网记录的河北及周边地区地震事件为数据源,计算单台测定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平均偏差、标准偏差,采用统计、对比、归纳分析等方法,分析偏差的分布情况,依据震中距分段计算平均偏差,得到震级偏差的分布规律及相应校正值;最后通过对量规函数、台基岩性等进行校正,对比拟合出符合河北台站特点的新量规函数,使误差精度在规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高彬  贾科  周仕勇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11):4089-4099
本文通过整理世界地震台网1900-1970年世界台站震相报告,对该时期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震级5级以上强震的震源位置及震源机制(断层面解)进行了测量.具体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1)使用1900-1970年之间Shide Circulars(BAASSC,1900-1912),《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和EHB Bulletin的震相到时,对该时间范围内的22个地震事件重新定位,得到了21个地震事件的可靠结果;(2)使用1933年至1970年之间ISS的P波初动,对该时间范围内的15个地震事件求解震源机制解,得到了其中12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的可靠结果,从而丰富了华北地区基于全球地震台网观测的1900-1970年历史强震目录震源机制资料;(3)基于华北地区地震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推断了华北地区M≥5.0的部分缺乏地震资料观测的历史地震断层面参数,并对这种方法推断的断层面参数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大理州的23个强震动台2007年以来记录的11组3.5级以上近场地震共51条强震记录,根据数字地震仪台网系统测定地震参数的基本原理,讨论了通过强震动台网测定近场地震参数的方法,并对测定近场地震参数的计算机软件MDEPS系统的编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利用福建省区域数字强震动和数字地震台网历年的地震记录,通过资料选取、数据处理,计算了其地震反应谱,并分析了Ⅰ、Ⅱ、Ⅲ类场地反应谱谱形参数的统计关系及反应谱特征.有关研究结果对合理地利用福建地区现有台网观测资料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利用测震台网数字化宽频带速度型记录仿真加速度时程,并通过提取其相位信息和拟合场地设计反应谱(目标谱)的方法来获得场地设计地震波的有关技术途径与应用实例,所提供的具体算式采用便于编程和利用快速傅氏变换(FFT)技术进行计算的离散化傅氏正逆变换的复数表达式。有关研究结果可拓宽现有地震观测资料的使用价值,减少地面运动模拟中人造地震波与原始地震记录存在的差异,并可使所合成的设计地震波满足给定的目标谱,且能较好地反映其非平稳性特征,因此在地震工程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20年7月12日发生了唐山古冶5.1级地震,其强震动影响波及京津唐地区,特别是北京城区也出现了强烈的震感。中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及典型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获得大量的强震动记录。这次地震震级不大,但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基于获得的地震影响信息,可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①利用地震附近及区域范围内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的密集观测记录,开展地震影响烈度快速计算分析及台网功能可靠性检测;②利用北京和天津地区的强震动观测记录,探讨深厚覆盖土层和盆地场地地震动影响;③利用京津唐地区震中距至300 km的强震动观测记录,研究京津唐地区的地震动衰减特性;④利用北京城区的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记录,分析典型工程结构地震反应特征;⑤其他,如场地土层参数和工程结构参数反演研究等。本文针对以上关注的问题,介绍了相关初步研究工作并开展了进一步探讨性分析研究,展示了唐山古冶5.1级地震影响的丰富信息和对相关研究的潜在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温州珊溪水库地震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温州珊溪水库地震序列开展了近一年的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在进行精确定位并确保所用资料满足剪切波窗要求的基础上,采用互相关系数法,借助遗传算法与人工判读相结合,测量了地震序列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快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S波分裂现象明显,台站记录到的地震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温州珊溪水库地区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在近N-S向;S波分裂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所表现出的离散和空间差异性,认为可能是由于局部构造影响;目前库区应力场稳定,应力调整已经结束,未来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