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说老山前线英雄是“祖国的卫士”,没有任何异议;说地震工作者是“人民的卫士”,恐怕会有截然不同的意见.辽宁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千万人幸免于难,人们对地震工作者表示由衷感谢;而唐山地震未能预报,地震工作者几乎为千夫所指.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说,在威胁人类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是群害之首.他在10月22日“中国地震工作二十年学术交流与表彰大会”闭幕式上,希望我国地震工作者要知难而进,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对地震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报的水平.李鹏提出:我国各级地震部门要把地震预报作为工作的重点.能做出及时准确的临震预报,对国家就是一个重大贡献.全国地震监测力量不要平均使用,要把主要力量集中在地震多发地区.李鹏提出,整个地震工作应当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其中包括编制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3.
展览会上,介绍了我国成功预报四川省松潘县和平武县之间地震的情况.这是我国对无前震型地震首次做出准确的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实例.震中地区没有明显前震.确实给临震预报带来很大困难.但是,地震部门依据阴显的前兆和“三起三落”的宏观异常现象做出了短期和临震预报.地震工作者用科学仪器监测出松潘等地区的地震波速比异常、地段相对隆起、水氡大幅度上升和地电阻率缓慢下降等,及时做出中期预报:松潘、茂汶在1976年可能发生6级或6级以上地震.地震部门还根据井水变色变味、泉水干枯、天然气冲出地面等宏观异常现象,提出短期预报:6月、7月内  相似文献   

4.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说,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0年来,中国地震科学技术无论在观测与研究的规模上,还是在资料与实践经验的丰富上,均已跃居世界前列.陈颙说,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大的国家,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预报了大地震的国家.1975年2月5日海城里氏7.3级地震的预报成功,至今仍是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先例也.陈颙并不讳言唐山大地震漏报的挫折.但是,他说,这次挫折使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到准确地预报地震还有很长、很艰苦的路要走,也鞭策他们奋发图强,提高中国地震工作水平.10年来.全国已在重要的地震区带建  相似文献   

5.
十、地下流体预报地震的反思“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报的”。这句话是自60年代末以来激励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投身于地震预报研究的坚定信念。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国从事地下流体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人员们为实现这个愿望,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建立了庞大的水位观...  相似文献   

6.
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仅议起以往劫难,更加关注今后的命运,希望了解我国目前地震科研及预报达到了什么水平.记者请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向本报发表谈话.安启元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解放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15次,其中7级以上强烈地震46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早在1956年就把地震预报研究列入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了地震预报及研究.他说,唐山地震之前,我国曾较好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可是,却没能对唐山地震作出预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没有从科学上认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预报方法是经  相似文献   

7.
苏联地震工作者、第比利斯大学教员尼诺·卡恰希婕断言:发生在世界任何地区的强烈地震都在发震的同时“启动”地球内部下一次破坏性地下风暴的孕育机制。这位女科学家认为,在发生灾难性地震的震源区内,有时在距震源一定的距离内,地球内部产生一些特殊的波,地震震中似乎就随这种波的“峰”向未来强震的中心地点迁移。她还认为,科学家掌握这些过程的机制后,就可在不远的将来预报未来强震的地点,其预报准确性就象预报海啸破坏性涌浪抵达海岸的时间一样。尼诺·卡恰希婕对塔斯社记者说:“在地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9.
镶着玻璃的灯箱上,“海城地震”4个红字把观众带回到1975年2月4日.那天晚上7点36分6秒.海城地区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由于辽宁省地震局在震前作出了预报,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避免40亿元的经济损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大地震进行的正确预报.参观者禁不住问:“海城地震为何能做出正确预报?”讲解员介绍说,从1966年开始,华北地区相继发生强震,并向东北迁移.地震部门根据古今地震活动特点,肯定了辽东半岛为地震危险区.70年代初,辽宁省基本上建成了地震监测  相似文献   

10.
最近某刊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就电视剧“大地震”上映受阻谈文艺应该立法.据称,“大地震”之所以受阻,是因为在剧情中表现了目前尚未被承认的“地震云”预报学说:“地震云”之说究竟是怎么回事?读罢“地震云”之说尚待讨论一文,也许会使读者对其有所认识.前不久,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在对记者谈到“地震预报的有关规定”时说:“除一些规定的政府、部门外,任何地震部门、地震台站和地震工作者、群测点、测报员以及其他部门和个人,无权对外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震工作者长期的探索与努力,证明了地震短临预报是有可能做到的.但地震的复杂性决定了前兆信息的复杂性,使得我们的地震短临预报面临着一些困境,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每当我战斗在测报地震的前线, 不由地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周总理为实现地震予报曾呕心沥血, 华主席指挥抗震救灾而彻夜不眠!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 为了千百万人民的安全, 我决心在地震战线奋力登攀! 前进中吟诵着叶帅的光辉诗篇——《攻关》! 困难中李四光、陈景润鼓舞我一向前! 我要用辛勤的双手为地球摸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邢台地震后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地震工作的极大关注,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地震现场对灾区群众亲切慰问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以及灾区群众在全国人民支援下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情景,文章从邢台地震后我国地震事业飞速发展的事实出发,论述了邢台地震在我国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中的开创性意义;并总结了在邢台地震现场监测和预报实践中所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7级以上地震是对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威胁极大的地震.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十二五”地震预报规划中指出:“1950年以来造成千人以上死亡的地震均为7级以上地震.因此,从减轻地震灾害的角度,今后5-10年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开展7级以上地震的长中短临预测预报探索、并在能够达到的科学认识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为政府和社会的防震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15.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0年来,中国地震科学技术无论在观测与研究的规模上,还是在资科与实践经验的丰富上,均已跃居世界前列.陈颙说,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大的国家,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预报了大地震的国家.1975年2月5日海城里氏7.3级地震的预报成功,至今仍是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先例.陈颙并不讳言唐山大地震漏报的挫折.但是,他说:这次挫折使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要准确地预报地震还有很长、很艰苦的路要走,也鞭策他们奋发图强,提高中国地震工作水平.10年来,全国已在重要的地震区带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监测台网;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了地震地质、地壳深部探测、大地形变测量等工作.在监测预报方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震例资料,不同程度地预报了若干中强以上地震;编制了1/300万的全国地震区划图;完成和正在进行若干大中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地震小区划的震害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地震危险”学术讨论会上,美国科学家们说地震研究已从设法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转移到地震发生的地点及其危害多大方面上来了。旧金山地震学家斯特普(Carl Stepp)说,这个转移会使许多认为研究人员仍然在努力预报下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的人感到吃惊。  相似文献   

17.
1989年10月,我到了大同地震现场。雁北地区一位朋友很焦急地询问我:“您能否透点信儿,下一步到底有没有地震?”我说,很抱歉,一是不知道,因为我没参加预报讨论;二是既使知道了,也不能说,因为有纪律约束。为什么呢?因为这涉及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的界线问题。“地震预测”的英文是Earthquake prediction。预测,是专业人员或专家对地震发展趋势和对可能发震的时空强所发表的意见。显然,这种预测意见只能在地震系统内部交流,带有探索性,允许学术争论。这种争论有时达到白炽化。  相似文献   

18.
发刊词     
根据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及“在二十四小时以前预报出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在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下,西北地区地震工作者创办了《西北地震学报》,现在正式发刊了。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地震活动区之一。西北地区的地震工作,虽然个别学者在解放以前对一些大地震进行过零星的考察,但真正的地震科研工  相似文献   

19.
美苏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利用推导出的一种数学公式已接近预报强地震,该公式推导出20次大地震中的16次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图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球物理学教授诺波夫说:“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向预报大地震迈进了一步。”诺波夫也是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此项研究的作者之一。这个新方法还未被用来预报地震,而科学家们也不能用此方法预报地震发生的精确时间和地点。但是诺波夫说,此方法能使科学家们作出更多的一般地震预报,如预报说,一广大地区的某地3年内很可能发生一次强烈地震。这对目前科学家们的能力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进展。现在科学家们基本上局限于作出长期预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1988年7月预报,在30年内,加州南部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一次里氏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7月28日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的日子.在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向地震罹难的同胞和抗震救灾中捐躯的烈士们表示沉痛悼念,向英雄的抗击地震灾害、重建新唐山的唐山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作为地震工作者,在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我们深感重任在肩;我们要发扬创新精神,坚忍不拔地克服抗御地震灾害的多个科学技术难题,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作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