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海省生态环境若干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客观上已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该文分析了青海省目前存在的主要生环境问题,预测了青海省未来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将青海省初步划分成4个生态环境区,并针对各区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大开发与西部资源环境研讨会于 2 0 0 0年 7月 1 2日至 1 4日在西宁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半干旱区地理建设委员会主办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青海省地理学会承办。来自全国的 1 0 7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收到论文 80余篇。青海省副省长马培华、省科协主席谢承志在开幕式上就西部大开发及青海省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概况作了重要讲话。本次会议就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 ,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经济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及民族繁荣与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展开了讨…  相似文献   

3.
20 0 2年 4月 2日 ,青海省 2 0 0 2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标仪式在青海宾馆会议中心举行。青海省包括“藏羚羊种群生物学及保护措施研究”、“盐湖水氯镁石制取高纯镁砂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质量评估体系研究”项目在内的八个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 81个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竞相投标。青海省 2 0 0 2年的八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牧业、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生物医药、生态环境等六大重点领域进行的 ;是青海省科技厅经过广泛征集、反复论证 ,从…  相似文献   

4.
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日前在青海省设立 ,江泽民总书记为自然保护区题写了区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发源地区 ,总面积 31.8万km2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设立 ,不仅有利于改善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保障相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将对全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林业局局长王志宝今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青海省积极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和贯彻落实党中央…  相似文献   

5.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肯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生态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整体仍在恶化的现状,强调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对全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失远比其对西部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更广泛、更严重,并提出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利部规划确立的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到 2 0 5 0年全国水土流失地区将基本治理一遍 ,大部分地区可望成为秀美山川。据了解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水利部制定的《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是 :近期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万km2 ,到 2 0 10年使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 ,坚决控制住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到 2 0 30年 ,继续保持较高的治理速度 ,使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 75 %以上 ,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观。远期到 2 0 5 0年 ,全国建立…  相似文献   

7.
赵歆 《地理学报》2005,60(5):875-875
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主办、青海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办的“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9-20日在西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青海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共2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马培华主持,青海省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津成致欢迎辞并就三江源地区基本情况和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做了大会发言,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郑度、李小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  相似文献   

8.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4,59(5):F003-F003
“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5日至27日在西宁青海师范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LUCC 工作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青海省地理学会、青海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9.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王学全  卢琦  李保国 《中国沙漠》2005,25(6):944-949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青海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对青海省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等对承载能力影响的主要因素分析基础上,在评价因素选取、权重分配方面对水生态环境、生态用水因素给予重点考虑。结果表明,青海省水资源有较大开发容量,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潜力相对较大。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程度不平衡,西宁市出现工程和水质型缺水,内陆河流域共和盆地和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极限水平。内陆河流域的格尔木河、巴音河的社会用水量和缺水量较大,资源性缺水严重。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值分析的青海省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海省能值指标体系构建及赋值的基础上,通过对近20年青海省生态经济系统各能值指标的分析研究表明:青海环境负荷率低、废弃物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也较低,人口承载力目前略高于下限,远远低于上限,说明近20年青海省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相对较低,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演变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青海省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能值/货币比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明:青海省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低,经济开发强度和发展水平低,且系统运行主要依赖本地资源,是一个资源输出型的省份;很高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表明青海省经济不发达,开发程度很低,但同时也说明青海省是一个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文章分析了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青海湖水位的持续下降,水面萎缩;河道断流,渔业资源灏临灭绝;鸟岛连陆、萎缩,鸟类数量急剧减少;草场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洪水、泥石流的加重等,提出了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治理对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健全法制;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湖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及加大资金投入等。  相似文献   

12.
Through a long-term summa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s of Qinghai Province,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rmafrost and their impact on transporta...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万旭  李江风  曾杰  冉端  杨斌 《地理研究》2019,38(9):2173-2187
中国复杂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控形成了当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厘清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及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1995—201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尝试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方法测度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热点分析工具(Getis-Ord Gi*)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① 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于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城市群以及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研究期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② 1995—2015年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新疆、重庆、贵州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省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以及河南)境内,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省份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省份;③ 土地利用程度对于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显著强于其他因子,东部季风区的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强于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生态大区过渡带;④ 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非线性增强作用和双因子增强作用两种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草地资源净初级生产力遥感监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研究特定区域的草地光能利用率和环境影响因素典型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光能利用率的草地NPP遥感估算模型,模拟并分析2006年青海省草地FPAR、光能利用率、NPP的空间分布和季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青海省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73.28 gC/(m2.a)。青海省东南部、南部和青海湖周围三个地区,是青海省草地NPP较高的区域。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存在差异,高覆盖度草地的单位面积平均NPP为193.82 gC/(m2.a),中覆盖度草地NPP为157.14 gC/(m2.a),低覆盖度草地NPP为121.08 gC/(m2.a)。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防治沙漠化区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胜邦  陈俊明 《中国沙漠》1998,18(3):283-288
按照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将青海省沙漠化土地划分为4区10个亚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区划分为冷湖风蚀区、格尔木流沙区、都兰流沙区、德令哈戈壁区和乌兰固沙区5个亚区;共和盆地半荒漠区划分为共和流沙区和贵南流沙区2个亚区,青海湖盆地环湖区只划分1个亚区;青南高寒区划分为可可西里风蚀区和黄河上游阶地风蚀风积区2个亚区。针对各亚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合理开发方向和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6.
1996年青海省沙漠现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TM景象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青海省沙漠的TM图像数据库、图形数据库和尾性数据库。通过对已建立的沙漠数据库的分析得出青海省沙漠广泛分布,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全省有沙漠面积4431749hm^2,占全省 6.184%,在45个县区级行政区域单元中26个县市有沙漠分布。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数据,以县(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藏传佛教在青海发展演变模式。结果表明:①在时间分布方面,根据藏传佛教寺院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划分为4个阶段:宋元属萌芽阶段,明属初期发展阶段,清属快速发展阶段,近代(截止1995年)属稳定发展阶段;②在空间分布方面,存在着分别以玉树和化隆为中心的“双核集聚”空间分布密集区;③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东多西少,分布不平衡趋势不断增强,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④藏传佛教寺院的空间全局与局部自相关特征显著,在寺院空间自相关演变趋势中,青海省“扩散型”区域的范围逐渐扩大且呈相对独立的“团状”分布,“落后型”区域呈连续的大片“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18.
樊杰  杨晓光  胡东升 《地理研究》2002,21(6):772-780
本文从中小企业发展在我国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入手 ,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及其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问题 ,重点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对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理念进行了全新的思考。明确了促进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并就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非理性作用的约束 -引导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属于全国四大牧区之一,及时监测草地植被长势、准确估算牧草产量对青海牧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草地产草量遥感估算主要基于植被指数与地面实测数据的统计关系,但是估算涉及植被指数、统计模型和建模指标等因素,不同组合建立的估算模型的精度不同。本文基于青海省MODIS数据与地面实测产草量数据,选择了6种植被指数(NDVIEVIRVIDVIRDVIMSAVI)、5种统计模型(简单线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幂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对数函数模型)以及3种建模指标(植被指数年度最大值VImax、植被指数生长季累积值VIseason-cum、植被指数年度累积值VIannual-cum),研究不同组合下估算模型的精度差异,并从中选出最优产草量估算模型,用于估算青海省2015年和2016年的产草量。结果表明:(1)6种植被指数中,基于NDVI的产草量估算精度最高;非线性模型的估算精度高于线性模型,尤其是指数模型,适用于大多数草地类型产草量的估算;基于NDVI年度最大值的估算模型对大多数草地类型都具有最高的决定系数(R2)。(2)从干重来看,高产草量区(>1 200 kg·hm-2)主要位于青海东部的高寒草原,中等产草量区(600~1 200 kg·hm-2)位于青海南部和东部的高寒草原和禾草草原,低产草量区(<600 kg·hm-2)位于青海西部和北部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盐生草甸。(3)与2015年相比,2016年青海省干草总产量减少31.60×104 t,减幅为1.36%。其中,禾草草原和高寒草甸的减产幅度最大,而荒漠草原和盐生草甸的产量则有所增加。本文可为草地产草量遥感估算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西南少数民族山区的典型案例,使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系统动力学、生态足迹等方法开展生态环境规划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存在城郊环境差异与跨界污染显现、森林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民族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等生态环境现状;面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承载力不相匹配、环境容量与排放总量矛盾较为突出、区域发展与资源保护冲突日趋明显等资源环境压力;2007年全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91.95亿元,区域总体处于"良"的生态安全状态;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战略目标、功能区划和规划方案是协调西南少数民族山区资源、环境与发展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