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陆盆地的盐分布与平衡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系统分析水文、土壤、灌溉、水盐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水盐运移理论和水盐平衡原理,通过对盆地、流域、灌区、农田和土壤剖面等不同层次盐分分布与盐平衡分析计算,分析了内陆盆地不同层次的“干排盐”形成与特征,认为干排盐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系统地考虑不同层次干排盐出路与动力条件,才能有效地治理灌区盐渍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疆塔里木灌区水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是威胁塔里木灌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作者主要以水田向水盐平衡为指导分析了塔里木灌区当前水土资源利用方式下的灌区田间尺度的盐分动态、灌区尺度的盐碱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以及农田排水的解决对策,估算了地下水临界深度及灌排比,初步探讨了当前节水农业条件下灌区所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最后强调:理论上应加强对灌区作物需水研究及水盐运移与聚集规律,特别是节水条件下的根区土壤盐分平衡问题研究;实践中通过完善灌排管理、提高常规灌溉技术的灌溉效率,逐步进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是塔里木灌区灌溉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环渤海低平原微咸水灌溉的土壤容盐能力问题,对大量野外监测和采样测试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平原的土壤盐分剖面分布特征具有表聚型、中聚型和底聚型3种类型,其与蒸发、降水或灌溉入渗影响和潜水位埋深变化相关。不同聚型剖面形成的水动力特征各不相同:表聚型土壤盐分剖面的水势梯度指向地表,其绝对值远大于1.0 cmH2O/cm;中聚型土壤盐分剖面上部的水势梯度指向地下水面,剖面下部的水势梯度指向地表;底聚型土壤盐分剖面的水势梯度指向地下水面,水势梯度大于1.0 cmH2O/cm。表聚型土壤盐分剖面不利于微咸水灌溉农田和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4.
。土壤盐分传感器一室内水盐动态模拟±柱, 传感器(土柱左侧),张力 计(土柱右侧),红外灯 (土柱顶部)t 正在施工的田间水盐动态观测场t±壤盐分传感髂及配套测试仪器t 在田间开挖土壤剖面安装 盐分传感嚣个 传感器和张力计在田间定位观测点的布置,在田问水盐动态观测筒上安装张力计室内外土壤水盐动态测试@肖振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崔荣浩$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季节冻土区水盐迁移及土体变形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盐渍化冻土水分、盐分迁移规律以及变形特性,探索寒区旱区土壤盐渍化机制,配制了不同含盐量的粉质黏土进行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温度、水分、盐分和土体变形之间相互耦合。温度降低有利于盐晶体析出和未冻水结冰;反之,温度升高易于晶体溶解和冰融化。水盐相变过程中伴随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影响土体温度。盐分改变了流体的动力黏度和土体冻结温度,并且盐分结晶使土体产生较大的吸力,加剧了未冻水含量的变化。水分是盐分迁移的介质,盐分以离子形式随未冻水迁移。降温期水分盐分向上迁移,升温期迁移方向相反。迁移速率与吸力有关,冻结缘附近吸力最大,速率最快。盐渍化冻土的变形是盐分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含盐量较低时冻胀和融沉是土体变形的主要因素;当含盐量较高时盐胀和溶陷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3年10月11日渤海湾沧州范围内发生特大温带风暴潮,其摧毁沿岸养殖场后涌向沿海农田区域,海水倒灌农田浸泡持续时间达10~15 d不等。2004年5月3日,对浸泡农田土壤采样进行盐分分析,结果表明,经海水浸泡后农田全部盐碱化,且盐分主要聚集在土壤表层;46%的土地出现碱斑,0~90 cm土体内土壤含盐量较浸泡前普遍增加,0~10 cm表层含盐量高达1.134%;浸泡后0~25 cm土体内含盐离子组成较之浸泡前有显著变化,Cl-含量增加了33.3%,Na++K+含量增加了39.4%;降雨淋溶可以使土壤盐分含量明显下降,且为主要影响因素;经过一年后,土壤盐分含量降低到0.308%,而两年后,受灾土壤盐分含量降低到0.265%左右,可以种植耐盐性较强的作物。  相似文献   

7.
西北旱区湿地周边农田易盐渍化,合理实时控制和降低地下水水位是实现湿地保护及其周边农田盐渍化防控“双赢”的有效途径。选取西北石羊河流域邓马营湖湿地与农田之间过渡带为示范研究区,通过分析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及其与表层土壤盐分的协同关系,确定生态水位阈值,并基于该阈值研发了由虹吸辐射井群为支撑的地下水“水位-水量”智能双控技术,其关键点是:采用一井虹吸联通多个辐射井,用于增大弱透水层区单井涌水量,实现水位面状控制;利用电系统、信号系统和控制器集成智能控制子系统,实现地下水水位和水量的实时控制。该技术示范应用结果表明:随地下水埋深增大,农田盐渍化风险和湿地植被芦苇覆盖率均降低,农田盐渍化防控和湿地保护的地下水埋深阈值为1.9~3.0 m;每年7—8月的潜水蒸发阶段是表层土壤主要积盐时段,期间智能双控系统可将地下水埋深调控在水位阈限范围;该双控作用不仅能够控降灌溉引起的表层土壤电导率的增大幅度,而且还能有效降低表层土壤的积盐速率;相对微咸水,淡水灌溉条件下智能双控技术的淋盐和控盐效果更明显。因此,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地下水水位精准调控,对旱区湿地保护及其周边农田盐渍化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方生  陈秀玲 《地下水》1990,12(1):44-50
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盐动态的特征是:盐渍与旱涝相联系;旱季蒸发和盐与雨季淋溶脱盐两种过程交替发生;土壤与地下水水盐运动相互作有。防治土壤盐渍化,不仅要调控土壤根层盐渍度不超过作物耐盐国界值,而且要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即旱季在防治盐渍化的临界深度(2-3m);雨季前在防涝蓄雨深度(4-6m),雨季在作物抗湿深度(0.5-1.0m)。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使旱涝盐渍得到综合治理。目前海河平原已有大面积盐渍土得到改良,但还存在潜在盐渍化土壤。土壤根层盐渍度已低于作物耐盐度,但有的心底土盐分重,或地下水矿化度高,一旦地下水位升高仍会发生盐渍化。这个地区又是引黄或引江灌区所在,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是预防灌溉次生盐渍化发生地关键。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田咸水灌溉与土壤盐分调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浅层咸水灌溉,可使浅层咸水分布区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资源,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通过王瞳试验场进行的咸水灌溉与土壤盐分调控试验表明,利用3g/L左右的微咸水连续灌溉5a,根层土壤溶液浓度未超过小麦的耐盐能力,且作物增产;多年盐分变化趋势为:1994-1997年1m深度内土壤总含盐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总体变化不大,连续干旱的1997-1998年略呈上升趋势;麦秸覆盖和施有机肥能减少根层土壤盐分,对土壤盐分具有有利的调控作用,具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DRAINMOD-S模型的滨海盐碱地农田暗管排水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农田暗管排水饱和-非饱和土壤水、盐运移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DRAINMOD-S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参数输入要求进行了详细描述,利用典型滨海盐碱地区实测土壤、气象、作物等资料,用DRAINMOD模型对不同排水暗管布置方案的地下水埋深进行了长序列模拟,在模拟率定参数的基础上,用DRAINMOD-S模型对0~80 cm土壤层剖面含盐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水文模拟性能,地下水位及土壤含盐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精度较高;可用于预测盐碱地地下水埋深、土壤层剖面中盐分含量,是改良盐碱地农田暗管排水工程设计和水管理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全时空调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有利利用土壤是实现黑龙港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黑龙港地区主要作物需水与降水的关系,建立了作物生长条件包气带流动系统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土壤水全时空调控的概念,探讨了土壤水全时空调控的涵义与措施,指出土壤水调控是一系统工程,必须多种措施有机结合,简单介绍了王瞳试验场开展的田间土壤水调控试验成果。  相似文献   

12.
干旱内陆灌区土壤水盐模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干旱内陆区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以及土壤盐分运移规律,有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潜水无效蒸发,防止土壤盐碱化。根据水量平衡和盐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土壤水盐模型,计算土壤水盐迁移量,并对干旱内陆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土壤水研究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98,自引:7,他引:9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水是联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纽带,在水资源的形成、转化及消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与农业、水文、环境等领域都有密切联系。所以土壤水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土壤水研究走向多学科的交叉,如水热盐的耦合运移,冻结土壤中水分的运移,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热运移等。土壤水运动机理研究也更加深入,如优先流、土壤水参数的测定及确定、土壤水参数的空间变异性等。土壤水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也有一些突破,如有限解析法、特征有限元法、交替方向有限元法等。土壤水研究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如用于水资源评价、土壤水分与作物的关系、水环境评价等。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SALINEWATERUTILIZATIONHeilonggangregion,asemi-aridareawith500-600mmannualprecipitation,liesintheEa...  相似文献   

15.
艾比湖盐尘对周边地区土壤盐分及景观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部艾比湖地区盐尘的扩散和堆积进行观测和取样分析,鉴别出粉尘中可溶盐的化学成分、pH和盐尘堆积强度,分析研究了盐尘的形成、分布特征和灾害强度以及盐尘暴与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来艾比湖的沉积环境总体是比较稳定的,但由于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引起艾比湖水位、水域面积曾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并产生了盐尘暴的发生、湖泊和土壤盐度以及湖周景观的变化.根据艾比湖周边盐漠区盐尘的时空分布规律、活动特点和危害强度分析,盐尘对准噶尔盆地西部土壤盐分及景观变化的影响强度范围和影响程度划分为3级区.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东部淡水资源短缺,旱涝碱成灾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海河的治理,解决了排洪排涝排咸出路。春季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夏季利用伏雨洗盐排咸,增大降雨入渗,减少径流流失,防治渍涝灾害,把降雨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秋冬引蓄河水,回灌地下水补源。以土壤与潜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以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为指标,最大限度地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促使水资源采补平衡,降雨灌溉淋洗脱盐强于干旱蒸发积盐过程,地下水淡化强于矿化过程。实现旱涝碱咸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耕作措施对陕西耕作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凡  李长生  王政 《第四纪研究》2006,26(6):1021-1028
鉴于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C)平衡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文章以陕西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整合农业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与陕西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利用陕西地区气象和作物资料,对陕西省2000年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碳循环进行了模型模拟,实例探讨了耕作管理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并由此评价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在气候变化、土壤性质及农业耕作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含量影响方面的预测能力。敏感性分析表明土壤性状,尤其是初始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模型区域尺度模拟的最主要敏感因素。区域模拟使用灵敏系数分析法,分别采用敏感因子的最大、最小值驱动模型在每一模拟单元内的运算,以产生一个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范围值,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真实值应以较大机率包含在这一范围内。分析模拟结果可以得出3点结论: 1)2000年陕西耕作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约为103TgC,是一个大气CO2源,向大气释放碳0.5TgC; 2)提高作物秸秆还田率是提高陕西农田碳库储量的有效可行措施,将作物秸秆还田率从当前的15 % 提高到50 % 或90 % 会使陕西农田土壤从大气CO2源转变为汇,每年分别增加土壤有机碳库储量0.7TgC或2.1TgC; 3)施用有机农肥(500kg/hm2)也会增加土壤碳输入,从而提高土壤碳储量,使陕西农田系统转变为较弱的碳(C)源,每年可多固定0.2Tg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