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加层房屋日益增多,其地基加固处理的方法很多。在确定加固方法之前,需对旧楼地基基础及结构进行验算,包括桩端持力层的强度,桩的容许承载力,桩基础沉降等。水泥-水玻璃双液化学灌浆法首次用于房屋增层地基加固,该方法具有可灌性高(K=10-6cm/s)、凝胶时间快(15~120 s)、强度较高(5~20 MPa)等诸多材料特性,可满足新增的上部结构荷载对地基的新要求。文章还介绍了一个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2.
布袋注浆桩在深厚层软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袋注浆桩是一项新的软土地基加固技术,应用于深厚层和夹硬层的软土加固,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甬台温铁路深厚层软土地基加固,介绍了布袋注浆桩的加固机理、设计、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和标准等。检测结果表明,布袋注浆桩成桩质量良好,加固后,地基沉降得到有效控制,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用石灰桩加固软弱地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汪稔  陈善雄 《岩土力学》1994,15(3):19-25
石灰桩作为一种技术可靠、经济快速的软弱地基加固方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近一年来利用石灰桩处理软弱地基的成功经验。现场检测表明,对于单层和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而言,采用石灰桩可以使软弱地基获得良好加固且满足设计要求。文中还对石灰桩的加固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静压注浆在房屋基础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房屋基础下覆地基存在软弱层,临近桩基施工抽水所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房屋出现开裂现象,通过静压注浆的方法将地基进行加固,阻止裂隙了的发育,并将地面抬高,使裂纹有所吻合,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粉喷桩-石灰桩联合加固软弱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平  朱长歧  楚斌 《岩土力学》2004,25(7):1163-1166
某工程软土地基由淤泥和淤泥质粘土组成,需对其进行处理,使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180 kPa,以满足上部荷载要求。采用粉喷桩、粉喷桩-石灰桩联合加固方法对该地基进行现场加固试验研究,结果证明,粉喷桩-石灰桩联合加固法比单纯采用粉喷桩加固法更节省费用,效果更好。在联合加固法中,先施打粉喷桩,后施打石灰桩的工序比先施打石灰桩后施打粉喷桩的工序能获得更高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并对联合加固法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预压桩基础托换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铜川某厂七层住宅楼地基事故处理基础托换技术用预压桩加固设计方案,地基受力性能好、沉降稳定快、效果可靠、见效快,基础托换是成功的;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提出一种行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广州某6层建筑场地下有较厚软弱淤泥质土,难以满足天然地基要求,如采用桩基础因桩长悬殊太大、成本很高,因此采用了深层搅拌桩对场区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效果良好。介绍了本工程深层搅拌桩的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振冲碎石桩在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闸地基浅层存在较厚的饱和粉细砂层,导致地基承载力满足不了设计荷载要求、地基土透水性较强易产生流土渗透破坏以及地基难以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详述了振冲碎石桩加固此闸区地基的设计、施工及检测,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方法能取得较良好的地基加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CFG桩复合地基的原理和设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复合地基”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从此该概念成为很多地基处理的理论及公式的依据,后来,它广泛地应用于很多理论分析中,如碎石桩、深层搅拌桩、旋喷桩、石灰桩和土桩。本文主要论述了CFG复合地基的组成、加固理论、设计方法和变形计算,并简单分析了褥垫层和CFG在复合地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压喷射注浆法可以在软弱下卧土层中直接形成加固桩体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对这种加固方法形成的地基进行了一组模型试验,其中包含了天然地基和加固地基,加固地基中设置了一组3×3的加固桩体,通过对比研究了直接加固软弱下卧土层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加固软弱下卧土层的方法能很好地改善地基的沉降特性,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加固桩体能有效地传递荷载,使加固区软弱土体的压缩量大大减小。随着荷载的增加,加固桩体顶端承担的荷载大体呈线性增加,桩顶轴力表现为角桩最大,边桩次之,中心桩最小。加固桩体上部受负摩阻力作用,下部受正摩阻力作用,桩身最大轴力位于距桩顶25 cm处。加固区的平均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戴天毅  肖世国 《岩土力学》2022,(S1):479-489
为合理计算路堤荷载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考虑路基填土中的土拱效应以及路堤-地基加固区竖向荷载传递的耦合特征,基于填土中内、外土柱界面摩阻力系数随深度线性发挥模式以及复合地基中桩土相对位移模式与桩侧摩阻力系数分布模式,采用微元体静力平衡原理,并考虑路堤-加固区-下卧层之间的应力连续与变形协调条件,推导出了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桩土沉降差、加固区沉降量的计算公式,定量反映了路基填高、填土及软土地基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桩长、桩径、桩间距等多个主要因素。实例分析表明,加固区沉降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一般不超过15%;桩长对加固区沉降呈非线性影响;面积置换率、地基土内摩擦角与黏聚力对加固区沉降均具有线性的负相关影响特征,且沉降量受内摩擦角影响比黏聚力更敏感。  相似文献   

12.
柏炯 《工程地质学报》2015,23(2):265-271
冲填软土地基需要经过地基处理后才能投入工程使用,处理方案一般为浅层地基处理如真空预压处理,但对于大面积大荷载堆载场地,浅层地基处理不足以保证地基稳定性,需进一步做深层地基加固。本文针对广州某造船基地大面积堆载场地,对经真空预压处理后的该类深厚冲填软土地基提出了搅拌桩地基、微型桩地基以及搅拌桩微型桩交错布设地基加固方案,并基于Biot固结理论和有效应力原理,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进行数值模拟,对土体选取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软土模型和Mohr-Coulomb模型,对搅拌桩和微型桩依次选取线弹性模型和弹性模型,计算得到不同加固方案的基础沉降量。基于不同桩型加固机理对计算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对此类深厚冲填软土地基,相同桩长的搅拌桩地基加固效果较微型桩效果更明显; 另通过对不同桩长搅拌桩地基加固效果的模拟计算,发现桩长为10m到15m的搅拌桩均能有效加固地基,但随着桩长的增加,加固效果未能显著提高。本研究为冲填软土地基深层加固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辉  满力 《中国煤田地质》2003,15(5):40-41,49
针对徐州市软弱土层地基,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两种加固处理徐州市软弱地基的方法,根据应用效果分析认为,应针对不同软土组成的地基采用不同的加固处理方法,即若以饱和粉土层为主的地基宜采用干振碎石桩法,若以非粉土为主的饱和软粘土地基宜采用粉体喷射搅拌桩法。  相似文献   

14.
《岩土力学》2013,(10):2910-2910
尹海9即著,16开,平装,定价:20元,2013年06月出版,书号:ISBN978.7—114—10598.2本书以西部交通科研项目“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之七“水下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技术研究”为依托,对水下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进行研究。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水下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加固机制与计算理论研究、水下挤密砂桩施工设备的研制与开发、水下挤密砂桩施工工艺及参数研究;结合水下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15.
土工袋加固地基原理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土工袋加固地基的原理、基本特性,及其在房屋地基加固、路基加固、堤防加固及构筑挡墙等非膨胀土地基中的工程应用实例与处理膨胀土地基的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深层搅拌桩在顶管工作井帷幕止水以及加固地基中的应用。实践表明,深层搅拌桩对工程地基加固,以及在地下水位较高时深基坑开挖施工止水帷幕,是一种有效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树根桩加固地基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根桩加固处理地基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结合树根桩施工实践,论述了树根桩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某3层砖混结构楼房,因地基下沉且不稳定导致向南东倾斜成为危房,经采用静压桩托换地基加固补强控制地基稳定后,进行双向顶升纠偏设计、施工与试验,通过成果分析治理是成功的。介绍了纠偏设计与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9.
二层砖混结构客房建筑增加五层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安市西北大酒店二层客房增加五层,对地基与结构墙体加固补强,采用预压桩托换及钢筋网片夹板墙法。本工程客房增层竣工后,至今使用三年多,情况正常,满足经营要求,经济效益显著。实践证明加固补强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陕西渭南某地特教学校三层楼地基加固工程的实例,介绍了预压桩托换技术在地基加固补强方面的应用。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托换回弹与桩顶反力试验等资料的验证及其成果分析表明,托换后地基受力性能好,沉降稳定快,加固效果可靠,托换是成功的。为黄土地基被水浸湿陷产生湿陷病害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行这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