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罗迎新 《热带地理》2007,27(6):505-510
通过野外实地调研与室内资料整理,运用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方法,对梅州市气象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梅州气象灾害的形成、发生与发展是多种致灾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复杂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孕灾环境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是气象灾害形成的内在要素,影响着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社会经济环境、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气象灾害形成的外在条件,影响气象灾害发生的后果与程度。本文在对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及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0~2019年文山州气象灾害的灾情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归一化法对文山州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带来的综合损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文山州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及其占GDP比例和灾害发生频次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人口呈上升趋势。洪灾是影响文山州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各月均有发生,风雹灾、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夏季,洪灾和雷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冷灾主要发生在冬季,初春偶有发生。除砚山县发生频次最高的气象灾害是风雹灾外,其余7县(市)均为洪灾,频次最低均为雷灾。洪灾主要影响富宁县,风雹灾和雷灾主要影响马关县,冷灾和旱灾主要影响砚山县。总体来看,文山州东北部是气象灾害综合损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其中富宁县气象灾害损失最重,州中南部的西畴县是气象灾害损失最轻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黄渤海海岸季节性风沙气候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黄渤海海岸气候形成因素和影响风沙活动的各种气候要素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指出冬、春季研究区受东亚大陆气团的影响,形成了干旱、多风的风沙气候环境,尤其是渤海海岸地区冬、春季气候条件与我国内陆沙漠区和严重沙漠化地区相似,也存在风沙灾害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以山地为主,山脉、山谷、河流纵横交错,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变的气候,山洪、冰雹、干旱、低温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山洪灾害来势迅猛,常使人们防不胜防,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害。作为将预测预报视为"生命线"的气象部门,如何搞好山洪预测,如何在山洪灾害来临前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领导和群众,使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这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和认真思考之问题。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频次和强度增大,粮食生产与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利用1960-2012年甘肃省农业干旱灾情和气象资料,分析不同干旱程度的农业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变化特征,并构建了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指数(农业干旱综合损失率),揭示了甘肃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讨论了关键时段气象条件对灾害损失的影响,阐述干旱灾害损失在气温和降水气候态中的分布特征,模拟出农业干旱受灾程度的气象阈值,并对未来情景下干旱灾害风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甘肃省近50多年农业干旱灾害范围、程度和频次均呈增加趋势,粮食受干旱灾害减产的风险加大。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综合损失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气温突变以后干旱灾害损失增大的趋势更明显。21世纪00年代干旱增幅最大,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综合损失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年平均综合损失率为10.8%,约为全国平均值(5.1%)的2倍。气温和降水量是甘肃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的关键致灾因子,并且关键时段降水量和气温对干旱灾害的影响比全年平均值更加明显,年降水量每减少100 mm,综合损失率增加5.6%。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 ℃时,综合损失率增加6.3%。年平均气温6.45 ℃和年降水量460 mm是干旱高风险的临界值。未来气候变暖情境下,甘肃综合损失率增幅将可能达到1.85倍,气候变暖导致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6.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与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解明恩  程建刚  范菠 《山地学报》2005,23(5):571-578
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分析了其形成环境与分布特征,给出了典型降水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研究了滑坡泥石流灾害与气象环境的关系。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出现在盛夏7~8月,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有切变线、冷锋、西风槽、西南涡、孟加拉湾风暴、南海西行台风和两高辐合区。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前期降水类型有3种,即暴雨型,中~大雨型和连阴雨型。得出了云南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区域临界雨量指标,提出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气象监测预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广东气象灾害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吕勇平  张勇  罗晓玲  涂悦贤 《热带地理》2000,20(3):211-24,218
气象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较严重的国家,其中广东又是气象灾害最频发的地区,成灾因子众多,灾情特别严重。因此,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建立防灾减灾系统,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快速发展广东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1)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相似文献   

9.
马恒  刘甜  牟翠翠  史培军 《地理科学》2020,40(7):1171-1180
基于EM-DAT数据库1987—2016年全球陆地气候气象及水文类(气候相关类)灾害灾情数据及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GDP等社会资料数据,对直接经济损失、损失占比(直接经济损失/GDP)等在不同尺度上计算分析,并量化了频次、GDP、频次与GDP联合影响对损失占比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 全球直接经济损失随时间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损失占比先上升后下降,世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加强,但应对巨灾能力仍然较弱;② 收入水平越高区域遭受直接经济损失越严重,但中低和中高收入区域经济损失占比明显高于低收入和高收入区域;③ 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地区有欧洲、东亚、南亚、东南亚及北美洲中南部地区,而损失占比较高地区主要有东亚、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④ 初期灾次对气候气象及水文类灾害损失占比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影响力逐渐减弱,GDP和频次与GDP联合影响对损失占比变化作用逐渐增强,不同收入区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云南蒙自气象观测站1960~2006年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蒙自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和形成原因。研究发现:蒙自每年均有霾天气出现,并主要集中出现在3~4月份。冬、春季高空副热带急流影响形成的下沉逆温、地形、气候条件和天气形势影响,是形成蒙自霾天气的直接原因和变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致灾因子、灾害风险的角度对甘肃岷县2012年5月10日和2016年6月23日发生的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导致强对流天气发生是造成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气象触发因素;前期降水、短时强降水强度及落区在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形成中起到了决定作用,而强降水伴随特强冰雹、阵性大风对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形成则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疆公路自然灾害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发相  岳健  韩志强 《山地学报》2006,24(4):424-430
新疆地域辽阔,有“三山两盆”,自然环境复杂。公路分布具有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在山麓平原连续跨沟,绿洲区公路密度大等主要特点。公路自然灾害是伴随公路工程行为而产生的,因此,其具有沿公路呈带状分布的规律。由以环境退化为主引起的自然灾害发生地点多且较频繁,对公路交通影响大。区内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多,成因复杂。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及其二级类共16种,其形成与地貌条件复杂,干旱、寒冷、缺水、风沙活跃、土壤盐渍化重、暴雨时有发生等自然因素和公路工程行为有关。纵观公路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与有关因素变化趋势,预测其有3种发展趋势,宜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历史震害资料浅析的基础上,利用最近40年有现场调查的地震记录,分析了云南省各类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的一些特征,并结合云南地震时空活动特性,对云南有仪测地震资料近百年间的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反演,表明:(1)云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具有群体分区特征。(2)云南地区存在时间进程上连续的中强地震活跃背景:地震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影响具有强度为2级的高背景值。(3)云南资源环境地震破坏影响具有多侧面、长时效和渐微影响的特征。地震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必将恶化人类生存条件,阻碍社会经济的长期与可持续发展。这是资源环境安全防震减灾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建立云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德尔菲调查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云南省生态环境处于轻度脆弱的类型区面积仅占该省总面积的19.62%,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优越,以及人类活动向有利于生态恢复方向发展的地区;中度脆弱性的类型区面积占了总面积的32.02%:强度和极强脆弱的类型区面积占了总面积的53.63%,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寒山区,以及植被破坏严重、相对贫困、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的地区.因此,对强脆弱性地区要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降低对外界干扰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5.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 at the county level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by formulating accurate strategies that are targeted for a certain area. Yunnan Provinc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poverty counties in China. The vast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under the poverty-line, and the deep degree of poverty across a wide distribution range, pose major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rural poverty incidence dat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ural poverty patterns in Yunnan Province in 2010 and 2015, and then it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incidence and changes in rural poverty at the county level in Yunnan Province using a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rural poverty in counties of Yunnan Province was deeply affected by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2010 and 2015, the rural poverty situation in the middle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was relatively light, while it was more serious in the northwest, northeast and south regions. The pattern of county poverty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opography and landforms of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ere are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rural poverty in Yunnan Province with both the annu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hese factors are related to the living standard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necessary for the peasantry to sustain their livelihood. The change in the incidence of rural poverty at the county level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5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value-added of the primary industries and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hese corre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industr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ifting rural resi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out of poverty so they can achieve prosperity.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annu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for rural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are still the main points for focused efforts. In the current phas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Yunnan Province should emphasize increasing rural residents' incom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order to formulate effective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沙尘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5,他引:23  
根据新疆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新疆沙尘暴源区气候与荒漠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暖湿过程非常明显,特别是新疆南疆与北疆的气候变化特点和高山与盆地的气候变化差异以及湖泊其他水域面积的变化,都明显地反映了干旱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并且也反映了新疆区域气候与中国中、东部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由于气候的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不同地区的荒漠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干旱地区的降水、大气湿度、下垫面状况等都直接影响着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与沙尘源区的状况及其气候与荒漠环境变化以及动力条件(即天气系统)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气候变暖是造成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尤其是风沙灾害和沙尘暴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反映出内陆干旱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反应区。  相似文献   

17.
云南1971—2006年暖冬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暖冬的频繁发生已经对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云南省1971~2006年冬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概率气候事件划分方法确定单站暖冬阈值和暖冬强度等级标准,得到全省逐年暖冬指数,分析云南省“暖”冬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冬季普遍增暖,1971~2006年共出现13个暖冬年,暖冬年在时间分布上很不均匀,在1997年以后呈现明显变暖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涛  徐刚  夏大庆 《山地学报》2004,22(6):719-724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库区地质灾害的活动状况,不仅影响三峡水库的运行安全。而且还关系到库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防患于未然。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库区蓄水后库岸再造过程和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地质灾害和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将相对增加,并呈现出阶段性。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