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凯里生物群是世界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本文通过古生物个体埋藏保存情况、古生物个体生态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中大部分分子是从异地搬运到陆棚环境埋藏的。同时,提出了凯里生物群的埋藏机理模式和生态复原图。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产于黔东南剑河县中寒武统凯里组中上部的19块中寒武统底部标志化石--印度掘头虫Oryctocephalus indicus(Reed,1910)蜕壳标本,其中大部分缺失头盖,其余外壳保存完好.对其蜕壳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蜕壳程序如下:头甲以小于90°角下弯,导致背壳沿头、胸接合处裂开;面线张开,自由颊与头盖裂开;虫体恢复平伸状态,头盖旋转;三叶虫携老壳向前爬行,并将已与自由颊和胸甲裂开的头盖顶翻于头甲前方;虫体继续向前爬行,并将头盖扒向两侧;虫体向前爬行并不断颤动,最终脱掉老壳.被脱掉的老壳胸尾相连,腹边缘-唇瓣板与自由颊基本位于原位,与"Phacopid式蜕壳"或"Salter式埋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类形态功能、生态及埋藏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剑河八郎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十分丰富,化石标本多达1万多件,分属长茎型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Zhao, Huang et Gong,1994)及短茎型的球形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globus Zhao et al, 1999)。它们均具有腕枝、萼、茎及吸盘,少数标本见有肛锥。幼年体缝孔不发育,成年体具有较发育的缝孔。大部分个体为单体生活。短茎型的萼呈球形,茎短,吸盘大,常固着在腕足动物外壳及三叶虫背壳碎片上。长茎的萼呈长椭圆球形茎长,吸盘小,常固着在砂泥质海底。两个种的腕肢也有差别,长茎的直长,短茎的旋转生长,显示两个种的形态差别及多样性。由于始海百合死亡后迅速被掩埋,80%以上的个体保存完整。化石大部分保存无定向性,显示静水环境,海底紊流很少,不仅显示原地埋藏特征,也为凯里生物群是原地埋藏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4.
王约 《地质学报》2006,80(2):235
发现于贵州省台江县凯里组中部(中寒武世早期)Burgess页岩型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中的生物附着遗迹Kailidiscus(n.ichnogen.)拥有标本190多块。Kailidiscus为一具有圆形至椭圆形附着面的表生迹。附着面上具一碳质膜,可能为生物体所形成。在附着面上的构造:围缘沟、内围缘脊、外围缘脊、凸起的皱脊和凹陷的辅槽,可能是造迹生物固着基部组织褶皱所致,以增大其基部的附着面积。Kai-lidiscus的造迹生物可能是固着于海底没有硬质骨骼的刺丝胞动物,生活于相对静水环境,并被沉积事件所埋藏。贵州台江凯里组中部(中寒武世早期)的新附着遗迹属Kaili…  相似文献   

5.
新书介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质论评》2008,54(1):104
杨瑞东.著.2006.贵州凯里生物群藻类化石及古生态学研究.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6开,162页,图版24页.本书是觊里生物群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共分九章,系统论述了贵州早、中寒武世觊里组中疑源类(微体藻类)的组合特征以及它们在中、下寒武统地层界线划分中的作用;论述了宏观藻类组合和形态特征及保存方式;探讨了宏观藻类的演化趋势及生物地理分区;介绍凯里生物群中发现的最古老的钙质珊瑚藻类化石和最古老的类似苔藓植物化石。结合凯里生物群化石埋藏特征、化石埋藏序列、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中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中部早白垩世地层发育,含植物化石较好,但经系统描述和报道的材料并不多。对固阳城西茜连脑包一带下白垩统的植物化石进行了系统采集,化石采自固阳组灰黑色泥岩以及灰绿色、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中。在对植物化石进行系统鉴定及描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化石植物的埋藏环境。其中保存于灰黑色泥岩中的植物化石形态较为完整,且泥岩指示弱水动力条件,因而这些化石可能为近原地埋藏;而保存于粉砂质泥岩中的化石保存较为破碎,且粉砂质泥岩表示水动力较强的环境,故这些化石可能经过水流搬运,为异地埋藏。通过以上化石的保存状态及岩性特征,可知茜连脑包一带早白垩世固阳组化石埋藏类型为近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两种,且植物化石指示较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7.
沉积地层埋藏过程对泥岩压实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岩层经过不同的埋藏轨迹最终达到相同的埋藏终止状态,其孔隙度的保存量存在差异。文中从粘弹塑性体应力-应变模型(Bingham模型)出发,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变速埋藏条件下地层孔隙度与埋深和经历时间的函数关系,认为地层孔隙度受埋藏时间和埋藏深度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其实质是孔隙度大小受地层埋藏史控制。为了充分证实这一结论,从数学上推导四大类型(加速型、恒速型、减速型和先埋后停型)沉降盆地孔隙度的时间深度函数。研究表明,加速型埋藏盆地对孔隙的保存最为有利,减速型埋藏盆地对孔隙的保存最为不利,恒速型埋藏盆地对孔隙的保存居中。该结论不仅在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得到很好的验证,而且与前人通过统计3种类型埋藏盆地相对应的3个代表性沉积盆地(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孔隙度的演化关系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张神功  钟振华  陈雷  刘慧渊  杨锋杰 《地质学报》2023,97(12):4035-4043
产于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瓮安生物群”是认识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窗口。因为其特殊的磷酸盐化作用,其中的球状化石内部保存了大量精细的细胞甚至亚细胞结构,但保存这些化石的磷酸盐化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采用绿藻门下团藻和空球藻为实验对象,通过改变pH、温度、氧气含量等实验条件,探索藻类在不同埋藏环境下的保存状况,为早期磷酸盐化化石的埋藏机制提供证据。实验结果显示藻类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保存潜力差距较大,相同环境下两种藻类所体现的保存潜力也不一致,但都具备足够的保存潜力;空球藻细胞在埋藏过程中出现褶皱变形,但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学差异并不明显;团藻的繁殖体形态与瓮安生物群中的一类多细胞球状化石的细胞分裂形式十分相似;早期状态一致的同种藻类不管在相同还是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其个体直径大小均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本次实验模拟自然状态下的埋藏环境,因此实验现象可能在现实埋藏过程中重现,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磷酸盐化的埋藏环境中藻类具备足够的保存潜力;磷酸盐化会导致生物获得自身以外的形态学信息;在不同的埋藏学环境下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直径大小会有差异;胚胎状化石与磷酸盐化的现生藻类...  相似文献   

9.
我国早期后生动物群的特异埋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瑞东  赵元龙 《沉积学报》1999,17(1):161-165
通过对早期后生动物群产出层位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和化石埋藏特征的研究,认为在海湾和局限海环境,早期后生动物群往往产于海侵体系中,而陆棚环境则保存在低水位体系;同时提出了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埋藏保存机理,一种是沉积事件(风暴流或浊流)破坏了生物生态环境,使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并被快速埋藏保存;另一种是海平面脉动引起环境变化,使早期后生动物死亡,在还原环境下埋藏保存。因此,认为海平面变化与早期后生动物群的埋藏保存有着密切关系。在提出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特异埋藏机理的基础上,并认为由前寒武纪至寒武纪,只要沉积环境、沉积序列类似,就有可能发现早期后生动物群,这对寻找新的早期后生动物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约  王训练 《古地理学报》2007,9(4):407-418
以原地埋藏为主的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生活环境为远离古陆、盐分正常、透光性良好和含氧量充分的热带海洋; 沉积环境为波浪基准面与风暴基准面之间、软性泥质基底、水体相对平静的正常浅海,深度在100 m以内,可能为一系列岛屿所组成的海湾边缘相。依据生物的主要生活和活动空间,可将凯里生物群分为水体上层群落、水体下层群落、底栖表生群落和底栖内生群落。这些生物群落依赖食物链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结成一个整体,其群落特征随海平面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热带频繁的风暴流或洋流等为生活于海湾边缘的凯里生物群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同时由此产生的快速沉积事件是生物遗体得以较为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九高山)寒武系"清虚洞组"产有多门类具软躯体的生物群——剑河生物群,其中三叶虫非常丰富,属于叉尾虫科(Dorypygidae)的拟油栉虫(Olenoides Meek,1877),是一个重要的三叶虫属。Olenoides全球分布,出现于寒武纪第二世(都匀期),灭绝于寒武纪第三世(古丈期晚期),是进行地层对比重要的三叶虫。松山(九高山)"清虚洞组"中的Olenoides包括2个种(含1个相似种):收缩拟油栉虫Olenoides contrictus(Chien,1961)及湖北拟油栉虫(相似种)O.cf.hubeiensis(Sun,1984),两者应为"清虚洞组"上覆地层凯里组产出的O.paraptus及O.hubeiensis的原始类型。Olenoides在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的发现,为其在研究区产出的最低层位。为Olenoides早期的形态、演化及时空分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为寒武系都匀阶(第4阶)的生物地层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组中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描述了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组中的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5属7种,即:Marpolia spissa Walcott,Marpolia aequalis Walcott,Guizhouella ramulosa Yang(gen.et sp.nov.),Doushantuophyton lineare Chen,Thamnophton formosus Yang(gen.et sp.nov.),Eoulothrix fibrillata Ding,Eoulothrix flabellophyton Yang(sp.mov.)。根据大量的藻类与凯里生物群共生特征,从藻类的生态及生物群分布受到沉积韵律控制等特征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生活环境的水深应该在30-60m,而埋藏和保存环境的水深是150m左右。另外,将凯里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化石与震旦纪陡山沱期的藻类化石进行了比较,两者在以分枝状藻类占主要组成上是相似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晚震旦世宏观藻类与寒武纪宏观藻类没有大的演变,但寒武纪宏观藻类以出现钙质珊瑚藻类、分枝更加复杂的类型和具有锯齿状叶状体、生殖托构造的藻类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华南过渡区凯里组及同期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正> 凯里组为卢衍豪教授1963年所建,周志毅等(1980)详细工作后,面貌比较清楚。它是分布于贵州东部丹寨、台江、玉屏一带的以泥、页岩为主厚约300m的一套地层,属过渡区。化石丰富,以三叶虫Pagetia,Oryctocephalids,Ptychopariids最为发育,由下而上建立了4个三叶虫带。与滇东陡坡寺组对比,顶、底界线一致;与黔北扩大的高台组(周志毅等1980,278页)对比,顶界略高于高台组。时代暂定为中寒武世(周志毅等1979,  相似文献   

14.
The Jianshan section in Jianhe County,Guizhou Province,is a very important auxiliary section to the candidate stratotype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Cambrian Series 2 and Series 3.Twenty fou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Jianshan section of the Kaili Formation were analyzed for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element and rare-earth elements(REE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The trace element and RE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ili Formation at the Jianshan section show that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cross the section are covariant.Notably,at 44 m above the base of the Kaili Formation,most trace element contents and REEs concentrations are lower than those values observed below 44 m.Above 44 m,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both trace elements and REEs is observed.These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important,but subtle,changes at the 44 m horizon.If this is,in fact,verified by work in progress,geochemical criteria can provide additional supports for defining the top surface of Cambrian Series 2,especially in sections where Oryctocephalus indicus is absent.Trace element ratios,specifically Ni/Co,V/Cr,V/(Ni+V) and Th/U as well as Ce and Eu anomalies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Kaili Formation at the Jianshan section was oxidizing,that benthic redox conditions were less oxic,and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freshwater as compared to the Balang area.Moreover,the Eu anomalies observed in the Kaili Formation are similar to the negative Eu anomalies observed in post-Archean sedimentary rocks,and reveal fluctuations in oxygen content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the Kaili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5.
贵州台江八郎凯里组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约  喻羑艺  彭进  王平丽 《地层学杂志》2006,30(1):i0001-i0002
贵州台江八郎凯里组以含钙质泥岩—泥灰岩、含钙质泥岩—粉砂岩和含钙质泥岩—灰岩等3种韵律性沉积为主,沉积体系域类型主要包含有大陆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在凯里组沉积初期,台江地区的水体相对较浅、生物相对较少;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生物在分异度和丰度上的大大增加,构成了台江生物群;当海平面升至最高点时,台江沉积区处于一个相对深水的环境,以大量的浮游类和较强游泳能力的生物为特征,成为了凯里生物群的开始;海平面逐渐下降,浮游生物逐渐减少;至凯里组沉积晚期,海平面的下降使台江地区的水体再度变浅、生物化石相对稀少。在台江八郎剖面上,凝缩段之下早寒武世的三叶虫Bathynotus消失,Orycto-cephalusindicus等三叶虫在凝缩段底界出现。凝缩段底界与下、中寒武统界线基本一致,表明了凝缩段是该区下、中寒武统地层划分、对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 Introduction The Burgess Shale Biota was discovered in the Cambrian strata of western Canada by American paleontologist C. D. Walcott in 1909 (Walcott, 1911). The fauna contains more than 140 metazoan genera (Robison, 1991, Briggs et al., 1994), with a preservational range from hard skeletal parts, non-mineralized remains and internal soft-tissue and soft-body remains. Following that discovery up to 40 similar taphonomic locations have been found globally in 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  相似文献   

17.
全球早、中寒武世藻类生物地理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 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 而纬度明显差异时, 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异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 (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贵州凯里梁山组高硫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及其地质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艳艳  秦勇  易同生 《地质学报》2010,84(2):280-285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X射线衍射等测试结果,分析了贵州省东部凯里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高硫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稀土元素在煤中赋存方式和地质成因。结果表明:凯里煤中稀土元素含量远高于中国煤、美国煤和世界煤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平均值,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煤层中稀土元素的物质来源具有一致性。研究认为: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与黄铁矿有关,也存在一部分稀土元素通过原生富集而赋存在惰质组和壳质组中的可能性;相对较弱的泥炭沼泽水动力条件以及偏碱性还原的环境更有利于稀土元素在煤中的富集,海水对泥炭沼泽的影响是造成煤中富硫以及利于稀土元素富集环境条件发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