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薛丁 《四川地震》2011,(4):21-24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8.0特大地震(本文震级均为MS),该地震是中国大陆内部活动地块边界带的特大地震,它发生在青藏、华南一级活动地块区边界交汇部位的龙门山断裂带。本文结合活动地块划分结果阐述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7级强震格局,探讨了该特大地震前可能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以中国大陆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周边地区强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活跃时段期间和其后3年是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增强后,中国大陆内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强震活动可能会逐步进入高潮,南北地震带中段未来数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趋势分析意见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杰  郭铁栓  杨立明  苏有锦  李刚 《地震》2009,29(1):40-52
该文在系统整理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到汶川8.0级地震前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异常和分析意见的基础上, 研究汶川地震未能做出中长期预测的原因。 结果表明: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后, 判定中国大陆处于强震连发阶段, 仍有发生8级大震危险, 但此后的2002—2007年中国大陆周边接连发生大震, 而内部连续6年的7级地震平静, 以及中国大陆5、 6级地震相继出现的显著平静, 是导致2006年以后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预测明显偏低的原因。 南北地震带中段一直是作为近几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区, 但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后, 对西南地区强震危险的紧迫性估计不足。 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没有7级以上地震记录, 也是该地震带未作为近几年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12组4~5级地震密集活动及其对应强震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地震密集活动中的最大地震震级与后续强震震级不相关;对应地震与密集活动的时间间隔多在半年内;利用4、5级地震密集活动作为M≥6.7地震1年尺度的预报异常,预报效能R值为0.258 5;在云南地区,强震多发生在密集地震集中区,而四川的强震多发生在4、5级地震不活跃区。  相似文献   

5.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一度出现了少有的平静态势,2003年中强地震出现了明显的增强过程,尤其是6级以上强震活跃。从8.1级巨震的孕育背景、历史巨震震例及现今地震活动分布格局对中国大陆的强震形势及青海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未来数年中国大陆西部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背景,青海地区强震危险区可能仍以东昆仑断裂带及邻近的唐古拉地震带为主。  相似文献   

6.
用线性合成概率方法研究川滇地震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永久 《高原地震》2004,16(3):16-22
利用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分析了川滇地区未来几年的地震趋势,并探讨了该方法的预测效能。研究表明:2006年底前四川及邻区发生7级地震的概率较小,云南发生7级地震的概率较大,优势时间为2005年;川滇菱形块体西部发生6 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比东部大。  相似文献   

7.
张福平  刘芳 《华南地震》2003,23(2):47-55
基于动力学背景和强震活动格局,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各次级块体的强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并不是第五个强震轮回的结束地震,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块体今后1~3年还将继续发生7级以上地震以进行应力场调整。青藏川交界—四川中部地区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7级大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8.
中强地震平静图像已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强震前的一个典型异常指标。近期中国大陆西部2次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研究认为,8级特大地震前不仅中强震出现大面积平静,而且中小地震也会出现大规模平静现象,形成地震空区。震前依据震级由大而小逐级形成配套出现的地震空区,可作为中国大陆西部8级特大地震的中短期预测与8级地震发生地区的判定的一项有实际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地震带强震动及其与现今弱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括川滇菱块及马边-大关,宣威-弥勒地区在内的金沙江地震带记载(录)了川滇两省发生的绝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西南一主要地震区。本文重点研究了该范围内强震的重复性及现今弱震密集区的强震危险性问题。金沙江地震带强震具有很高的原地重复性,7级以上强震原地重复率达65.4%,平均复发时间157年;6级地震原地重复率达41.8%,平均复发时间为27.2年。川滇地区现今弱震活动密集区在活动期内本身发生6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很小。四川地区大多数情况下强震发生在距密集区40-50千米处,云南情况较复杂。但在作今后较长时间危险性分析预测时,现今弱震密集区本身仍有发生6级地震的危险,虽然发生7级以上地震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彭克银 《地震》2004,24(1):50-54
分析了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 应力场特征, 统计了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理塘-德巫断裂上发生的中强地震与川滇及其附近地区大地震的对应关系。 结果表明, 1900~2000年理塘-德巫断裂上发生的6次5.5级以上地震有5次在其后2~3年内,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带及其附近地区发生了7.5级以上地震。 反之, 1900年以来西南地区共发生7.5级以上地震7次, 其中5次地震前2~3年内理塘-德巫断裂上均发生了5.5级以上地震。 在此统计基础上讨论了2001年2月23日雅江6.0级地震对西南地区近期地震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喜马拉雅弧型地震构造带西反射弧地带(简称“西触角区”),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及2005年10月巴基斯坦曼塞赫拉7.8级地震发生后,对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的可能影响。西触角区(N30~45°,E61~80°)大震活动存在显著的时间上10年左右成组性及两次大震时间间隔小于1个月的爆发性,地点上的成丛性,兴都库什深震区的地震有一定先兆意义,与东触角区(N20~29°,E95~102°)大地震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沿欧亚大陆与印度洋、澳州板块碰撞带上印尼苏门答腊8.9级地震后,再次发生巴基斯坦7.8级大地震,显示出这一板缘地震带正处于活跃状态。研究认为未来1~2年应注意西触角区尤其是天山地震带的大震连发的危险性及东触角区(缅甸及川、滇为主)发生响应性大地震的可能性。对中国大陆内部其他地区大震形势的影响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2.
苏门答腊岛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地震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尤其是川滇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巨大影响,以及历史上从印度安达曼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区域的巨大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这次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影响巨大;历史上安达曼—苏门答腊区域的巨大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强震存在较短时间尺度的呼应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地震是造成人员死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震后对人员死亡等灾情的快速评估是地震应急响应和救援的关键。总结经验发现,在地震前进行预评估工作是提高震后灾情快速评估精度和时效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62次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历史震例分析后发现,当地震震级小于4.5级时,基本不会造成人员死亡情况。本研究利用我国云南和四川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数据,发现地震人员死亡数与震级存在指数函数关系,由此构建了针对各个区县的地震人员死亡人数指数函数估算模型,并计算了回归系数。基于该模型,获得了5.0~8.0级地震人员死亡数查找表(以0.5级为间隔),用于辅助震后快速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4.
论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及趋势估计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大震轮回、首发大震、地震平静或空区、地震条带等地震活动图像在震前分析的基础上就地震预测问题进行了思考。地震活动图像在蕴震过程或阶段的估计只能是背景或中期预测的意义。同时指出区域地震活动图像在大范围多构造区的蕴震态分析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梁劳 《地震学报》1983,5(4):429-439
研究了记录较全的1920年以来的川滇 M6级地震资料,发现两区地震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对应概率为78%.分析了时空对应特征后得到:两区对应地震的发震时序概率几近相等,平均发震时差大致相同,对应优势方向为北东向.统计结果表明,川滇对应地震的对应时差()普遍较短,平均约为9个月.经 X2检验近似服从泊松分布.在讨论分区对应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高概率对应区.当一区发生地震后,可对另一区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发震概率进行估计,为中期预报提供某些线索.文中还对对应机制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近期(10年)强震危险性判定和总结四川地区1972--2002年强震预测经验的基础上,清理了中国大陆1920--2002年47次浅源大震事件前地震活动图像特征(M≥4.7),提炼出10个方面12项经验性预测依据:主体活动区、多发时段、关联序列、大陆及地区地震异常图像、地区(带)-地段(震源区)地震增强图像(含信号震、诱发地震、地震条带)、相关地震、窗口地震、复发间隔、大陆及地区缺震、地段缺震与地段强震一缺震转折等。它们在47次震例中的综合出现率≥0.58(即依据比7/12以上)占42例;≥0.66(即8/12以上)占34例。因此,强震(M≥4.7)活动图像经验性预测依据可以作为预测有较大可能发生大地震危险区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中最难的是临震预报,而且最需要的也是临震预报。因此,寻找一种临震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大地微电流异常可能是一种能在地震前出现异常的观测方法,它具有地震前突变异常,而且是异常幅度明显的指标。通过大地微电流在云南,新疆,黑龙江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7个台站的实际观测结果可见,一般在地震前几天到20天左右出现异常,异常持续时间约2天。我们根据其异常规律,预测过5个地震的发生,特别是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6.4级和2008年7月7日黑龙江龙江县4.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8.
孙士宏  白利平 《地震》2004,24(1):137-144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后, 川滇地区的震情引起了地震学者的普遍关注。 文中详细阐述了针对当时川滇地区的多种地震与地震前兆观测项的观测异常形成的综合预测意见及预测三要素的判定, 并探讨了8.1级地震对这一预测意见的影响及对经验性地震预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东亚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中国南北地震带与青藏-印尼“歹”字型构造带在成因上的联系,提出东亚南北地震带的观点,认为该地震带包含蒙古、中国西部、缅甸和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研究了该带大地震活动的同步性、主体活动区的有序转移、大地震之间的多次相关迁移与重复等特征,并划分出了该带的5个大震活跃幕:1887-1912年、1913-1937年、1938-1957年、1958-1976年、1977-2005年。苏门答腊2004年12月26日8.7级和2005年3月29日8.5级巨震标志着该地震带最近一次以主体活动区南移到苏门答腊为特征的活跃时段即将结束。尽管未来一、两年内地震带的中部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有利时段,但结合强震图像异常指标反映的孕震状况分析,未来7级地震危险区尚不明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滇南11次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前兆异常指标的分析,用地震频度来描述区域地震活动的稳态或非稳态状态,用空区、条带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用预测指标权重集成信度值作为时间的判定依据.结果显示,4级地震显著平静超过700天之后3级地震频次活跃(半年超10次),是滇南发震的一个显著特点.地震空区、条带在滇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