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二氧化碳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夏威夷岛的冒纳洛阿观测站1958年以来的观测结果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具有夏季减少,冬季增加的季节性变化,每年约以1.4 ppm的比例增加,1990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353.4ppm.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矿物燃料的消费,若按现在的趋势继续增加,到203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倍增.  相似文献   

2.
问题的背景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日渐增多,今天已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科学家根据南极、格陵兰等地冰芯样品中气泡的二氧化碳含量,发现公元1800~185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是260~280ppm。这个数值被看作是工业化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代表值。1957年,作为国际地球物理年计划的一部分,在夏威夷  相似文献   

3.
南极臭氧洞     
南极春季大气臭氧明显减少,这种现象1984年忠钵繁根据日本南极昭和站的观测资料和1985年J、C、Tarman根据英国南极哈菜湾站的观测资料就已经发现。美国南极阿蒙森一斯科特站的地面观测和国家宇航局的卫星观测也发现南极大气臭氧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减少,并确认八十年代南极春季上空臭氧减少区呈同心园状分布。Tarman把  相似文献   

4.
利用Mauna Loa和南极站点月均观测大气CO_2和δ~(13)C资料分析了大气CO_2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大气CO_2浓度年际变化与ENSO呈正相关而与火山喷发指数呈负相关。大规模火山喷发能够降低强ENSO对大气CO_2浓度的年际变化的影响,不仅与喷发强度有关,还与持续作用时间有关。ENSO与火山喷发共同影响大气CO_2浓度年际变化,而分析期间内的El Chichon和Pinatubo喷发后大气CO_2和δ~(13)C年际变化的差异则受ENSO和火山喷发的强度以及两者的相对起始时间的影响。δ~(13)C分析结合Keeling Plot计算表明,ENSO对大气CO_2浓度年际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量的变化,而火山喷发对其影响则通过因温度降低和海洋施肥效应所引起的海洋吸收增加。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正在变暖。可是,近些年来南极洲中部的温度却稍微有所下降。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通常会捕获从地球表面辐射回太空的热量,但是总的来说,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南极东部冰盖的大片区域实际比上层大气的温度还要低--在全球只有该地区出现了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在线报道:研究小组在一年时间里通过所有红外波长观测了辐射的总体平衡状况,包括从冰盖表面向上的辐射和上层大气的上下双向辐射,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如果大气中含有温室气体,事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许多气体对大气形成所谓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其他还有H_2O、CH_4、N_2O、O_2、CO等。CO_2在12—18微米波段吸收很强,拦截了原会直接散失到太空去的地球辐射。这些气体的温室效应的总和使地球地面温度比行星辐射温度高出大约35°K,这对于生物生存是至关紧要的。四十多年前卡伦德(Callendar)提出,大气中CO_2浓度在增大,这可能是当时观测到北半球增温的原因。普拉斯(Plass)1956年计算得到,如果大气中CO_2浓度增加一倍,平均地面温度会增加3.6℃。大气CO_2的测量五十年代末还不充分,从1957年  相似文献   

7.
李丽 《气象科技》1980,(1):41-41
美国海洋大气局发表了一篇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增加将会带来什么后果的综合报告.这篇报告是为美国环境科学情报中心提供的.报告指出:1850年以来,大气中CO_2的含量增加了8-27%(以工业时代以前的CO_2含量的估算为准);1958年以来增长了5%.但上述CO_2的增加对  相似文献   

8.
美国共有四个监测气候变化的基准站:夏威夷的莫纳洛瓦(Mauna doa)、南极州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南极)、阿拉斯加的巴罗角及美国萨摩亚的土土伊拉岛(东萨),以上四个站也是大气本底污染观测基准站。还计划在西海岸和远东各建一个基准站。这六个站组成美国气候变化的地球物理监测(GMCC)网。其中夏威夷的莫纳洛瓦站的历史最长,从1951年就开始了一部份项目的观测。但严格说来,是从1956年才开始的,此时增添了二氧化碳、太阳辐射和其它重要参数的测量。观象台设在3,400米高的山坡上(距山顶780米)。以下简单介绍该站的观  相似文献   

9.
南极长城站大气臭氧和NO2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节泰 《气象》1989,15(12):3-7
在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社长城站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开展了与南极臭氧洞有关的大气臭氧和NO_2柱含量的观测。观测采用地面吸收光谱的原理进行。从1988年12月到1989年2月的观测结果表明,长城站区臭氧柱含量平均值为341DU,与常年平均结果相当。NO_2的平均柱含量为2.16×10~(18)cm~(-2)。无论是臭氧或NO_2的柱含量都有明显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0.
我院承担了该专题的2个子专题:“南极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和辐射特征的观测研究”和“南极臭氧和紫外辐射的监测和变化机制研究”。1999年的研究进展如下:1)对南极中山站用Brewer臭氧光谱仪观测得到的1993-1998年臭氧总量和紫外辐射的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出现臭氧低于200  相似文献   

11.
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8-927).我院承担了该项目"南极大气和空间物理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专题中的两个子专题,即"南极臭氧和紫外辐射的监测和变化机制研究”和"南极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和辐射持征的观测研究”.2000年的主要研究进展有: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是我国自主组织南极考察20周年。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及南极考察办公室合作,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 (89058,62°13′S,58°58′W,10 m)、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国中山气象站(89573,69°22′S, 76°22′E,14.9 m),在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报发送、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图像(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还进行南极考察航渡期间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向南极冰盖内陆延伸,中国气象科学  相似文献   

13.
<正>对气候变化事实的观测是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①的核心内容之一。AR5~([1])明确指出,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最近连续的3个10年比1850年以来其他的任何一个10年都要暖。对于地面观测资料覆盖较全的最长观测时期(1901一2012年),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地表增暖,同时,北半球中纬度陆地区域平均降水量已增加。1950年以来,全  相似文献   

14.
2008年7月,中国气象局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六大重点任务.加强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分析能力建设,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节能减排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温室气体在线观测项目(一期)建设包括在我国4个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汀临安、黑龙江龙凤山)建成2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在线观测系统,2008年底之前卜传观测资料,为了解各站所在地温室气体本底浓度变化及地区间差异,进一步分析评估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测算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动态变化奠定基础,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孟晓阳  张兴赢  周敏强  白文广  周丽花  余骁  胡玥明 《气象》2018,44(10):1306-1317
本文利用全球地基二氧化碳柱浓度观测站点(Total Carbon Column Observing Network,TCCON)18个站点CO_2地基观测数据对GOSAT(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2009—2017年的大气CO_2遥感反演产品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卫星CO_2遥感产品与地基遥感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在东亚、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四个区域内卫星遥感产品与地基观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2. 23±2. 69、2. 19±2. 19、2. 01±2. 49、1. 59±1. 79 ppm,相关系数不低于0. 75。卫星在30°S~60°N范围内的产品精度较高,而在高纬地区产品精度稍低。本文进一步利用GOSAT L2 XCO_2遥感反演产品对全球大气CO_2的长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7年全球大气CO_2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全球年平均增长率为2. 22 ppm·a~(-1),增长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和非洲,受与厄尔尼诺有关的自然排放影响,2016年相对上一年的增长量最多,年均CO_2绝对增量在3 ppm以上。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遍及整个地球系统.它不是被动地存在于地球系统中,而是作为海洋、大气和生物圈中碳循环的中介物质.从CO_2的循环特点方面可以看出,海洋和生物圈中的CO_2的交换是基本平衡的,而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却使大气中CO_2含量持续增加.根据美国的两个观测记录最长的测站(在夏威夷群岛)资料可见,自1958年以来,CO_2增加了10%以上.据研究指出,在工业革命前,CO_2的含量是270-290ppm,现在达340ppm,估计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将上升到600ppm. 按CO_2变化量的估计值推断的全球性增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河南县地面大气冰核观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Bigg型混合云室对2001年8月黄河上游青海省河南县的地面大气冰核浓度进行了观测,分析发现(1)青海省河南县冰核浓度低于北京20世纪90年代的测值,但高于大连、西安和兰州(20世纪60年代)等地的测值,同时也高于黄河上游的玛曲(2000年)、西宁(1989年)两地的测值,高温核尤其偏高.(2)降水时大气冰核浓度减少,降水的冲刷可能是其主要原因.(3)当地冰核浓度和气压成正相关.(4)大气冰核浓度受风向的影响,无风时测值较小,偏东风时测值较大,高温核浓度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星  曾庆存 《大气科学》1986,10(2):212-219
本文综述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源和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特别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及其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南极18个站点探空气象观测数据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NECP)在南极地区高层大气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南极上空,随着高度抬升,探空气象观测数据与两套再分析数据中四个气象要素的差值均逐渐变大,再分析数据数值愈加偏离实际观测数值。两套再分析数据的位势高度和温度与探空观测数据偏差较小;风向则和探空观测数据相差甚远;两套再分析数据的风速与探空观测数据在300 hPa偏差较大。在季节变化中,南极的春季,再分析数据中的位势高度和温度与探空观测数据相差较大,在其他季节相差相对较小。再分析数据中的风速与探空观测数据在南极的夏季相差较小。再分析数据中的风向与探空观测数据存在较大偏差,且差值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尽管两套再分析数据都存在很大偏差,但ERA-Interim数据整体上优于NCEP数据。对比分析也表明,采用这些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驱动南极区域大气模式将带来较大的误差。未来需要加强南极探空观测,改进再分析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20.
漠河地区臭氧的观测和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3月上旬,在黑龙江漠河地区对地面和整层臭氧、太阳辐射等进行了短期观测,以初步了解该地区臭氧和辐射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漠河地区近地面臭氧日变化明显,其峰值出现在每日10:00(北京时间)左右,并早于紫外辐射(UV)峰值出现时间.整层大气臭氧总量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基于UV能量守恒,建立了臭氧与其影响因子-光化学、散射、UV等因子之间较好的定量关系和经验模式,并将其用于计算地面、整层大气臭氧小时值和日平均值.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观测值吻合的都比较好,它们相对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地面臭氧小时值(11.9%)和日平均值(9.0%);整层大气臭氧小时值和日平均值-7.4%、1.8%.因此,地面和整层臭氧的经验算法是合理和可行的.利用散射辐射/直接辐射(D/S)和散射辐射/总辐射(D/Q)可以描述大气中的物质如气溶胶、云等的散射作用.采用D/Q表示散射作用可以提高地面臭氧和整层大气臭氧计算的准确度,特别是对云量较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