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迅速发展的地震技术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近年来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储层反演技术、地震属性提取技术、谱分解技术、AVO分析技术等综合解释技术在油气勘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JDZ2区块目标区地震综合解释应用效果分析,总结出适合本地区储层预测的关键有效的几种技术。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在勘探技术上已由单一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以地震勘探为主,重力、磁力勘探综合应用的格局;在地震勘探方法上,已由常规的单道、多道地震发展到多频地震、高分辨率二维、三维地震和海底多分量地震;在地震资料的处理上,已由常规处理发展到突出BSR特征的“三高”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上,已由速度、振幅结构研究发展到多属性判别、多弹性参数和多物性参数反演。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加快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进度,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识别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以胜利油田为例,地震勘探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经历了二维单次覆盖技术、二维多次覆盖技术、三维地震、高精度三维地震等发展阶段。“九五”以来,胜利油田主要勘探目标转向复杂断裂带、潜山构造、地层岩性等隐蔽油气藏,地表条件由简单地区转向复杂地区,勘探深度由浅中层向中深层延伸,探区由济阳探区向外围、新疆、合肥、东北等新区拓展。为适应勘探目标的变化,胜利物探开发和发展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山地地震勘探技术、沙漠戈壁地震勘探技术、平原复杂地表地震勘探技术、滩浅海地震勘探技术等有胜利物探特色的技术系列。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对象主要转向了地层、岩性等隐蔽油藏及深海油气藏,因而,地震勘探也要随之发展,时延地震技术、全波场地震技术、深海地震勘探技术等技术将成为胜利物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AVO和地震波吸收衰减的地震反射振幅理论模拟分析,在获得了南黄海盆地主要反射界面的地震反射振幅与偏移距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常规地震勘探面临的主要困难,提出了在采用大容量、长排列地震勘探的同时,应适时采用立体气枪震源、上下缆和双检地震等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同时开展大地电磁、OBS等勘探技术,以获得深部地层的有效地球物理信息。  相似文献   

5.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是油气勘探的基础,它是连接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的桥梁。从合成地震记录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油气勘探过程中的具体研究实例,分析了VSP资料与合成地震记录时深关系的差异性、地震资料对合成记录的影响和子波的选择;最后,利用勘探实例着重用阐述合成地震记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把握区域速度、明确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识别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和剔除地震资料的地质"假象"。  相似文献   

6.
为了检验光纤水听器阵列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应用的性能, 在南海, 使用1024基元的光纤水听器阵列与进口的360道压电水听器海洋地震勘探仪, 采用相同的作业方式在同一位置进行海洋地震勘探调查, 对两个设备采集的海洋地震勘探资料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光纤水听器阵列采集的数据主频范围达到10~120Hz, 宽于压电水听器海洋地震勘探仪的主频范围10~80Hz; 地震剖面分辨率优于压电水听器海洋地震勘探仪。光纤水听器阵列在经过适应性改进后完全能够满足海洋地震勘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了检验光纤水听器阵列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应用的性能,在南海,使用1024基元的光纤水听器阵列与进口的360道压电水听器海洋地震勘探仪,采用相同的作业方式在同一位置进行海洋地震勘探调查,对两个设备采集的海洋地震勘探资料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光纤水听器阵列采集的数据主频范围达到10~120Hz,宽于压电水听器海洋地震勘探仪的主频范围10~80Hz;地震剖面分辨率优于压电水听器海洋地震勘探仪。光纤水听器阵列在经过适应性改进后完全能够满足海洋地震勘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8.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早期勘探阶段多使用地震调查方法,利用BSR和速度异常等指标圈定水合物矿体进行资源评价、优选预测勘探目标。阐明了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早期勘探评价阶段的应用,并通过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多道地震速度分析中所获速度异常信息,应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定量地划分了2个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分布区(面积分别为18km2和70km2),进而为后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及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反演综合应用了测井资料在垂向上的分辨力和地震资料在横向上的连续性以及所包含的丰富的岩性和物性信息,把界面性的地震数据转换成岩层性的测井数据,使其能与钻井、测井直接对比,并以岩层为单元进行地质解释,研究储层特征的空间变化,描述储层的分布特征,为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中对比各种反演方法的适用性,举例介绍了针对复杂地质情况时反演应用的关键技术环节。根据工区的已知钻井等地质资料,利用反演波阻抗数据体对工区进行了研究,并对储层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文中首先简要的回顾了海洋高分辨地震勘探反射技术的基础理论,介绍了海洋工程勘探中主要使用的四大类高分辨地震震源一受控波束类震源(声纳)、加速水团技术类震源、挤压震源、爆炸式震源,并对各类震源技术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这些技术发展方向、使用范围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气枪组合震源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气枪组合震源通常是采用模拟技术,得到震源的远场子波后,通过评价远场子波的参数来评价震源的性能.文章对气枪组合震源性能评价标准进行了简单叙述,对采用震源模拟软件模拟一系列震源进行评价后,优选了3 000 CI,并应用于实际地震勘探中,达到勘探地质目的,取得了良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浅海回填区域的地震映象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映象法是近期工程物探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勘察中新出现的1种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该方法的实用方法技术与主要特点及其实际应用效果。并通过奥运工程勘察实例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在复杂的浅海人工回填区域中不同的填入物与地质体在时间剖面上所展现的各种不同波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地震正演模拟技术是用数学或物理的方法研究地震波在某种具体的简化模型中传播的特点,用来模拟真实地质结构条件下的地震波场.随着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该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七区三维地震解释中的应用为例,正演模拟技术在地质模式的识别、断裂的精细刻画、速度异常的分析、小断裂的识别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检测薄层一直是地震技术中的难题之一,薄层展布能否检测受很多因素影响。以平湖油气田某薄层油藏为例,应用模型正演及与实际地震反射特征对比的方法研究了该薄层油藏地震响应特征,应用地震瞬时属性预测了薄层平面展布。结合沉积背景及单井相分析认为,该薄层为小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分布清楚。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良好,为油藏经济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地震勘探领域,利用纵波(P-w)、横波(S-w)、转换横波(PS-w)进行联合多波勘探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文中主要介绍了将陆上三分量横波勘探方法引入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首先介绍横波勘探在陆上地震中的成熟技术和勘探优势,并结合我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特征和成矿特点,给出了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方案。最后介绍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2000年以来进行三分量海底横波勘探天然气水合物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东沙海域的陆坡台地区, 浅表断裂及生物礁发育众多, 浅层新生界多为碳酸盐岩层, 中深层的中生界内部构造复杂, 断裂较多, 常规单船窄方位地震剖面显示中深层反射品质较差。利用双船可以设计灵活的观测系统, 形成双方位角地震探测方式, 对于地下同一反射点的照明, 可以获得比窄方位角探测更好的效果, 也可以改善高速屏蔽层下方、高陡倾角斜层等区域的成像质量。文章通过重点技术的攻关研发, 进行了单源激发、双缆接收的双方位角采集试验, 成功实现该方法在南海海域中深层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基于地震多属性的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新统平湖组是东海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储层,但受资料条件的限制,应用常规方法无法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制约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和进程。应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结合测井曲线、岩心、岩性及区域地质资料,对平北地区平湖组的岩相进行了精细解释,并对有利目标区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平湖组发育潮汐控制的三角洲相和潮坪相两种类型的沉积相,并以三角洲相内的储层发育,砂体连片性好,工区西南部三角洲前缘相发育区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8.
平衡剖面技术广泛应用于构造解释合理性检验和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发展历史与现状表明,二维平衡剖面技术理论与应用已趋于成熟,真三维平衡恢复算法的精确实现和实际应用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详细总结二维平衡剖面技术原理和制作过程后,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为例,紧密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选择合理的剖面走向、采用变速时深转换,多次修改地震构造解释方案并最终制作平衡剖面。结果表明,合理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可检验地震构造解释的合理性并分析构造演化历史,指导油气资源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