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中元  张幼兰  林景群 《气象》1989,15(5):42-44
1988年,华东、华中两地区雷达回波综合图采用统一的新电码型式,将原定性描述回波外廓线转为定量人工数字化,大大提高了回波综合图的质量。由于713雷达的DVIP和距离订正无法正常使用,新电码要求的强度换算十分麻烦,为此,我们在长城0520 C-H微机上使用Basic语言设计了编报程序。通过1988年使用,新编的报无一错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气象雷达对短时强对流天气预报很有用,预报员都很重视雷达回波情况。近几年来,我台也经常收到金华、洞头、定海雷达站发来的气象雷达回波电报,但因无相应的雷达回波底图,不能确定回波区和强回波中心的确切位置,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解决无雷达的台站正确利用雷达信息问题,我们设计研制了这个雷达回波电码翻译绘图打印程序,主要利用GWBASIC语言在长城0520微机彩色屏幕上显示和绘图功能,把雷达回波电码变  相似文献   

3.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第八次代表大会决定,从一九八二年元月一日,起全国启用新的地面天气报告电码,与之相适应,同时使用新的地面填图模式和填写规定,为顺利实施新的地面天气报告电码和修改后的地面填图模式、填写等规定,切实在思想  相似文献   

4.
余志敏  王慕维  郭玲 《气象》1986,12(10):23-27
本文介绍了拼图网格的设计、雷达观测报码的编制方法以及雷达回波拼图的计算机处理等。指出应用这种拼图技术制作雷达回波综合图,可充分地利用713型雷达定量探测的降水回波信息,是气象、航空、水利等部门警戒和预报强对流天气和暴雨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刘娟  宋子中  程铁军 《气象》1994,20(10):42-45
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功能和技术问题,系统是对天气雷达数字化终端的再开发,它由天气雷达联防报自动编制和降水回波图打印两部分组成。系统用8088宏汇编语言编程。使用这个系统显著提高了天气雷达业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区域加密报由新电码向旧电码转换的编程方法,实现区气象台自动填图系统填写区域小图的延续使用,解决了该系统因无源程序不易改造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填图工作是天气预报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提高填图工作的质量和时效是填图员光荣的职责。填图工作看起来十分简单,无非是把电码变成各种数字符号填在天气图上,然而,要把填图工作做好,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认为,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做到: 一、填图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认识到填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预报工作的成败,影响服务的经济效益。要树立起事业心,把自己的工作同“四化”建设联系起来,才会感到有意义、有奔头。 二、填图员应当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不能满足于只会填图。要明瞭、熟悉各种报类的报头代号,各类地区、高空的天气报告电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空探测多数是采用无线电码遥测法进行测量。与701雷达配合、工作时回答器受雷达发射的“讯问信号”所触发,立即发射出“回答信号”又为雷达所接收作为回波信号。这种一问一答的工作状态就构成了2次雷达的基本特点,故称为2次雷达。探空仪施放后,约以35~60电码/m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向地面拍发温、压、湿电码信号,信号接收者用收报机或701雷达接收来自探空仪的信号。信号接收是整个探空工作的关键,它是记录整理的依据,直接关系到探空资料的准确性,所以要求信号接收者认真负责地接收记录每一个电码信号。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9.
天气雷达回波区域拼图实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天气雷达存在型号繁多、开机时间不定等问题,提出天气雷达回波图像功率、时间、空间的归一处理方法,将不同雷达的回波图像归一化,为拼图提供统一的数据源,利用重叠区域回波技术构成组网雷达回波图像,采用球面投影技术,得到较为理想的天气雷达区域回波图。  相似文献   

10.
张林  杨洪平  裴翀  高玉春 《气象》2018,44(2):268-276
文章介绍相邻雷达在重叠区回波差异的检测方法,造成邻近两部雷达在重叠区回波差异的原因分为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排除遮挡、地物/超折射杂波及大气衰减等外界因素,根据雨滴直径与下落末速度的关系,对相邻两部雷达基数据进行时间、空间一致性匹配,比较邻近两部雷达在重叠区域中相同时间、相同采样空间上的回波观测值,若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则是由雷达自身一些因素造成的。文章采用了郑州雷达一次频率源故障过程和广东一次飑线过程中的数据作为个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检测出相邻两部雷达在重叠区的观测值差异,在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实时运行监控业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当检测出某一部雷达与邻近几部雷达存在明显的观测差异时,可通过报警方式将信息传送至雷达机务人员,以便及时查找和解决雷达的故障问题。  相似文献   

11.
1引言1997年,加拿大开始布设横贯全国的29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计划。实施这个计划,除了用于传统的强天气预报以外,还有来自水文、气候应用、数值天气预报(包括资料同化)、环境监测以及包括航空在内的商业性要求。而雷达实际已经作为特需基础设施在这些领域使用,并被公认是上述领域不可缺少的部分。气象局执行该计划采用了自家内部购买雷达硬件元件组装出雷达整机的方式。计划制造安装10部新雷达并把现有的所有常规雷达翻新成多普勒雷达,其中一些翻新雷达需调整站址。图1显示了当前雷达网和计划目标雷达网的情况。该计划按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方向滤波编码法压缩数字化天气雷达回波的原始资料。首先对回波资料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分别出雷达回波的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然后用方向滤波器从回波的高频分量中提取出回波的边缘和纹理,最后对雷达回波的低频分量和边缘,纹理组成的各方向图分别编码,以达到压缩雷达回波原始资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读图     
<正>德国雷达网:期待更好的降水扫描覆盖德国气象局(DWD)业务雷达网中的16部雷达,在1987—2000年间陆续建设完成,其中1994年以后建设的雷达为探测范围更大的多普勒雷达。2009年开始,DWD实施雷达网的现代化建设,雷达更新为新的极化C-波段多普勒雷达。2012年雷达成功增加了5分钟体扫描功能,为提高临近预报质量打下基础。图中给出最近召开的欧洲雷达气象会上,DWD展示引入极化多普勒雷达系统前后,雷达降水扫描探测范围从125km增加到150km(图中给出两种分辨率覆盖区对比),强降水系统因此  相似文献   

14.
秦宏德 《气象》1982,8(11):42-44
台风以其大范围的狂风、暴雨和大海潮等三种灾害给国计民生造成严重的损失。六十年代,我国在北起山东南至广东、广西的沿海地区除有3厘米、5厘米的雷达外,还设置了警戒和监测台风的10厘米波长雷达网。这些雷达的台风降水回波资料为台风的定位和预报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天气雷达均属非相干雷达。警戒台风的雷达也不例外。它只能探测台风降水回波的空间分布、强度和演变情况。雷达气象工作者根据台风降水回波分布型式的各种特点找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的方法。下面将作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在气象填图值班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气象电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掉码现象,如何正确及时地分析判断处理好这些错,掉电码,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注意掌握各种气象电码的组成型式和编报内容。目前我区常用的气象电码有地面电码,高空电码。地面电码又分国内陆地,国际陆地,国内舶船,国际船舶,广西定时。高空电码  相似文献   

16.
冰雹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天气雷达是探测冰雹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除体扫模式的局限外,复杂的山地地形对雷达波束造成的遮挡,对于雷达探测冰雹天气现象的不利影响非常大。针对雹云回波的垂直结构特征,考虑0℃、-20℃层高度和回波强中心高度几个关键参数,分析雷达探测雹云的区域覆盖能力。以位于低纬度高原的云南省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网为对象,分析其探测雹云的覆盖情况,并按探测效果进行了区域分型。与实际降雹天气的对比表明,该评估方法衡量雹云探测范围较合理;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雹云适合探测区约占全省面积的75%,约2%的面积部分遮挡,0.2%被完全遮挡,遮挡比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昭通东北部和临沧东北部。云南省规划的9部雷达全部业务化运行后,理论上90%的地面降雹区能被雷达有效监测和识别,约有3%的地面冰雹区只有当雹云发展到8 km以上才能被识别,约6%只能探测8 km高度以下的回波,可能导致漏判、误判,约8.5%面积为冰雹识别的盲区。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本文所说的雷达组网拼图是指将某一区域的所有雷达进行组网,并将其回波资料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从671-20型绘图仪上输出回波综合图。综合图具有直观、醒目的特点,而且比手工制作更迅速、准确,增强了时效。回波综合图能充分利用雷达探测的降水回波信息,在较大的区域内作短时、短期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的订正预报。也可应用  相似文献   

18.
713雷达数据判读与地学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713型气象雷达为我国自主设计的固定式测雨雷达,目前我国西北部和中部地区的一些气象局仍在使用。文章简要介绍了713雷达的平面位置显示器(PPI)和距离高度显示器(RHI)两种数据的结构和格式,在充分解析后,采用Visual Basic.NET2005开发语言,完成了对两种雷达回波数据的准确判读。并结合GIS二次开发组件MapX,采用常规天气雷达数据产生回波图像的算法,提出并实现了极坐标系下的雷达平显回波图和高显回波图的地学线型与面型可视化,最大限度恢复了雷达数据中存储的回波信息,为准确分析区域降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一代天气雷达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分析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李柏  古庆同  李瑞义  曹俊武  王旭 《气象》2013,39(3):265-280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大规模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以来,已初步形成一个对大、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天气雷达业务网,并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利用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获得的大量实例资料分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实际应用中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如:冷锋、温带气旋、江淮切变线、低空急流、台风,中尺度天气系统诸如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飑线、阵风锋、冰雹和雷暴高压,以及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梅雨锋暴雨的监测能力。同时分析了现有天气雷达业务观测模式中的扫描策略、雷达适配参数设置以及雷达技术体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在不对现有雷达技术体制和结构做重大改变前提下,有针对性提出了:(1)改进现有业务观测模式:一是增加晴空模式和RHI垂直扫描模式增强对晴空回波以及垂直结构精细化探测能力;二是增设高山观测模式增强对边界层的探测覆盖能力。(2)改进雷达适配参数,采用相位编码技术和双PRF技术,把距离不模糊作为第一优先原则,来解决多普勒脉冲雷达体制下的距离与速度模糊问题。(3)增强雷达对弱回波探测能力,提高雷达的时空分辨率。(4)充分利用雷达网的组网技术,开展协同观测实现对大、中、小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时间与空间同步观测。(5)利用双偏振技术,进一步提高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的精度以及对相态的识别。并在上述5方面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雷达技术升级改造的初步方案。展望了未来天气雷达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天气雷达数据三维空间定位公式与任意基线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算法,提出三维可视化Marching Cubes改进算法,在该算法基础上研发天气雷达数据三维显示系统,并使用此系统对雷达观测实例进行了三维分析应用。结果表明:相对于二维平面的分析显示,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气象工作者对天气雷达回波数据的直观理解,更有效地分析出整个回波的轮廓和云内部回波分布情况,对于把握强回波的演变状况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