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火星陨石顾名思义是来自火星的固体物质,是目前人类唯一获得的火星表面的岩石样品,是认识火星形成和演化的窗口。目前共发现火星陨石59块,4块属于降落型,55块属于发现型,而其中大部分发现于南极冰面和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火星陨石属于无球粒陨石,科学家根据其  相似文献   

2.
南极是世界最大的陨石天然保存库,自1872年澳大利亚探险队发现第一块南极陨石以来,到目前为止,在南极41个冰区约2500平方千米的蓝冰区域收集到陨石约37000多块(包括我国4次南极收集陨石样品9834块),使南极成为第一大陨石富集区。南极之所以富集陨石,主要因为:1)南极寒冷和干旱的气候抑制了陨石的风化,使南极陨石的居地年龄(从陨石降落到被发现之间的时间)可达几十万年;2)南极广阔的冰盖提供了陨石保存的场所;3)特  相似文献   

3.
曼桂陨石是新近(2018年6月1日)陨落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目击球粒陨石,其中的主要矿物为橄榄石(Fa_(24.3±0.6))、斜方辉石(Fs_(20.6±0.5)Wo_(0.4±0.2))、长石(An_(11-12)Or_(2-4))、铁镍金属和陨硫铁,次要矿物为铬铁矿、白磷钙矿等.橄榄石和辉石的化学成分表明曼桂陨石属于L型普通球粒陨石.陨石中球粒很少且轮廓不清晰,基质矿物普遍经历过重结晶,重结晶矿物颗粒粒径较大,高钙辉石粒径25–30μm,长石颗粒大多超过50μm,说明该陨石属于6型岩石类型.橄榄石和辉石颗粒中发育有波状消光、嵌晶块状消光现象、平面裂隙和面状变形构造,长石熔长石化并不完全,陨石中观察到宽度不等且纵横交错的冲击熔融脉,表明曼桂普通球粒陨石受到的冲击变质作用可以达到S5级以上.通过熔融脉中的矿物组合推断出熔融脉中矿物经历的压力在15–16 GPa左右.  相似文献   

4.
碳质球粒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物质之一.通过对碳质球粒陨石的光谱分析,可以建立其与母体小行星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探测小行星表面物质成分、研究太阳系早期的演化历史.研究了6个CM2型碳质球粒陨石和11个煤炭样品(碳质球粒陨石所含有机质的地球类比物)可见-远红外谱段反射光谱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与有机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类型的煤样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各有机物碳氢基团的吸收峰深度逐渐降低, 3.41μm处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的吸收深度与H/C比存在线性正相关,当H/C比小于0.55时, 3.41μm处无明显光谱吸收特征.在3–4μm区域, CM2陨石存在明显的脂肪族CH2、CH3吸收带,缺乏3.28μm芳香族CH吸收带,但在5–6.5μm区域存在微弱的芳香族C=C、CO吸收带,指示CM2碳质球粒陨石的有机组分含有脂肪族和芳香族.陨石红外光谱中3.28μm和5–6.5μm区域光谱特征不明显可能是因为在此波段区域存在含水矿物OH的重叠吸收或受到其他不透明矿物的影响,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也说明,需要更长的波段范围才能够准确识别小天体有机质类型.  相似文献   

5.
CK型陨石是一类高度氧化的碳质球粒陨石, 金属/磁铁矿的比值接近零. 与其它类型的碳质球粒陨石(岩石类型: 1-3)不同, 大多数CK型陨石在母体上经历了强烈的热变质过程(550--1270K), 以4-6型为主. 多项证据表明, CK和CV3型陨石具有成因联系. 但是, 两者在岩相结构和化学组成方面仍存在微小差异. 因此, 精细地区分和比较两者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验证CK-CV单一母体假说非常重要. Northwest Africa (NWA) 13943是一块新发现的陨石, 经历过较强烈的热变质作用.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 确定了NWA 13943的岩石类型. 并运用质谱分析技术, 重点测定了NWA 13943陨石的全岩氧同位素和铬同位素组成. 综合岩石结构、矿物化学成分、氧同位素异常(△17O,△代表同位素分馏值)和铬同位素异常(ε54Cr, ε表示样品中的同位素比值与标样中的同位素比值的相对偏差的104倍),CK和CV型陨石的母体可能形成于原行星盘中两个相似但不同的化学源区.  相似文献   

6.
元阳铁陨石是2010年在云南省元阳县山区发现的,其内部的主要矿物为铁纹石和镍纹石,铁纹石的含量很高(约占80%),镍纹石的含量较低.铁纹石中Ni含量为4.88–6.21wt%,镍纹石中Ni含量为26.13–50.27 wt%.副矿物有陨磷铁镍石、闪锌矿和氮铬矿.陨磷铁镍石存在大、小两种颗粒,具有颗粒越大Ni含量越低的特点.元阳铁陨石中没有发现硅酸盐包体.由于经受了地表风化蚀变作用,样品边缘以及铁纹石裂隙间都发生了氧化.元阳铁陨石中铁纹石的条带宽度较粗,属于粗粒八面体结构.中子活化分析结果显示:元阳铁陨石的Ni(7 wt%)和Au(1.565 ppm)的含量都相对较低,和IAB-MG(IAB-Main group)群的铁陨石在化学成分上具有相似性,属于IAB-MG群.相对于其他IAB-MG群铁陨石,元阳铁陨石的Ir(1.00 ppm)含量偏低,这可能是由于其母体中富含Ir的矿相在冲击作用下并没有完全熔融.  相似文献   

7.
We present large scale observations of C18O(1–0) towards four massive star forming regions: MON R2,S156,DR17/L906 and M17/M18. The transitions of H2CO(110–111),C18O(1–0) and the 6 cm continuum are compared in these four regions. Our analysis of the observation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Non–LTE model shows that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f the formaldehyde absorption line is strongest in a background continuum temperature range of about 3 – 8 K. The excitation of the H2 CO absorption line is affected by strong background continuum emission. From a comparison of H2 CO and C18 O maps,we found that the extent of H2 CO absorption is broader than that of C18 O emission in the four regions. Except for the DR17 region,the maximum in H2 CO absorption is located at the same position as the C18 O peak.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nsities and widths of H2 CO absorption and C18 O emission lines indicates that the H2 CO absorption line can trace the dense,warm regions of a molecular cloud. We find that N(H2CO) is well correlated with N(C18O) in the four regions and that the average ratio of column densities is N(H2CO)/N(C18O) ~ 0.03.  相似文献   

8.
彗星情报站     
新发现的彗星 2004年4月发现了7颗彗星:C/2004 G1(LINEAR),P/2004 EW38 (Catalina-LINEAR),C/2004DZ61 (Catalina-LINEAR),C/2004 H1(LINEAR),P/2004 H2(Larsen),P/2004 H3(Larsen),C/2004 HC18(LINEAR)。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1980年10月14日0542—0613—0734UT.,在位于日面S10W15的黑子区(M.W No.21811、AR2725)发生了一个3B级大耀斑。北京天文台的色球望远镜取得了比较完整的Hα观测资料,观测发现在耀斑爆发过程中存在喷焰(Spray)现象及扰动沿弧形轨迹运动的现象。北京天文台的3.2厘米(9395MHz),10.6厘米(2840MHz)总强度射电望远镜取得了完整的总辐射流量密度的时变曲线,参考云南天文台的8.2厘米及日本东京天文台2厘米,Tykw的15厘米,30厘米及S.G.D上的频谱资料对这一形态复杂的微波爆发作一初步的形态分析,与Hα资料作了比较,利用文献中的硬x线资料与射电资料作了初步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天文台用18cmHα色球望远镜取得AR5629活动区(S17,L75)的资料。 这个活动区出现在日面南半球。12天中均为麦金托什分类中的复杂型;8天黑子群面积均超过1000单位以上。在此期间总计产生135个光学耀斑(其中1级26个,2级2个,3级1个),产生X射线耀斑54个(其中M级17个,X级5个)。在15、16、  相似文献   

11.
1989年8月16日,太阳AR5629活动区(S16W96)上空发生一X20的X—射线耀斑。我们取得该耀斑色球Hα单色光照相序列观测资料,该光学耀斑(S16W90)是,1.寿命:约13个小时.到0732—0734UT达极大;2.结构,成环状系、分主环与次  相似文献   

12.
火星陨石可以为研究火星岩浆演化过程提供直接证据并限制其源区特征.通常认为含粗粒橄榄石斑晶辉玻无球粒陨石携带有火星原始地幔的信息,因此选取该类样品Northwest Africa (NWA) 8716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相结构及矿物成分分析. NWA8716由橄榄石、辉石、填隙状熔长石以及其他次要矿物组成.其中橄榄石颗粒有两种级别的粒径,长轴分别约为0.5–1.8 mm和50–400μm.较小橄榄石斑晶内部的熔体包裹体和NWA 8716全岩成分(计算值)均显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亏损([La/Yb]CI值为0.06–0.1),说明NWA 8716源于一个亏损的火星岩浆池.粗粒橄榄石斑晶的来源对衡量该样品是否能够代表原始熔体成分非常重要.对橄榄石晶体的粒径统计分析发现,粗粒橄榄石斑晶应为堆晶.进一步对铁-镁以及稀土元素分配特征的计算表明NWA 8716并非形成于一个封闭系统,但是计算所得原始熔体成分与全岩成分差异不大,因此粗粒橄榄石斑晶应当来源于与母岩浆成分相似的熔体.总的看来, NWA 8716应当来源于亏损型火星幔源区且演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W51M (W51 Main)是一个和HⅡ区成协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在其中可以探测到众多的分子谱线和H、He射电复合线.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基于天马65 m望远镜对W51M的观测数据,证认了主量子数在74–117之间的H、He复合发射线,其中主量子数在74–78之间的H和He的α复合线均被探测到.结合H和He复合线的多普勒致宽,算出该HⅡ区的电子温度约为7400 K, He+/H+的离子丰度比约为0.09,这与已有的研究基本吻合.考虑高信噪比的复合线,即H(n)α(74n78),计算得出W51M的平均湍动速度是13.767 km·s-1.通过确定W51M或其他HⅡ区中的复合线,获取电子温度、湍动速度以及其他物理参量,在电子数密度、元素丰度、恒星形成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分子谱线以及其他波段的复合线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些窄线赛弗特(Seyfert)1型星系因具有GeV伽马射线辐射(伽马噪)而受到持续关注,截至目前,共报道22个伽马噪窄线赛弗特1型星系,另有3个高置信度候选体。利用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数据平台,获取了这些源W 1(3.4μm)和W 2(4.6μm)两个红外波段的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同时性测光数据。采用参数V和标准额外方差σNXV2NXV方法,分析了它们的长期光变现象,结果表明,24个源表现出长期亮度(W 1星等)变化,17个源表现出长期颜色(W1-W2)变化。通过研究颜色与星等的相关性,发现7个源表现出变亮变红现象(Redder-When-Brighter,RWB),4个源表现出变亮变蓝现象(Bluer-When-Brighter,BWB)。最后简要讨论了颜色变化的可能解释和暗示。  相似文献   

15.
紫台观测编号为1988年第115号黑子群(Boulder编号为5060)是1988年6月26日由日面东边缘转出来,于7月9日转到日面西边缘背后,在7月18日过日面中心经圈,历时共13天。这个黑子群的日面坐标是S20和L5。 该黑子群比较大而复杂。在它通过日面期间,最大时的较正面积达2834(以半球面积的百万分之一为单位),这是从第20周至88年以来所观测到的面积最大的黑子群。此黑子群的型别(按麦氏分类)属最复杂的类型,基本上一直保持为FKC型。在6月26日从日面东边缘转出来时,黑子群呈现为一种异常排列,即其前导黑子位于高纬度,后随黑子处于低纬度,而且呈现明显的旋转运动,其转动方向是反时针的。它在过日面期间还不断的有自身的分裂和移动等特性。另外,该黑子群的磁性结构也异常复杂,在经过日面期间始终为δ结构。基于以上这些形态特征,促使这黑子群在通过日面这段时间内,先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耀斑活动(其中有44个C级和13个M级的X射线耀斑),并大都伴随着显著的射电爆发,而且引起了多次相应的电离层突然骚动(SID)(有60个耀斑伴随着相应的电离层突然骚扰)。  相似文献   

16.
吴凌翔  杨戟 《天文学报》2005,46(2):136-144
对MSX红外暗云G79.2+0.38的11'×7'的区域范围进行了12CO(1-0)、13CO(1-0)和C18O(1-0)谱线的同时观测.观测到的两个C18O(1-0)谱线所界定的云核峰值分布分别对应MSX A波段的两块高消光区域.该区域的氢分子柱密度N(H2)-(5-12)×1022 cm-2,平均密度n-(3±1)×104cm-3.两块分子云核的13CO的线尺度分别是1.7和1.2 pc,而C18O的线尺度分别是1.2和0.6 pc,它们包含的质量为2×102-2×103M(?).分子云核的视向平均密度结构可用幂函数(?)(p)-p-0.34±0.02表征. 13CO和C18O的丰度和典型的光学暗云相比低了4至11倍,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13CO和C18O的相对丰度比X13/18随柱密度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50个Ⅰ型Seyfert星系的L(H_β)、H_β谱线的零强度宽(FWZI),以及假设吸积物质流模型,求出它们核的质量、热光度和临界光度(Eddington 光度)。发现这样会构成低红移QSO-Ⅰ型Seyfert-Ⅱ型Seyfert的星系核质量分布的序列(图1),Ⅰ型和Ⅱ型Seyfert星系的热光度与临界光度的比值的直方图,也有一个较大的重叠(图2)。再用讫今有的38个Ⅰ型Seyfert星系的X射线光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 L_(x(2-10keV))∝M,L_(x(2-10keV))∝(FWZI)~2,利用球吸积模型对结果进行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朱留斌  杨戟  王敏 《天文学报》2007,48(2):153-164
利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观测站13.7米望远镜在IRAS 02232 6138方向进行了13CO,C18O,HCO 和N2H 的观测.随着探针分子的激发密度从13CO到N2H 逐渐增加, IRAS02232 6138云核的尺度从13CO的2.40 pc减小到N2H 的0.54pc,云核的维里质量从13CO的2.2×103M⊙减小到N2H 的5.1×102M⊙.研究发现,该方向区域内存在双极分子外流.对云核的空间密度结构用幂函数n(r)αr-α的形式进行拟合分析,得到α=2.3-1.2;随着探测密度的增加,该指数逐渐变平.分析得到, 13CO/C18O分子丰度比值为12.4±6.9,与暗云的11.8±5.9及大质量核的9.0-15.6值一致;N2H 丰度是3.5±2.5×10-10,与暗云核的1.0-5.0×10-10和大质量核的1.2-12.8×10-10值一致;HCO 丰度为0.9±0.5×10-9,接近大质量核的1.6-2.4×10-9值,没有发现HCO 丰度增长.结合IRAS数据,得到云核的光度质量比范围为37-163(L/M)⊙,由IRAS光度估计, IRAS 02232 6138方向云核内嵌埋的大约是一颗主序O7.5星.  相似文献   

19.
AR5047活动区是第3次联测期(1988年6月24日-7月7日)的第1个目标。该活动区在22日前只发生过一些级别很低的小耀斑,但是在23日和24日接连爆发4个X级的X射线耀斑,其中23日0923UT的1B/X1.6耀斑和24日0422UT的2B/X1.3耀斑均被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特别是24日的2B/X1.3耀斑除用Hα线心之外。还用±0.5A;±0.75A;±1.0A的偏带作高时间分辨(~5秒拍摄1画幅)的观测。 本文刊载该耀斑的Hα和偏带时间发展系列照片和耀斑开始时的白光黑子群精细结构照片。 从系列的耀斑像上清楚看出该耀斑有好几个初始亮点在不同时间发亮并到达其亮度和面积极大。比对Hα和偏带单色像以及白光黑子群的精细结构指出,耀斑主要亮块发生在黑子群的破裂处,并遮盖主要黑子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大事聚焦     
日期内容8月4日.“轨道太阳天文台7号”首次探测到高能太阳,射线谱线(1972)8月6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在火星陨石A山840(刃1中发现原始微生物化石(1996)8月7日.“水手7号‘,在3500千米处掠过火星,发回126幅高质量照片,主要是火星南半球的图像(l%9)。8月10日.美国天文学家霍尔发现火星外侧的卫星—火卫二(1877).“月球轨道1号”发射(1966),此后陆续发射的2一5号,均获成功,提供了月球表面的高质量图像。.“麦哲伦”进人环金星轨道,开始执行雷达测绘金星表面的计划(1990),1994年菜月n日在金星大气中烧毁。8月13日.威特发现爱神星(,J、行星433号)(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