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在渭南黄土剖面所测得的年龄结果和时间标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粒度、磁化率等气候曲线的分析,对该剖面十五万年以来一些主要地层界线和气候事件的年龄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如下:1)S1/L2界线位于剖面1180cm处,从时间标尺上可知其年龄为128800aB.p.,同末次间冰期起始的年龄相一致;2)L1/S1的地层界线年龄为74220aB.P.,同SPECMAP曲线中末次间冰期的结束年龄相吻合;3)渭南剖面所指示的末次盛冰期约在20000~18000aB.P.之间;4)在20000~18000aB.P.之间的末次盛冰期,有一段不足1000a的快速堆积期,其堆积速率是中国黄土平均堆积速率的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渭南黄土剖面所测得的年龄结果和时间标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粒度、磁化率等气候曲线的分析,对该剖面十五万年以来一些主要地层界线和气候事件的年龄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如下:1)S1/L2界线位于剖面1180cm处,从时间标尺上可知其年龄为128800aB.p.,同末次间冰期起始的年龄相一致;2)L1/S1的地层界线年龄为74220aB.P.,同SPECMAP曲线中末次间冰期的结束年龄相吻合;3)渭南剖面所指示的末次盛冰期约在20000~18000aB.P.之间;4)在20000~18000aB.P.之间的末次盛冰期,有一段不足1000a的快速堆积期,其堆积速率是中国黄土平均堆积速率的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3.
关中盆地渭南地区十五万年来的黄土剖面记载了6个大的成壤期。本文对古土壤形成时的古环境进行了解译,并对它们在不同分类系统中的位置进行评价。全新世土壤S0是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淋溶湿草原土。马兰黄土中包含两层古土壤,属典型黑钙土。S1古土壤由三层土壤复合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典型黑钙土、淋溶湿草原土和深色淋溶土。成壤期与全球冰量较小的时期相对应,但古土壤的类型及发育程度与深海氧同位素所推测的全球冰量的变化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相反许多方面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变化有较大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北京西山是中国末次冰期旋回风成黄土与古气候研究的经典地区除风成黄土外,该区各种次生黄土也十分发育,由于后者的堆积速率较大,其环境变化的分辨率更高。次生黄土中S1古土壤由3层古土壤夹两层黄土构成,L1中的古土壤由两层古土壤夹1层黄土组成。经年代测定和古气候分析,S1中的3层古土壤分别可与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中的3个暖期对比,S1中的两层黄土可与5阶段中的两个次阶段对比。  相似文献   

5.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漠-黄土边界带地处东亚季风边缘,这一地区的风成沉积即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地反映了东亚季风环流的演变历史。末次间冰期的沉积(S1)由三层古土壤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组成,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的五个亚阶段(a-e)则很好对比。末次冰期的沉积(L1)由三层古风成砂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构成,由此反映了与上述三层古风成砂对应的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是沙漠-黄土边界带冬季风活动加剧、沙漠扩大的时期。全新世的沉积是由一层草原上(S0)和其上的流沙组成,但这层流沙是在最近两千年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当地特定风场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已不具备明显的气候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漠-黄土边界带地处东亚季风边缘,这一地区的风成沉积即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地反映了东亚季风环流的演变历史。末次间冰期的沉积(S1)由三层古土壤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组成,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的五个亚阶段(a-e)则很好对比。末次冰期的沉积(L1)由三层古风成砂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构成,由此反映了与上述三层古风成砂对应的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是沙漠-黄土边界带冬季风活动加剧、沙漠扩大的时期。全新世的沉积是由一层草原上(S0)和其上的流沙组成,但这层流沙是在最近两千年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当地特定风场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已不具备明显的气候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文远  刘嘉麒 《地球科学》2000,25(1):98-102
利用细颗粒热释光技术对渭南剖面重要地层界线片的7个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并在此基础,结合已发表我项式回归方法建立了渭南剖面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时间标尺,其中S0/国-1,L1-1/L1-2,L1-4/国-5,L1-5/S1,S1/L2的界线年龄分别为1.1,2.5,5.1,7.6,12.8ka除了L1-4/L1-5的界线年龄与氧同位素3阶段的起始年龄差距较大之外,它们与SPECMAP深海氧同位素5以上各  相似文献   

8.
陕西渭南黄土剖面系列链烃化合物的分布与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颜备战  贾蓉芬 《地球化学》1998,27(2):180-186
用GC-MS分析了陕西渭南阳郭剖面S0-L1-S1层段代表性样品的链烃组分与分布。古土壤和黄土亚层中正烷烃呈不对称双峰分布,前组峰位于C16-C24,主峰为C18;后组峰高于前组峰,主峰为C31,CPI值为2-04。  相似文献   

9.
用黄土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古气候定量估算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孙继敏  刁桂仪 《地球化学》1999,28(3):265-272
尝试了用表土地球化学转换函数恢复渭南剖面最近13万a米的古温度,古降水。结果显示:(1)全新世适宜期及末次间冰期时,降水量显著增加,渭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可大于700mm(2)末次冰期时降水量明显低于全新世适宜期及末次间冰期,但是这一时期有一些次一级的变化;特别与深海O同位素阶段4对应的时期不仅降水量显著降低,而且还有更次一级的变化;(30全新世适宜期时,渭南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在12-14℃左右,末次冰  相似文献   

10.
洛川黄土微米级至纳米级物质颗粒度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易惟熙  刘东生 《地球化学》1995,24(4):327-333
以洛川黄土剖面为对象,应用碎形模式和分形理论进行颗粒分布特征研究,获得了S1层位古土壤微米级至纳米级粒子数、单位表面积、质量、表面积、粒子数积分量等与粒径关系的一组关系曲线。S0、L1LL1、L1LL2、S1、L2等层位全岩样品比表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各层位全岩样品颗粒比表面积由小到大的递变次序与样品层位所反映的气候由冷至暖的递变次序恰好一致。呈现了一种新的可能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S1  相似文献   

11.
黄土剖面中古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通过对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碳酸盐总量、氧化物比值和元素演化周期性的分析,讨论了黄土高原地区2.4Ma以来古气候的演化模式。对渭南黄土剖面高密度连续采集的样品,着重分析了CaCO、Fe2/FeO值和有机碳的高分辨记录。指出它们的变化彼此同步(但趋势不尽相同),与黄土一古土壤系列变化一致,井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可进行良好的对比。它们综合反映了该区134500年来有五次万年级的暖湿(或凉湿)一冷干的气候波动,其中各期又有若干次级的小颤动。它们的变化与季风影响强弱程度明显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细颗粒热释光技术对渭南剖面重要地层界线处的 7个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已发表数据利用多项式回归方法建立了渭南剖面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时间标尺 ,其中S0 /L1- 1,L1- 1/L1- 2 ,L1- 4/L1- 5 ,L1- 5 /S1,S1/L2的界线年龄分别为 1.1,2 .5 ,5 .1,7.6 ,12 .8ka ,除了L1- 4/L1- 5的界线年龄与氧同位素 3阶段的起始年龄差距较大之外 ,它们与SPECMAP深海氧同位素 5以上各阶段的界线年龄可进行较好的对比 ,而L1- 4/L1- 5的界线年龄与北太平洋风尘记录的氧同位素年龄却有很好的一致性 .  相似文献   

13.
TheWeinanloesssectionislocatedatNanjiangVillage(34"21'N,lO9"3l'E),YangguoTown,Weinan,ShaanxiProvince,whichisoneofthecontinuousloesssequencedis-coveredofthelasto.l5MaB.P.,whichhassoforbeenthebestdatedbyboththeAMSl4CandTL(Liuetal.,l994),andisusedasastratigraphicstandard.Basedontheorbitaltuningmethod(Dingetal.,l99l)lapreliminaryhighresolu-tiontimescaleofthissectionhasbeenestab1ished(Liuetal.,l995).Howeverlinrecentyears,increasingeffortshavebeenmadetodocumentsub-orbitalscaleclimaticvariat…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陕西渭南剖面的黄土、化学组成、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矿物波谱特性等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取环境信息,试图建立黄土中高分辨演化序列及其所表征的环境变迁标志之间的关系,编制了干旱化黄土波谱-地球化学综合特征曲线图。最后,对近十万年来环境变迁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西北部黄土沉积的粒度变化同时受控于沙漠进退和冬季风强度波动,因此,此区粒度可视为季风-沙漠系统变迁的替代性指标。本研究以2cm为间隔,对李家塬和新庄源S2以上部分做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倒数第二次冰期中的冰阶时段与末次冰期类似,存在着频繁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而末次间冰期这类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东亚季风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球冰量和太阳辐射变化被认为是黄土区古环境在轨道时间尺度上演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然而 ,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记录了两类极端气候事件 :以发育程度较好的S4、S5 1和S5 3古土壤所代表的极端暖湿期及以砂黄土层L9和L15为代表的极端干冷期。它们既不能用全球冰量的变化来解释 ,也不能用太阳辐射的变化来直接解释。对渭南、长武和西峰剖面的研究揭示出 ,S4,S5 1和S5 3古土壤是形成于亚热带半湿润环境下的土壤 ,S5 1形成时的年均温至少比现今高 4~ 6℃ ,年降水量高 2 0 0~ 30 0mm ;砂黄土层L9和L15形成时高原中部的估算年均温和降水分别大致为 1 5~ 3℃和 15 0~ 2 5 0mm ,当时整个黄土高原地表裸露 ,风力强盛。上述事件在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中没有明确反映 ,但 3个极端暖湿期对应于世界大洋的碳同位素高峰 ,说明它们具全球性意义 ,同时表明这些古土壤的高成壤强度不是时间因素所致。海陆对比揭示出 ,上述两类极端气候事件分别对应于北大西洋深层流 (NADW )强度最强和最弱的时期。据此认为 ,北大西洋深层流强度变化是影响东亚季风气候的重要因素 ,且这种作用同时体现于古冬、夏季风的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7.
五十万年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0.5MaB.P.就已出现,但也并非从其出现之初就持续至今。沙漠-黄土边界带的风成沉积所记录的沙丘活化和固定的多次转变是第四纪时期毛乌素沙漠对气候振荡响应的结果。五十万年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石峁剖面记录了13层古风成砂,代表了13次沙漠大规模的南侵。沙漠的南侵不仅可以发生在冰期鼎盛之时,同样也可以发生在间冰期中的寒冷气候幕出现之时。此外,鉴于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气候敏感性的特点,石峁剖面的地层记录还表明了第四纪时期不仅有冷期与暖期的多次旋回,而且冷期和暖期发生时还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