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94年5月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地震会议上,专家们指出: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大量建筑物、工程设施不抗震倒塌造成的。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抗震办公室,全国各抗震设防区也相继成立了抗震办公室或抗震管理机构;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工程建设抗震设防方面的行政和技术法规。当前我国大陆正处于历史上第五个地震多发期,我省有几个市、县(市)处于地震烈度分别为6度和7度区。在省政府和建设部抗震部门的领导下,近十年来我省各级抗震办公室与有关业务主管部…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气象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目标管理,结合本省的实际,不断总结、提高与完善,逐步形成了有江西特色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和机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实效。1998年以来,江西省气象部门连续七年在中国气象局开展的目标管理考核评比中获优秀达标单位称号,曾连续六年进入省(市、区)局目标管理考核总分排名前五名,受到中国气象局的通报表扬和奖励。  相似文献   

3.
粤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我省台风灾害最频繁而严重的地区。例如,7619号台风,9月20日在湛江市登陆,造成了粤西罕见的特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水位猛涨,鉴江下游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洪水包围了城镇。9615号台风于1996年9月9日中午11时在吴川市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以上,穿过湛江市区、遂溪、廉江等市、县,进入广西省境内而减弱、消失。受其影响,南海北部海面、珠江口以西我省沿海海面,先后出现8级以上大风,其中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出现11~12级大风。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  相似文献   

4.
前言     
我省位于长江中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频繁,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汛抗洪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国家将《长江中上游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研究》课题列入“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第九项。该课题由我省气象局主持。其研究目的是,在长江三峡和荆州地区建立一个初步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5.
全国气象事业发展第8个五年计划中指出:“八五”期间,气象业务建设重点,除建成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实时业务系统和风云-2号气象卫星资料地面接收处理系统外,还要在中后期开始新建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和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两个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11月26日,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宏观震中在九江县港口乡。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为北东向的椭圆,烈度分布受瑞昌盆地内地形地貌条件的控制;5.7级地震的最大余震为ML5.3级,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余震较丰富,余震区长轴为北西向。此次地震经历了较长期的应力应变积累过程,发生在江西分宜—黄海北部北东向ML≥4.0级地震活动带和湖北西部—江西南昌ML≥3.0级地震活动带的交汇部位,与大区域地震活动性中长期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1998年青藏高原123个气象台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经历了一次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显著增加的气候突变。以突变点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为相对暖干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青藏高原进入相对暖湿时期。由此,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和突变理论上可以初步判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气候年代际变化实现了由暖干型向暖湿型的突变。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突变早于相对湿度突变;青藏高原的增温、增湿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季;春季亦增温、增湿,但增幅小于冬季;夏季出现增温和略减湿现象;秋季为明显增温,但湿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张菊生 《气象》1979,5(1):38-40
世界气象组织(WMO)在1963年3月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气象大会上正式采纳了世界天气监视网(WWW)的基本概念,并着手拟订具体计划,经1967年3月第五届世界气象大会批准,WWW计划从1968年起正式开始实施。整个计划以四年为一期,1968—1971年为第一期,1972—1975年为第二期,目前处于第三期。 WWW计划主要由全球观测系统(GOS)、全球资料加工系统(GDPS)和全球电传通信系统(GTS)组成。本文重点对全球电信系统以及近年开通的北京—东京气象线路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9.
南涝北旱的年代气候特点和形成条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最近50年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年代际及年际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夏季旱涝趋势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夏季主要雨带位置南移的气候趋势,以及亚洲大陆高压、ENSO事件对夏季降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夏季旱涝分布气候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可能预示夏季进入南涝北旱的年代气候时期。这些结果对于降水的年代气候预测和短期气候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进程的统计事实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及四季的气温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气温变化的主要差异及其增暖进程。结果表明,我国年平均气温是呈上升趋势的,但80年代以前年代际变化并不明显, 升温幅度不大。我国气候增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增暖加速,急剧增暖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经历了由偏冷向偏暖的趋势转变。我国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在80~90年代增暖的进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冬季增暖开始时间最早、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急剧加速,其原因除了冬季气温持续攀升作用外,春、夏、秋季气温上升, 特别是春、夏季增暖幅度的加大增暖区域的显著扩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2001-2005年五年间春季卫星云图监测沙尘天气图像,对其中的典型沙尘天气过程和其对应的高空及地面实况场进行了分析,通过总结其过程发生前后的环流特征及规律,旨在发现影响我省的沙尘天气在卫星云图上的表现和特征,为今后监测此类天气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2月,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了169号决议,决定把1990年开始的本世纪最后十年定名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简称“国际减灾十年”),其宗旨是通过共同的国际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该活动的设想是早在198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法兰克·普勒斯博士在第8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1988年,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领导下,成立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计划署、救灾署、粮农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10多个部门参加的国际减灾十年指导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3个台风(即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生成,较多年平均(27)偏少4个。其中,第2号台风“鹦鹉”、第4号台风“黑格比”、第6号台风“米克拉”、第7号台风“海高斯”和第16号台风“浪卡”5个台风分别在我国广东阳江、浙江乐清、福建漳浦、广东珠海和海南琼海等地沿海地区登陆,这一数字与每年平均登陆我国的台风数7个相比偏少2个。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气候预测研究和业务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进行了有关中国旱涝等方面的研究,50年代末正式发布短期气候预测服务,6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都要召开由气象业务部门主持的全国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参加单位除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气象业务部门外,还有科研、高校、水利等单位,一直坚持至今,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气象局在气象事业发展第九个五年(1996~2000年)计划中明确的气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造就一天覆盖气象学科各专业领域,具有相当水平和实力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重点是副研级以上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着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拔尖人才,为下世纪初有一定数量进入世界气象科技前沿的优秀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九五’康在副研级专业技术人员中,45岁以下的年轻人才达到1/3左右,在正研级专业技术人员中,SO岁以下的人才争取达到1/5左右。”未…  相似文献   

16.
1 暴雨天气过程 2008年7—9月,江西省共出现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表1),均出现在7月,与历史同期相比,属暴雨日偏多年份。其中,7月19日和30目的暴雨过程分别由7号台风“海鸥”的外围云系以及8号台风“凤凰”进入江西所致,且后者为2008年对江西影响程度最大的台风。7月29日20时至30日20时全省有22县(市)先后出现暴雨,寻乌、安远、宜黄降水量超过100mm,以寻乌194mm为最大,并创该站历年7月日降水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2002年第3季度,广东省各地降水偏多,部分地区降水特多,各月降水分布较均匀.季平均气温东南部地区偏高,北部地区及中部偏西地区偏低,季日照时数普遍偏少.今年登陆我省的初台出现时间较晚,8月和9月各有2个热带气旋登陆我省,它们是12号强热带风暴"北冕"、14号强热带风暴"黄蜂"、18号强热带风暴"黑格比"、20号热带风暴"米克拉".  相似文献   

18.
《气象科技》1975,(7):38-40
日本气象厅于1970年在日本海(39°N,133°30′E)建立了第一个海洋气象浮标站,即气象厅一号(JMA—01),紧接着于1971年在气象厅一号东北方向约150公里的地方(39°50′N,134°40′E)建立了气象厅二号(JMA—02)。气象厅一号是从1968年初开始由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研制的。从1972年起,对二号浮标站的船体进行了所谓的大型化改造,制成了气象厅三号(JMA—03)大型浮标站,于1973年定位在四国南约500公里的太平洋上(29°59′N,135°30′E)。建立这类大型海洋气象自动观测浮标,也做为世界天气监视网(WWW)的观测计划之一,按此计划日本共建四个,即除JMA—03外,还包括1974年8月定位在东海(30°20′N 125°10′E)的  相似文献   

19.
自1960年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以来,至今国际上已经发射了近150颗气象卫星,形成了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组成的全球气象卫星监测网,日夜不停地监视全球天气与环境的动态变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气象卫星的发展。我国从1977年开始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先后成功的发射了4颗FY-1号极轨气象卫星和2颗FY-2号静止气象卫星。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系列分为(01)批和(02)批两个批次,01批生产了三颗星即01、02和03星,其中02星和03星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发射入轨,定点,命…  相似文献   

20.
近500a福建汛期旱涝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FFT、连续和正交小波变换分析了近500a福建汛期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旱涝等级有2~3a和10a左右的显著周期,但其他显著周期有空间和时间差异;2)近500a福建可以分为3个大的相对干湿期,即干—湿—干阶段,目前处在干旱阶段?从百年变化尺度看,闽北可分为6个干湿阶段,目前已开始向湿润期转换,而闽东和闽南则可分为5个干湿阶段,目前尚处在干旱期。从年代际尺度上看,近百年闽北、闽东和闽南都可以分为4个主要的干湿阶段,闽北目前处在湿润期,闽东和闽南也已进入了湿润期;3)闽北从16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前期旱涝等级有弱的增加(变干)趋势,而20世纪则有减小(变湿)趋势,闽东20世纪以前有弱的减小(变湿)趋势,20世纪前期明显增大(变干),闽南则无明显趋势。福建3个区域旱涝等级的年际变化的方差贡献皆达到80%以上,而年代际变化的方差贡献占不到15%,百年尺度变化占5%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