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古河流对煤层的冲刷,可使煤层变薄,不可开采,甚至全部冲掉。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如能掌握煤层冲刷规律,对古河流流向、宽度、下切深度、分叉等进行预测,将会有助于巷道的合理布置及工作面的顺利开采。“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根据本矿多年来井下地质观测实践,发现五煤层沉积之后不久,在不小的范围内发育了古河流,使五煤层,甚至其下的六煤层遭到冲刷侵蚀。经井下钻探及对河流冲刷沉积物的定向取样观测,初步掌握了本矿Ⅲ断层以南古河流的流向,并用之于新采区古河流冲刷的预测上,见到一定的效果。兹加以整理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阳泉矿区煤系地层形成于海陆交互相的过渡环境,其煤层的形成、赋存、厚度变化、分布均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和影响。根据分析成煤环境、预测煤层赋存变化情况,为煤炭资源补勘和开采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根据铁法煤田大隆井田钻探和矿井地质资料,应用趋势面分析法对4#煤层顶板3m范围内砂体累计厚度进行拟合,由二次趋势面图和二次趋势面剩余图来分析砂体累计厚度在区域上的变化规律和局部异常特征,据此所确定的4#煤层冲刷带的位置和展布方向与矿井实见的4#煤层冲刷带吻合程度较好,表明应用趋势面分析法预测煤层冲刷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方法预测了大隆井田尚未开采的12#煤层的冲刷带;预测的结果可供采场设计参考,以避免或降低煤层冲刷带对采煤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煤层及其顶底板之间物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易导致层间干扰,影响煤层气产能。阳泉矿区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主要可采煤层有3#、8#、9#、15#煤层,其中3#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以该区YQ-191和YQ-359井为例,通过分析8#、9#、15#煤层在渗透率、储层压力、煤层厚度、含气量、埋藏深度、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发现,YQ-191井8#、9#的各项参数较为接近,层间干扰小,适宜合层开采;YQ-359井8#、15#煤层渗透率与储层压力相差较大,层间干扰严重,合层开采严重影响15#煤层的产能,该井8#、15#煤层不适宜合层开采。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评价奥灰含水层对轩岗矿区刘家梁煤矿5号煤层开采威胁程度,确保矿井安全开采,根据矿井以往相关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本文以刘家梁煤矿5号煤层底板带压开采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对煤层底板奥灰含水层的富水性、隔水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底板采动破坏深度等综合分析,利用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计算分析和5号煤层底板突水系数计算等评价方法,对煤层开采发生底板奥灰突水的危险性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得出了在完整底板情况下5号煤层可以安全回采,同时还提出了煤层带压开采的防治水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震属性解释煤层冲刷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地震属性技术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应用于煤层冲刷带的解释工作中。首先从煤层反射波中提取了多种地震属性;然后分析对比地震属性与煤层冲刷带的响应特征;最后利用响应特征明显的地震属性对煤层冲刷带进行了综合解释,确定了煤层冲刷带的范围。与传统钻探解释方法相比,地震属性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圈定煤层冲刷带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铁法矿区冲刷带发育的地质背景;指出比较常见和对煤层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冲刷带成因类型是同沉积河道冲刷带、沉积后河道冲刷带和继承性河道冲刷带,并阐明了它们的识别特征。在对铁法矿区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煤层顶板砂体等厚图对大隆井田4#煤层中的冲刷带进行了预测;揭示了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的总体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用“煤层一顶板相关原理”研究预测煤层冲刷带的方法。利用大同四台煤矿提供的井田钻孔资料,对11^#、12^#煤层的冲刷问题进行了研究预测。研究预测的结果与实际采掘揭露的冲刷现象极为一致,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有关煤层顶板岩性的资料,运用煤层一顶板相关原理的方法研究预测煤层冲刷可以达到简单、准确、定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35(5):F0004-F0004
随着矿井机械化采煤的需要,对煤矿开采地质条件进行精细勘探的要求日益提高,地震勘探技术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成为煤矿探测断层.褶曲,陷落柱.冲刷带、火成岩侵入体、煤层厚度变化等开采地质条件最有效。最经济的勘探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急倾斜煤层带压开采较水平及缓倾斜煤层存在的突水潜在威胁较大。为了有效防范底板突水情况的发生,昌华煤矿在带压开采急倾斜5号煤层时,于井下布置了三个钻孔,采用了钻孔"三量"观测、压水试验和岩石力学测试等方法,对煤层底板隔水层进行了探查。探查成果表明:5号煤层底板至奥灰顶界隔水层隔水性能较好,厚度适中,且奥灰顶面下约50 m亦可作为相对隔水层,对防护开采5号煤层突水危险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黄文  郭梁  陈康  熊炜 《贵州地质》2019,36(2):141-148
基于地瓜二井田龙潭组主煤层钻孔资料统计分析,结合趋势面法研究17-2煤层赋存特征,并从成煤前后的沉积及构造环境探讨研究井田主煤层赋存的控因,为今后煤矿开采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1) 17-2煤层厚煤带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东南、西北煤层减薄;煤层整体为单斜构造,煤层底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2)成煤前,峨眉山组玄武岩的喷发起到了填平补齐的作用;成煤时,沉积环境主要为潮坪沉积,控制厚煤层发育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西向由于地势增高,而南东向由于潮汐对煤层冲刷,导致煤层减薄;成煤后,以燕山期为主的构造运动对煤层造成一定程度的切割与破坏,造成煤层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2.
以大同矿区同忻煤矿为例,利用关键层理论、物理探测技术和数值模拟,分析双系煤层开采形成的覆岩运动与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石炭二叠系煤层工作面推进至193 m时,覆岩裂隙带发育高度达到最大为174.7 m;(2)物理探测得到3-5^#煤层开采引起的覆岩垮裂带高度约为180 m,综合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确定覆岩裂隙带发育高度与采厚之比为11.7-12.0;(3)侏罗系煤层开采引起的底板破坏及双系间覆岩软弱夹层的缺失为双系煤层采空区联通进一步提供了条件;(4)侏罗系煤层的开采影响石炭二叠系煤层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当石炭系煤层工作面位于侏罗系煤层遗留煤柱下方时,超前支撑压力较无采空区时增大12.4%;(5)研究成果揭示了双系开采相互影响关系,为采取安全开采措施、减弱双系开采相互影响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浅埋采空区下远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直接影响本煤层工作面安全开采和上覆采空区稳定性。针对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开采实际,采用相似模拟试验、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方法研究了2-2煤采空区下伏的5-2煤层开采覆岩运动及裂隙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柳塔煤矿5-2煤层一次采全高开采,覆岩裂隙带贯穿层间岩层导通2-2煤采空区,层间岩层的破断会诱发上覆岩层大面积垮落,工作面出现强烈的矿压显现,同时加剧了上覆采空区围岩结构失稳及地表沉陷。现场实测也表明大柳塔煤矿5-2煤层大采高开采覆岩破坏高度137. 32 m,裂采比20. 2,与模拟结果一致。这些成果可以为大柳塔矿5-2煤层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羊草沟盆地的煤层厚度,煤层大型结构、沉积旋回、岩性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合物探资料、浅部开采资料及岩芯的观察,从不同角度详细论证了羊草沟盆地中部无煤带不是河流冲刷造成的,而是正断层错失造成的。这一些论对今后的探方向及采煤恭发置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预测沁水盆地西缘某矿区煤层古河道冲刷带,开展了地震波数值正演模拟,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结合波阻抗反演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手段,研究了煤层古河道冲刷带分布的特征。后期钻孔验证表明,利用地震资料预测煤层古河道冲刷带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山西宁武煤田某煤矿2#煤层采掘及钻孔揭露情况,发现该井田中部和南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带。通过对比基于优选的4个地震属性的四元一次、四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决定将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煤层厚度数据应用于整个测区古河流冲刷带的预判工作。首先利用GeoFrame系统和Landmark公司Poststack模块,提取2#煤层反射波的各类沿层切片,分析并圈定出2#煤层古河流冲刷带的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垂直时间剖面中2#煤层反射波的各种波形特征,进一步判别2#煤层古河流冲刷带解释的可靠性,然后结合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获得的2#煤层厚度变化趋势图,最终解释出2#煤层古河流冲刷带范围:勘探区内2#煤层厚度变化范围0~5.3m,根据其煤层厚度变化趋势,将全区划分出一大二小3个古河流冲刷带。  相似文献   

17.
承压水导升带是煤层带压开采安全评价的重要因素。为了综合研究其影响因素的作用,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煤层底板突水的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和数值模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开展了工作面宽度(A)、隔水层厚度(B)、承压水压力(C)、煤层埋深(D)、隔水层渗透系数(E)5个因素5水平的有空列正交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煤层底板承压水导升高度与底板含水层水压和隔水层渗透性关系密切;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强弱顺序是E>C>D>B>A,其中因素E和C对实验结果影响显著;初始水头压力越大,水头衰减速率就越大,并随着导升高度的增加而加快。改变影响因素而导致承压水压力的变化揭示了煤层开采过程中承压水导升带高度的变化规律,为带压煤层的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Staub和Cohen(1979)、Kra-vits等(1981)、Taylor等(1981)详细地研究了煤层中非煤夹层的成因和形态、古河道对泥炭沼泽的冲刷、侵蚀以及潮道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有助于确定煤层厚度变化速度及相对连续性,并用来预测厚煤远景区和可采界限,使开采效率更高。实际上,这种研究也是对成煤模式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晋城矿区晋普山煤矿目前开采9煤层,煤层瓦斯含量高,经鉴定属高瓦斯矿井。利用井田地质勘查成果及井下瓦斯监测数据,对区内瓦斯赋存规律及涌出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煤层煤类、褶皱构造和煤层围岩是其主要控制因素,而煤层埋深对瓦斯赋存影响不明显。按开采层和邻近层瓦斯涌出量叠加原理,采用分源预测法分别预测了9、15号煤层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其绝对瓦斯涌出量均大于5 m3/min,局部瓦斯含量较高,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建议矿井做好防范瓦斯灾害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丰沛煤田双楼矿区主采煤层为山西组7煤层,据勘查及井下实际揭露,7煤层厚度为0.24~5.87m,平均2.49m,11线以东较厚、17线以西的地区形成了不少的薄煤区或无煤区。从沉积基底、煤质特征、顶板砂体、煤岩接触关系、冲刷遗留现象、煤层薄化突变性等方面分析了煤层变化的原因,指出区内煤层变薄是由于后生冲刷所致,其冲刷带主要沿河道呈近东西向展布。研究结果为煤矿的后期生产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