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高山林线因其特殊的结构、功能及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贡嘎山高山林线动态,林线峨眉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基于贡嘎山地区现有的峨眉冷杉、川西云杉、川滇高山栎3个林线树种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测定,探讨了贡嘎山高山林线形成生理机制,贡嘎山地区林线树木可能遭受冬季碳限制,"碳源与碳汇"的平衡关系影响高山林线的位置与分布,生长在高山恶劣环境条件下林线树种的发育和幸存,不仅依赖于最小需求的NSC浓度,而且要求冬季高于3的可溶性糖:淀粉比率,以成功越冬和维持其正碳平衡;指出了今后应重点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尺度高山林线动态长期观测与模拟、高山林线树木对极端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高山林线森林植被碳源-汇关系的长期监测等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秦岭植被的影响已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牛背梁作为秦岭东部主脊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地区亚高山林线植被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现状尚未得到广泛关注。依照树木年代学原理,进行响应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探讨了牛背梁林线关键树种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年表特征及对气候响应的海拔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树木生长对气候的敏感性逐渐上升,但轮宽年表的同步性和信号强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2)不同海拔树轮宽度年表的气候响应结果基本一致,对气温的敏感性均较降水强,敏感时段为当年2~8月,差异主要体现在,高海拔树木受生长季末期8月气温的影响较重,中海拔树木受生长季前期3~4月降水和上年冬季10~11月气温的促进,而低海拔树木受初春1~2月降水的限制作用明显。(3)对比分析低、中、高海拔3个回归模型中显著因子的变化趋势,发现气候变化可以促进巴山冷杉生长季的提前,但不同海拔树木的生长动态各异,说明研究区林线不同海拔巴山冷杉生长对全球变化可能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地区拥有世界上最高和最多样的林线。亚高山林线作为山地森林和高山植被之间最明显的边界之一,多年来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兴趣。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与欧洲同领域的研究相比,喜马拉雅山脉的林线生态学研究不足。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林线的分布格局和气候条件,形成林线的碳供应机制,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下林线的迁移和林木更新。研究发现西藏东部地区是喜马拉雅林线分布最高的地区,大果圆柏和川西云杉是分布最高的林线树种,林线是低温限制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形成的,全球林线有相当一致的低温阈值,而水分和养分并非林线形成的全球限制因子。在未来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预计林线将向更高海拔推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林线交错带树木更新增加比林线推进更常见。为了使我们能够预测人类活动和相关的全球变化对这一敏感区域的潜在影响和变化,需要对林线交错带进行更详细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4.
低温事件的加剧可能是限制高山林线向更高海拔爬升的一个关键原因,然而有关高海拔地区不同海拔、不同植被覆盖下的低温事件分布特征的研究十分缺乏。通过对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同一坡面不同海拔森林和灌丛冠层温度和土壤温度的监测,并基于冠层温度和土壤温度计算植物的生长季长度,分析生长季期间低温事件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的分异特征,得到如下结果:1.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比冠层温度定义的生长季滞后近一个月,且对于亚高山森林和林线,冠层温度定义的生长季长度明显大于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长度。2.无论以哪种方法定义生长季,期间出现的低温事件均表现为高山杜鹃灌丛亚高山针叶林和林线,前者低温事件出现频率达后者的2~4倍,且总体而言高山杜鹃灌丛中低温事件的强度更大,持续时间相对更长。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杜鹃灌丛存在更多的低温事件,而且随海拔增加,其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加剧,这可能直接限制了乔木树种幼苗在林线之上低矮灌丛中的存活和生长,进而限制了林线乔木树种向更高海拔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罗辑 《山地学报》2003,21(4):511-512
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山森林立地的气温逐渐降低,最终形成分布的不连续,林线就是森林分布的上线。温度与林线形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此外,水分状况、地形、土壤养分及其它干扰因素也影响林线的形成[1~3]。对林线的认识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还是形成了许多相近的观点。从热带到极地,林线的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变化呈负相关,林线林木生长季的长短也与纬度的变化呈负相关。在20°N、46°N和68°N,林线高度分别是海拔4000m(Orizaba)、2350m(Alps)和420m(NortherScandes),生长季分别有7~8个月、5个月左右和2~3个月。由于林线结构和功能特殊,引起了…  相似文献   

6.
通过贡嘎山海螺沟峨眉冷杉海拔分布上下限树轮宽度的测定,采用负指数法(NEC)、区域曲线标准化法(RCS)和断面积修正法(BAI)建立树轮宽度年表,基于临近康定气象站气候数据,分析了不同趋势拟合方法峨眉冷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断面积修正法建立的年表更能准确地表征峨眉冷杉的生长趋势;BAI年表与逐月气候因子相关分析显示,在峨眉冷杉海拔分布下限,树木径向生长与前一年6~9月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温度是影响峨眉冷杉海拔分布下限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林线峨眉冷杉与当年7月温度和5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温度和降水的耦合作用影响林线峨眉冷杉的径向生长。  相似文献   

7.
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20世纪以来美国本土1058个样本点的树轮宽度指数和温度、降水数据,通过相关分析,揭示了树木生长速率年际变化响应气候变化敏感度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① 美国树木径向生长速率与温度普遍负相关、与降水普遍正相关,绝大多数地区树木生长受水分条件限制。② 径向生长速率对温度和降水响应敏感度呈现一定的季节差异,最敏感的季节因地区而异,这主要与不同月份温度、降水条件差异导致的水分条件变化有关。同时,径向生长速率对温度、降水响应敏感度还随着气候条件变化而变化,随着年平均温度升高(降低),径向生长速率与温度的负相关逐渐增强(减弱),随着年降水增加(减少),与降水的正相关强度逐渐减弱(增强)。  相似文献   

8.
高山林线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敏感。气候变化首先从个体的水平影响林线的内部结构,然后才影响到作为整体的林线的推移,因此研究乔木个体生理活动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高山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们于中国东部暖温带的五台山、关帝山、太白山森林上限附近白杆(Picea meyeri)、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rechtii)和太白红杉(L.chinensis)生理活动与环境因子的野外测定,分析了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研究区内林线乔木的光合作用不存在单一的限制因子;(2)有关研究表明,光照与温度共同作用于高山林线乔木的光合作用,在光照较低的情况下,温度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3)树线、林缘、郁闭林内三种不同生境条件下乔木光合作用的对比表明,林缘的生境条件最适合植物光合作用。虽然林缘的湿度条件中等,但良好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对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地研究     
山 地 地 理P4 6 3.2 12 0 0 5 0 10 192中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与气候的关系 =Geographicaldif ferencesinalpinetimberlineanditsclimaticinterpretationinChina/王襄平 ,张玲…∥地理学报 .— 2 0 0 4 ,5 9(6 ) .— 871~879通过研究我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沿纬度、经度的变化格局 ,和对高山林线处的温度和基带降水等气候指标的分析 ,对我国高山林线分布高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 :(1)我国高山林线高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变化 .(2 )影响高山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为生长季温度条件 .(3)降水对高山林线高度有显著…  相似文献   

10.
贡嘎山东坡不同海拔高度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建平  王丽丽  徐岩  孙毓  陈津 《地理研究》2010,29(11):1940-1949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气候重建的基础,在不同的气候或环境背景下,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其响应随着地形或海拔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利用采自贡嘎山东坡5个海拔高度的树轮样本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并对年表特征、年轮宽度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区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年轮平均宽度具有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树轮宽度对气候要素的响应也具有海拔差异。在海拔3700m的森林上限树轮宽度与当年7月份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在海拔3000m高度与3月份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而在海拔2800m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的响应关系。通过与海螺沟冰川末端进退变化和文献记载的特殊气候年份对比发现,树轮宽度年表与海螺沟冰川进退变化及文献记录的特殊气候年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宽度年表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Himalayan region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nd most diverse treeline over the world. As one of the most conspicuous boundaries between montane forests and alpine vegetation, the alpine timberline attracted the interest of researchers for many decades. However, timberline in the Himalayas is understudied compared with European counterparts due to remoteness. Here we review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imberline and its climatic condition, the carbon and nutrient supply mechanism for treeline formation, and treeline shift and treeline tree recruitment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Growth limitation, rather than carbon source limitation is the physiological cause of timberline under the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 Nutrient limitation and water stress are not the direct cause of timberline formation. However, more clear local limitation factors are need to integrate in order to enable us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impacts and change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and related global change in this sensitive region.  相似文献   

12.
Climatic variations and changes regulate arboreal growth. In Estonia, the tree‐ring growth variability of coniferous and deciduous trees has been linked with various climatic variabl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However, the dendroclimatic signals of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H.Karst.) have not been explored across the region. Here we compare the growth variability of this species, growing under various site conditions in Estonia, with records of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indices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over a period of 50 years (1956–2005). Western chronologies correlated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p<0.01) with early‐summer (June) precipitation, while eastern chronologies showed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p<0.05) correlation with mid‐winter (January) precipitation. Moreover, the eastern chronologies correlated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p<0.05) with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ndex in January. First,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viously established geobotanical division, rather than forest site types, most probably explains the spatial patterns in spruce growth variability. Second, our findings agreed with the late Quaternary pollen studies showing that the vigour of spruce is limited in the western forests by a combination of climatic (i.e. summer moisture) and edaphic factors. Third, our results complement those of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impacts and threats the changing climate will pose on spruce may be different in western and eastern Estonia, with more severe effects envisag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region through drought‐induced physiological stress.  相似文献   

13.
阿尼玛卿山地祁连圆柏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阿尼玛卿山地5 个坡面20 个祁连圆柏树轮宽度标准年表的分析, 发现公共区间内各树木年轮宽度标准年表中的信噪比SNR 和样本总解释量EPS 值都较高, 说明年表中都含有较强的环境信息; 树轮宽度年表之间的平均相关为0.35 (大多达到95%的置信程度), 具有较好的区域一致性。聚类分析使树木年轮宽度年表分成东、西两大部分, 而年表的第一主分量显示出: 西部树轮的指数序列明显长于东部即树木生长有自西向东扩展的趋势, 并且东、西区域树木生长变化的特征年变化具有同步性。东、西树轮宽度年表中第一主分量和第二主分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和响应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但第二主分量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差异性更显著。西部树木生长PCI 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温度, 尤其当年春末夏初及前一年秋季温度影响最大, 同样降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部树木生长PC2 的主要限制因子是降水量; 而东部树木生长PC1 主要受降水的制约, 第二主分量PC2 的响应分析显示出气候的滞后影响(树木前期生长) 是非常重要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彭剑峰  王婷 《地理科学》2015,35(5):644-651
利用大别山西部的3个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树木年轮采样点的样本,建立3个标准年表,其特征值都表明黄山松树木年轮宽度中含有较高的环境信息;年表间相关密切,区域主要受气候因子影响、南北差异显著;年表与气候因素的相关也显示不同环境生长的黄山松差异性要大于共性;同样多元线性回归也确定该研究区影响树木生长的主导因子为前一年10月的均温,而前一年8月的降水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要素的模拟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极端气候条件下树木的生长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雪岭云杉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新疆伊犁地区雪岭云杉的6个树轮宽度年表 ,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雪岭云杉树轮宽度对于气候要素的响应。统计分析表明,雪岭云杉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在北天山南坡的森林下限,雪岭云杉生长与生长季7~8月降水关系显著;在南天山北坡的森林下限,雪岭云杉生长对生长季前11-次年1月最低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地形对雪岭云杉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影响较大,在南天山北坡,由于森林上下限树木抗寒性的差异,森林下限树木生长对温度的响应强于上限树木;南北坡引起的降水量水平的差异,使得天山不同坡向的树木生长响应不同的气候要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王襄平  张玲  方精云 《地理学报》2004,59(6):871-879
通过研究我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沿纬度、经度的变化格局,和对高山林线处的温度和基带降水等气候指标的分析,对我国高山林线分布高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 我国高山林线高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变化,总体趋势是:在北纬30o以北,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升高而下降,下降速率为112 m/度左右;在30oN以南,则表现出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在东部,高山林线高度变化不明显,西部则随纬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相似的纬度上,高山林线高度呈现出从东向西升高的趋势。高山林线在藏东南的洛隆、丁青、工布江达一带 (约29o~32oN,94o~96oE) 达到4 600 m,为世界最高林线高度,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降低。(2) 影响高山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为生长季温度条件。我国高山林线高度的温度指标为年生物温度3.5 oC,温暖指数14.2 oC·月,生长季平均温度8.2 oC。该指标相应海拔高度的地理差异,导致了我国高山林线高度的纬向、经向变化,和从沿海到内陆林线高度的差异。(3) 降水对高山林线高度有显著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相同纬度上干旱区域的高山林线高于较湿润区域,降水量是通过温度间接作用于林线高度的。  相似文献   

17.
We report the research results derived from identifying the regional climatic signal contained in the coniferous tree ring-width variability for different topo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forest-steppe of the Republic of Khakassia. It is found that under different growth conditions for trees of the same species the climatic signal undergoes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We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ee-ring chronologies of different tree species for an adequate dendr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leading climatic variables.  相似文献   

18.
康淑媛  杨保 《中国沙漠》2013,33(2):619-625
利用采自甘肃省南部莲花山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和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 Mast.)两组不同树种的树轮样芯共计113个样本,通过对两组树木年轮宽度标准年表的统计特征的分析得出: 两组树轮宽度年表的平均敏感度和标准差的变化基本相同,但是紫果云杉信噪比的值要高于青海云杉,说明不同树种包含的气候信息强度不同。两组树轮宽度指数与临洮气象站多年逐月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组树轮宽度指数对气象要素的响应并不完全一致,紫果云杉树轮宽度指数与逐月极端最高温度的相关系数值大于青海云杉,说明这一气候信号在紫果云杉上体现得更加显著。因此,在使用树木年轮进行古气候重建时,应当考虑树种对树轮宽度与气候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两组树轮宽度指数与气候要素以及帕尔默干旱指数(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的季节组合和年均相关性都不显著,所以两组树轮年表不足以用于气候重建。通过与邻近区域的4条树轮年表对比,发现本文两条树轮年表的低值时段与邻近年表记录的20世纪20年代的干旱事件发生的年代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