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大方县小屯乡法启村一组崩塌地质灾害为一高位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崩塌方式以零星崩落为主,威胁下部83户510名居民及法启火车站安全。本文以贵州省大方县小屯乡法启村一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为例,根据勘查及调查测绘,模拟剖面的选取,坡面的参数确定,运用Rockfall软件数值模拟,模拟出崩塌落石运动过程中的特征参数,掌握了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为该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数依据。研究结果表明,Rockfall数值模拟在零星高位崩塌地质灾害勘查中可分析出崩塌落石的主要堆积停留区、最远崩落距离和各点位的落石动能、最大弹跳高度等详细数据,避免了公式计算的单一性,体现了模拟的随机性,与崩塌地质灾害的实际运动特征更接近,可更有效的指导崩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雷山县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触发因素分析,提出一系列防治措施及建议,以促进当地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6,(3)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隶属信阳市管辖,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光山县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通过开展"光山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确定县境内地质灾害隐患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类。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总体上具有数量多、规模差异、危险性不一、引发因素清楚等特征。泥石流多为在坡面有大量块石及沟道中堆积有大量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构成了泥石流的固体物源,一旦遇到足够的水动力条件,极有可能引发形成泥石流。光山县地质灾害隐患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构造剥蚀丘陵区域以及西部剥蚀残山与剥蚀岗地过渡地带,地质灾害隐患在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在5~8月份雨季相对集中。地层岩性、坡体地质结构、坡体形态等是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形成的控制因素。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可为今后光山县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6,(3)
泰顺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是温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较发育,分布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的特点。2014~2015年,泰顺县开展了1:1万比例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通过调查,确定泰顺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69处。其中,滑坡隐患81处,崩塌隐患55处,泥石流隐患33处。威胁2 822人,潜在经济损失7 218.7万元。通过统计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气象、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有关。其中,以人类活动强弱、降雨为主导因素。本文综合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可为今后泰顺县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和思路,以达到防灾减灾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陈亮  张肖雅 《探矿工程》2021,48(S1):391-396
山区大部分公路是削山填谷而建成的,由于建设初期生态保护意识的缺乏,致使公路沿线出现了很多裸露的高陡岩质边坡,从而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非常发育。本文以省道302沿线(河南省林州市马安山村段)的一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例,在充分了解了崩塌危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节理发育情况以及稳定性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保护修复理论,将崩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融入到生态景观修复规划中,完善治理区内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防护功能,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生态景观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崂山风景区旅游沿线主要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崂山现有的崩塌灾害治理工程大多采用清除、加固、支挡等方法,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但在旅游风景区内的治理效果往往不佳。针对崂山风景区内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的特点,并坚持工程效果的环境协调性原则,在对大平岚危岩体崩塌灾害治理中,应用了柔性防护系统(SNS)进行危岩体边坡治理。该系统良好的治理效果充分体现了工程主体的环境协调性,以及能够在消除隐患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坡面生态环境,维护景观的视觉美感。对于崂山风景区内的崩塌地质灾害治理来说,SNS系统在大平岚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崩塌治理思路和具有示范性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7.
四川雅江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遥感解译与工程地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雅江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调查以及单体地质灾害稳定性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雅江县城共发育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83户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G318国道、雅江中学的安全运行;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均处于差和较差级别,滑坡和危岩崩塌为雅江县城最主要危险源;雅江县城地质灾害防治应遵循“工程治理为主,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开展应急排危工程、综合治理工程和专业监测工程,最大限度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雅江县城建设和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8.
针对宜宾市地质灾害数量大、类型多、分布不均等问题,以宜宾市地质灾害隐患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耦合关系为切入点,在资料搜集、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控制效应,可为宜宾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分区部署提供科学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地质灾害隐患与地层岩性关系密切,滑坡(含不稳定斜坡)、崩塌、地面塌陷在软硬相间的块状-层状碎屑岩岩组中广泛分布,较坚硬层状-块状碳酸盐岩岩组与软硬相间碎屑岩岩组的过渡部位亦有利于崩塌的发育,泥石流则分布在易被风化、可提供丰富物源的岩组中。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了地质灾害隐患的整体分布,主要表现为褶皱、断层走向与地质灾害隐患整体展布具有一致性。对于不同的局部构造环境,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程度明显不同,在褶皱构造中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距褶皱核部2 km以外的区域,距离褶皱核部越远,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断层构造中距断层面越近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越大,距离在1 km以内断层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控制效应尤为明显。大致以高县凤滩村—江安县和平村为界,研究区北部应重点关注滑坡(含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建议采取群测群防的防治措施,南部应重点关注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建议采取专业监测、搬迁避让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主要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太原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为依据,总结了太原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滑坡、崩塌、采矿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以及具潜在危险的不稳定斜坡等;归纳分析了太原市地质灾害的规模特征、成因特征,统计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潜在威胁。通过近年来省内外尤其是太原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的调查研究,结合太原市地质灾害隐患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制度建设、宣传培训工作、科学部署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程、强化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监督检查、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期调查和隐患区外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关闭矿山区的采空区勘查治理等地质灾害减灾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眉山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通过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考察和最新地质灾害信息分析,阐述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归纳了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认识了眉山市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澜沧江卡贡乡—如美镇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具有海拔较高、河谷深切、地势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发育较多高位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影响下游水电站建设安全。为保证澜沧江下游水电站的安全建设,利用Stacking-InSAR技术探测澜沧江卡贡乡—如美镇段及其干流两侧5 km范围内的隐患点,获取研究区隐患点数量及分布特征,并选取典型隐患点,分析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内升轨、降轨影像共探测出崩滑隐患点149处,多具有坡体临空条件好、植被覆盖较少等特点,坡体表面多发育有冲沟,局部多发育浅层崩塌,受风化侵蚀较为严重,结构较为松散; ②研究区的隐患点类型主要为崩塌和滑坡,共探测出崩塌隐患54处,滑坡隐患95处; ③研究区滑坡隐患点坡体多发育有局部崩塌现象,且多处于匀速变形阶段,但视线向年均形变速率与累积形变量较大,坡体较不稳定,对澜沧江沿岸居民及下游水电站建设威胁较大。  相似文献   

12.
西藏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多次在易贡藏布、帕隆藏布及雅鲁藏布江下游造成流域性灾害链破坏,如易贡高位滑坡灾害链、古乡高位泥石流灾害链、尖母普曲高位崩塌灾害链、米堆冰湖溃决灾害链等。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并结合前人资料,总结了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成灾模式,认为其可划分为“高位崩滑-碎屑流-堵江-洪水灾害链”、“高位崩滑-堵江-洪水灾害链”、“高位泥石流-堵江-洪水灾害链”、“冰湖溃决灾害链”等4种类型。本文还从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貌与水系、冰川、气象等4个方面分析了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并对其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前条件下,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和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  相似文献   

13.
茶隆隆巴曲位于帕隆藏布右岸,陡变地形孕育了大量高位地质灾害,威胁下游线性工程。采用多源、多期次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建立高位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厘定了研究区高位地质灾害类型,并详细阐述了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高位冰崩、高位崩塌、高位滑坡。其中高位冰崩发育3处,均位于沟谷上游南坡海拔5000 m斜坡,面积在15×104 m2以上。高位崩塌体发育19处,多分布于沟谷中游及上游主沟两侧高陡岸坡,北坡多于南坡。高位滑坡发育2处,位于沟谷上游,滑体以冰碛物为主。上述高位地质灾害在强震或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堵沟,且堵沟后极易诱发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链,对下游帕隆藏布造成堵江风险。  相似文献   

14.
1引言崂山区位于青岛市东南部的黄海之滨,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形上崂山区属中低山丘陵区,崂山山脉横亘南北,形成层峦迭嶂、群峰耸立、沟壑纵横、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的奇特地貌景观。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大量灾害隐患的存在,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威胁,而且给全区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构成直接影响和严重威胁。2崩塌地质灾害现状与成因据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崩塌危岩体岩性为中粒或粗粒花岗岩,风化强烈,均有节理裂隙发育。在近期进行治理的9处自然形成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中,大部…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确保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济南市长清区加大地质灾害监测预防。目前全区各类地质灾害主要隐患点5处,以滑坡、崩塌为主,主要集中在张夏镇、万德镇2个乡镇,长清区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班子,完善3项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体系:一是落实群测群防制度。完善防御预案,在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示牌,发放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相似文献   

16.
青岛崂山地区一直都存在着地质灾害及隐患,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更是加剧了改造环境的人类工程地质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崂山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存在,而且增强了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近年来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区内地质灾害隐患更是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有些已经造成了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区内开展地质灾害研究,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青岛崂山区为实证,针对旅游背景条件下地质灾害隐患存在区域已经建立的灾害监测系统,对监测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和气候因素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强降雨仍然是灾害引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与隐患的存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本文为崂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了地质灾害变形方面的参考资料,并为旅游地区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质灾害研究拓宽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成为影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对汶川I地震区地质灾害进行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模拟,对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震裂山体)和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较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震诱发滑坡灾害发生特点与岩性结构和地形条件有较明显的关系,在硬岩、软岩和松散堆积物分布区,滑坡的启动、运动和停积形式有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都具有高速、高动能、强大动力等特征。强震诱发的崩塌主要包括高位大型崩塌;小规模块石崩落、抛射;崩塌诱发大规模滑坡3类。强震条件下大多数崩塌都表现出一定的水平抛射特征。强烈的地震动力使极震区众多山体大范围震裂松动,形成了大量震裂山体。这些震裂山体的地表裂缝具体又可细分为断裂裂缝、震裂裂缝和滑裂裂缝3类。汶川地震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再加上震后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启动和运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在今后数年内,泥石流将是影响灾区恢复重建的最大地质灾害隐患,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收集有关资料、开展专项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西北部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及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研究区内的典型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综合分析,进一步查明繁昌区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切坡段的孕灾地质条件,查找出切坡转化地质灾害隐患的发育特征和发育规律,总结成灾模式,制定风险管控措施,为国土空间规划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青岛市崂山风景区旅游主线大平岚附近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导致崂山风景区南线道路全线封闭,崩落巨石上方的残留危岩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急需治理。为使原有景观石得以保护,又不致于形成新的视觉污染,利用人造景观石在崂山风景区大平岚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该方案投资少、工期短、效果好,既消除了崩塌地质灾害隐患,使原有景观石得到了保护,又未形成新的视觉污染,为人造景观石在风景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快地质灾害治理进度,落实地质灾害治理任务,长清区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对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进行组织实施。本着以人为本、防治结合、量力而行、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了地质灾害隐患重点,主要包括张夏镇梨枣峪山体滑坡隐患,万德镇拔山村泥石滑坡隐患,进一步抓好张夏镇大娄峪村崩塌、岩体坠落隐患,力争做到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不留真空、防治不留死角”,确保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有效开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六项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