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荆门站2006-2015年的大雾观测资料,从年际到月际、日际分别给出了该站点大雾发生的频次分布规律,并统计出大雾发生时及之前各气象要素场的特征,结合天气形势建立大雾的综合预报指标。结果发现,荆门市大雾主要为辐射雾,发生次数冬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居中,夏季最少;08时(北京时,下同)之后持续出现1~3h的情况居多,超过5h的较少。前一日14时相对湿度≥50%,湿度越大,当日出雾可能性越大;若相对湿度≤40%,可以不考虑雾的发生。前一日02、08、14、20时与预报日当日02时这5个时次的风速均≤3m/s,当日出雾可能性较大。前几日内有降水发生,可增大预报日当日出雾概率;前一日20时天空无低云,对次日出雾有利。荆门市大雾发生时的天气形势可分为3种类型,即持续偏西气流型、弱脊过境型、槽后西北气流型;其中以槽后西北气流型出现最多,前两种类型发生的频率大致相等。  相似文献   

2.
杨令 《贵州气象》2014,(6):55-57
利用1971—2012年42 a洞庭湖区岳阳市、汨罗市、临湘市、益阳市、沅江市、岳阳县、澧县、桃源县、临澧县、华容县、南县、桃江县、望城县13个县市区的大雾及其相关资料,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为:年际变化总体为下降趋势;冬季雾日数最多,夏季最少;越接近洞庭湖,雾日越少;雾从00时开始都增加,08时出现概率最大;日变化与气温变化反相关。根据洞庭湖区大雾发生的气象条件,找出影响该区域大雾的关键因子有低层相对湿度都≥85%、大气层结特征稳定、低层弱的上升运动、低层存在逆温层,据此建立大雾模型,为大雾预报和服务以及预警信号的发布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71-2008年贵州省08:00能见度资料及地面天气图的普查,选取382次区域性辐射大雾天气过程,分析了贵州区域性辐射大雾的时空特征.并利用1999-2008年93次辐射雾08:00地面和高空天气图,进行天气环流条件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地面站及高空资料,研究了形成辐射雾的气象条件.研究表明,贵州区域性辐射大雾主要集中在仲秋到隆冬时段,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均压场是区域性辐射大雾的地面环流条件,区域性辐射大雾的四种高空环流条件为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副热带高压、平直西风气流.地面风速小、湿度大、夜间辐射降温显著及近地层有逆温、整层“上干下湿”是形成区域性辐射雾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成都市1981~2010年大雾观测资料对成都地区大雾的气候特征和气候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大雾日数总体减少,减少幅度为3.2d/a,但各季减少幅度及变化显著不同;大雾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主要集中在05~08时生成,08~12时消散;空间分布上,呈现南部偏多,西北部和东部偏少的趋势,西北部和西南部减少幅度小于南部。当气压950.0~970.0hPa、气温为5~15℃、相对湿度70%~90%、风速0~3m·s-1、近地面有逆温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年3月~2005年2月每日08时的潍坊市气象观测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空气污染物浓度与各种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潍坊市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高于夏季,各种污染物浓度与大雾、降水、风速等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鲁中山区大雾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统计分析了1971-2008年间泰安大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泰安大雾季节分布特征是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2月;区域分布存在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较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雾日数偏多,九十年代大雾日明显偏少,进入21世纪后大雾日又开始增多。泰安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6~12小时为多,冬季大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大雾产生的气象条件是当气温为-6~6℃、相对湿度95%以上、风速0~2m.s-1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修水县1954—2017年大雾时间变化特征和2005—2017年大雾出现时的主要预报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此外利用ECMWF预报资料对2014—2017年11月—次年2月预报指标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日数自20世纪90年代起显著减少,平均递减率为0.28 d/a;冬季大雾日数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大雾出现的次数自02时之后显著增多,08时之后则显著减少。秋末至冬季,大雾出现时2 m相对湿度多大于93%,2 m温度露点差多小于1.2℃,10 m风速多小于1.2 m/s,02时总云量多在0—1成,此外若14时2 m相对湿度小于30%,一般不考虑次日预报大雾天气。在ECMWF细网格预报中,2 m相对湿度经常性预报偏小,而2 m温度露点差和10 m风速则经常性预报偏大,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可综合订正方程及误差概率分布等因素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报指标值。  相似文献   

8.
漯河市大雾多发生于秋末和初冬,且多开始于凌晨至08时之间,消散在08~12时;大雾产生在500 hPa中纬度为平直西风环流中,地面图上对应为弱高压、鞍形场、均压场,风力0.5~3 m/s;连续几天湿度较大后低层冷空气南压,有利于大雾天气产生.大雾出现前12 h地面相对湿度、850 hPa和地面温差、925 hPa温度和风速与大雾有很好的相对性.据此,利用多元回归,建立了漯河大雾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9.
《规范》107页规定:“三次站02时地面温度用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前一日20时地面温度)求得”。在正常情况下,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前一天20时至当日08时之间,用前面公式所求得02时地面温度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但有时地面最低温度则出现在08时至20时之间(多见于夜间是阴天而08时后转晴的天气及冷空气活动的大气),在这种情况下,用前面公式所  相似文献   

10.
潍坊市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年3月~2005年2月每日08时的潍坊市气象观测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空气污染物浓度与各种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潍坊市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高于夏季,各种污染物浓度与大雾、降水、风速等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区大雾天气的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气学原理和统计方法对1995--2006年西安地区7个观测站大雾日的湿度、能见度、风速、地面气压及高空环流形势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了西安地区大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大气环流背景和形成大雾的气象条件,归纳出预报因子,用PP法建立了大雾的预报方程,利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资料来制作未来24小时西安地区的大雾预报。  相似文献   

12.
地面气象加密报发报规定,2SnTnTnTn组中最低值应从前一日17、20、23时和当日02、05、08、11、14时气温观测资料以及前一日20时和本次14时的最低气温观测资料中,挑选最低的数值编报.本站2003年7月3日08时中2SnTnTnTn组编发值与当日02时值略偏高0.2 ℃.若按上述规定,部分同志认为应判误读,记发报错.  相似文献   

13.
选用2005-2009年沈阳地区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总结了沈阳地区雾天的时空分布规律.沈阳地区一年中近一半的时间出现轻雾,大雾年平均16.4天;轻雾和大雾的季节分布都呈夏、秋季多,春季少的态势;大雾多发时段在清晨.在数值预报的基础上,利用UPS预报方法,进一步做出大雾天气订正预报,建立沈阳地区大雾天气UPS订正预报方法.当数值预报有大雾时,如T-Txover(最高气温出现时段温度露点差)≤5℃则可预报有大雾,当-4℃<T-Txover≤5℃时可预报未来会出现能见度小于等于500 m的浓雾;如T-Txover≤-4℃则预报未来会出现能见度小于等于200m的强浓雾.如T-Txover>5℃则有暖湿平流时预报有大雾,无暖湿平流时预报不会出现大雾.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四川省金堂县1981—2010年30 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金堂大雾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是大雾的一个相对高发期;1998年以后,进入大雾相对少发期,并以15.6/10 a的速率减少;②大雾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存在着冬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的特点;③大雾主要发生在1月和12月,6月最少;④大雾主要在08时之前生成;消散时间主要集中在08—12时。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0-2019年百色国家基本气象站大雾观测资料,运用五年滑动平均值法等方法分析了近60a来百色市大雾天气气候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百色市大雾主要出现时间在20时至翌日08时,消散时间一般在09时至11时左右;年平均大雾日数为10.9d,11月至次年2月为大雾天气多发期,占全年76%,其中以12月份为最多;大雾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10年代呈波动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历史气象资料,根据大雾形成的物理机制,对2008-2010年发生在中国典型区域大雾天气个例中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得出7个有利于区域大雾产生的因子。结果表明:7个因子中,逆温层厚度为20-200 hPa;地面温度露点差多小于1 ℃,前一日多小于3℃;近地面湿空气厚度0.05-0.70 km;逆温层极值点0 ℃线是雾淞产生特征线;地面偏南风风速为2-6 m·s-1;气温为-15.0~20.0 ℃,其中,-5.0~5.0 ℃占比例最大,0 ℃线是大雾发生的特征线;变性或减弱的高气压。7个因子均有12-24 h的超前特征,经过叠加,构成了“大雾落区基本概念模型”。根据模型建立了大雾落区预报业务系统。理论检验表明,区域大雾预报时效可提前到12-24 h,24 h区域大雾预报准确率为87.5 %。  相似文献   

17.
俞燎霓  胡波  黄新晴  黄娟 《气象科技》2017,45(2):324-330
利用1958—2012年33个浙江沿海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浙江沿海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消特点,以及沿海大雾与地面风向风力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年均出现大雾10天以上的有28个站,整个沿海地区分布比较均匀;1971—2012年浙江沿海年平均有51.7天6个以上的基准站出现大雾,且有较明显的年际特征;沿海大雾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月际变化,以春季和初夏出现次数最多;沿海大雾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23:00至次日06:00是大雾生成的主要时段,而大雾消散时间主要集中在06:00—10:00。沿海大雾大部分在南风条件下发生,一般风力小于12m/s。文中还分析了2005—2011年出现沿海大雾时的天气形势,发现浙江处在入海变性冷高压西部、地面低压倒槽东部、静止锋或冷锋前部、弱高压底部、鞍形场,日本海高压西南部等6种天气形势下容易出现沿海大雾。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0-12月,江西省出现大雾的日数(全省每日15站以上的大雾)共有3 d(表1),与常年相比明显偏少.其中11月20日为江西人秋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雾天气过程,全省共44个县(市)出现大雾,其中27个县(市)能见度小于500 m,万载、上饶、德兴等6县(市)能见度不足100 m.  相似文献   

19.
应用能见度观测仪、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和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18年1月17—18日和11月24—25日辽宁地区两次大雾天气特点及边界层热动力条件对大雾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雾天气表现与成因较为类似。大雾发展均有两个阶段,且天气背景条件相似。其中大雾第一阶段主要为辐射雾,辽宁中部位于弱辐合带上,大雾出现在偏南气流中,偏南风将海上水汽输送到营口—沈阳一带,辐射降温配合弱的上升冷却作用,形成近地面逆温,同时温度露点差减小、相对湿度增大,导致大雾爆发性发展。大雾第二阶段,在次日07—08时冷平流入侵近地面层,逆温层再次建立导致大雾发展,低层弱冷平流到达地面时间和位置是大雾精细化预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海南省儋州市1979~2008年常规大雾观测资料,对该市大雾天气发生的频率等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儋州市年雾日30a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暖等因素可能是90年代后儋州市大雾日数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儋州市大雾天气以冬春季发生频率较高,大雾日的月分布呈1峰1谷的特征;相对湿度在81%以上,地表温度在11.0~30.0℃之间,风速小于3 m·s-1时易发生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