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裹体研究──盆地流体追踪的有力工具   总被引:67,自引:5,他引:67  
刘德汉 《地学前缘》1995,2(4):149-154
矿物包裹体在研究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恢复盆地的热演化历史,指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矿物包裹体是盆地流体的原始样品,它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盆地流体的很多信息,有效地测定各期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是直接了解盆地热流体活动的重要数据;系统测定各类流体包裹体的初熔温度和冰点温度,能大致判断流体的矿化类型和矿化程度;流体包裹体的p-V-T-x研究,是探讨流体温度、压力的依据;荧光显微镜等对有机包裹体的有效鉴别,色谱方法对流体包裹体有机和无机成分的分析能提供流体组成和烃类赋存的多种信息;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单个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光谱等探针分析,以及包裹体群的GC-MS和δ ̄(13)C、δD、δ ̄(18)O同位素分析在追踪盆地流体性质、成因及其与油气等矿产的关系方面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以盆地北端为主的盆地边缘是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区;中央坳陷区为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区;盆地南部以越流-蒸发泄水为主,只有盆地边缘和隆起的局部地区有间断性的大气水下渗作用。地下水动力场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布规律。在成岩过程中,各种成岩反应具有不同程度的阶段性。离子的迁移与矿物转变、溶解和自生矿物的沉淀有关。深入研究砂岩的成岩反应,是分析孔隙水演化过程中离子迁移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①成岩自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②自生矿物的同位素组成;③成岩自生矿物的种类和序列;以及④地下水化学成分,可以进一步研究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朱芳冰  周红 《地球科学》2022,47(12):4724-4730
碳酸盐胶结物中氧碳同位素组成研究是分析成岩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重要技术方法.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沙河街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化学组成和碳酸盐胶结物及成岩流体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胶结物主要类型为嵌晶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斑块状胶结和星点状胶结.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能有效地反映成岩-成矿流体及其他物质的来源,碳酸盐胶结物与现今浅层地下水氧同位素组成差异巨大而与变质水同位素组成具有相似性,反映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活动热流体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可表征成矿溶液的演化特征,砂岩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更富集氢的轻同位素和氧的重同位素,表明发生了明显的“氧-18漂移”.碳酸盐胶结的成矿溶液表现出“受热雨水”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深源活动热流体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厘清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本文以灰家堡金矿田为代表,对太平洞、紫木凼、水银洞和簸箕田4个典型矿床中热液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热液矿物进行了碳、氢、氧、硫同位素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灰家堡金矿田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包括NaCl-H2O溶液包裹体、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烃-H2O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五大类。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组分大致经历了从H2O+NaCl→H2O+NaCl+CO2+CH4±N2→H2O+NaCl±CH4±CO2的演化,均一温度和盐度略有降低。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属于富含金属和碳氢化合物的盆地流体;沉积黄铁矿的硫主要来源于封闭海洋盆地中硫酸盐的细菌还原硫;热液硫化物与沉积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特征相似,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来源于成岩黄铁矿的溶解作用,同时有机质热分解和硫酸盐有机质热还原作用亦提供了部分硫。成矿主阶段发生的H2O-NaCl-CO2流体不混溶作用是导致Au沉淀富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蒋越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99-67z1100
正烃类物质的生成、运移及聚集发生于包含地层水的流体环境下。含烃流体本身富含来自烃源岩的各种有机酸、酚类、无机酸(CO_2及H_2S)油气。其化学性质明显的不同于非含烃流体。故而含烃流体的运移和聚集过程中将与岩石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包括烃类包裹体在内的特征成岩产物,因此通过研究储层成岩作用和成岩产物,有助于了解沉积盆地古流体活动特征,揭示油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东胜直罗组砂岩成岩作用过程与古流体运移事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分析岩矿薄片、流体包裹体、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的测试结果,认为东胜地区直罗组经历了较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成岩作用对砂岩物性影响较大。砂岩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证明了古流体事件的存在。古流体以流体包裹体的形式在胶结物中得以保存。研究同时表明,直罗组砂岩中共发生过三幕古流体运移事件。其中第一、二幕记录于硅质胶结物中,主要为有机热流体事件,烃类与盐水包裹体共存,均一温度分别为89℃和124℃。第三幕主要记录于碳酸盐胶结物中,主要为无机热流体事件,只发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3℃。强烈的胶结作用及多幕古流体事件的存在说明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中古流体活动频繁,有利于富铀流体在其中迁移和铀矿的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7.
流体包裹体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福红  于均民 《世界地质》2000,19(4):320-323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已经被引入到沉积学和和石油地质学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成分分析。利用流体包裹体测温的数据。可以分析,判断沉积成岩和成藏作用发生时的流体特征和古地温梯度,恢复成岩环境。利用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特征可以判断成藏和成岩作用发生的时间,从而得出沉积盆地构造运动演化、成岩作用和油气运移的时序。  相似文献   

8.
博兴洼陷东南部沙四段储层的流体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荣启宏 《矿物岩石》2004,24(2):61-66
通过成岩矿物的世代关系、流体包襄体研究和荧光检测,重现了研究区沙四段深部(2700m~3000m)和浅部(1600m~2700m)流体活动和油气充注历史。流体充注过程为:晚成岩阶段早期富含有机质的酸性流体形成和运移,碳酸盐矿物溶解和次生孔隙形成→东营末期第一期石油运移→第一期盐水流体运移和石英沉淀结晶→馆陶期—明化镇期开始第二期石油运移→第二期盐水流体运移和新的石英结晶。浅部储层中缺少第一期石油充注和第二期盐水流体充注。盐水流体可能与油田底水或边水相当。富含有机的酸性流体与岩石作用时,矿物的溶蚀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古流体研究的无机地球化学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与成藏过程相关的古流体活动有助于深入认识油气成藏过程,从经济目的出发预测储层质量,精确分析不同阶段古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主要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无机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古流体活动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各种无机地球化学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有助于分析古流体来源与成因,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可示踪烃类流体的运移,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结合岩相学研究可分析油气运移的时间、期次、相态、通道和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并指出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有利方向。在运用无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古流体活动时不应局限于单一方法,综合利用多种无机地球化学方法更有利于全面分析古流体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流体包裹体显微冷热台系统观测基础上,通过显微激光拉曼探针揭示出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内金顶及外围矿床成矿主阶段原生流体包裹体含烃富CO_2,成分变化大。流体成分的耦合关系研究,并配合O、C同位素分析认为成矿流体中部分CO_2来自地幔,部分是沉积地层中碳酸盐岩和有机质分解成因,H_2O和烃主要起源于大气成因盆地卤水和地层有机质。地幔源CO_2对贱金属元素的搬运可能贡献突出,而烃类对金属元素的沉淀意义重大。成矿流体成分具有幔源(富CO_2和金属元素)和壳源(盆地流体富烃类和H_2O)两种流体混合的特征,暗示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可能是成矿作用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
南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位于城口断裂与铁溪-巫溪断裂之间,为研究该构造带断裂对烃类运移及构造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本文对该构造带内断裂流体的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区断裂流体碳氧同位素整体较围岩更为分散,δ~(13)C_(PDB)介于-2.9‰~3.9‰之间,属正常海相碳酸盐层的碳同位素值,坪坝断裂附近δ~(13)C_(PDB)呈明显亏损,具外来流体混合的特征。流体包裹体为含烃的气液二相盐水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_4,液相为H_2O。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城口断裂附近最高,主要为311~336℃,频率峰值温度为328℃;往南叠瓦带流体均一温度主要位于183~269℃之间,峰值为230℃,断褶带峰值为213℃,滑脱褶皱带为170℃,整体表现为向盆内方向降低。盐度主要为4.43%~8.6%NaCl。研究表明,城口断裂作为大巴山构造带南北分界的主干断裂,古流体的形成温度和热演化程度最高,且从盆地向北至城口断裂,各构造带流体的热演化程度、成岩温度、古流体压力均逐渐升高,说明随着构造活动的增强,构造带中的流体更为活跃,持续时间更长,导致流体形成的深度和温度变化较大。构造带内的流体总体上形成于封闭体系,在主构造应力的驱动下,盆地深部含烃流体沿断裂向浅部运移,并与浅部地层流体发生混合,运移通道整体处于封闭状态;而构造带内的一些次级断裂,因其形成的时间以及向下延伸的深度不足以触及下古生界烃源岩层,因此其对流体封闭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2.
油气聚集对石英矿物成岩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气在砂岩储层中的聚集会对石英矿物的胶结作用产生影响。对黄骅坳陷三马探区的石英矿物的包裹体分析以及对开放孔隙中原油抽提物和包裹体中原油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含油级别较低的油层与水层具有相似的均一化温度分布范围,但富含油层中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高值分布范围比低级别油层和水层低,包裹体中的烃类组成与开放孔隙中的主要存在成熟度上的不同。分析认为石油的充注不会使石英矿物的胶结作用立刻停止,石英的次生加大作用仍在继续,但胶结作用受到一定的抑制,当石油充注到一定程度后,胶结作用将会停止,后期进入储层的成熟度较高的原油可能未被捕获。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沉积盆地古压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体包裹体是盆地流体和成矿流体的原始样品,它记录了地史中盆地流体和成矿流体的很多信息。通过研究流体包裹体可以得出沉积盆地的原始古压力,这在石油地质领域中可提供油气运移、储聚保存和构造运动等重要参数。介绍了液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的方法和应用条件及范围。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安徽冬瓜山热液叠加改造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压力、成分、流体的H,O,C和Cu同位素),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性质及其来源。认为该矿床是在岩浆水和后期少量大气水的加入而形成的混合热液共同作用下,活化碳酸盐岩地层和石英闪长岩中的铜等成矿元素,形成含矿热液,并以铜的氯络合物方式运移,在弱还原性条件下使原始沉积矿胚层加厚变富。  相似文献   

15.
鲁西平邑归来庄金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鲁西平邑地区归来庄金矿成矿晚阶段蚀变矿物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发现:保存于方解石脉中的包裹体均为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均一温度在110℃~250℃之间,冰点变化于-2.8℃~-9.3℃之间,对应的盐度在4.65%~13.18%之间。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矿床的δ^34S值介于-0.71‰~2.990‰之间,δ^13CPDB值为-3.3‰~0.0‰,δDSMOW为-48‰~-61‰,δ^18O水值在-1.13‰~5.07‰之间。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幔,碳、氢、氧同位素则显示有较多的大气降水混入。锆石SHRIMP测年结果暗示归来庄金矿形成于中侏罗世,其成因与角砾岩体的隐爆、流体的减压沸腾和深循环的古大气水混入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石炭系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成岩作用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和破裂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改善有破坏作用;溶解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碎屑储集岩的孔隙结构及储集物性。研究区碎屑岩储集层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一晚成岩B期。晚成岩期,烃类从源岩中进入储集层发生石油侵位,改变了岩石的成岩环境。由于烃类的侵位,使石英的次生加大、自生铁白云石的生长受到抑制,同时也对自生伊利石生长有抑制作用,黄铁矿由于烃类侵位分布在油层、油水层,尤其在油水层中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西南部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石油地质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灯影组、二叠系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层中次生成因的孔隙、溶洞、裂缝较发育,经历了多期白云石和石英充填;根据不同期次充填矿物或脉体中有机包裹体的特征和组合类型,以及同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将烃类在储层中的油气演化和运移聚集期次划分为:①印支期石油大量形成阶段的油气运移和聚集;②燕山期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的油气运移和聚集;③燕山期—喜山期干气演化阶段的天然气大规模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18.
利用油包裹体丰度识别古油藏和限定成藏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储集层中残留烃类数量指示了它在地质历史中的古含油饱和度,它包括赋存于孔隙和裂隙之中的烃类和胶结物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目前采用的分析技术有储层可溶烃数量和成分(抽提、TLC-FID、HPLC、ROCK-EVAL),油包裹体丰度(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荧光颗粒定量QGF)、储层固体沥青数量(SBI)与流体包裹体地层学(FIS)。利用油包裹体丰度可识别古油藏,判识古油水界面(POWC),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有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本文以塔里木盆地牙哈凝析气气藏与英南2气藏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油包裹体丰度识别古油藏和限定成藏方式。  相似文献   

19.
陕西关中盆地中部地下热水H、O同位素交换 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致远  王心刚  苏艳  余娟 《地质通报》2008,27(6):888-894
对关中盆地地下热水δ&18O和8D数据的研究表明:盆地中部西安、咸阳深部的地压地热流体发生明显的δ^18O同位素交换,并出现^2H同位素交换,表明热储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水岩反应,盆地周边及中部的非地压地热流体^18O交换则不明显。根据研究区^18O同位素的交换程度(用^2H过量参数d表征)和水化学资料,可将关中盆地热储流体分为循环型和封闭型热储流体2类。地热水埋深越大、滞留时间越长、TDS和温度越高、地质环境越封闭,18^O交换程度就越大。西安和咸阳地下热水分属于不同的地热系统,具有不同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富铀砂岩成岩过程复杂,铀成矿并非典型的层间氧化带模式。通过对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矿化砂岩成岩矿物、方解石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杭锦旗砂岩型铀矿的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过程。结果表明:矿区砂岩遭受碱性渗入水、烃类降解酸性水、碱性热液3种类型流体作用;碱性热液为最晚期的流体活动,亮晶方解石捕获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40~160℃,盐度为8.00%~16.34%,方解石δ13C明显偏负(-7.1‰~-18.3‰),为有机来源碳参与的高盐度碱性热流体。前人证实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具有生物成因特征,与热液活动相悖;结合铀元素迁移特征,认为热液活动与微生物还原作用并不矛盾,碱性热液改变了矿区砂岩流体的物理化学环境,稳定络合物的形成对铀元素具有萃取再富集作用;热液活动是富矿流体形成的关键事件,微生物活动在热液活动停止后直接参与铀还原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