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沙埋对河西走廊4种旱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文  王桔红  朱慧  齐威 《中国沙漠》2015,35(6):1532-1537
测定了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黒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等4种旱生植物种子重量、形状、萌发及活性,试验了沙埋深度(0、1、2、3、4、5 cm)对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种子扩散时为中度休眠;种子活性与重量、形状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种子初次萌发率与重量之间为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大而不规则种子有较低的活性,小种子扩散时有较高萌发率。随沙埋深度的增加,4种植物种子出苗率下降,首次出苗时间推迟,茎高、绝对株高和根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下和地上生物量比值呈先上升后下降或随埋深增加而下降。幼苗出土和生长的最佳沙埋深度是:驼蹄瓣1~3 cm,骆驼蒿0~1 cm,唐古特白刺0~2 cm,黑果枸杞1~2 cm。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考虑破除种子休眠的方法以及浅层沙埋等条件,以提高出苗率、增大幼苗定植率。  相似文献   

2.
罗光宏  王进  颜霞  陈能海  张勇 《中国沙漠》2014,34(6):1537-1543
以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种子为材料,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研究了6种渗透势(-0.05、-0.148、-0.295、-0.490、-0.734、-1.032 MPa)下种子吸水特性、萌发特性和幼苗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唐古特白刺吸水速度快,效率高,3 h吸水量随水势的降低而增高;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唐古特白刺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降低,萌发起始天数推迟,初生芽高度和幼苗生长量表现出降低的趋势,而幼苗干重、根干重和根冠比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表明唐古特白刺种子在适当的干旱胁迫下可以提高幼苗的抗旱性,有利于培育壮苗;唐古特白刺种子萌发对水势变化既敏感又抗旱,种子能够萌发的最低渗透势阈值为-0.490 MPa;因干旱胁迫未能萌发的种子复水后萌发率较高.唐古特白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对幼苗的成功定植和避旱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但在人工栽培时保证土壤墒情应是保障建植成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光照、温度及盐分对钠猪毛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不同光照、温度条件下钠猪毛菜种子萌发实验及在光暗交替、15~25℃的最佳萌发条件下盐胁迫对无果翅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对钠猪毛菜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对有果翅的种子萌发影响极其显著;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生态因子,种子萌发适宜温度较高,最适变温为15~25℃,萌发率在90%以上,亚适宜变温为5~25℃;果翅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无果翅种子最终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与NaCl溶液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aCl盐溶液浓度达1000 mmol/L时,最终发芽率为29.17%,发芽指数为3.07,与其他盐生植物相比,钠猪毛菜表现出极强的耐盐性,其种子萌发特性体现出对于盐生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32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32种藜科植物的萌发特性(萌发率、萌发开始时间、平均萌发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进行研究,以探讨藜科植物的不同萌发对策及其生态适应意义。结果表明,32种植物萌发率呈双峰型,其中萌发率大于80%,或小于20%的种占大多数;萌发开始时间呈单峰型,28种植物在1~3 d内开始萌发;平均萌发时间也呈单峰型,平均萌发时间小于5 d的植物21种,最大的为杂配藜(23.7 d);萌发持续时间种间差异较大,其中15种植物萌发持续时间小于15 d,10种植物持续时间在15~30 d,5种植物大于30 d。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2种植物可划分为4种萌发类型:爆发型、过渡型、缓萌型和低萌型。以上结果揭示出32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策略不尽相同,表现为机会主义萌发策略、下注萌发策略和谨慎萌发策略,这与植物所处土壤盐渍化程度存在差异有关。此外,Log尺度下32种藜科植物种子大小及其变异范围较小(10-2~101),暗示多数藜科植物多为小种子,其容易沿缝隙进入土壤形成短暂或永久种子库,这也是沙漠植物生存策略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水盐胁迫对花花柴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盐胁迫直接影响盐生植物的种子萌发,本研究通过对盐生植物花花柴种子带冠毛与否及不同胁迫处理下种子萌发率的比较分析,探讨花花柴种子萌发期的耐盐特性。对花花柴带冠毛和不带冠毛种子在蒸馏水中的对比萌发结果表明,冠毛对花花柴种子的最终萌发率无影响,但明显延长种子的萌发时间,可能与阻碍种子吸水有关。花花柴种子经过冷处理,成熟的种子没有出现生理休眠现象,有利于种子在条件适宜时迅速起始萌发。采用不同浓度NaCl和等渗的PEG6000 (聚乙二醇) 处理花花柴种子,结果表明:①NaCl和PEG胁迫对花花柴种子的萌发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种子的萌发率,延长种子的萌发时间,抑制胚根和胚芽的生长;②NaCl对花花柴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地大于等渗的PEG,说明离子胁迫是影响花花柴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③花花柴种子萌发的耐盐临界值为213 mM,极限值为340 mM;④低浓度的NaCl溶液(50 mM)不影响花花柴种子的萌发和胚芽的生长,表明花花柴种子适宜在低盐条件下萌发;⑤盐胁迫下未萌发种子的复水实验结果表明,高盐处理后未萌发的种子具有较高的复萌率,但各处理下种子最终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高盐能使种子休眠,但种子的活力仍能保持,有利于种群的维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九寨沟旅游退化地段林下植被恢复的适宜物种,并揭示乡土植物种子基本性状特征,研究了九寨沟28种观赏性乡土植物种子基本特征 (长宽、种皮厚度、千粒重、活力、萌发率)以及低温层积提高种子发芽能力的作用.调查研究结果是:1) 28种植物种子中4种为小种子(<1 mg),53.6%是中等大小的种子(1~9.9 mg),32.1%为大种子(>9.9 mg).小种子均出现萌发,与小种子相比,种子休眠普遍存在于中等大小和大的种子中.2) 77%的物种种子活力较高(>72%),但仅有7种常规条件下能萌发;窄叶鲜卑花的萌发率最高,达到80%左右,6种植物的萌发率3%~50%.3)低温层积显著提高了蔷薇、毛果铁线莲、宽叶旌节花、假升麻的萌发率(P<0.05),也相对较早地提高了陇东海棠、鲜黄小檗、独活的萌发,但对大多数种子萌发没有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表明,九寨沟28种林下或林缘乡土植物中只有窄叶鲜卑花、毛果铁线莲、宽叶旌节花、假升麻、陇东海棠、鲜黄小檗、蔷薇等12种可直播或通过低温层积处理后直播用于旅游干扰退化地段的林下植被恢复中,而其他种类尚需进一步寻求打破休眠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盐渍土地面积较大,尤其是青藏高原的盐渍地,常伴有干旱、半干旱的生境,导致植物不易生长,生态环境日渐恶劣,这种生态现状亟待解决。盐生植物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和耐旱性,是改善盐渍地的首选植物,种子的活力决定了种子萌发的情况,多数学者为改善严峻的生态环境开始了盐生植物引种的研究。测定种子活力有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直接方法,即在实验室模拟一定条件直接测定萌发率。本文简述了盐生植物的概况、制造胁迫的主要方法以及检测种子活力的指标,综述了近年来各位学者对盐爪爪、白刺等具有代表性的22种盐生植物在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以及抗旱性的相关研究,为改善盐渍地的生态环境、提升盐渍地的生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种子萌发特性是荒漠植物适应干旱的重要策略。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是典型耐旱植物,但目前缺乏从群体角度探讨其种子萌发特性和其局部适应性关系的报导。在25、4、-20、-40℃下,分别对来自于甘肃、宁夏和新疆的17个地区红砂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检测不同群体在萌发时间、萌发率和发芽势上的差异,并用world-clim的气象数据分别对不同群体的萌发率和发芽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贮藏会削弱红砂种子的休眠、缩短红砂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经不同温度贮藏,红砂种子萌发率的变化不显著,其变化主要来自于不同群体间的差异,而且萌发率与其生存环境的温度和降水量显著相关。红砂种子的发芽势在-40℃温度贮藏后显著提升,呈现爆发型萌发,说明超低温储藏能极大消除红砂种子的生理休眠。此外,红砂种子的发芽势和环境温度显著相关。红砂种子的萌发特性表现出其对干旱生境的局部适应性,这一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荒漠植物对干旱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机理,并为红砂在荒漠植被恢复中的推广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无叶豆地理种群种子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无叶豆种子具有明显的地理种群大小变异的现象。对大、小种子在3种光照(持续光照,12/12小时光照/黑暗,全黑暗)、5个温度梯度(10℃,15℃,20℃,25℃,30℃)条件下的最适萌发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小种子萌发的适宜光照条件均为12/12小时光照/黑暗,在持续黑暗与持续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无显著差异;最适温度范围是20~25℃,大种子在20℃、25℃下的萌发率(>85%),萌发指数均显著高于相同温度条件下小种子的萌发率(<35%)和萌发指数。大种子存在种皮硬实所导致的物理性被迫休眠,而小种子除物理性休眠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形式的深度生理休眠。准噶尔无叶豆自然状态下萌发率极低(≤3%),经综合分析,认为种子硬实和深度生理休眠可能是自然状态下种子萌发的困难主要因素,而土壤的光照、温度及湿度不存在明显的对种子萌发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播种深度和土壤水分对黄花补血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集来自腾格里沙漠的黄花补血草种子,分别设置7个水分梯度(3.0%, 5.0%, 8.0%, 10.0%, 15.0%,18.0%,20%) 和6个播种深度(0、0.5、1.0、1.5、2.0、2.5 cm),进行黑暗(10~15 ℃)和光照(20~25 ℃)处理,研究水分、埋藏深度和温度对黄花补血草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补血草种子吸涨速率很快,在6 h种子吸水达到饱和;在土壤水分为3.0%~10.0%时,种子萌发率较高,当土壤水分达到20%时,萌发受到抑制;种子埋藏越深,萌发率越低,土壤水分太低或者太高,都不利于种子萌发。黄花补血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条件是:白天温度在25 ℃,夜间温度在15 ℃,土壤水分为10.0%,埋藏深度为0.5 cm时种子萌发率和出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荒漠植物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 (Maxim) Bobr)系蒺藜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的乙醇提取物对供试的4种常见细菌和9种植物病菌有较好的杀菌、抑菌活性。研究表明,随着提取液浓度的降低,杀菌、抑菌活性逐渐降低,但延长处理时间,其杀菌、抑菌活性升高,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普通变形杆菌 (Proteus vulgaris)的杀菌活性最强,杀菌活性可达90%以上。当用1∶10的种子提取液进行真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时,发现对病原真菌的作用中以对苹果白粉菌和黄瓜白粉菌抑菌活性最显著,其孢子的校正抑制率分别达79.52%和77.71%。实验结果表明,荒漠植物多裂骆驼蓬是潜力很大、有待开发的生物农药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62,自引:22,他引:62  
 对种子自身结构,水分、温度、光照、沙埋深度等对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硬实种子的不透水性、不透气性以及物理障碍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通过热水浸种、擦破种皮或果皮、浓硫酸浸泡、低温或辐射处理可以破除硬实的影响。有些荒漠植物果皮或种皮外包有粘液层,这种结构对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部分植物的种胚覆盖物含有生长抑制物质而抑制种子萌发;胚休眠与后熟是影响胚萌发的重要生理因素。雨量大小、分布,降雨次数及土壤湿度是决定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重要生态因子;温度影响种子的萌发,变温促进萌发;部分荒漠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有些要在暗中萌发,有些则对光无特异的需求;沙埋深度可调节光照、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从而调节种子萌发。应重视荒漠植物种子对严酷环境适应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其对严酷生境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The mining of placer iron ore greatly influences the surrounding desert grassland. In Agdala Town, Qinghe County, Xinjiang, the soil seed bank is severely damaged, and the util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desert grasslands are almost zero,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safe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nimal husbandr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upplement soil seed banks to enhanc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desert grasslands af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seed bank,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eed burial depth on the seedling emergence rate at placer iron ore site before and after artificial seed bank replenishment were compared using the germination tray method. The original soil seed bank in the study area contained only four species, which were all annual plants.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Salsola ruthenica and Corispermum orientale, and the soil seed bank density was very small. The emergence regularity of the soil seed bank wa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cont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annual vegetation was explosive. Seed burial depth affected the emergence rate of perennial grass, and we determined that a burial depth of 0-5 cm was the most effective for emergence. This indicates that seedling emergence of artificially supplemented soil seed bank can be completed within 7 days if the sowing depth is appropriate; sowing depths greater than 5 cm affect seed germination.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basis for selecting species to populate large areas.  相似文献   

14.
李国栋  张元明 《中国沙漠》2014,34(3):725-731
生物土壤结皮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维管植物种子萌发与群落建成,种子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如种子附属物等)对萌发也存在一定影响。本研究选取古尔班通古特沙漠4种常见的具有不同形态附属物的藜科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粗枝猪毛菜(Salsola subcrassa )、心叶驼绒藜(Ceratoides ewersmanniana )和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种子,设置苔藓结皮、地衣结皮和裸沙3种土壤基质,通过去除或保留种子附属物,对比研究了生物土壤结皮与种子附属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粗枝猪毛菜和梭梭的苞片显著抑制了种子萌发(p <0.05),心叶驼绒藜的柔毛和角果藜的刺状附属物对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p >0.05)。与裸沙相比,苔藓结皮显著抑制了4种植物种子的萌发(p <0.05),地衣结皮显著抑制了粗枝猪毛菜种子的萌发(p <0.01),而对其他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p >0.05)。同时,附属物与结皮对粗枝猪毛菜种子的萌发还具有交互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种子萌发(p <0.01)。可见,生物土壤结皮对具有不同附属物的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具有不同的影响,进而造成维管植物种子萌发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维管植物分布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无叶豆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 (Litv.) Vass.)是中亚荒漠特有种,中国的单属种植物类群,稀有种,仅片段化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蚀坡地及流动-半流动沙丘上。按照不同微地形条件,于2008年9月、2009年的4月及6月分别对两个自然种群8种微地形条件(A种群为积沙灌丛下、积沙平缓处、风蚀灌丛下和风蚀平缓处4种; B种群为沙丘上部、中部、下部及底部4种)进行土壤种子库取样,并统计萌发季节的自然种群萌发率,同时对比室内萌发率,以研究土壤种子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从9月至次年4月和6月,种群种子库密度逐渐减少。自然状态下沙埋深度0—6 cm的种子能够萌发,主要萌发季节(4月)A种群有42%~73.56%的种子、B种群有63.33%~72.73%的种子分布在沙土6 cm以下的深度,为“无效种子”。A种群积沙灌丛下种子库密度值最大,但萌发季节的自然种群萌发率为0; B种群的沙丘下部种子库密度较大,但自然种群萌发率仅为4.8%±0.8%。不同微地形条件下沙粒打磨作用(去除种子硬实)和水分条件的差异,是微地形间种子萌发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从土壤种子库角度解析自然种群有性更新困难的原因,为该稀有物种的保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在野外与室内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室萌发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土壤种子库时普遍采用的方法,而实验室与野外自然环境在萌发条件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在野外进行萌发实验是否对土壤种子库恢复潜力的估计更具有可靠性?鉴于此,我们在塔里木河下游选择了3个典型断面,分别在野外和实验室进行了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结果表明:①野外与实验室萌出的物种相同,但幼苗密度在野外(598.8株\5m-2)明显高于实验室(530.3株\5m-2)。②物种组成中,豆科物种在野外实验幼苗密度明显较高;若以生活型划分,多年生草本和灌木幼苗密度在野外明显高于实验室。③各物种在野外和实验室的萌发特征相似,但在实验室萌发速度较快,萌发高峰期提前了2~3 d。综合来看,对于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在野外进行萌发实验其结果更具有可靠性。这对今后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旱生灌木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羊柴(Hedysarum mongdic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种子的化学成分、适宜发芽条件下的吸水发芽特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测定和计算了其发芽率、吸水率,淀粉、脂肪、蛋白质、碳(C)、氮(N)、磷(P)含量及C:N、C:P、N:P值,并分析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归纳出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种子萌发适应干旱环境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氮含量与种子的最低萌发需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种子的单一化学成分及C:N、C:P、N:P值并没有对发芽率形成显著影响。8种植物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大致可分为两类:需要外界较高水分供应,萌发迅速而集中;不需要外界较高水分的供应,萌发持续而分散。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方法对唐古特白刺种子预处理,以不处理为对照,再行60 ℃浸种24 h后育苗,通过测定出苗动态和生长指标,探寻促进白刺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唐古特白刺种子出苗率变化动态均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出苗质量随种子处理不同而异,出苗期为38~55 d,极限出苗率为30.2%~57.8%。沙搓和沙碾均可显著提高白刺种子出苗质量,为培育壮苗奠定良好基础,出苗率较对照分别提高15.6%和13.4%,出苗势分别提高60.1%和6.9%,出苗指数分别提高35.2%和13.2%,活力指数分别提高41.5%和23.3%。尤其沙搓种子出苗集中,较对照缩短5 d。而掐尖、20%醋酸和5%碱水浸泡均抑制发芽。将种子与沙子混合后手搓和棍碾压均可破坏白刺种子坚硬致密的内果皮结构,破除休眠,促进出苗和幼苗生长,但需注意的是沙碾操作不当会造成种子内部结构被破坏。  相似文献   

19.
白茨: 属蒺藜科, 白茨属, 是我国古老的乡土沙生植物种。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四种: 1.小果白茨 2.白茨 3.大白茨 4.球果白茨 白茨在亚州中部旱生区系中, 它是古老的第三纪残遗种。是沙漠、半沙漠区域建群植物种之一。是优良的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固沙植物。经研究: 白茨具有较强的耐旱性, 耐热性, 耐瘠薄, 耐沙漠、抗风蚀的特性。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 积极保护天然野生的自然资源, 大量培育和发展白茨对固定流沙, 资源开发与利用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