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中国油气域中,多因复成油气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分布于过渡际(包括壳体演化阶段转换期及正负构造单元过渡带)中。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①过渡际中具备集结多渠道油气源条件,空间过渡际者尤为突出,②过渡际中发育有自成系统的油气运移通道网络,可将多个油气源的油气汇聚于同一圈闭之中;③过渡际中存在形式多样的圈闭类型;④过渡际中具有多种类型的储盖组合。此外,空间过渡际中的地温场往往较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压性环境和张性环境的过渡际状况有所不同,因而,各自的成藏条件、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聚集带的展布方式亦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思田 《地学前缘》2016,23(6):31-33
由于东亚古大陆具有非常复杂的大地构造格架和地质演化历史,板块构造学说在本地区的应用面临很大挑战。王鸿祯教授提出了大地构造域(tectonic domain)的概念作为大陆内部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同时提出了岩石圈对接消减带(convergent lithosphere consumption zones)的概念作为大地构造域的边界。王鸿祯、李思田等基于上述概念编制了新一代的大地构造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布图,其成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主要大型叠合盆地(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均分布于具有稳定前寒武纪基底的大地构造域中心部位,稳定的地质条件为大规模油气聚集提供了重要条件。多阶段的构造运动对应于构造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控制了盆地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3.
东准噶尔壳体构造演化与花岗岩构造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准噶尔构造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中亚复式壳体准噶尔地洼区的东北部 ,古生代 ,花岗岩浆活动强烈 ,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壳体大地构造演化的地槽体制阶段的激烈期和余动期 ,按历史-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和成因“三位一体”综合成因类型划分新原则可将其划分为四种构造成因类型 :地槽造山前陆缘裂谷幔源分异型、地槽同造山汇聚碰撞壳 -幔混熔型、地槽同造山汇聚碰撞壳源型和地槽造山后陆内裂谷幔源分异型 ,各类花岗岩因其形成的历史 -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及机制与方式有别 ,而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和成岩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4.
亚洲大陆型壳体的活化(地洼)构造与成矿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亚洲大陆岩石圈自古生代末起,相继在各个壳体发生活化,广泛形成地洼体制活动带,是亚洲大陆岩石围演化一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全球构造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当代地球科学中的前沿课题。从壳体大地构造这一新思路分别对地洼体制构造单元在亚洲大陆的发生时代、分布范围、类型、发育特点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亚洲大陆地洼构造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主要矿种组合、主要矿床类型及其与其它大地构造类型的差别;亚洲地洼型成矿作用与多因复成矿床及超大型矿床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专门论述。有助于正确认识亚洲大陆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兰坪思茅地洼盆地的特征及与中国东部地洼盆地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坪思茅拉张型地洼盆地处于亚洲复式壳体南部东亚壳体、中亚壳体和南亚壳体接合部位,其形成的背景及演化的历史比较复杂。对比分析表明:其构造格局、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及成矿作用与中国东部的地洼盆地差异明显。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复杂差异性的原因,是组成滇西壳体构造地幔蠕动的方式及作用不一,与诸壳体演化历史差异、壳体之间汇聚拼合方式及运动形式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归属及其含油气性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前陆盆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前陆盆地的定义、构造-沉积样式、类型和油气系统进行了综述,同时对中国中西部再生前陆盆地的特征、归属和含油气性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以下认识:就分类而言,陆内再生前陆盆地是与弧后前陆盆地和板缘前陆盆地并列的一种前陆盆地,大致又可分为3种类型:弧后前陆盆地、板缘前陆盆地和陆内再生前陆盆地;由于每一种类型前陆盆地在大地构造背景和演化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形成了各自特色的油气生储盖组合样式。  相似文献   

7.
初议壳体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地槽-地台大地构造学侧重于重建地球构造演化史,属于历史大地构造学范畴。板块构造学主要在于探索岩石田块体的运动,属于动力大地构造学范畴。两者各有其优点及长处。然而,它们都难以满足全面研究各种构造问题的需要,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两者的优点,一种被称作为壳体大地构造学的新的综合大地构造学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它是通过壳体的概念和历史动力综合分析研究方法来研究地壳的演化及运动的一门大地构造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分校之一。  相似文献   

8.
有序与无序是系统的两种状态,而壳体是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的综合概念,无疑应视为一个系统;又壳体大地构造学也是一学科系统,相应的壳体大地构造理论亦是理论系统。所以,壳体系统演化与运动过程中的有序与无序,壳体大地构造学理论发展及与其相关的科学共同体的研究过程中的有序与无序,都可以归结为壳体大地构造学研究中的有序与无序问题而加以研究。本文正是从壳体大地构造理论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壳体系统与壳体大地构造理论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问题,以期对历史-因果论综合大地构造学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地质报》报道,我国金矿分布很广泛,按板块构造与金矿的关系,可划分出塔里木—中朝板块金矿成矿域、准噶尔金矿成矿域、华南金矿成矿域和冈底斯—拉萨金矿成矿域。按金矿化与大地构造格局的空间分布关系,可分为华北型金矿化域、扬子型金矿化域、华南型金矿化域、滨太平洋型金矿化域和天  相似文献   

10.
被动陆缘原型盆地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广泛分布,是全球富油气盆地的主要盆地类型。现今被动陆缘盆地在全球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周缘、印度洋周缘、北冰洋周缘和地中海东南缘。通过对南大西洋周缘主要含油气盆地分析,将被动陆缘盆地分为伸展型和转换型两大类。根据沉积充填特征,伸展型被动陆缘盆地又可细分为含盐型、不含盐型和三角洲型。不同类型的盆地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如可将南大西洋边缘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南段主要为伸展型不含盐被动陆缘盆地、中段为伸展型含盐被动陆缘盆地、北段主要为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中段尼日尔河流域还发育尼日尔三角洲高建设型被动陆缘盆地。基于已发现的被动陆缘盆地大油气田(5亿桶油当量)分析,发现这几种类型的被动陆缘盆地均具有发现大油气藏的潜力,但油气成藏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断裂构造的分形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中国大陆壳体中深大断裂的分布具有分形结构特征。大陆全境的分维值为1.493,各构造区的分维值为0.827~1.624。活动区特别是地洼区中断裂构造分维值(1.236~1.624)显著大于稳定区即地台区的分维值(0.827~1.074),并且壳体结合部位的分维值大于壳内部位。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反映了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运动历史的复杂性和构造活动的强弱性,因而可作为大地构造研究的一个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壳体的区域元素丰度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中国大陆壳体由华夏壳体、西域壳体和藏南壳体构成。本文给出这3个壳体的质量模型和元素丰度,并从成矿元素,热源元素和镧系元素方面讨论它们的区域丰度特征。结论认为,它们的地球化学背景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因果论的角度,对亚洲大陆中部的演化-运动史,及其大地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的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阐述了东、西部构造差异的历史-动力学表现及其原因。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并非两个不同大陆壳体演化-运动上的差异造成,而是在同一大陆壳体形成与平向增生进程中东早西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由于东部与西部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深部地幔热能聚集增强的上升流与热能发散衰减的下降流,共同组成的垂向热流环发生反转变化造成的结果,并得出了主导亚洲大陆中部东、西构造分异的主动性因素是陆内地幔热能聚散动力学机制的结论。同时指出,中新生代出现在亚洲大陆中部的东、西构造分异,是同一大陆壳体即东-中亚壳体自身历史-动力学构造分异的表现,它是亚洲大陆动力学中,与陆内克拉通活化及活化造山区的出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陆缘扩张带的形成并列的 4个重大事件之一,并在这些重大事件的动力学研究中占据关键性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波斯湾地区面积仅占世界大陆与大陆架总面积的1.85%.为何却集中了迄今所知的世界油藏的一半以上?本文以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的观点为基础。分析了波斯湾地区成油的大地构造背景.认识到该区为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波斯型地洼区.并通过对该种类型地洼区演化特征与油气形成关系的研究,认为该区油气田的时空分布受两个地洼区的演化和构造热动力事件控制.指出该区油气形成是因为具有丰富的生油物质,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巨大的圈闭储集构造,合适的成油构造热动力.高效的运移作用和恰当的构造保存条件,并由于这些最佳的生、储、盖、圈、运、保条件集于一区的结果,而使本区成为世界石油之冠。  相似文献   

15.
东亚、中亚壳体接合带的形成条件甚为复杂,受所在地区长期演化所成构造背景、地幔蠕动分异作用,以及相邻壳体演化、运动三个因素控制。其中,地幔蠕动是主因。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含油气区的构造环境性质、分区及其成油气专属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前中生代,形成了华北、扬子和塔里木等较大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含油气区(盆地),构造格架呈南北分异。经海西-印支运动,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板块,且整体构造格架演变为东西分异。根据盆地结构、构造变形样式、岩浆活动、地温场、壳幔结构及壳幔连通程度等方面的特征,论述了中、新生代中国含油气区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与含油气特征。据此划分出 4个具有不同构造环境性质的含油气区:①东部裂谷伸展区,其西带为华夏裂谷系,以产下第三系和白垩系原油为主,东带为大陆架裂谷系,以产下第三系煤型气为主;②中部克拉通构造稳定区,以产古生界天然气为主;③西北构造反转区,含油气层系较多,油气成因类型也多样;④特提斯碰撞-走滑区,构造变形复杂,部分地区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进一步讨论了油气形成的"构造环境专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造山运动概念的历史。尽管一直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但是大多数地质学家对造山运动都接受其构造成因的定义,而不是地貌成因的定义。造山运动是地壳演化活动阶段的反映。笔者将地洼型造山运动定义为在后地台构造-岩浆活化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总称,并且依据壳体运动的方式和力源,可以将地洼型造山运动划分为离散式、汇聚式和混合式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