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腾冲地区是由元古代的地槽褶皱带,经古生代—三叠纪的地台体制,至侏罗纪开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形成的地洼区。该区地洼阶段的演化及成因机制分为二个阶段。早期(侏罗纪-早第三纪)以花岗岩多次侵入为特征。这些花岗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特征均可与中国东部地洼花岗岩相对比。此阶段的地台活化作用源自该区的深部活动过程。晚第三世纪开始,该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机制发生重大转折。巽他陆块与印度陆地的碰撞控制着该区的活化作用,形成广泛的中—基性火山岩喷发,这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其构造背最及成因均与火山弧岩石相似。因此,从成因机制角度,腾冲地区属一个复合型地洼区。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沉积建造特征及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是欧亚大陆壳的南缘。作者主要依据沉积建造特征及其演化、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属性,并结合岩浆活动等重要标志,认为海南岛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以岛南九所—陵水深断裂为界,岛中岛北现阶段属东南地洼区,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为地槽区,晚古生代为地台区;深断裂以南为南海地洼区,前寒武纪时为地槽区,古生代演化为地台区。全岛早三叠世末同时进入地洼发展阶段。岛西石碌铁矿和近年发现的戈枕金矿成矿带皆位于前寒武纪地槽构造层内,皆受地洼构造叠加改造影响,皆属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3.
新疆阿拉套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对煤田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地洼学说的观点,明确提出本区经历过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详尽阐述了地台、地洼发展阶段的构造运动、地貎和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指出本区存在地台型煤田;并探讨了地洼构造对煤田的改造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找煤远景区。经实践验证的成果表明:应用地洼学说研究本区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地洼构造及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地区的研究表明。按沉积建造、变质建造、岩浆建造及构造型相、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的特征标志分析,其演化史可区分出: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发展阶段,现阶段大地构造属性应为地洼区。侧重分析了该区的地洼构造以及金的成矿作用,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对先存于地槽构造层中的金改造、富集作用的结果,形成金的矿床,它们在空间上分布受地槽构造层限制,时间上受地洼阶段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地洼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长明 《地质论评》1992,38(3):215-223
本文论述了地洼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成矿和演化规律。比较了地槽、地台和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单元区喀斯特洞穴之差异,揭示洞穴发育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地洼区洞穴发展,划分了五个成洞期。并对地洼区洞穴溶蚀堆积特征及矿床特征和分类做了讨论。又从地洼区地壳运动特点、古地貌演化、岩性条件以及古水文、古气候变迁,论述了地洼区洞穴时空发展不平衡的发育规律。最后指出了地洼区洞穴研究在科学和生产上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性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经了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地槽阶段、晚古生代的地台阶段和中、新生代的地洼阶段。地槽阶段元古代为陆块奠基、成长和扩展时期,早古生代为洋壳化板缘构造活动和陆间碰撞构造作用时期。地台阶段大型沉积盆地发育。地洼阶段以陆内造山-造盆作用和块断推覆构造活动为特征。祁连山地区遭受了三次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元古代未托莱运动的陆块挤压褶皱造山作用、加里东晚期祁连运动的陆间碰撞造山作用和中、新生代的陆内块断造山作用。由上,祁连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单位由北至南划分如下:(1)走廊地洼;(2)北祁连地穹;(3)中祁连洼陷;(4)南祁连地穹;(5)柴达木地洼。  相似文献   

7.
华北花岗岩类的大地构造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华北花岗岩类为酸性深成岩.以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按照地洼学说的大地构造分类,它们分属于地槽、地台和地洼三个演化阶段,其岩石化学各具特征. 从地槽、地台至地洼阶段,华北花岗岩类具有明显的化学演化规律.例如,在化学成分方面表现为K_2O含量递增,而MgO和CaO含量递减;在岩石化学指数方面.表现为里特曼碱性指数、长英指数、钾质指数和碱度递增.而铝质指数,镁质指数和钠质指数则递减等等.  相似文献   

8.
豫西铝土矿的成矿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地构造演化角度所作的成矿学分析表明:豫西铝土矿具有多因复成成矿的演化特征,地台阶段经红土化在地台构造层中形成的低品位三水铝石或铝质页岩,经过地洼阶段地洼期构造-热动力的叠加改造和地下水淋滤富化作用,最终成为具工业价值的改造富化型铝土矿。  相似文献   

9.
所论区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地槽、地台和地洼阶段。就其现阶段的大地构造性质来说,是一个地洼区。按其  相似文献   

10.
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段东部存在广阔的地洼区,主要分布于中、南落基山和科罗拉多高原以及新墨西哥州中部、俄克拉荷马州南部和得克萨斯州北部。它们在大地构造属性上与中国东部地洼区是相同的,都是后地台阶段的活动型大地构造单元,二者在构造型相、沉积建造、岩浆活动顺序、与地槽区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相似特征,而在岩浆类型、区域性隆起规模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可能反映地台活化深部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亚独联体五国铀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亚独联体五国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中亚大陆地壳构造单元 ,其中分布着大批砂岩型铀矿床和碱交代岩型、含铀煤岩型、含鱼残骸泥岩型和碳酸盐岩型铀矿床 ,计百余个。这些矿床的铀储量约占全球总工业铀储量的30 %。文中划分出8个铀矿域 ,编制了各铀矿域的成矿大地构造剖面 ,并进行了对比研究 ;对上述五种主要铀矿床类型的成矿学特征作了概述 ;归纳出四种铀成矿大地构造模式 ,指出除地台型模式外 ,其余的地槽 +地洼型、地台 +地洼型、地洼型等三种模式均与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密切相关 ,甚至是形成工业铀矿床最至关重要的背景因素。文中最后还对中亚型和华夏型地洼铀成矿学的异同特点 ,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东海地区壳体构造演化及其盆地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本文引用最近的地震、钻探、海底拖网采样及其它地质资料,通过综合研究与分析,证实东海地区的壳体属薄化陆壳型壳体,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地槽阶段(Pt-D_2)、地台阶段(D_3-T_2)和地连阶段(T_3-Q)。其中,前两个阶段与东亚壳体东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基本一致,进入地洼阶段后逐步薄化。东海盆地的形成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无关,而与地幔蠕动流所产生的拖拽型拉张应力场和地洼造山带所具拉伸趋势而形成的伸展型拉张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和发展纲领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检验,已发展成为5个组成部分和2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特征与地槽区不同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倡议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用于区域地质、地貌、新构造、地震等方面的问题。 关于保护层的加强和扩大,主要有如下的工作:(1)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在理论方面为适用范围的检验,地壳发展按照动定转化规律的原因、超越发展阶段问题、可逆发展问题及哲学思维方法等的?  相似文献   

14.
兰坪思茅地洼盆地的特征及与中国东部地洼盆地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坪思茅拉张型地洼盆地处于亚洲复式壳体南部东亚壳体、中亚壳体和南亚壳体接合部位,其形成的背景及演化的历史比较复杂。对比分析表明:其构造格局、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及成矿作用与中国东部的地洼盆地差异明显。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复杂差异性的原因,是组成滇西壳体构造地幔蠕动的方式及作用不一,与诸壳体演化历史差异、壳体之间汇聚拼合方式及运动形式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天台地洼型含金银铅锌矿床定位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应用微结构物理类比法和成矿实验模拟法,研究了赋于中国东南地洼构造层中含金的银铅锌矿床的定位成矿过程。认为该矿床的形成,可分为两个过程,即大气降水活化、萃取地洼火山岩系中成矿元素的非定位过程和热液爆破角砾化系统定位成矿过程。显示出这类矿床具有:成矿热液是由隐伏深成岩对下渗大气降水的加热,流体源于岩浆水及大气水;近南向高角度断裂制约的双循环体系,以及成矿作用双机制(矿源层中活化、萃取机制和热液爆破沸腾沉淀机制)等特点的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16.
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贡献很多很大,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地构造成矿学派之一,地洼学说对成矿学最突击的贡献,是创造性地从地壳大地构造单元中划分出地洼成矿区,并与地槽区、地台区并列,成为一种新型的大地构造矿区。因而扩大了找矿领域,指明了研究的新动向,获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又一突击贡献,是提出多因复成成矿论及多因复成矿床。陈国达教授的著名论文《从地壳演化规律看多因复成矿床及其形成机理》,指出这类矿床具有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多成矿作用及多控矿因素的五多特点,是多阶段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一理论已广泛运用于成因有争议的矿床研究。解决了多年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指明了新的找矿和研究方向。由于地洼学说在成矿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地洼成矿区的时代,已从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推延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洼成矿区的空间分布,由亚洲、欧洲、非洲,扩展到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等世界各地。地洼学说使成矿学研究引向深入,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7.
贵州兴义喀斯特景观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贵州省兴义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区内广泛分布着雄伟壮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高原、峡谷、峰丛、峰林、石林以及发育其间的瀑布群、泉群等组合为特征。其中,马岭河峡谷长74. 8km,谷底宽30~ 50m,切割深度300~ 700m,被誉为“高原峡谷一线天” ;两岸地表支流、泉水坠入河谷形成常年瀑布多达70余处,瀑高50~ 200m,构成云贵高原一大喀斯特水文地貌奇观;斜坡台原之上峰丛峰林密集相连,层层叠置,景象甚为雄伟壮观;其中峰体坡度较缓的锥状喀斯特先是在古地理的外动力环境影响下发育形成,后又经受高原抬升的影响,在发育持续时间、环境及其形态特征上与桂林峰林均有所不同,因而成为全球锥状喀斯特发育演化过程最为完整的范例之一。独特的兴义喀斯特景观,是在特定的岩性结构条件下,经长期构造运动抬升切割和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具有很大的科学意义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波斯湾地区面积仅占世界大陆与大陆架总面积的1.85%.为何却集中了迄今所知的世界油藏的一半以上?本文以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的观点为基础。分析了波斯湾地区成油的大地构造背景.认识到该区为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波斯型地洼区.并通过对该种类型地洼区演化特征与油气形成关系的研究,认为该区油气田的时空分布受两个地洼区的演化和构造热动力事件控制.指出该区油气形成是因为具有丰富的生油物质,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巨大的圈闭储集构造,合适的成油构造热动力.高效的运移作用和恰当的构造保存条件,并由于这些最佳的生、储、盖、圈、运、保条件集于一区的结果,而使本区成为世界石油之冠。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北祁连山东段的大地构造体制演化史;阐明地槽阶段的构造特点,划分出火山弧—弧前盆地—海洋三个古地理构造单元。概述了地台构造层及其反映的地壳活动特点。提出并论证自早三叠世进入地洼区体制,划分并阐述初动、激烈、余动期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地洼构造,划分出三种类型,指出它们的形成、发展和展布,主要受NWW和NE两组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