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2004年8月15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举行了曾融生院士80寿辰庆祝活动. 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副局长陈建民出席了庆祝活动. 宋瑞祥局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代表中国地震局向曾融生院士表示祝贺, 并高度评价了曾融生院士对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和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郝记川 《地震学报》2000,22(1):110-110
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于1999年12月2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会、中国地震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京区各有关单位、中国地震学会会员单位和各有关全国性学会的代表约250位来宾参加了大会.参加大会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曾庆存院士、中国地震局局长陈章立同志、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院士、中国地震学会前任理事长丁国瑜院士、秦馨菱院士、曾融生院士、马宗晋院士、陈颙院士、马瑾院士、许绍燮院士等.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邹其嘉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的关怀指导下 ,中国地震学会新设置的分支机构———老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于 2 0 0 3年 1月 8日在海口市正式成立。出席老科技工作者委员会成立暨专题研讨会的委员及老科技人员共 45人。会上明确了方樟顺、马瑾院士为该委员会顾问 ,何永年为主任 ,李宣瑚、陈鑫连、张立明为副主任 ,李宣瑚、宋臣田为秘书。在成立大会上 ,宣读了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的贺词。海南省地震局孙福梁局长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老科技工作者委员会顾问、中国地震局前局长方樟顺自始至终参加了成立大会的各…  相似文献   

4.
《地球物理学报》2004,47(3):513-513
20 0 4年3月1 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讨会”,暨庆贺滕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5 0周年.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石油、地质、核工业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高校等部门近2 5 0位代表参加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我国著名地球科学家刘东生、曾融生、孙鸿烈、孙枢、陈运泰等2 0位院士到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等1 0多个单位和徐世浙院士、林学钰院士等2 3位个人发来贺电.会议共收到论文1 0 2篇,内容涉及地壳与上地幔结构、板块与板缘构造、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的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的学术团体.1977年前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分为二,被拆分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院所)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局所),两个地球物理研究所组建前后曾有过一段人们尚不十分详知的历史变迁,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却始终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并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6.
《地球物理学报》2004,47(6):1060-1060
刊  名编辑部所在地主 办 单 位城市与减灾北京北京市地震局大地形变测量天津国家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地方地震工作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科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进展兰州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等地球物理学报 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进展 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信息科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震 北京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等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 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20 0 1年 1月 5~ 6日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延庆举办了“青年学者科技发展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人员除地球物理研究所领导、青年科技专家和在读博士研究生外 ,还特别邀请了曾融生、胡聿贤、陈等院士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研讨会与会人员共 70余人。会上青年学者们广开思路 ,就一些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为研究所的进步和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其中有 6位青年学者分别就城市活断层探测、地球动力学、工程地震学、数字地球、地…  相似文献   

8.
2003年10月14日河北省地震学会在石家庄召开学术报告会,邀请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张先康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第一形变中心前主任李延兴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张晓东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天中研究员、李世愚研究员到会作学术报告。会议由河北省地震学会理事长罗兰格、副理事长刁桂苓主持。杨国保副局长代表河北省地震局对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1 陈院士首先作了题为“大华北地区地学研究计划(设想方案)”的报告他强调了科学计划…  相似文献   

9.
正《自然灾害》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先生和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史培军先生针对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而编著的一部高级科普之精品,也是新世纪我国高等学校的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至2013年8月已是第3版第6次印刷(彩色铜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9届重力学与固体潮及重力仪器暨中国测绘学会1998年重力与地球形状学术讨论会,于1998年12月20-23日在福建厦门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解放军郑州测绘学院及总参测绘研究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16个单位的3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力与固体潮专题组主持。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厚泽院士作了题为《大地重力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的特邀报告,介绍了近两年来国内外在地球重力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和发展趋势,阐述了6个热点问题:1.围绕…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京都大学地球物理实验室共同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第9届勘探地球物理学新近展国际研讨会暨城市地球物理和活动构造中日双边会议(RAEG2005)于2005年3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有15位日方代表和30位中方代表参加,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2.
王辉 《地球物理学报》2005,48(4):946-946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京都大学地球物理实验室共同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第9届勘探地球物理学新进展国际研讨会暨城市地球物理和活动构造中日双边会议(RAEG2005)于2005年3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有15位日方代表和30位中方代表参加,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以及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京都都立大学、大阪天然气集团公司等研究机构和组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馨菱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12月5日1l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9月 9日在北京召开了“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讨会” ,暨庆贺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郭宗汾教授八十寿辰的庆贺活动 .来自石油、地质系统、中国科学院、高校及中国地震局等部门的 1 1 2位代表与会祝贺 .郭宗汾教授的儿子郭大薇与儿媳郭恳谙及其学生代表陈昆华、邓玉琼教授专程从美国到京 ,并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会议由陈运泰院士主持 ,孙枢院士致贺词 .到会的院士还有 :李庆忠、赵文津、刘光鼎、许厚泽、滕吉文、姚振兴、曾融生、陈、许绍燮 .会议共收到论文 2 7篇 ,大会报告 7篇 .郭宗汾 (JohnTsung FenKuo)教授 1 9…  相似文献   

15.
2007年9月22日,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举办了“纪念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简朴而隆重的座谈会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报告厅举行。地球所纪委书记曹学锋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在简短的开幕致辞后,她介绍了参  相似文献   

16.
正陈晓非院士:男,辽宁省本溪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院士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计算横向非均匀层状模型理论地震图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发展了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地球重力场及固体潮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0月6—11日在武昌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全国测绘、地震、石油、地质、海洋、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等66个单位,100名代表。我国地球物理学界老前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方俊教授出席了会议并宣读了论文。  相似文献   

18.
<正>陈晓非院士:男,辽宁省本溪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陈晓非院士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计算横向非均匀层状模型理论地震图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发展了模拟含任意起伏地形三维介质中地震波传  相似文献   

19.
正孙枢院士,1933年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太平洋科学协会终身会员、伦敦地质学会荣誉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聘任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副主编、《地质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Asian  相似文献   

20.
徐锡伟 《地震地质》2004,26(3):404-404
为促进科学交流和追踪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热点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先生提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发起成立了北郊地球科学论坛 ,第 1次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4月 2 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新生代构造和气候环境变化。刘东生院士对北郊地球科学论坛的成立和第 1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给予了高度关注 ,丁国瑜院士、马宗晋院士和钟大赉院士参加了研讨会 ,北京大学、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一些学者也参加了研讨会 (共计 12 0多人 ) ,与会者大部分为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在研讨会上 ,马宗晋院士就突变事件与系统科学、丁仲礼研究员就中国新生代构造尺度气候和环境演化问题、张培震研究员就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的扩展与隆升 (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沉积问题 )、王二七研究员就青藏高原的高原面成因问题、徐锡伟研究员就青藏高原北缘阶地形成期与气候变迁的研究、孔屏研究员就宇宙成因核素定年原理以及应用于青藏高原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