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华北国土资源》2014,(3):10-15
正山西山西鳄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区内,展示着发掘于山西省吉县的山西山西鳄骨架化石,这具化石距今两亿五千万年,而且全球目前仅此一具。作为肯氏兽动物群中的顶级掠食者,山西山西鳄是一种体型较大的假鳄类,身长超过2米,具有强壮的颔部,广泛分布于山西省榆社、武乡、吉县等地。  相似文献   

2.
地质历史上的二叠纪、三叠纪,正是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多样辐射的时期,也是低等四足类相互更替的时期。那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盘古大陆,中国所处的位置是南海北陆的格局。山西位于华北古陆上,这片土地出露着大面积的三叠纪陆相地层,无数的科研机构、专家学者都曾来这儿工作过,并在这里发现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动物群的研究历史、多样性概况、时代讨论及在生命演化史上的意义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5月13日,山西地质博物馆举行古生物研究成果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亮相的是"晋地甲龙"化石、山西主龙形类爬行动物化石和保德锯齿龙化石。其中,"晋地甲龙"于2011年发现于大同市左云县白垩纪的地层中,是一个新的属种,化石保存了一具近乎完整的甲龙骨架。山西三叠纪主龙形类"择义王氏鳄"以化石集群式保存于同一个化石坑中,一个坑中完整挖掘出11条"择义王氏鳄",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发现的集群式保存数量最多的一组化石。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宝丰观音堂地区下寒武统辛集组中新发现丰富的小壳动物化石,包括软舌螺、单板类、双壳类、腹足类和骨针类等。该动物群可与河南叶县辛集组、安徽淮南雨台山组及陕西洛南韩村组小壳动物群对比,其来源为扬子浅海,但与扬子浅海不是一个生物地理分区,而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属同一生物地理分区。小壳动物在中国云南开始出现,迅速遍布扬子浅海,经某种渠道迁移到河南,在迁移过程中属种发生灭绝与新生,形成不同的动物群面貌。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获悉,栾川县出土的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化石获得了"迷你豫龙"的正式命名。栾川县位于伏牛山腹地,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属于典型的大陆季风型湿润、半湿润气候。上世纪70年代,在伏牛山地区的淅川、西峡、夏馆—高丘、五里川相继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近几年来,在栾川县境内的秋扒—潭头一带也发现了大量的伤齿龙、窃蛋龙、小型驰龙等恐龙化石。栾川的恐龙化石群是以小型兽脚类恐龙为主的动物群,已  相似文献   

6.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在山东诸城发现第一具恐龙骨架"巨型山东龙"以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恐龙骨骼化石在诸城白垩纪地层中被发现,特别是埋藏于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恐龙骨骼化石群,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研究发现了包括鸭嘴龙类、角龙类、暴龙类等在内的多种恐龙类型,为丰富我国东部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该文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些年来在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及其所代表的恐龙动物群类型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提出了目前依然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意义,有助于下一步更好的深入研究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澳大利亚早寒武世带壳软体动物(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双壳类等)演化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寒武世早期,出现在扬子板块的云南、四川、湖北的梅树村阶和筇竹寺阶。第二个阶段为早寒武世中期,出现在华北板块南缘的安徽、河南、陕西的沧浪铺阶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南部。第三个阶段即早寒武世晚期,出现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初期带壳软体动物首先在扬子板块云南出现,并在扬子板块内发展成为第一演化阶段,而后动物群迁移到华北板块南缘,并经此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在两地各目繁衍成第二演化阶段。最后,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动物群又短距离迁移,也可能动物群由华北板块又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发展成第三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下半年,地质专家在延庆县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开展地质遗迹野外调查工作时,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中发现大批恐龙足迹,有覆盾甲龙类、兽脚类、鸟脚类及可能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其中覆盾甲龙类恐龙足迹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甲龙足迹化石。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存活过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东新汶煤田太原组底部徐家庄灰岩发育的有孔虫动物群和牙形石动物群的分析,鉴定出虫筵类有孔虫化石6属14种,非莛有孔虫7属16种,牙形石6属10种,建立一个有孔虫组合:Fusulinella-Fusulina组合;一个牙形石组合:Idiognathodusmagni ficus-Streptognathoduspa...  相似文献   

10.
季强 《国土资源》2004,(1):42-45
中国热河生物群以产古鸟类、带毛恐龙、早期被子植物等而闻名于世,哺乳动物化石并不多见,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有五尖张和兽(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pidens)、毛兽(Maotherium sinensis)、金氏热河兽(Jeholodens jenkinsi)、攀援始祖兽(Eomaia scansoria)和沙氏中国袋兽(Sinodelphys szalayi)等。但这些仅有的哺乳动物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古生态研究方法对龙潭组的Taihuellafauna和长兴组的Reichelinafauna等动物群在壳体特征变异和演化阶段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发现该动物群受地壳运动所造成古环境变迁和沉积岩相的变化所控制,阐述了浙北类在发展上的某些规律,为建立生物系统演化序列和地层沉积模式及准确地划分与对比地层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辽宁十二个哺乳动物群和年代地层学资料,中更新世中、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所反映的古气候大致经历了温暖潮湿、寒冷干燥、温和湿润、寒冷干燥四个阶段,从而初步建立了辽宁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的古气候演变序列。从动物群的生态类型看,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的动物群具有华北—东北过渡类型的性质,而晚更新世晚期的动物群则具更多的寒温带生态环境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生物学家徐星、郑晓延、尤海鲁在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北票龙(兽脚类恐龙的一种,图为其复原图)标本上发现了一种形态非常奇特的原始羽毛——一种类似毛发的单根细丝状结构。随后又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的另外一件北票龙标本的尾部发现了类似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黔南祥摆组的化石资料稀少且以植物化石为主,在独山县羊凤乡祥摆组中发现了一个海相动物群,主要化石有腕足类、珊瑚类、苔藓虫类、头足类和遗迹化石,其中以腕足类最为丰富.在鉴定分析所发现化石的基础上,结合该动物群所在层位的岩性特征、矿物特征和区域上该时期的沉积特征,采用古生态学分析方法,认为该动物群生存环境为一个淡化潟湖.区域上,该潟湖主要位于平塘县与独山县之间,而构成潟湖与外海的障壁则主要位于摆者至麻尾一线东北,呈北西向延伸;在北部兔场附近祥摆组已演变为以泛滥平原沉积为主.潟湖范围内现今构造形态完整,同时这种局限低能的沉积环境可以形成良好的烃源岩,因此它们在区域上的分布对岩相古地理和油气生储盖组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宁-民和盆地上第三系十分发育,皆为中新统陆相红层。该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谢家组、车头沟组、咸水河组和“临夏组”,每组分为二个岩性段。含哺乳动物化石28属37种,介形虫化石15属43种,轮藻化石7属10种及3个孢粉组合;最大出露厚度1595.85m。该统与渐新统马哈拉沟组整合接触,其上被第四系不整合覆盖。哺乳动物呈草原型鼠兔类为主→草原型鼠类与森林型长鼻类、鹿类混生→森林型长鼻类等大量出现并伴生鼠兔类→草原型三趾马动物群的群体演化特征。介形虫为古中国大陆生物区中新世常见属种,轮藻为我国第三纪常见组合;孢粉为草原—森林型组合。  相似文献   

16.
1、夏朝的玉龙 据杨伯达,在内蒙昭乌达盟夏家店文化下层,在内蒙昭乌达盟夏家店文化下层(距今4100~3500年,相当于夏朝)出土了如图1的玉猪龙二件.由于距红山文化时代久远,因此,不排除前代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但山西襄汾陶寺文化(距今4500~3900年)出土的彩绘纹陶盘,说明中原已从仰韶2500文化(距今7000~4500年)彩绘人格化鱼演化为鱼头、鳄嘴、角状耳、蛇身的龙.  相似文献   

17.
正短羽始中国羽龙小型带羽毛兽脚类伤齿龙科恐龙,体长仅30厘米,头骨长约4.3厘米,股骨长度约4.8厘米,尾巴相对较短,后肢保存的羽毛也相对较短,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化石,而且还保存了羽毛印痕;是迄今体型最小的带羽毛恐龙之一。化石该恐龙的后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疆柯坪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康克林组和巴立克立克组腕足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46属82种,根据垂向分布将腕足动物群划分为5个组合,[JP2]其中康克林组自下而上划分为Avonia Dictyoclostus组合,Schizophoria Brachythyrina组合,Orthotetina Chonetes组合和Compressoproductus Enteletes组合;巴立克立克组划分为Plicatifera Liraplecta组合。区域对比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生物古地理区属于特提斯大区,混有少量北方大区冷水型分子,早二叠世混生的冷水型分子较晚石炭世明显增加。从Orthotetina Chonetes组合开始,明显出现早二叠世分子。腕足动物的演化阶段特征表明,腕足动物群对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的响应明显滞后于牙形刺和[XC蜓.eps;%50%100;P]类等生物门类,即明显变化发生在康克林组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9.
新疆柯坪地区印干组笔石及三叶虫化石丰富,已做过较多的工作,但珊瑚化石未见报道。柯坪地区南部柯坪塔格山一带出露完整的印干组,该组顶部首次发现富含珊瑚化石的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珊瑚经鉴定计有9属14种(含未定种)。该珊瑚动物群中,Agetolites,Heliolites和Streptelasma最为丰富。根据珊瑚动物群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及与邻区的对比,建立了Agetolites Heliolites Streptelasma生物组合。就生物组合特征而言,该组合可与浙赣地区三巨山组、准噶尔北部布龙果尔组对应,时代属晚奥陶世钱塘江早期,对应国际凯迪期晚期。就生物古地理特征而言,该动物群分子大部分见于华南地区,属中国南方的阿盖特珊瑚区,表明该区当时与华南相连。   相似文献   

20.
大连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 ,裂隙溶洞发育 ,洞穴堆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 ,在境内陆地和附近海域陆续发现了 30余处化石点。在众多的化石点中尤以古龙山遗址和大连动物群最引人注目 ,前者在同一地点内采集到 377种上万件的脊椎动物骨骼化石 ,并伴有石器、骨器、灰烬等远古人类活动的遗物 ;后者包括了 2 8种早更新世的小型哺乳动物 ,这是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首次报导。这些事实说明了东北地区不只是仅有晚更新世的动物群 ,至少还有早更新世的大连动物群 ,即使在晚更新世 ,也不只是单一的披毛犀 -猛犸象动物群 ,还存在着具有从华北向东北过渡性质的古龙山动物群。今后工作中应注意寻找古人类及中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 ,加强对全新世动物遗骨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