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泸溪县1959年~2011年5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泸溪县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泸溪县属于多雷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7.5d;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6d/10a;全年4个季度均有雷暴活动发生,发生的频率以夏、春两季最高;一年中雷暴活跃期出现在3~9月,活跃期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85.1%;雷暴初日和终日都呈缓慢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依安县近56 a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依安县国家一般气象站近56 a(1958-2013年)雷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分析了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初终日。结果表明:依安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3.5 d,年雷暴日数最多37 d(1962年),最少9 d(1976年),近56 a雷暴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出现在5-9月,雷暴开始于4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中旬,10月下旬至次年3月未出现过雷暴。雷暴日数自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一日中,午后至傍晚雷暴出现次数明显增多,15-16时为一天中雷暴发生频率最高时次。初雷日最早出现4月7日(1985年),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0月15日(1994年)。  相似文献   

3.
临清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临清市气象资料,统计了40年临清市雷暴日数年际、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暴日数可以划分为三个变化阶段;春、夏、秋季是临清市雷暴发生季节,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78%,其中7月份更是雷暴高发期,该月雷暴日数超过总日数的1/3;临清市雷暴出现时段比较集中,15-22时出现雷暴约占总数的90%.  相似文献   

4.
近60年南宁市雷暴日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芳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Z2):222-224
应用1951-2010年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揭示雷暴发生规律.表明:南宁市年均雷暴日数为76.7d,年际变化差异较大;雷暴日数集中出现在春夏两季,雷暴日数月际变化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南宁年雷暴活动有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在整个时间域内存在着5到6年,9年,准12到16...  相似文献   

5.
莘县雷暴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莘县1961—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莘县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莘县年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4.1天,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占全年的78.6%,冬季无雷暴。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日变化明显,一日中均可出现雷暴,以午后到凌晨最多。雷暴初日多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在9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长沙区域4个气象站1971~2010年40年观测资料,研究了本区域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区域雷暴日数呈东西山区多,中部平原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沙东部和西部的浏阳、宁乡分别为最高和次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达62天和53天,而中部地区的马坡岭年平均雷暴日仅39天。在月变化特征上,长沙区域的雷暴主要出现在2~9月,且呈现出典型的双峰型结构,雷暴最多的月份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在6~9月,浏阳的雷暴日数要明显大于宁乡、望城和马坡岭的雷暴日数,而在其它月,4个观测站的雷暴日数相差不大。在日变化特征上,长沙区域4个测站的雷暴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的时段其中以15~17时最多,在13~18时,浏阳的雷暴次数要比另外3个测站雷暴次数明显偏多。1971~2010年长沙区域4个测站的年雷暴日数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其中以浏阳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2000年以后长沙区域4个测站的初雷日略有推迟,而终雷日明显提前。发生雷暴时,宁乡站对K指数及SI指数所代表的不稳定能量较其它3站略高。   相似文献   

7.
1951-2010年大连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10年大连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连市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年大连市年平均雷暴日较多,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呈增加趋势,每10 a雷暴日增加0.5 d。初雷日明显提前,终雷日明显推迟。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5-9月,而6-8月占近6成;夏季多于秋季,冬季最少。逐月平均雷暴分布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同相单峰形,7月雷暴出现高峰值,10月雷暴锐减。雷暴出现频率以02-06时为最高,16-20时为最低。雷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存在不显著的2-4 a和14-16 a振荡周期,并且在1972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荔波县1958-2010年雷暴逐日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荔波县雷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荔波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3.9d,年平均雷暴呈波动减少趋势;雷暴多发生在4—8月,月平均雷暴日数呈现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并根据本地的雷暴特征提出几点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9.
杨文雄  陈军  易丁 《贵州气象》2013,37(1):26-28
根据玉屏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年1月—2010年12月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年雷暴日数进行线性模拟,结合5 a滑动平均和累计距平方法,分析玉屏县50 a来年雷暴日数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得出了如下结论:玉屏县近50 a来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历年平均雷暴日数47 d,每10 a平均减少2 d;1985年为年雷暴日数出现转折的年份,但突变分析不显著。雷暴天气在全年均有发生,呈双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出现在7-8月,平均8.5 d和8.6 d,次大峰值出现在4月,平均7.6 d;夏季是雷暴天气多发季节,雷暴日数占全年的47%,春季是雷暴天气次多发季节,占雷暴日数38%,秋、冬季雷暴天气占8%和7%。一日中雷暴出现的高峰时段12-18 h,以14-16 h出现概率为最大,占26%。雷暴初日有提早趋势,终日有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博州雷暴的时间变化和周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0年博州4个气象站雷暴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博州多年年雷暴日数20-52d,年雷暴日数平原地区较少,高山地区较多,雷暴天气集中出现在夏半年5-8月.温泉雷暴天气的高发时段15-21时,精河高发时段17-23时,阿拉山口高发时段16-24时.温泉、精河和阿拉山口雷暴持续时间以30min为主.博乐和阿拉山口40a内年雷暴日数线性减少,两站年雷暴日数在1979年发生突变.博州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具有6~9a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