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走滑断层作用的几个主要问题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徐嘉炜 《地学前缘》1995,2(2):125-136
介绍了走滑断层作用研究前缘的若干主要方面。认为普遍使用走滑断层的术语外,在大陆上当断层性质不明时可使用平移断层。强调了单剪机制对大型走滑断层形成的作用,并评论了X破裂的纯剪理论。基于我国郯庐断裂带等的研究成果,提出走滑断层作用的若干新概念。指出剪曲(牵引)构造不同于雁列褶皱。认为中国地质学家从地质力学研究走滑断层的旋转构造已有卓绝的成就,只要同世界科学接轨,就会获得新的巨大生命力。文中描述了确定位移的方法,提出平移幅度与错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强调了剪切热在大陆构造中的作用,提出走滑剪切带演化中剪切变形-断裂动热变质-重熔岩浆作用旋回。讨论了剪切成矿作用及已成矿体、矿带的走滑错移及变形。划分了三种基本走滑盆地类型及论证了大陆浅源走滑型地震机制。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碎裂断层岩可产在收缩或挤压条件下形成的逆断层或剪切作用产生的走滑断层构造中。本文根据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断层构造实例,阐述了实验碎裂断层构造岩的形成环境与条件,并进而应用于天然断层构造岩的成因分析。本文研究的天然断层带包括: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一条低角度正断层(Lanf)、胶东半岛蓬莱金矿区的一条高角度逆断层(Harf)和阿尔金山系内部的一条分支走滑断层(Ssf)。区域地质环境资料(构造热演化、伴生矿物组合、充填脉状物质流体包裹体资料及变形碎屑内微变形双晶与变形纹的存在)证实这三条断…  相似文献   

3.
金湖凹陷铜城断层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城断层是苏北盆地金湖凹陷中一条二级断层,表现为明显的分段性,南段为逆断层,北段为正断层。关于铜城断层的性质及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基于地震剖面解释的构造分析并结合走滑断层的鉴别标志,认为铜城断层为一典型的走滑断层。走滑作用造成了断层倾向沿走向发生变化,正逆两种断层交替出现。铜城走滑断层不仅有利于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圈闭,而且对低渗透储集层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伴生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4.
金湖凹陷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湖凹陷自晚白垩世-新生代发育复杂断裂系统,在统一应力场的作用下凹陷内形成伸展断裂、走滑断裂和挤压断裂。断裂系统的演化分为初始伸展、继承伸展、强烈伸展和走滑叠加四个阶段。初始伸展阶段凹陷伸展作用较弱,除主边界断层外,其他断层对沉积地层控制作用较弱;继承伸展阶段,凹陷持续伸展,部分早期断层停止活动;强烈伸展阶段,构造活动集中于主断层之上,形成主要沉积凹陷;走滑叠加阶段,凹陷内断层发生右旋走滑作用,在伸展构造之上叠加了走滑构造,该构造运动奠定了金湖凹陷现今的构造格局。杨村断层和石港断层为受基底断层控制的持续活动断层,而铜城断层是晚期形成调节石港断层和杨村断层走滑应力的变换断层。断裂活动受区域应力场和基底先存断裂的共同控制,表现为两期构造的叠加。两期构造运动控制了金湖凹陷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5.
盆地周边地质调查是研究盆地构造演化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露头区断层活动规律可以直观分析盆地内观察不到的断层性质。本文主要研究了磁村断层的野外地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并类比了沉积盆地内的断层对沉积的控制。研究发现磁村断裂带内地质现象丰富,发现有擦痕、阶步、碎裂灰岩、牵引褶皱、石香肠构造、菱形构造等,其中石香肠构造和菱形构造受控于岩性及断裂带内局部应力场变化,与其他证据共同指示磁村断层为一条右旋伸展-走滑断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磁村断层走滑活动模式及对沉积扇体的控制,并针对断层走滑活动的沉积响应,在沉积盆地内找到了多处伸展-走滑型断层和走滑-伸展型断层控沉积的沉积迁移现象,且发现了走滑伸展作用产生的斜歪扇背斜现象。这种控制作用使沉积砂体沿断层走向展布,进而控制油气成藏和分布。综合分析认为,磁村断层形成于晚中生代以来鲁西地块的张扭性应力场,是鲁西隆起不同块体差异伸展所致,起调节不同块体应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走滑构造体系盆山耦合与区带分析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走滑构造体系盆山耦合常由于走滑断层弯曲所产生 ,结合油气勘探中盆地—区带—圈闭 3个层次 ,相应地划分为 3类走滑断层 :(1)转换断层为控盆断层 ;(2 )转移断层为控带断层 ;(3)撕裂断层为控藏断层。走滑断层伴生盆地按力学性质可以划分为 :(1)走滑伸展盆地 ;(2 )走滑挤压盆地及 (3)走滑旋转盆地。转移断层可以与裂谷盆地或前陆盆地复合 ,发育断裂互联网络 ,形成雁列褶皱或雁列断块油气区带 ;撕裂断层与低角度正断层或逆冲断层相交时常形成有利圈闭 ,如活板构造等。  相似文献   

7.
走滑断层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走滑断层概念提出之后,走滑断层在地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并在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其构造意义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认识,使得走滑断层的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其分类及其成因机制分析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走滑断层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文章对走滑断层原理、概念和相关术语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也对走滑断层的位移特征、识别标志、力学性质、走滑派生或伴生构造、走滑盆地特征、走滑断层分类及走滑断层实例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走滑断层的力学机制,提出走滑断层新分类方式,并运用新的分类方式进一步对美国西海岸圣安德列斯断层、新西兰的阿尔卑斯断层和中国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以及阿尔金断裂带等典型断层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伊通地堑断层系统与构造样式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与走滑相关的盆地构造一般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断层系统较复杂和构造样式类型丰富。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的构造解析,结合区域地质和钻井资料的分析表明,伊通地堑的断层系统在平面上主要由近东西向的张性正断层和北东走向的张剪性断层组成,反映盆地具右旋走滑的应力体制;断层在演化序列上分为4个类型,与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地堑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型"为主,从盆地的动力学机制的角度,它属于"走滑—拉分型",进一步可将它概括为5种类型的构造样式,而且每一个断陷都以一种构造样式占主体,其展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构造样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断陷具有独特油气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伦坡拉盆地前期勘探主要在南、北构造带,对中央凹陷带构造的勘探和成藏研究较少。本文利用最新获取的地震和钻井资料,分析盆地中央凹陷带走滑断层发育和演化特征,结合典型油藏解剖,明确走滑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指导油气勘探工作。走滑断层剖面上具有断面较陡、花状构造特征,空间上见"忽正忽逆"的海豚效应、断层两侧地震反射特征不协调等标志现象。走滑断层与油气成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其控制盆地的构造格局、沉积体系次级生烃洼陷的发育,形成高地温场,促进油气生成,形成一定规模的构造圈闭群,利于油气聚集,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但走滑断层的晚期活动可能破坏原生油藏,造成油气散失稠化和调整分配。江F2和蒋F1走滑断层所夹持的伦坡日断块圈闭面积大,处于主要生烃洼陷,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0.
古生界走滑断层及中新生界继承性正断层是轮东斜坡带最主要断裂构造类型.在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研究分析该区断层特征、成因及演化,探讨其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该区古生界走滑断层切面上具形迹丰富、共轭、雁列构造特征,中新生界正断层密集发育.剖面上走滑断层具断面陡直,中新生界正断层呈花状构造特点,并具典型“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受区域剪切作用形成的挤压应力场影响,区内走滑断层形成于海西中晚期,并在中新生界长期继承性活动,形成花状构造.该断层对区内石油运聚及再分布具重要影响,它控制了轮东斜坡带寒武—奥陶系地层构造样式,改善了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储层储集性能,提高了岩溶发育程度,从而影响着区内油气成藏和油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走滑断层作用的相关构造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走滑断层的形成可以用纯剪和单剪这两种基力学机制和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压剪和张剪加以解释,其应力分布的局域性导致了形变特性的差异性。其相关构造类型,包括褶皱断层,断层,走滑盆地,走滑旋转构造,花状构造与走滑双重构造,等是走滑断层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油气区逆断层成因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东部油气区逆断层有四种成因类型:1.走滑断层诱导型逆断层;2.重力滑动型逆断层;3.先张后压转化型逆断层;4.流体推挤型逆断层。本文着重论述了各类逆断层的赋存状态、演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并认为与其变形相关的正牵引背斜、挤压断块等伴生构造圈闭是最有利的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临商断层特征及其活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商断层为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内部NE向展布的控洼断层之一,详细地分析这些断层的活动性对于深入了解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开始沉积以来惠民凹陷的差异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详细解剖临商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不同时期、位置的断层活动性,并结合新生代以来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演化,得出以下认识:①临商断层的雏形为一右旋走滑正断层。②断层的主枝由西往东活动速率逐渐增强,而分枝断层则表现为中间强、两侧弱。③时间上的差异性表现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沉积期—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沉积期断层的活动性较强,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沉积期达到最高值,而后逐渐减弱,古近系东营组沉积期出现小规模的增强,新近系馆陶组沉积期断层活动性达到最低值,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期断层活动性开始增强。④空间上断层活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该断层走滑过程中形成的同向走滑断层的位置造成的,而时间上的差异性与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受南海海盆演化以及邻区构造事件的联合控制,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内部构造表现出明显的多期走滑特征.走滑拉分作用控制了珠江口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重磁资料,在区域内共识别出NW和NE两组走滑断层,并根据阳江东凹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识别出花状构造、雁列式和羽状等多种具显著走滑特征的构造...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8.0级地震断层的同震位移方式、大小和空间变化为检验断层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一个现实范例。本文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可能的深部过程分析,并考虑到地震动力作用的影响,探讨了断层同震位移的地质意义和断层运动学模型问题,继而讨论了汶川8.0级地震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断层构造变形的现象对断裂构造分析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启示。提出了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地震破裂面两侧地表高程差确定的断层垂直同震位移,并不完全是深部震源破裂的构造位移扩展到地表所致,而是包含了地震动力作用对断层破裂面两侧深部岩体的结构损伤破坏(膨胀)强烈程度差异所形成的非构造位移;(2)汶川地震的发震断层走滑-逆冲位移大小和方式的空间变化,可以用区域稳态构造应力和地震动力的联合作用给予合理解释,即断层的逆冲位移成分可以归因于为垂直断层的南东向的区域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之结果,而水平走滑位移则与震源体破坏过程形成的地震动力作用方向与不同区段断层的交角变化所致,即震源体上方映秀-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江油断层,无论是区域构造应力,还是地震动力,都与断层走向近于直交,因此,断层以逆冲为主;而映秀-北川断...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多个油气田发现于阿拉尔断层上、下盘地层,阿拉尔断层几何学、运动学及其演化特征对深入研究油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地震资料阐述阿拉尔断层几何学构造样式,提出断点移动法在垂向、横向和沿断面三向定量解释阿拉尔断层各时期移动距离、移动速率和移动角度,综合分析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进而探讨断层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阿拉尔断层几何学构造样式具有分段性,各分段具有不同的运动类型,断层西段主要以抬升-挤压为主,断层中段出现明显的走滑-推覆特征,东段为断层上盘抬升及走滑运动所形成的派生断层。阿拉尔断层运动学特征具有多样性、分段性和推覆-抬升交互式。阿拉尔断层的整个演化过程经历了抬升、挤压、走滑、推覆等多种运动类型,正是在这种演化背景下,阿拉尔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存在多样性和分段性。  相似文献   

17.
走滑运动是指沿直立的断面作走向滑移的断裂运动。走滑断层可分为两种:一是单剪性质的走滑断层,按习惯称为平移断层;二是作为挤压带、伸展带、重力滑动带的侧向连系和调整的走滑断层,建议称为调整断层。建立调整断层的目的,在于拓宽对走滑运动内涵的认识,增强对走滑构造多样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内学者在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中提出的“构造结”现象和相应的构造特征,以及国外学者对西班牙贝蒂克山(Betic Cordillera)构造带的类似观察和认识。认为“构造结”与走滑断层系统伴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构造结”是走滑断层系统产生的地质成因之一。同时介绍了国外学者提出的与走滑断裂作用相关的扭张性盆地类型6种和扭压性盆地类型9种。  相似文献   

19.
天湖山煤矿区经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广泛发育了以推覆、滑覆断层为主的控煤构造。为加深对推覆、滑覆叠加构造控煤机制的认识,在掌握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天湖山典型推覆、滑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以及推滑叠加型构造对煤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内构造先后经过了多期次、多层次伸展滑覆和逆冲推覆的复杂叠加作用,推滑叠加型构造的控煤机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1滑覆断层的伸展应力环境和剥蚀效应造成地层的缺失;2推覆断层挤压应力环境以及地层增厚效应造成地层的重复和抬升,另外叠加构造也导致煤层发生流变。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地震资料和断层的位移-距离曲线,对辽东湾坳陷中部金县构造变换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金县构造是一个发育在走滑断层叠置段内的大型含油气构造,属于郯庐走滑断裂带组成部分的辽中1号断裂带的两条分段断裂在金县地区发生相互作用和叠置,形成了在平面上呈菱形展布的走滑双重构造。菱形断块体同时也传递了分段断层的位移量,使其在空间上保持守恒,从而形成了金县斜向背斜型构造变换带。金县构造变换带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孤立断层发育、变换带初始形成、变换带复杂化和变换带破裂4个阶段。针对渤海地区不同类型构造变换带进行深入分析,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