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已经查明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Cu 、Au资源量达到超大型规模.通过对雄村铜金矿床Ⅰ号矿体详细的地质编录和测年成果,发现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矿体的形成与晚侏罗世侵位的、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闪长玢岩(J3δομ)有关,成矿岩体呈不规则的岩枝状,全岩矿化,岩体中Au的平均品位大于1g/t,Cu含量大于0.7%.含矿围岩是早、中侏罗世的凝灰岩,近岩体部分矿化强烈.矿体被后期侵位的多种岩脉穿插,并被始新世侵位的谢通门大岩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穿插和破坏,岩脉的Cu、Au、Ag含量极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E2γδβ)Cu、Au、Ag的平均品位(733件样品分析结果统计)分别为0.0091%、0.0053 g/t、0.279 g/t;成矿前侵位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J2δομ)Cu、Au、Ag的平均品位(1 414件样品分析结果统计)分别为0.0105%、0.048 g/t、0.395 g/t;穿插矿体的安山岩脉Cu、Au、Ag的平均品位(527件样品分析结果统计)分别为0.065%、0.068 g/t、0.728 g/t,穿插矿体的闪长岩脉的Cu、Au、Ag的平均品位(87件样品分析结果统计)分别为0.081%、0.091 g/t、0.818 g/t.根据167个勘探钻孔编录和化学分析(24 369件化学分析样品)资料,以及对海拔4 000 m、3 950 m、3 900 m水平面的Cu、Au、Ag、Mo、Mn、Pb、Zn、W、K、Na、Ca、Rb元素分布规律的分析,显示矿体具有斑岩型矿床的蚀变、矿化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矿化和围岩蚀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与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J3δομ)有关.成矿期间与矿化热液活动有关的蚀变主要有:①早期钾硅酸盐化;②红柱石次生石英岩化(硅化);③黄铁绢英岩化;④青磐岩化.成矿期形成的脉体类型主要有早期石英-红柱石-硫化物脉、红柱石-黑云母-硫化物脉、磁铁矿-黑云母-硫化物脉、富黄铜矿硫化物脉、黄铁矿脉和多金属矿脉.从矿体中心向外,元素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在矿体中心局部,由于红柱石-次生石英岩化蚀变作用强烈,致使K、Rb等元素向外迁移.矿石富K贫Na,以及K与Rb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的特点均与国内外典型的斑岩铜矿床相似.  相似文献   

2.
张善明 《地质与勘探》2018,54(5):890-901
多年来,北山内蒙地区金矿勘查进展不大。2014年,在北山内蒙黑山咀南发现了金多金属矿带,其位于古生代火山盆地过渡带。探槽控制了三条矿带,Ⅰ号矿带长约1500m,宽0.8~5m,刻槽样显示石英脉Au品位在1.00~45.30g/t间,Pb品位在1.00%~26.86%间,蚀变岩Au品位在1.00~39.90g/t间,伴生Ag品位在60~528g/t间,局部地段Cu品位在0.50%~13.70%间。Ⅱ号矿带长约3800m,宽0.3~10m,刻槽样显示北东向石英脉Au品位在1.00~95.80g/t间,近东西向石英脉Au品位在1.00~4.20g/t间,蚀变岩Au品位在1.00~16.60g/t间,局部地段Cu品位在0.50%~1.30%间。Ⅲ号矿带长约1300m,宽1.2~6m,刻槽样显示石英脉Au品位在1.00~23.20g/t间,蚀变岩Au品位在1.00~13.90g/t间。块状方铅矿脉Pb品位在1.00%~78.73%间,伴生Au、Ag、Cu品位分别在1.00~20.20g/t、60~1088g/t、0.50%~21.54%间。拣块样显示Au、Ag、Pb品位最高达1223.00g/t、1760g/t、81.38%。系统的地表工作表明,该区找矿潜力巨大,该矿带的发现对北山内蒙地区的区域找矿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洛宁县金家湾金矿床产于华北地台南缘太华群石板沟组内。片麻岩蚀变后呈黄褐色块体。矿石主要为蚀变浸染网脉和少量含硫化物石英脉组成。矿床属绿岩带构造蚀变岩浸染型。按矿石类型拣块采样九个,含金品位1.5-108.93g/t。采掘揭露矿化带长千余米,含矿脉和矿化蚀变带宽20-30m。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22,(2):223-227
满丈岗金矿是青海省近几年新发现的又一中型金矿床,累计圈定了金矿体30条(M1M30),其中工业矿体18条、低品位矿体12条。该矿床以石英脉型、蚀变凝灰岩型为主,局部见破碎蚀变岩型。其中石英脉型品位普遍较高,蚀变凝灰岩型次之,破碎蚀变岩型略低。矿体一般长度在275M30),其中工业矿体18条、低品位矿体12条。该矿床以石英脉型、蚀变凝灰岩型为主,局部见破碎蚀变岩型。其中石英脉型品位普遍较高,蚀变凝灰岩型次之,破碎蚀变岩型略低。矿体一般长度在275530m,厚度2.2530m,厚度2.24.02m,平均品位Au 3.314.02m,平均品位Au 3.315.83g/t,估算金资源量15.68吨。该文通过对矿床区域及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的分析,对矿床控矿因素、成因、成矿模式等进行了讨论,认为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辽宁东五家子金矿矿脉含矿性评价标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东五家子金矿的矿脉由蚀变岩和石英脉透镜体构成,可采矿体均为硫化物石英脉型.工业矿脉中,石英为烟灰色,发育他形、半自形的细粒黄铁矿等硫化物,有较大规模的矿体.矿化脉中,石英为乳白色,发育粗粒、自形的浅色黄铁矿,无可采矿体.在工业矿脉、次要矿脉、矿化脉的蚀变岩和石英脉样品中,Au,Hg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有明显区别.用石英脉样品的As-Ni-Ba图解和蚀变岩样品的Au-Ag-Ba图解预测,矿区外围的西沟1号脉和西沟3号脉属于工业矿脉.  相似文献   

6.
张二法 《黄金地质》2002,8(3):43-46
小秦岭地区不同矿化类型的含Au石英脉Au/Ag值有不同的特点,多金属硫化物型一般小于0.8,黄铁矿型介于0.8-2.0之间,少黄铁矿型一般大于2.0。利用Au/Ag值可以大致确定矿脉的矿化类型,判断矿脉的水平,垂向分带和剥蚀深度,预测深部矿脉的矿化类型,东闯金矿床深部Au/Ag值为1.39,预示其深部有可能出现黄铁矿型矿化,深部探矿仍有前景。  相似文献   

7.
黄沙钨矿脉幅变化、矿化分带与矿体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沙黑钨矿石英脉矿床(图1)是“五层楼”分带模式的典型矿床之一.矿区保有的储量中脉带型矿体约占3/4.但是,有的脉带矿化稳定深邃,有的贫富涨落悬殊.因此,在勘探工作中研究矿体脉幅与品位变化规律,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兹据工作实践,总结如下. 总脉幅、最大脉幅与矿化富集的关系众所周知,“五层楼”式脉状钨矿矿脉条数和每条脉的厚度都有很大变化.统计资料表明,脉带向下含脉率增高,含脉密度下降;总脉幅中部最大,两端最小,一般呈重  相似文献   

8.
满丈岗金矿是青海省近几年新发现的又一中型金矿床,累计圈定了金矿体30条(M1~M30),其中工业矿体18条、低品位矿体12条。该矿床以石英脉型、蚀变凝灰岩型为主,局部见破碎蚀变岩型。其中石英脉型品位普遍较高,蚀变凝灰岩型次之,破碎蚀变岩型略低。矿体一般长度在275~530m,厚度2.2~4.02m,平均品位Au 3.31~5.83g/t,估算金资源量15.68吨。该文通过对矿床区域及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的分析,对矿床控矿因素、成因、成矿模式等进行了讨论,认为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正>石人嶂钨矿位于广东北部韶关市始兴县城南20 km,是著名的华南钨矿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韦龙明等,2008),石人嶂矿化带长850 m,宽300 m,已勘查的矿脉56个,矿体(脉)长701130 m,钨矿脉产状210°1130 m,钨矿脉产状210°240°∠75°240°∠75°82°,目前开采的矿石类型均为黑钨矿石英脉型矿石,钨矿脉分布严格受花岗岩体控制,主要金属矿物均为黑钨矿,局部富集锡石、含砷黄铁矿、黄铜  相似文献   

10.
红柳金矿床位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西部,属石英脉型金矿床.通过对红柳金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指出该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为岩性特征、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并总结出矿化富集规律:1)金矿(化)体总体分布在中、高级变质带及其接触部位;2)中级变质岩(片岩)中的金矿(化)体的矿脉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矿脉延伸长度大,但Au品位相对较低,常形成规模较大的低品位金矿体;3)分布在高级变质岩(混合岩)中的金矿(化)体的矿脉展布与地层走向近垂直,矿脉延伸长度较小,但Au品位相对较高,常形成小而富的金矿脉;4)当矿带中出现NW与NE两组矿脉交叉时,常形成小而富的矿体即富矿包.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省澜沧江以西的阿佤大山上,我队经过两年的工作,最近找到了一个很有前景的石英脉型金矿床.这是在滇西南发现的第一个金矿床.它的发现,对繁荣边疆经济,使佤族群众脱贫,具有重要意义.这个矿床的发现,首先是依靠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提供的信息.区调报告对该点的描述是:发现多条矿脉及矿化脉,规模不大,一般长1~15m,厚O.1~O.5m,品位2.33~15.9g/t,还含高的银、铅、锌等.其次足我队到胶东地区参观考察了焦家式及玲珑式金矿的地质特征,认为我们工作的地区与胶东在区域成矿条件方面有相似之处.即处于深大断裂带上盘,深大断裂深部属韧性剪切带;前寒武纪变质火山岩层发育;中生代重熔花岗岩类岩浆  相似文献   

12.
大湖金-钼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北缘(图1),最先是以金矿床进行勘查的,其黄金储量28 t,平均品位8.7 g/t,被认为是断裂控制的中温脉状金矿或造山型金矿床[1~5].随着大湖金矿开采深度加大,部分含金石英脉在深部转变为辉钼矿-石英脉,并在海拔500 m以下发现了多条独立的辉钼矿-石英脉,探明的钼资源量已达中型规模[3~5].  相似文献   

13.
石狩金银矿床位于日本九州鹿儿岛东北部,该矿床于1981年发现,地质及物探工作起了重要作用。经开采证实石狩矿床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重金矿床。从1985年7月~1988年12月,总计开采了21.7t的金和14.3t的银,在本湖(Honko)矿带,估测矿石储量为1.4×10~6t(平均品位70g/t即98t金);在最近发现的山田(Yamada)矿带,估测矿石储量为2×10~6t(平均品位20~25g/t)。本矿区基底岩石是白垩系四万十(日本最清澈的一条河即Shimanto)超群沉积岩,覆盖层为第四纪火山岩。金矿床为石英—冰长石脉型,其中伴有金银矿、硒银矿—辉硒银矿、深红银矿和蒙脱石等。为了确定金的矿化时代,测定了含矿冰长石的K—Ar年龄为更新世(0.84±0.07~1.01±0.08Ma);气液包裹体研究表明基底岩中金的沉淀温度是210℃。其上覆火山岩中金的沉淀温度小于200℃;石英脉中δ~(18)O变化范围为8.8‰~6.8‰。高品位金矿化作用直接与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作用有关。在石狩脉系上部50~100m处,有一个层状粘土矿物和石英—蒙脱石蚀变带。该蚀变带围饶矿化中心分布,形成近水平的强烈泥岩化层。蚀变带的外面由方石英—蒙脱石和一些未蚀变岩石所组成。由重力测量确定近地表构造,由重力高确定基底岩块隆起,施拉贝格(Schlumberger)电测深,有效地估计了基底埋藏深度和确认了电阻率的结构。而电阻率和激发极化测量,又指出了与矿化作用有关的热液蚀变带的分布。土壤中Hg、CO_2、Rn的地球化学测量,有效地追踪了断裂构造带。高品位的金矿化区位于本湖区的沉积岩和火山岩的不整合面上。高品位金的矿化作用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当高温热液上升,由于沸腾导致金的沉泛;另一方面,在不整合面附近,上升的地下高温热液与地下水相遇,使成矿热液温度迅速降低和发生氧化作用,有利于金的进一步沉淀。  相似文献   

14.
小秦岭矿集区东闯金矿为石英脉型矿化类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矿脉延伸长、延深大,且矿体连续性好,仅S507一条矿脉在矿区走向延长超过3.2km,垂向延深超过1600m(深部尚未圈闭),单脉勘探提交黄金储量达47.2t,约占该矿黄金储量的70.35%。研究表明,该区从早到晚经历了四期褶皱-剪切作用,表现为从塑性流变到晚期构造隆升。其中五台期褶皱翼部的构造薄弱带发育成了压扭性脆韧性剪切带,又被燕山早期第三期褶皱作用改造成张扭性韧脆性剪切带,并为含矿流体的大规模贯入和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容矿空间。来自于深部的成矿流体,在较高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控制下,快速贯入到区域性韧脆性剪切带中积聚、沉淀成矿。也正是由于含矿流体快速贯入区域性韧脆性剪切带,而导致含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快速改变,使得某条矿脉储量达到全矿黄金储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贵州老万场金矿床红土化作用及对金赋存状态的制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土的矿物成分、硅酸盐成分和化学蚀变指数(CIA)特征表明,贵州老万场红土化过程经历了粘土化、铝土矿化、铁化三种化学风化作用;地球化学上属早期红土化作用阶段.风化过程中K2O、Na2O、CaO相对于Al2O3的淋失量很高,显示较强的化学蚀变作用.红土剖面中成矿元素Au、As、Sb含量变化很大.Au通常为40~4 551 ng/g;Sb普遍小于0.1%;As通常为0.n%,最高1.8%.它们普遍高于大厂层硅质岩中相应成矿元素的含量.红土化过程中,Au、As的富集与Fe的富集作用有明显的关系,并与红土剖面中相对还原的部位有关,而Sb则在相对氧化的环境中聚集.红土剖面中稀土元素含量普遍较高,轻重稀土元素之比通常小于10,稀土元素分布模式非常相似,与大厂层稀土元素特征有明显差别.微量元素图解显示红土剖面中的大离子亲石元素、不相容元素与大厂层也有明显的不同.成矿元素间的差异性也很明显,表明大厂层岩石可能并不为老万场红土层的发育提供直接的物质来源,红土层的发育似乎与后期第四系的冲积物、洪积物有关.成矿物质也可能不与大厂层直接有关.带能谱的透射电镜(TEM-EDX)观察表明金的存在形式多样,虽然金主要以浑圆状的自然金颗粒产出,但也可以被针铁矿(含砷针铁矿)、石英硅质吸附,或被伊利石等吸附.显示红土化过程中铁还原作用对金富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和龙市金城洞金矿床赋存于新太古界上壳岩系中的中、高温变质热液蚀变型矿床,矿化蚀变以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为主,矿体均分布于南北向含Au破碎蚀变岩带内,由石英脉、蚀变岩、蚀变构造角砾岩及其破碎的角砾、断层泥组成。矿石中金矿物的粒度以细、中粒为主,并以粒间金为主分布于黄铁矿等硫化物中。该矿床共全圈出达到工业要求的Au矿体26条,提交Au金属量2 468 kg,矿床Au平均品位5.73×10~(-6)。  相似文献   

17.
<正>1975年,在澳大利亚南部Stuart Shelf地区探明了超大型铜-铁-金-铀-稀土元素矿床—奥林匹克坝矿。该矿的矿化面积超过20 km2。矿床位于前寒武纪基底的角砾杂岩体中,矿石储量20亿t,矿石品位分别为:Fe 35%、Cu 1.6%、U3O80.06%、Au 0.6 g/t、Ag 3.5 g/t,还有总量达1000万t的稀土元素(Wang等,1999;Drummond等,2006)。由于地下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新发现,1983年提出  相似文献   

18.
玻利维亚多尔各市D铜矿地处安第斯褶皱带中段,西科迪勒拉构造带东侧南端。矿体主要赋存于多尔各组二段(E3t2)地层中。通过对多尔各市D铜矿矿物分带、主元素及微量元素组合分析,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粉砂岩型矿化(Ⅰ型矿化):近矿硅化增加,矿化范围叠加石膏脉,围岩泥质(脉)含量减少,方解石化(隐晶质)发育减弱;远离矿化硅化减弱,石膏脉消失,方解石化增强,泥化增强。(2)砂砾岩型矿化(Ⅱ型矿化):近矿硅化增加,矿化范围叠加石膏脉,围岩泥质(脉)含量减少,方解石化(隐晶质)减弱;远离矿化段,硅化减弱,石膏脉消失,方解石化增强,泥化增强。(3)石英脉型矿化(Ⅲ型矿化):内带主要发育矿化、硅化,最显著的特征为发育大量矿化脉及石英脉;外带发育泥质脉及石英脉。(4)Cu—Ag元素组合为矿区重要的矿化元素组合内带,Ca—Mn元素组合为矿区近矿围岩褪色蚀变元素组合中带,U—V元素组合为矿区含矿"红层"元素组合外带。通过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确定找矿靶区,并在靶区探获铜矿量770.08万吨、平均品位1.77%、金属量136304t。  相似文献   

19.
闫永福 《城市地质》2005,17(1):12-14,19
铧尖金矿牛心山矿段,金矿化(体)分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前者以黄铁绢英岩化为主,产于牛心山复式侵入体的内接触带,空间上形成一个近于闭合的含矿带;后者产于岩体之外的变质岩中,空间上矿脉间及矿脉内矿化(体)间沿走向、倾向具50m或其倍数的等距性。外围工作首选马尾沟矿段老成岭一带。  相似文献   

20.
颜家沟金矿矿体产于石英二长斑岩体内部及其与白云岩接触部位的构造蚀变带内.在岩体内部为石英脉型Au、Cu矿化,岩体内接触带则为网脉状蚀变岩型Au、Pb、Zn矿化,岩体外接触带是构造蚀变岩型Ag矿化.主矿化体受石英二长斑岩体及次一级构造和裂隙控制.经过岩桨期后气成热液叠加改造,构成了复杂的成矿过程,初步认为该矿床属岩浆期后多次气热叠加型金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