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学报》1936,12(8):462-473
长沙本月湖南境内,雨旸时若,天气之佳,为过去数年同月所罕见,就雨量而论,全省各地,约70(米毛)至227(米毛),偏距既小,分配复甚均匀,上中下三旬百分率,相差均不甚大,以视过去全月雨量大部份集中於上旬或中旬者,殊有不同,此种情形,对於农作物,颇为有利,故各处绿满田畴,据一般老农言,本年年岁之丰,为近数年所未有。全月温度,颇为特殊,各地平均,均较往年为低,常德变差最  相似文献   

2.
卢鋈  许鑑明 《气象学报》1936,12(8):307-408
作者为明瞭中国温带风暴及台风雨量分布之情形及其与路径之关系,特取民国二十四年夏季(六月至八月)经过中国本部之温带风暴及登陆之台风,逐一分别检讨。先作各日上午六时之风暴路径图,然  相似文献   

3.
吕炯 《气象学报》1936,12(1):13-19
中国沿海岛屿上雨量稀少之问题,萦回于吾人脑祭者,已歴有年所。客岁李君良骐制中国雨量图稿,旧梦重温,促其注意,因为文探索岛上雨量所以稀少之原因(见气象杂志十一卷六期)。日前予读其文,又转而引起予之兴趣,因亦试作研究。兹篇所述,乃根据气候学上之原理,以阐明海岛上之雨量,在普通状况之下,必然较附近陆上为少。作者附识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一年春播天气有两个显著的异常:一是三月高温多雨;二是四月上半月全省出现解放以来同期最长的连阴雨,其日照之稀少,雨量之集中,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之冠。高温高湿使浙南大小麦赤霉病流行,四月上半月的低温连阴雨使浙北浙中清明前播的早稻普遍发生烂秧。一、三月高温多雨的环流背景 1981年3月北半球500mb平均图上有三个长波,长波槽分别位于美洲大西洋沿岸、欧洲地区及日本东部洋面。长波槽位置  相似文献   

5.
赵恕 《气象学报》1935,11(3):155-165
厦门概述本月上旬温度,均较去年八月上旬为低,其原因即由於台风之来临,全月最高温度满三十五度者仅二日,去年计四日,全月最低温度在二十五度以下者计六日,去年仅五日,本年雨量集中在八月上旬,去年则在中旬,此本年八月与往年八月不同之大概也。七八月之间,为台风最活跃之期,厦门其常光顾之地。本月上旬连续阴雨其原因即由於台风,上月台风在厦门登陆者有二,一在二十三日,一在三十日。以後者之势力为最强。第二次台风於三十日来袭厦门,十二时气压降至733.60mm风力达蒲福尔氏第八级,三十日及十一日二日雨量总数达157.5mm之多,较低处僻巷小路,涨水数尺,  相似文献   

6.
欧阳楚豪 《气象学报》1936,12(3):141-152
绪言湖南位北纬二十五度至三十度之间,为副热带区域;居荆楚邱陵之地,北有洞庭湖,广八百里,纳湘、资、沅、澧诸江以汇之;东西南三面,有罗霄、雪峯、五岭诸山环抱,其高均在二千公尺以下,南北寒暖气流,得以奔腾而入。每於春夏之交,南北季风交替之际,南来暖湿空气,与北下寒燥气流相遇於此,因以成云致雨辄数十日而不止,湿度甚大,物质多遭霉烂,盖即俗称霉雨时也(此时江南梅子黄熟,故又有黄梅雨之称)。因是雨量甚丰,农作物之生长赖焉。故俗  相似文献   

7.
《气象学报》1935,11(5):247-248
十月之天气,华南华中,湿暖异常,华北一带,颇为晴朗。东亚境内共有低气压中心十三,副低气压中心五,合计十有八个。其中之二个,发生於西伯里亚,一个出现於东部满州,一个导源於西部内蒙,均使蒙古或满州之天气发生显著之影响。又二个。初见於东海,二个滋长於渤海,均向东或东北去,当其离陆最近时,使沿岸天气变劣。另一个为台风,来自菲列滨以东洋面,运行於南海,越  相似文献   

8.
中国之雨量     
竺可桢涂长望张宝堃著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出版。是书计604页,图13幅,搜罗之纪录,至民国二十二年为止, 集全国雨量纪录之大成,具精美新颖之图表。我国幅员之广,三十七倍于意大利,四十四倍于英吉利,血全国雨量站之设置,只近千数,以视英伦三岛之有雨量站五千三百余,意之有三千六百站者,诚瞠乎其後。且此近千数之雨量站中,大多数无精密之仪器,故整理之结果,于此近千站中,择其纪录年代较长而可靠者,列为两表,一为历年逐月雨量表计353站;一为历年逐月降水  相似文献   

9.
(一)地理環境與峨眉山之氣壓升降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居東經103度41分。北緯29度28分,高度約三千公尺,北有邛崍山,西有大雪山,南有大涼山,三面包圍,各山高度均達三千公尺以上,其西之西藏高原,面積遼闊,拔海高度,亦不下四千公尺。峨眉山當川康交界大相嶺之東側,靑衣江大渡河东西環流,匯於樂山。其地理環境舆卓立華北大平原之泰山異,而天氣現象遂亦颇有不同之處。該處之氣象觀測。始於民國二十一年八月,翌年八月極年終了,卽行結束。迨二十八年四川建設聽及氣象研究所議定恢復,於四月開始工作,迄三十年三月適滿二載,茲篇所述,以近二年之紀錄為主,而以極年觀測為輔。夫大氣壓力乃隨高度而遞减,高山氣壓自視其鄰近低處氣壓為低,北為無可懷疑之  相似文献   

10.
廣元測候所開始觀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鑒於嘉陵江河谷焉寒潮入川之主要途徑,其上游尚乏可靠之測候紀錄,爰擇定廣元籌設測候所一處,藉供研討川北氣候之資料,經調員訓練前往籌備,業於九月成立,五日開始觀测。九月二十一日日全食觀測是日中國科學社假氣象研究所舉行社友會,並在該所觀測日全食。氣象研究所同人並於日食時間,測候各項天氣要素之燮異。邵陽通訊湖南七月份雨量,湘南多於湘中湘西,上半月少於下半月,舆過去四年同月平均數比较,湘南幾超過二倍。南獄是月一日之雨量,竟達267.2mm,造成全  相似文献   

11.
严振飞 《气象学报》1936,12(7):369-370
剖树木干部之断面,察其年轮之多少,约略可知其生长年代之久暂。由年轮之疏密,可考究其历年雨量之丰歉,因雨量丰沛,则滋长旺盛,年轮宽阔;若雨量稀少,则发育迟缓,年轮密狭,适与一寒一暑情形相似。此不过考究树体内部之组织,而与研究气候学者,以探  相似文献   

12.
《气象学报》1936,12(4):215-216
本月间,极地气团甚为盛行,因而风沙颇多,天气奇寒。降水量大体缺乏,惟洞庭流域之雷雨特多。东亚大陆,几全月在高气压控制之下,是以低气压所见不多。东亚全境共有温带低气压九个,其发生於中国本部者一,出现於渤海及东海者各二,演成於满蒙区域者有三,余一发生於太平洋大东岛之左近,与中国天气无关。各低气压发生之後,大多向东或东北进行。  相似文献   

13.
83年7月18~22日,我省淮北地区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过程总降水量超过300mm的有10个市县,总面积约为三万九千多平方公里。暴雨中心位於涟水县附近,总降水量为484.5mm(见图1),该站24小时最大降水量为226.7mm,超过本站历史记录。这次暴雨过程范围之广、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相似文献   

14.
赵恕 《气象学报》1936,12(4):195-200
数月来北方各地,因受寒潮盛行影响,天气奇寒。渤海湾至塘沽一带海河一百余里之河道,自二月初至三月初被冰凌封锁达一月有余。号称不冻港之秦皇岛及北戴河、昌黎、留守营各海滨,於二月下旬,亦均封冻二十余里。船舶被困,航运断绝,冰灾情形之严重,为三十年来所未见。兹参阅各方纪载,报告其经过情形如次:  相似文献   

15.
《气象学报》1935,11(6):309-319
长沙温度平均与过去三年同月平均比较:衡阳低0.8度,长沙低0 4度,常德低1.9度;惟绝对最高,长沙之31.5度,衡阳之29.9度,常德之26.5度,皆为过去三年同月所无;绝对最低,相差甚微,间有低於过去三年同月者,故本月暖时,须着衣;冷时,又须着棉袍也。雨日,以长沙之十九日为最多,衡阳之十七日为次多,常德之十五日为最少,雨量亦如雨日,长沙最多,计213.7mm,衡阳次之,计161.4mm,常德最少计158.9mm,不惟皆多於过去三年同月平均,且超过过去三年同月之最高纪录,此所以湘河水位,中旬曾一度高涨也。  相似文献   

16.
刁欽奎 《气象学报》1941,15(2):83-87
(一)槪述峨眉山位於我國西部,實當北偉二九度二八分,東經一○三度四一分,為四川西南面之高山,係川邊山脈之支脈。南、西、北、為大涼、大雪、邛崃三高山所圍:勢如城垣,高不可越。而峨眉山實居此三高山所圍半圓之中。山之東東北及東南而,為峨眉嘉定廣大之平原壩地,除接連壩地之面為懸岩絕壁外,其北及南各有坡道,可拾級而登。其最高峯拔海高度凡三千零七十公尺。吾人每登此山絕頂,辄於夜間攀臨山頂之岩沿,藉覩全山夜景,常見無数燈光,呈現眼  相似文献   

17.
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十月已近冬令,雨量已减,晴日增多。于晚秋在长江流域常为副高气压所盘据,在此变质之西伯利亚冷气团中,所含之湿气甚少。本月之前半月于北纬三十度至四十度间几形为一高气压带。故各地大抵天气晴暖。雨量稀少,但于东南沿海一带则因受域风之侵袭本月雨量特多平均在四英寸以上,此次台风发见于九月二十七日,于一日经过福州。酿成风灾。二日于上海之东经过市内积水深三英尺,水势为六年来所未有。本月尚有两次之热带风暴。一次势力微弱不足称台风其行径皆经菲律宾及中国南海而扰东京湾。后半月温带气旋开始活动于  相似文献   

18.
西域一名,起自前漢。有廣狹二義,從廣義言,奄有今天山南北路及葱嶺外中央亞西亚、印度、高加索及黑海以北一帶之地。從狹義言,僅指天山、葱嶺及崑崙三山間之塔里木盆地是也。本文所論之西域,為狹義之西域,即今新彊省天山南路之塔里木盆地也。至題中不言四川而言西蜀,則因大部論證皆以川西為言故也。在未入正文之前,請先略述本文研究之經過。作者於二十八年五月隨氣象研究所遷北碚,是年秋冬。雨澤稀少。九月上半月且極燠熱,有似盛夏。同事薛君鐵虎(二十九年四月死難於民用輪)適任繪裂天氣圖事,就予叩其故。予初亦茫然,經數次商討後,遂引起研究四川天氣及氣候之興趣。二十九年初寫成‘控制四川雨量的三個主因’一文(註1),其中一个主因,予創其名为‘天漏’。此篇中國氣象上特有之新例。後根據此理引申之而有‘巴山夜雨’之作(註2)。‘天漏’之根據為西藏高原,高原面積之大,世無其匹,西蜀天氣一部分既受此大高原之影響,則此高原上之氣象情形,自為一極有興味之問题。予遂因此而有西藏高原上雨量與氣壓等之研究(註  相似文献   

19.
胡振铎 《气象学报》1936,12(8):446-449
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肃州测候所自二十三年七月一日起开始观测,至今已有一年余之纪录,其逐日详细纪录已按月载於气象研究所出版之气象月刊中,兹仅择其概要述之如次: (一)气压:气压全年平均约在六四○公厘左右,以各月份平均比较,二十三年十月份为最高,二十四年七月份为最低,相差之数达十  相似文献   

20.
朱炳海 《气象学报》1935,11(1):35-43
1.引言天气之演变,乃由於不同性质之气团,相互激荡,酿成风暴所致。此种观念,十八世纪中叶之气象学者,已窥其端倪;至欧战期间挪威气象学巨擘贝铿克尼父子,创立极面学说,而昭示彰明。夫组成极面,酿成风暴之不同气团,其性质之差异,不限於来向与温度,且有湿度之高低;更不限平地情状之有别,高空之性质亦大异。否则,同自南来之两支气团,一则阴雾密闭,他则乾热朗晴。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