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湖泊沼泽化与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泊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较大,其残体淤积于湖底,使得湖泊逐渐变浅而发生沼泽化,所以水位下降是导致湖泊沼泽化的重要原因.光照、温度和水文条件是影响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植物收割和生态清淤的方法是治理湖泊沼泽化的有效措施.针对浅水湖泊沼泽化日益严重的现象,主要从触发沼泽化的原因、湖泊沼泽化的治理以及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方法和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等方面,综述了湖泊沼泽化和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相关研究及二者的关系;指出定量调控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以及加强对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影响要素的综合调控作用,将是今后湖泊沼泽化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治湖经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影响湖泊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应该充分认识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普遍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从国际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看,有效地控制面源和点源污染仍然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前提;颁布严格的保护水资源的法律,确保饮用水安全是重中之重;应建立全流域统一的水资源保护合作机制,特别是注重把流域综合管理的思想引入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制定长期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计划, 细化具体的阶段治理目标。坚持湖泊治理的方向,不能放弃太湖的治理。  相似文献   

3.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湖泊管理昆明国际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泊富营养化是国际上普遍存在而倍受关注的问题。以国家列为“三河三湖”重点环保项目整治的滇池为首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有6个已富营养化。在云南省即将大规模开展湖泊治理工作之际,为借鉴国际湖泊治理及管理的方法及成功的经验,2001年11月召开了此次会议。有众多国际湖泊学权威在内的10个国家的163名专家出席会议。重点讨论了5个主题:湖泊治理及管理研究;湖泊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湖水氮、磷负荷与湖泊生态健康;湖泊污染与治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专家们对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以改善、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方法控制富营养化;清淤一定要慎重;加强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加强流域管理研究。会议最后发表了《昆明宣言》,建议建立云南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4.
滇池水环境污染的工程治理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已经进行了20多年,各级政府实施了60个治理项目,投资了几十个亿,但至今滇池水质改观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滇池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及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大,各种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急剧增加。加上滇池地处盆地最低点,污染物基本上都随水流入滇池。而滇池所处地域地貌条件,决定了其径流面积小,水资源量少,蒸发量大,使滇池富营养化及生态恶化问题日趋严重,使滇池处于严重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难之中。滇池污染治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需要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同时,采取更直接有效的措施--通过建设主城区截污工程和外流域引水工程,来改善滇池水环境质量,加快污染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特点 ,提出从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 ,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基础上 ,营建人工水生植物生态系统 ,恢复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提高水质自净能力的治理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特点,提出从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基础上,营建人工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提高水质自净能力的治理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湖泊流域面积较大,大量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情势不容乐观。洱海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当前正处于可逆的富营养化初期阶段。采用改进的指数分解法对洱海流域主要人文因素的污染增、减排效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相对和缓,人均GDP增长较快,三次产业发展迅速;主要水污染物COD、TN、TP大多来自于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氨氮主要来自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城乡生活和旅游业;COD的排放强度最高,TN次之,TP和氨氮最低,各污染物的工业源排放强度下降最快,旅游和生活源排放强度下降最慢;各类污染的增排因素主要为人口和经济水平指标,减排因素主要为产业结构和排放强度指标,其中经济水平提升的增排效应与排放强度降低的减排效应相对突出,应成为流域控污减排方案制定的关注要点。  相似文献   

8.
福州西湖营养化水体的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祖新 《福建地理》2002,17(4):27-30
本文根据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特点,提出从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基础上,营建人工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提高水质自净能力的治理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河口区是河流终点与受水体结合的区域,在入湖河口区建设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湿地,能够有效削减河流携带进入湖泊的污染物总量,减少湖泊污染负荷,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对保护我国湿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水质净化功能型生态湿地需强化生态修复功能,达成水质提升目标。基于水质净化功能的河口生态湿地规划与设计问题,从湿地选址、水质提升工艺流程设计、水生植物选择和生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论述,为水质净化功能型河口区生态湿地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和资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生植物具有水体产氧、氮循环、吸附沉积物、抑制浮游藻类繁殖、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功能,同时还能为水生动物、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维持水岸带物种多样性.通过综述国内外水生植物的研究进展,阐明了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全面概述了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讨论了中国城市建设中水生植物资源利用现状和效果,提...  相似文献   

11.
Diatom analyses were undertaken of sediment cores covering a range of water depths in a small eutrophic lake (Lough Augher, Co. Tyrone, N. Ireland). The significance of between-core variability in diatom relative frequency stratigraphy was assessed by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where the ordination axes were constrained to externa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ediment depth, core location coordinates, water depth, effective fetch, distance-from-shore and distance-from-inflow). After the removal of the effect of sediment age by partialling it out, the resultant first two axes from the partial-CCA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depth and distance-from-shore, indicating non-uniform diatom stratigraphies across the lake. Despite this variability, all cores show the same succession of species and, therefore, record the eutrophication of the lake. Diatom-inferred total phosphorus (DI-TP) was inferred for six cores using weighted averaging regression and calibration. Apart from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of DI-TP in surficial sediment samples, there was good between-core repeatability of DI-TP profiles. These data support the use of DI-TP for establishing backgrou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for lakes, and associated implications for lake restoration schemes using single cores. Comparisons of DI-TP profiles and total diatom accumulation rate data for the individual cores indicate that diatom production peaked prior to the maximum TP concentrations in the lake.  相似文献   

12.
阳宗海硅藻群落对水体污染和水文调控的长期响应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人类活动持续干扰的背景下,云南部分湖泊面临着污染物输入增加的环境压力,特别是营养盐富集和重金属污染。以云南地区遭受过严重工业污染的阳宗海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硅藻群落、砷浓度、营养元素与稳定同位素、粒度等多指标分析,结合文献记录和湖泊调查结果,揭示了阳宗海硅藻群落对湖泊富营养化和砷污染的长期响应特征,并识别了不同时期的主要环境压力与其驱动强度。结果表明:长期的营养盐累积使得浮游硅藻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且耐污染的底栖硅藻种的快速增加与砷污染出现的时段一致。在阳宗海长期富营养化的背景下,当水体砷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水平后,硅藻群落结构的改变和多样性的降低都指示了湖泊生态系统发生了灾难性的转变。同时1965年开始的湖泊引水工程导致了贫营养种的突然增加。因此,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与湖泊水文调控是导致阳宗海硅藻群落长期变化的主控因子,对阳宗海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胁迫因子的长期影响与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泊、水库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已成为近年来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根据实测资料,采用水质综合评价模式对新疆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现状给出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依据的水质综合特征模式。该模式给出的信息量大,表达直观,不仅能给出各水质参数的水质类别,确定水域类别依据的参数,还能给出超Ⅴ类水质参数的超标倍数。对湖泊、水库的营养状态做出评价,对于近一步研究湖、库水环境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Paleohydrologists sometimes use macrofossils of aquatic vascular plants as one of several independent lines of evidence to infer changes in past lake-levels. Typically, this usage relies on an assumption that the seeds of aquatic species are not dispersed far from the source plants. The water depth over the coring site at the time the seeds were deposited is inferred from the water depth at which the species generally grows today. We determined the water depths at which particular plant-remain types are deposited, and tested whether they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as proxy evidence for lake level. The results should aid the interpretation of fossil seeds in paleohydrological studies. A total of 189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13 lakes in Maine and Massachusetts were examined for plant remains, and vegetation was surveyed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each sediment sampling-site. The seeds of some taxa were found in sediment from water-depth ranges much broader than those in which living plants occur. However, in combination, even plant-remain types with broad depth ranges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to reconstruct water depth. Presence of plant-remain types can be used to infer water depth regardless of abundance. Test samples indicate that inferring water depth from plant remains works well for shallow, alkaline lakes in New England.  相似文献   

15.
黄河源区鄂陵湖现代湖盆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德福  李世杰  陈炜  姜永见  聂欣 《地理科学》2011,31(10):1261-1265
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淡水湖。通过基于GPS-RTK的技术定位以及测深仪的水下地形测量,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和遥感数据分析,应用湖沼学理论,对鄂陵湖的湖盆形态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发现鄂陵湖最大水深33.2 m,平均水深15.55 m,湖长37.49 km,湖面最大宽度32.3 km;平均宽度16.76 km,岸线长226.3 km,湖面面积628.47 km2,湖泊容积97.76×108m3,湖盆形态为接近抛物线体形式的构造断陷湖,而不具备第四纪冰川侵蚀湖盆的地貌特征。研究结果可以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和黄河源区的水量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东太湖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太湖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是上海及苏州区域重要的水源地。目前湖内密布养蟹池,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且底泥淤积严重,对行洪、供水安全及生物多样性均产生不利影响。东太湖生态修复主要是从生态学角度对规划的退网(垦)还湖、行洪通道疏浚等工程结束后水域进行分析,结合综合整治工程的不同分区,从物种、遗传及景观等层次,提出了东太湖生态修复的方法,进而分区、分类型,次序地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历史图件、地形图及遥感数据监测塔里木河下游诸多湖泊水域面积并分析近一百多年的变化情况。根据湖泊水域及其变化,该区湖泊在100多年内变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时间段:① 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区水文条件较好,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泊总面积超过2000 km2;20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末,随着水利设施的陆续兴建,湖泊水域缩小,甚至某些湖泊彻底干涸;21世纪随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该区水文条件有所好转,干涸多年的一些湖泊重新形成水域,2013年湖泊水域总面积达760 km2。② 根据湖盆成因及水域变化把该区湖泊分为:河道西侧的风成湖,河道网之间及东侧的河成湖及河道末端的构造湖等三类。③ 初步总结风成湖演变过程,发现该区风成湖与河成湖在形状、深度、水质、形成时间等方面有较大差异。④ 近代人为因素对湖泊水域变化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8.
乌梁素海氮污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针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的现实,本文系统地研究了TN、NH4+-N、NO3--N和Org-N在上覆水与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N含量平均为1.78mg/L,且无机氮污染以NH4+-N为主,占无机氮总量的69%以上;表层沉积物中氮素的水平分布格局均体现出西高东低的经向分异特征并主要以Org-N的形式存在;表层沉积物中TN对底栖生物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态毒性效应并正由最低级向严重级过渡;氮素在乌梁素海沉积剖面上均表现出随深度增加而含量递减的规律,表层010cm的TN平均含量达到1.28g/kg,分别为1022cm和2240cm的1.6和1.9倍,揭示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进程加速始于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