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易门凤山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克祥 《云南地质》1996,15(2):164-179
易门凤山铜矿床是赋存于中元古界阳昆阳群中的中型富铜矿床,它是位于刺穿构造内,以原始铜沉积为基础,受构造控制的后期叠加改造富化矿床。含矿地民支是中元古界昆阳群因民组三段上部和落雪组下部地层,岩性主要是褪色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和白云质韵律砂板岩和因民角砾岩。矿床位於由小绿汁断裂、三家厂断裂和Fl2纵断裂所组成的三家厂刺穿体的南部。刺穿体形态为南北向的倒“楔子型”卷入刺穿体内的因民组和落雪组成  相似文献   

2.
昆阳群的层序及顶底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昆阳群厚度大(近2万米),阿尔卑斯式褶皱断裂发育,特别是几个大的逆冲断层和刺穿构造存在,使得正确认识这套地层产生了很多困难。目前还存在着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议,其中主要有:1.昆阳群的层序和某些铁、铜矿层的归属;2.昆阳群的底界;3.昆阳群的顶界。本文以昆阳群的层序为重点,根据近年来新的观察和测试成果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1矿床地质特征凤山铜矿床位于昆阳裂谷中段近SN向的易门裂陷盆地西侧,绿汁江深断裂东侧。矿区主要出露中元古界昆阳群绿汁江组(Pt2lz),为一套厚大的碳酸盐岩建造。受多期构造地质作用影响,矿床严格受刺穿构造控制(如:21#矿体、10#矿体,59#矿体),59#矿体受南部刺穿体控制,F10断裂走向NW,倾向SW,倾角陡,控制了该刺穿体  相似文献   

4.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总被引:79,自引:2,他引:79  
华保钦 《沉积学报》1995,13(2):77-85
本文从中国含油气盆地中断层发育区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以莫尔国及岩石破裂包络线理论深入探讨了不同条件下造成岩石破裂的机理,指出构造应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之一,地震泵在断裂发育区是油气沿断层作垂向运移的重要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5.
张位及 《云南地质》2001,20(3):308-313
滇中昆阳群分布区,地史上至少出现过四次岩溶作用,其中以晋宁期和华力西期的古岩溶作用为主。古岩溶作用使靠近侵蚀面的昆阳群碳酸岩层,在断裂和层理裂隙通过处形成岩溶洞穴,并发展形成洞穴堆积角砾岩,因此,古岩溶作用是刺穿体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些角砾岩可称为古岩溶洞穴堆积角砾岩。因民角砾岩主要也是这种成因的角砾岩。滇中昆阳群分布区是研究古岩溶作用十分理想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滇中地区昆阳群中的刺穿构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滇中中元古界昆阳群地层中出现大小不等的200多个刺穿构造,它们由脆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或其一部分组成。由两条不同性质断裂挟持的(下盘为逆断裂,上盘为正断裂)老地层组成的构造岩片,斜冲于新地层之中,形成刺穿构造。它们是区域内逆冲推覆断裂同期及后期活动产物,其脆性变形部分是逆冲推覆断裂及派生次级逆冲推覆断裂的特殊前峰,即楔形前峰;而塑性部分是逆冲推覆断裂形成过程中,由岩石破碎-受拉张、垮塌-受压应力、地下水参与下塑变,并沿断裂流变侵位固结的产物,称之为因民角砾岩。刺穿构造组构复杂,可分成复式向斜型、复式背斜型、叠瓦型、半边背斜型及因民角砾岩型等。区域上刺穿构造组合成单冲式和双冲式。刺穿构造内铜矿体为改造富集型的脉状铜矿体,形态复杂多为盲矿体。它们受刺穿构造内与边界断裂平行的断裂系和有利地层(因民组三段、落雪组一、二段)、岩性(不纯白云岩)双重控制。此类型矿床在云南铜矿中占有较大比例,有大型矿床1个、中型4个、小型27个及众多矿点。探明储量超过130万吨,且都为富矿。  相似文献   

7.
昆阳群滑覆构造的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黄仲权 《云南地质》1997,16(1):40-51
昆阳群滑覆构造的发现,是近十年来康滇地轴,前震旦纪区域成矿规律的新进展,对进一步深化昆阳群的找矿工作具有意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下昆阳群(东川系)是在晋宁运动时期因滑覆构造而滑覆于上昆阳群(易门系)之上。矿床由层控到构控,是滑覆构造发展的结果。认识刺穿构造控矿,为在昆阳群内的找矿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塔北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群复杂的白云石化作用,通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下丘里塔格群埋藏后主要经历3期白云石化流体作用:早期浅埋藏环境下高浓度卤水在台缘带的迁移促进了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形成残余颗粒幻影结构的粉晶白云岩,具有碳氧同位素负偏和微量元素Fe、Mn、Sr、Ba元素质量分数较低的特征;第二期流体主要为地层孔隙残余高盐度海水,在埋藏压实作用下白云岩发生重结晶作用,晶粒结构广泛发育,具有同位素碳正氧负和微量元素呈现富Mn贫Fe及低Sr高Ba的特征,该时期是晶间孔和晶间溶孔发育的主要时期;第三期流体主要为沿基底断裂上涌的高温富镁热液流体,发育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大量鞍状白云石,具有富Mn贫Fe和氧同位素负偏明显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孔隙流体压力与流体排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冯乔  张小莉 《地质论评》1997,43(3):297-302
本文讨论了在压实作用下孔隙流体压力的形成以及与流体排驱的关系,指出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是因岩石渗透率变化引起毛细管力增加而产生的,且二者之间在流体压力孕育过程中一直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对于连续沉积的盆地,只有当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到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时,因岩石发生剪切破裂导致毛细管力降低,流体才被排出;对于强烈构造变动的盆地,因地层大量剥蚀引起负荷压力降低,其降低幅度达到或超过岩石的抗张强度时,岩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介绍了昆阳群沉积盆地构造性质和构造样式,提出了今后开展研究的趋势内容和方法;对昆阳群层序构建方面,除高精度测年、生物演化研究外,应重视沉积建造序列分析,从沉积盆地的构造活动性、迁移性方面去探讨沉积作用时间演化与空间变化的关系;在概述昆阳群火山活动、构造变形作用、变质作用时空演化特征及相互联系基础上,指出因民期火山作用对成矿的贡献应予以肯定,且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流体底辟构造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莺歌海和渤海盆地为例,总结了新的构造类型-流体底辟构造的特点;根据流体底辟破碎带中泥质混入程度,将它分为断裂破裂带、混杂破裂带、混合岩带和泥火山4种类型;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流力破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流体底辟形成的和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2.
刘杰  孙美静  杨睿  苏明  严恒 《现代地质》2016,30(6):1399-1407
摘要:详细阐述不同成因的泥底辟流体输导模式,探讨了泥底辟输导体系的演化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神狐海域泥底辟输导体系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底辟核外部伴生断裂、底辟核内部流体压裂裂缝和边缘裂缝带均可作为输导流体的通道。根据运移通道和动力等差异性,提出泥底辟输导流体的2种端元模式:超压-流体压裂输导型和边缘构造裂缝输导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泥底辟(泥火山)的不同演化阶段对水合物的形成、富集和分解的影响。早期阶段,泥底辟形成的运移通道可能未延伸到水合物稳定带,导致气源供给不够充分;中期阶段,水合物成藏条件匹配良好,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晚期阶段,泥火山喷发引起水合物稳定带的热异常,可能导致水合物分解,直至泥火山活动平静期,水合物再次成藏。神狐海域内泥底辟分为花冠状和穹顶状两类,花冠状泥底辟以超压-流体压裂输导型为主;穹顶状泥底辟以底辟边缘裂缝输导型为主。泥底辟输导体系的差异性可能是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非均质分布的影响因素之一。 关键词:泥底辟;输导体系;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神狐海域  相似文献   

13.
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古近系奥奇克盐底辟是中国最典型的盐底辟构造,可作为盐构造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填图,同时辅以遥感解译、地震解释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探讨了奥奇克盐底辟盐喀斯特地貌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及流变模式.奥奇克盐底辟表面盐喀斯特构造发育,在风化面上可见大...  相似文献   

14.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通道。文章基于琼东南区域构造与沉积演化认识,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深水区底辟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了底辟的分布范围,并分析了其发育机制以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底辟主要发育在乐东—陵水凹陷结合部的陵南斜坡带及凸起之上,向凹陷中心规模逐渐减小。新近纪时期盆地快速沉降和生烃作用共同导致了深部异常高压的存在,其为底辟发育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陵南斜坡带古近纪发育的断裂为区域内的构造薄弱带,且在新近系发生活化为异常高压释放提供突破口,进而导致了底辟的形成,即底辟形成时间为新构造运动时期。底辟构造可沟通崖城组烃源岩及黄流组、莺歌海组储集体,是深水西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天然气藏的分布。根据底辟构造与烃源、储层的配置关系,提出了陵南斜坡带和松南低凸起区是深水区下步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5.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油气运聚机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何家雄  黄火尧 《沉积学报》1994,12(3):120-129
第三系泥底辟是莺歌海盆地非常独特的地质体,其发育演化与烃类及流体的生、排、运、聚以及塑性泥的流动,均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泥底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油气生、运、聚体系,或即油气运聚的封闭箱或封存箱,其烃类及流体运聚和塑性泥质物的流动均与该封闭体系(封闭箱)顶封闭层的形成与破坏密切相关,亦即顶封层的破裂刺穿与保存完整与否,直接控制了烃类及流体的运聚机制及模式和塑性泥的流动方式与形态特征。籍此,总结出两种不同的油气运聚机制及模式。  相似文献   

16.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莺歌海盆地的天然气形成、分布及保存均与底辟区超压体系密切相关。文章根据地震、测井及地质资料与钻探成果,系统地分析总结了莺歌海盆地天然气生成、运聚及富集成藏特征。研究表明,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分布往往具有浅层气田沿中央泥底辟带分布、中深层岩性气藏分布于底辟构造翼部的特征,且具有"流体超压驱动、底辟裂缝输导、重力流扇体储集、高压泥岩封盖、天然气幕式脱溶成藏"的运聚成藏及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7.
Understanding intrasalt structure may elucidate the fundamental kinematics and, ultimately, the mechanics of diapir growth.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alt diapirs outside the mining industry because their cores are only partly exposed in the field and poorly imag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This study uses 3D seismic reflection and borehole data from the São Paulo Plateau, Santos Basin, offshore Brazil to document the variability in intrasalt structural style in natural salt diapirs. We document a range of intrasalt structures that record: (i) initial diapir rise; (ii) rise of lower mobile halite through an arched and thinned roof of denser, layered evaporites, and emplacement of an intrasalt sheet or canopy; (iii) formation of synclinal flaps kinematically linked to emplacement of the intrasalt allochthonous bodies; and (iv) diapir squeezing. Most salt walls contain simple internal anticlines. Only a few salt walls contain allochthonous bodies and breakout-related flaps. The latter occur in an area having a density inversion within the autochthonous salt layer, such that upper, anhydrite-rich, layered evaporites are denser than lower, more halite-rich evaporites. We thus interpret that most diapirs rose through simple fold amplification of internal salt stratigraphy but that locally, where a density inversion existed in the autochthonous salt, Rayleigh–Taylor overturn within the growing diapir resulted in the ascent of less dense evaporites into the diapir crest by breaching of the internal anticline.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steep salt-ascension zones or feeders and the emplacement of high-level intrasalt allocthonous sheets underlain by breakout-related flaps. Although regional shortening undoubtedly occurred on the São Paulo Plateau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we suggest this was only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complex intrasalt deformation. We suggest that, although based on the Santos Basin, our kinematic model may be more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other salt-bearing sedimentary basins.  相似文献   

18.
下刚果盆地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和潜力,盐构造控制着油气成藏和分布。其盐岩流动的不规律性,增加了盐构造的形成演化和演化期次分析的难度,前人主要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的方法对断裂等构造形态进行定量恢复,但对盐构造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及变形期次刻画的准确性明显不足。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手段,通过沉积地层的分时期加载方法,正演了下刚果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探讨并明确了盐构造的演化阶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盐构造的形成主要分为3个阶段:盐岩初始流动阶段、盐构造形成阶段和构造稳定阶段。形成底辟构造的主要时期是古新世-中新世。其中,古新世-渐新世开始形成底辟构造,中新世多个大规模底辟构造形成,且该时期是盐构造活动最强烈时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下刚果盆地盐构造活动变形与重力作用流动、上覆沉积地层厚度不均一以及沉积扇体的进积作用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9.
谢玉洪 《地球科学》2019,44(8):2579-2589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重要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随着浅层常压层系天然气开发程度的逐渐提高,中深层高温高压层系成为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超压背景下盖层封闭的有效性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不同学者针对莺歌海盆地盖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高温高压的气藏盖层的封闭机理、破坏条件及其定量评价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中深层高温高压层系盖层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盖层的封闭机理为毛细管封闭和水力封闭.利用泥岩盖层排替压力、声波时差及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对莺歌海盆地区域性盖层的毛细管封闭能力进行预测.莺歌海盆地中深层盖层普遍具有较强的毛细管封闭能力.因此,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是油气多层位聚集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了盖层水力破裂压力系数定量评价盖层水力破裂风险性.评价结果显示,盖层发生水力破裂与底辟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盖层水力破裂风险由底辟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位于莺歌海盆地斜坡近凹带,且紧邻乐东三大底辟的LD-B区块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盐构造研究成果, 根据东营凹陷盐构造的发育特征, 指出流体在盐构造发育过程的重要作用。东营凹陷沙四段含有大量膏盐和含膏地层, 根据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东营凹陷盐构造特征。由于膏盐脱水作用会导致地层内部产生异常高压, 而异常高压可以作为动力迫使流体向上流动继而在上覆地层产生水压力裂缝, 流体上涌过程中可以带动盐类物质向上运动, 因此认为膏盐脱水对盐构造形成发育有重要作用。基于膏盐脱水和超压流体作用, 建立了东营凹陷沙四段盐底辟构造发展史模型, 分析了东营凹陷盐构造在流体作用下形成发育过程, 结果表明膏盐脱水在盐构造发育初期和中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