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氧的同位素O~(18)/O~(16)的比率推断出的古温度,确定无疑地表明,在所有观测到的时间尺度上均存在着温度的气候振动。这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气候方程肯定是非线性的;正如Lorenz最先提出的那样,由气候方程往往会得出异常变化的气候。本文应用温度和古温度资料来说明,从5~40000年的气候温度振动具有尺度性,其参数日H~0.4。这也就是说,在频率f处的振动能量具有如下形式 f~(-(1 2H))=f~(-β)~f~(-(1、8))它非常接近于大家所熟知的对均匀各向同性湍流所预期的f~(-(5/3))谱。函数T(t)可用参数H来划分尺度,如果对于任意的△t和因子λ,振动△T遵从以下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祁连山中段大冬树山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环境意义,依据2014年大冬树山垭口站(4146. 8 m)的145个降水样品以及同期气象数据,对研究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降水稳定同位素与各局地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大冬树山垭口站降水稳定同位素年际波动大,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特征;(2)所有次降水事件中δ18O温度效应显著,温度每升高1℃,δ18O增加0. 62‰,而降水量效应不明显,仅在夏季降水事件中δ18O存在微弱的降水量效应,表明研究区温度是降水稳定同位素演化的主要因素;(3)研究区δ18O和d-excess与平均气压都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云下二次蒸发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内陆河流域同位素水文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传统气候学的Brubaker二元模型和降水同位素平衡模型定量研究了新疆天山地区水汽再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气候学角度,天山地区水汽再循环率为9.32%。当地蒸发的水汽形成的降水量为41.8 mm,外来水汽输送到山区形成的降水量为407.2 mm;(2)同位素水汽氘盈余为精细化的分析水汽再循环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证实天山地区水汽主要来自于西风带的水汽输送,而乌鲁木齐站平均再循环水汽仅占到8%。随着海拔的增加,水汽再循环率逐渐下降,在海拔2000 m以上的水汽再循环可以忽略不计。在西风带关键水汽输送路径建立降水同位素观测断面,使两种方法相结合,共同研究水汽的来源和路径问题,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传统气候学的Brubaker模型和降水同位素学方法,定量研究了新疆天山地区水汽再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气候学角度,天山地区水汽再循环率为9.32%。当地蒸发的水汽形成的降水量为41.8mm,外来水汽输送到山区形成的降水量为407.2mm;(2)同位素水汽氘盈余为精细化的分析水汽再循环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证实天山地区水汽主要来自于西风带的水汽输送,而乌鲁木齐站平均再循环水汽仅占到8%。随着海拔的增加,水汽再循环率逐渐下降,在海拔2000m以上的水汽再循环可以忽略不计。在西风带关键水汽输送路径建立降水同位素观测断面,使两种方法相结合,共同研究水汽的来源和路径问题,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植物生长季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δ~(18)O、δD)的原位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以及大气水汽δ~(18)O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大气水汽中δ~(18)O和δD在0.5 m和1.5 m以及0.9 m和1.9 m之间差异性都很小,且季节变化趋势都表现为生长季中期低,前期和后期高。降水量、温度、相对湿度、蒸散和净辐射都是影响大气水汽δ~(18)O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且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关系。受研究区环境因子、大气水汽来源以及青海湖蒸发水汽的影响,表征当地大气水汽δ~(18)O和δD相关关系的大气水汽线方程MVL偏离全球大气降水线方程GMWL。  相似文献   

6.
水体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水汽蒸发、凝结至雨滴降落过程中,δD和δ18 O的变化与水汽来源及周围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不同水体中δD和δ18 O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探讨大气环流特征及全球和局地水循环机制,也可以为古气候、古环境的定量恢复与重建提供新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文对中国不同水体中δD和δ18 O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国内关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其学科交叉与应用价值,并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 引言彭曼(Penman,1948)建立的蒸发方程,起初用来估计开敞水面的蒸发。该方程可表示为: E_0=[(△R_n) (γE_a)]/(△ γ) (1)式中E_0为开敞水面的蒸发(mm d~(-1));R_n为净辐射(mm/天)。若不直接观测净辐射,则可用下式估计:  相似文献   

8.
降落雨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变化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扩散定律和热量平衡理论,运用云物理学模式,对降落雨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降落雨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变化除受湿度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大气水汽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影响。在非饱和大气中,受蒸发过程的影响,降落雨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随降落距离而不断增大,空气湿度越小,增大幅度越明显。平均而言,大气湿度与dδD/dδ18O和Exd呈正比。dδD/dδ18O以8为渐近线,Exd则在高湿和较大半径条件下逐渐趋近于一个常数;在饱和大气中,半径较小的雨滴或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雨滴中稳定同位素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反之,达到平衡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9.
刘波  肖子牛  马柱国 《高原气象》2010,29(3):629-636
利用降水量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半干旱、湿润和半湿润4个区域,开展不同区域中蒸发皿蒸发和多个模式模拟的实际蒸发的集成结果对比研究,探讨和分析在不同干湿背景下蒸发皿蒸发和利用观测的气象数据驱动的陆面过程模型模拟的实际蒸发之间的关系,并对导致这种关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表明结果:(1)实际蒸发在中国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这与湿润和半湿润区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实际蒸发表现为上升的变化趋势;(2)对比不同干湿区域的结果发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半湿润和湿润区,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在中国整体上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在总体上也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3)单站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东南大部分站点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而在西北地区大部分站点两者之间是相反的关系,这与区域平均的结果是一致的;(4)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之间在各个地区存在不同的关系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干湿背景下实际蒸发变化的主要制约因子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树木年轮中的稳定同位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树木年轮中的稳定同位素重建古气候,可精确分辨到年和定义其统计置信限。新近已有一些非本专业的实验室开展这项研究,因而有关文献以不同途径分布在多种学科里。本文第一次论述同位素树木年轮气候学(isotope dendroclimatology),阐述其基础理论,并且描述了同位素年表(isotope chronologies)的建立步骤。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观测规范中“为了计算蒸发量准确和方便起见,在多雨季节应增设一个蒸发用的雨量器”的规定.于1999年6月安装蒸发专用雨量器,并进行对比观测,将定时日雨量(下称R日)和蒸发专用雨量(下称R蒸)进行比较,从两者的差别(R日-R蒸,下称Δ)论证新装雨量器存在的必要性和降水差值的变化范围及观测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彭门首先(1948年)提出了蒸发力的概念。随后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研究的对象与所处理的下垫面有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水文工作者把较大水体自由水面的蒸发叫蒸发力。土壤工作者把充分湿润土壤的蒸发叫蒸发力。而农业气象工作者将水分充分供应条件下的土壤蒸发及植被蒸腾之和叫作蒸发力。这些定义虽有差别,但可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以水分充分供应为前提条件的。这就是说,当下垫面水分充  相似文献   

13.
在E-601型蒸发器的观测中,我们发现测得的蒸发量,除了受气象要素的制约外,由于仪器本身的特点,比起小型蒸发器,人为因素对蒸发量带来的误差更多。在观测中如不注意,将直接影响记录的“三性”,甚至使记录面目全非。这些因素主要有: 1.应统一保持相对稳定的水面高度。蒸发与水温直接有关,蒸发桶内水面过高水体温度低则使蒸发偏小;水面过低水体温度高而使蒸发偏大,使记录失去代表性和比较性。所以蒸发桶内水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因蒸发和降水,使桶内水面高度不在规定范围时,必须加(或吸)水。我们感到,一般限制在每天观测时若读取的余量≤40.0mm(或≥60.0mm),则在观测后必须加(或吸)水,  相似文献   

14.
以南昌、定西、乌鲁木齐作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过渡区以及非季风区的代表站,利用南昌、定西、乌鲁木齐3个常规气象站19612010年的常规观测资料,对比了不同地区蒸发皿蒸发趋势的变化情况,初步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蒸发皿蒸发趋势差异较大。定西、南昌和乌鲁木齐蒸发皿蒸发的倾向率分别为50.3 mm·(10a)~(-1),-150.7 mm·(10a)~(-1)和-206.1 mm·(10a)~(-1)。此外,通过蒸发皿蒸发量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对不同气象因子的敏感程度不同。最后,结合对气象因子的趋势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发现造成夏季风影响过渡区与非夏季风影响过渡区蒸发皿蒸发趋势差异的主要因子为年降水量、平均低云量和平均风速。近年来季风北边缘位置南退,使夏季风影响过渡区与非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年降水量、平均低云量以及平均风速的变化相反,从而使夏季风影响过渡区与非夏季风影响过渡区蒸发皿蒸发趋势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15.
台站在大型蒸发观测中存在着许多不够规范的地方,影响记录的内在质量,应引起台站及观测员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 1 部分观测员对大型蒸发观测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台站有了小型蒸发何必再测大型蒸发,因此在观测中表现出马虎从事,测量不认真,不细致,造成较大的人为观测误差。 2 蒸发桶内水面不够清洁,水色不清,未经常换水,影响水面蒸发。 3 水圈内的水面未与蒸发桶内的水面接近。观测员往往只注意蒸发桶内加(汲)水,而忽视了  相似文献   

16.
1 各月蒸发蒸腾量同小型蒸发均值的相关分析 依据彭曼-蒙蒂斯(Penman-Monteith)公式,利用临颍县1971~2005年每月气压、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2 min平均风速、日照百分率、水汽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计算月蒸发蒸腾量,并与同期的小型蒸发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陆面蒸发的计算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傅抱璞 《大气科学》1981,5(1):23-31
本文从蒸发E随降水的改变率E/r是剩余蒸发力E_0—E和降水r的函数,即E/r=f(E_0-E,r),而蒸发随蒸发力的改变率E/E_0是剩余水量,r—E和蒸发力E_0的函数,即E/E_0=φ(r-E,E_0)的考虑出发,利用量纲分析和微分方程理论确定了函数f和Φ的表述式,并由此得到根据蒸发力和降水计算陆面蒸发的公式。计算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引用作物水份系数分析了南宁地区水稻、玉米各生育期的需水量,并对比同期降水,探讨各作物各生长期的水份盈亏状况,确定水份亏缺时期的灌溉量。一、作物水份盈亏的分析方法作物一生所需水份,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植物同化过程耗水和植物体内包含的水份;(2)蒸腾耗水,蒸腾大小受植物的种类和品种类型、植株的年龄、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3)农田植株表面的蒸发;(4)土壤蒸发。由于(1)、(3)两部份耗水占总需水量的比例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常以蒸腾耗水与土壤蒸发之和(蒸散)作为作物的需水量。  相似文献   

19.
根据低纬地区地表温度高、蒸发及降水量大、辐合上升运动剧烈等特点,本文构造了一个正压模式的方程组,提示出影响低纬大气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海表温度SST。研究指出:(1)当SST<25℃时,含蒸发风反馈机制的Rossby波向西传播,当SST>25℃时.含蒸发风反馈机制的Rossby波向东传播。(2)SST的数值越高,空气越潮湿,含蒸发风反馈机制的Rossby波传播速度就越小。当SST超过29℃时,会形成周期为30天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20.
引言叶面上的水滴蒸发是农业气象上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对于这个问题近年来有深入的研究.Leclerc等(1985)应用一种能量平衡方法模拟了人造大豆叶片上的水滴蒸发.Leclerc等(1986)推导出一个用于摆动叶片上半球形水滴蒸发的表达式,与根据传输理论所计算的自由空间中球形水滴的传输系数相比,用此式计算的传输系数具有明显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